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蔭

朱洪蔭

朱洪蔭,成形外科專家,中國成形外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開創成形外科專科,並在中國最早出版成形外科專著。他既從事臨床醫療和教學,又致力於異體組織和器官免疫學的研究,以中西醫結合為指導思想探索解決抗免疫排斥反應的新徑。

人物概數


朱洪蔭,蒙古族。成形外科學家。北京人。1939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生物系。1943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醫醫學博士學位。建國后,歷任北京醫學院教授、第四附屬醫院副院長、外科主任,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成形外科研究室主任,北京醫科大學教授,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對眼瞼分裂痣、陰道閉鎖、拇指缺損等修復和再造有較深研究。編有《成形外科學概要》。

生平簡介


朱洪蔭,1914年4月1日出生於北京,為原內蒙古察哈爾蒙古林丹汗的後裔。祖輩的姓氏為朱爾車特(亦稱趙爾車特或卓爾其特),故取朱為姓。
朱洪蔭幼時曾入私塾,後轉入京師公立第廿九小學。該校為六年制,自三年級開始試行道爾敦制啟髮式教學法。這一段小學教育使他養成自學能力和求知信心。人中學后他養成對文學和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以及音樂、繪畫的廣泛興趣和愛好。曾組織中西樂器合璧的小樂隊,他能操演月琴南胡小提琴鋼琴等。在繪畫方面他偏愛水彩,一度有意報考藝術專科學校。雖然他並未當成藝術家,但對藝術的追求對他日後從事需要一定美學和藝術修養的成形外科頗有助益。高中畢業前夕,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幾所大專院校,他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基礎醫學實驗室所吸引。結合個人對生物學的喜愛,又受當時科學救國論的影響,他毅然決定報考燕京大學特別生物系(醫預科),這是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必經之路。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北京協和醫學院被迫停辦,他轉入北平中央醫院(今北京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繼續學習。暑假期間常解剖小動物做標本以自娛。1943年畢業后在該院任外科住院醫師。在此期間他受外科主任司徒展的影響極深。他目睹司徒展施行唇裂縫合術、燒傷後手瘢痕攣縮畸形松解植皮術等,逐漸形成對成形外科產生濃厚的興趣。1946年他轉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工作,除以普通外科專業為主外,兼以成形外科為副,並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和學術資料。
1948年,美國成形外科醫師韋伯斯特(J.P.Webster)到中國,在上海舉辦講習班,朱洪蔭前往學習。原定講習時間為3個月,后因形勢變化,未及兩個月該班即倉促結業。這一段學習雖為時短暫,但他得以了解國外成形外科的興起和進展,進一步堅定了終身獻身於成形外科事業的志向。數十年來,他在成形外科方面成績卓著。他是中國成形外科創始者之一。1985~1992年任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1985~1995年任《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誌》副主編。曾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

