重慶經濟協作區
重慶經濟協作區
重慶經濟協作區,簡稱重協區,以重慶為區域經濟中心的政府間經濟協作組織。重協區聯席會原為每年舉行一次,1999年後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
其由渝川滇黔四省市18個市(區、地區)於1988年3月聯合組成。包括重慶的主城九區及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貴州的遵義市、畢節地區;雲南的昭通市;四川的自貢市、遂寧市、瀘州市、內江市、樂山市、宜賓市、攀枝花市、南充市、廣安市、達州市、巴中市 等。
重協區是我國大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中長江經濟帶、西部地區大開發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疊部與結合部,是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居於西部窗口和可以率先啟動的地區,是西部最具戰略地位的區域之一。
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適應經體制改革和開放長江的新形勢要求,促進長江資源的開發利用及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由重慶、上海、南京、武漢聯合發起組建了流域經濟合作組織——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組建原則:自願聯合,平等互利,輪流坐莊,求同存異。協調會最高決策機構為市長聯席會議。
1985年12月底,協調會在重慶舉行成立大會及第1次市長聯席會,協調會正式成立。後來,協調會以四個中心城市為中心分別形成了四個協作區。
重慶經濟協作區是以重慶為區域經濟中心的政府間經濟協作組織,是一個區域橫向經濟聯合組織,也是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十分活躍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重協區聯席會原為每年舉行一次,1999年後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
胡錦濤總書記為重慶勾畫了“三大定位、一個目標、四大任務”的宏偉藍圖。三大定位——努力把重慶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提出了一大目標——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交辦了四大任務——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革步伐;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加強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這三大定位、一大目標和四大任務,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這些目標和定位,把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功能和在長江經濟帶的作用統一了起來,把非均衡發展的路徑選擇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統一了起來,把重慶的特殊市情與中西部惟一直轄市的特殊使命統一了起來,把重慶自身的發展需求與全國區域發展大格局的深刻變化統一了起來,更加凸顯了重慶的戰略地位。
“十一五”期間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3.4∶45.1∶41.5調整為8.7∶55.3∶36。“6+1”支柱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以惠普、宏碁和富士康、英業達、廣達為龍頭的1億台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強勢崛起,汽車摩托車產值超過3000億元,裝備製造、化工醫藥、材料工業、輕紡工業產值均突破1000億元,形成百億級園區20個、百億級企業15戶。內陸地區金融高地加速形成,金融業增加值佔比達到6%,成為支柱產業。銀行存貸款餘額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不良貸款率降至0.9%。上市公司總市值翻了三番多,證券化率提高到52%。保費收入翻了兩番。擔保、小額貸款、信託、租賃、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財務公司等新型金融業態快速發展,在國內率先開展離岸金融結算和電子商務國際結算。物流中心建設上檔升級,形成國際級物流通道3條、國家級5條,年貨運總量30%來自市外。會展、購物、美食之都加快建設,建成一批百億級商圈、百億級市場。成功申報中國溫泉之都,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5%。
建成“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和“一樞紐五幹線”鐵路網,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級公路收費,基本實現“四小時重慶”、“八小時周邊”。建成主城快速幹道116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全面鋪開。新增跨江大橋39座。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3億噸,集裝箱通過能力超過200萬標箱。江北國際機場躋身全國十強,年旅客吞吐量增長2倍、貨郵吞吐量翻了一番。黔江舟白機場建成通航。
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從建設到封關運行一年完成,實現貿易服務與沿海同樣便利。推動中、俄、哈簽署邊境口岸高效便捷通關協議,開通渝新歐國際鐵路集裝箱班列和渝深鐵海聯運,重慶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進出口總額達到124億美元,增長2倍多。招商引資實現歷史性跨越,外商投資額翻了三番多,達到63億美元。“走出去”取得突破性進展,50億美元對外投資項目獲得批准並付諸實施。渝台合作更趨緊密,台資利用累計超過20億美元。承接沿海、聯動周邊成效明顯,引進內資達到2638億元。重慶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提升,正成為海內外投資者搶灘的熱土。
空港要以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和東航站區建設為重點,建成內陸重要的複合型樞紐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45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100萬噸。航運港要以主城九區、萬州、涪陵樞紐港為核心,改造提升重點港區,年集裝箱通過能力達到700萬標箱,成為內陸最大的內河港。信息港要建設國際重要的雲計算數據處理中心,構建直連國內外的高速數據通道,推進“三網融合”,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數字社區等信息平台,打造智能城市。鐵路樞紐要建成蘭渝鐵路、渝利鐵路等11條幹線,提升三大客運站和兩大編組站功能,實現“四小時周邊”、“八小時出海”。公路樞紐要基本建成“三環十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新增通車里程1000公里,改造提升國省幹線公路,實現“四小時重慶”、“八小時周邊”。
按照國家賦予的五大戰略定位,深化改革開放,創新政策舉措,加快建設功能現代、產業高端、總部集聚、生態宜居、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內陸開放示範效應的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在服務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高水平規劃建設產業功能區、商務集聚區和生活居住區,推動人口和要素加速集聚,帶動大都市空間拓展。學習借鑒浦東、濱海新區,加快投融資體制、涉外經濟體制、科技創新體制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發揮先行先試作用。整體推進基礎建設、功能開發和重大項目攻堅,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區、北部新區總部集聚區、空港綜合功能服務區、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和龍盛、水土產業基地。突出高科技、先進位造和高端服務,建成一批國家級研發平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引進一批國內外頂級企業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結算中心,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汽車、軌道交通、航空、金融保險、臨港物流等重點產業集群。
完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服務功能,建成國家重要的保稅物流基地、加工貿易基地和服務貿易集聚區。加快建設內陸國際貿易樞紐,依託長江和蘭渝鐵路、渝昆鐵路、中緬鐵路,增開鐵海聯運和國際直達航線,完善通達太平洋、印度洋和歐亞的國際貿易大通道。健全大通關體系,擴大口岸開放,創新監管機制,建設智能口岸,實現便捷高效通關。
拓展利用外資的廣度和深度,集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運營、結算機構。推廣整機加零部件一體化模式,做大做強加工貿易,延長加工貿易本地增值鏈。以信息、軟體、工程設計、諮詢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為重點,建設國家服務外包城市。擴大一般貿易,優化出口結構,提高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支持企業到境外併購先進技術、先進裝備、知名品牌和上市融資,建立海外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資源開發基地。
積極開展與東盟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強重慶與黔、川、陝、鄂、湘等周邊地區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的聯繫,促進產業互動、資源互利、市場共享,實現優勢疊加、共同發展。抓住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實施的有利時機,發揮重慶對台交流的獨特優勢,建設兩岸經濟合作先行示範區,使重慶成為台商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