技術成就


1949年9月,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建立隸屬於外科的成形外科。他成為中國成形外科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關於科室命名,因無例可援,所以很費周折。以前並無這一專業的設置,僅有個別外科醫師兼做一些成形外科手術。開始該專業的名稱是修復再造外科,譯自英語詞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譯名雖較確切,但不夠簡明易懂。他求教於醫史教授李濤,共同推敲,決定採用成形外科一名(現則以稱整形外科者居多)。
甫建科室時一切均需從頭做起,白手起家,困難重重。開始僅有病床兩張。既無師承,經驗不足,又缺乏專業參考書籍,更沒有供專科所用手術器械。朱洪蔭千方百計自己動手。當時中國醫療器械製造工業落後,一切依賴進口。鋒利的小刀片和小剪子是任何成形手術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市場沒有貨源,他便將刮臉刀片縱橫折為四片,以線縛於劈開的竹筷上供切割剝離之需;手術剪則以杭州張小泉刀剪鋪生產的小剪子代替,並借用五官科器械以完成操作。因此,切皮機則以截肢刀手法取皮。其後不久,北京協和醫院外科主任吳英愷將以前得自救濟總署的成形外科專用器械一套轉贈,因而手術條件大為改善。當時床位和手術室場地不足,他儘力爭取與有關科室合作以擴大陣地開展業務,將手術室內平日很少使用的麻醉恢復間利用起來。沒有無影燈照明,就憑窗藉天然光線或輔以普通燈光進行手術,並盡量採用局部麻醉進行相當複雜的門診手術,不輕易佔用僅有幾張的病房床位。成形外科需要收集手術前後的形象資料,為此他先求助於協和醫院照相室在院外經營的一家普通照相館,頗感不便,后醫院設立照相室,問題始獲初步解決。
成形外科建立后,經過幾年的辛勤勞動已初具規模。病床漸增至8張,專科隊伍亦有所擴大。當時許多志願軍傷員為凝固汽油彈燒傷后致瘢痕畸形,或因爆炸傷凍傷造成器官缺損。為治療這些病人,他的倡議得到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的支持,1952年和1953年舉辦了兩期以軍醫為主體的成形外科進修班,培訓專科人才。他編教材,並漢譯《修復外科學》(D.N.Matthews原著),以供學員深入學習參考。不少學員畢業后成為該地區的成形外科創建者或業務骨幹。
通過數年的勤奮努力,他已積累許多實踐經驗以及較豐富的圖片、蠟像等資料,成形外科成為有一定基礎的新興成熟科室。1954年學習蘇聯經驗進行教學醫院體制改革。但即使在成形外科建製取消、人員分散的情況下,專科醫療工作仍未停頓過。1957年後,人員歸隊,重整旗鼓,成形外科又走上繼續發展的新階段。朱洪蔭於1956、1960先後兩次由衛生部派赴前捷克斯洛伐克出席國際成形外科學術會議,宣讀了《頜面部缺損的修復》等論文,並介紹中國本專科發展概況。1959年他主編的《成形外科學概要》出版,為中國這一專科的第一部著作。
1962年,朱洪蔭向北京醫學院黨委提交了題為《國內外成形外科目前情況調研資料,附發展北醫成形外科擬議》的報告。組織論證會研討后,當時的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二部改為以成形外科為重點的第四附屬醫院,1963年初喜遷新址,並經擴充改為成形外科研究室,由臨床和實驗室兩部分組成。朱洪蔭任副院長兼研究室主任。研究室也從此被衛生部指定為全國成形外科進修基地之一,並召收研究生,規模擴大,局面一新,人心振奮。但1965年底,因院址另有其他安排,第四附屬醫院宣布解散,其他科室外遷、並、轉,成形外科研究室整體遷往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今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科室規模雖大實為縮小,但仍保持研究室的獨立科室建制。他並未因此一時挫折對發展成形外科事業的夙願而有絲毫動搖或喪失信心。
翌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實驗室工作被迫中斷,臨床工作始終未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成形外科實驗室獲得新生,補充專職人員,增添設備。他提出以中西醫結合為指導思想,重又開始了自實驗室成立時即已確立的從探索異體組織器官移植為長遠方向的實驗研究,並取得初步成果。成形外科研究室於1984年獲准升格為研究中心,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和衛生部青年自然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的課題,招收了碩士研究生。繼續接受衛生部委託,每年舉辦全國性進修班。他於1974年率領醫學專業考察團腎移植組赴加拿大觀摩學習,歸來后與有關學者合編《腎移植》一書,1980年出版。在此期間,他擔任了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誌》副主編,《中華外科雜誌》編委,《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委,《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委並任《整形外科學》分卷主編(1986年出版),並參與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卷。
成形外科是外科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治療對象,主要是體表器官及部分肌肉骨骼等組織由於先天性或後天性原因所致的畸形、缺損或缺欠。這些病症,既有功能障礙又有形態影響,有時後者更為重要。故手術治療的目的不僅在於切除病灶恢復功能,還必須致力於外形完美的塑造。術后外觀如何常是評價療效的重要指標,而對成形外科中專以矯正先天性外形缺欠或後天性自然生理變化為對象的美容外科而言,術后外觀則為唯一的衡量尺度。這是成形外科有別於其他外科分支學科的突出特點。為此,朱洪蔭從一開始,就針對這一特點格外強調手術的基本功訓練。自覺養成嫻熟、輕巧、細緻、一絲不苟的耐心精心的操作習慣,一招一式都須符合規範,他認為這是成形外科手術成功的保障。
此外,畸形、缺損或缺欠的表現,常因人而異,各具特徵。因此,他認為墨守成規千篇一律不能取得最佳療效,不能推動學科的進步發展,但也不可忽視或輕視前人經驗,應師法前人而不拘泥於前人。主張術前準備要充分,觀測分析要仔細,要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設計因人而異的手術方案。他認為不妨徵詢病人的見解,事實上他往往從病人的意見中得到啟發,經集思廣益才最後作出決策。新的手術尚不熟悉時,還需進行屍體模擬操作。
在以上治學思想的指引下,他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範例。早在1954年即已引進J.W.Littler於同年報道的食指轉位法拇指再造術並予改進補充,至1959年發表論文時已積有7例均獲成功的經驗。1952年即已開始眼瞼分裂痣的治療研究,創造性地運用Hughes氏上下瞼互補手術原理修復切痣除后的缺損。1960年發表論文時已積有14例經驗,這在當時是例數最多且均經手術治療資料最為完整的報道。以上兩篇論文均被(《整形外科學報》)登載。在1962年,他報道將McIndoe氏包模植皮陰道再造法的硬模型固定改進為以紗布袋填充紗布條的軟制動,有效地防止了硬模型持續壓迫穿入直腸這種嚴重併發症的發生。1966年發表的以前額為供皮區行鼻再造術的論文中,闡述如何兼顧髮際高低,為使供區所留痕迹易於遮掩,他設計了4種不同類型的皮瓣,用取自耳甲部的皮膚軟骨複合組織移植片製做鼻翼部襯裡,並以小塊連附在皮瓣上的額肌形成豐滿的鼻尖,這些設計和實踐都取得了預期的良好效果。《人民畫報》曾以“巧奪天工”為標題,報道了經他手術治療的數幅典型病例的圖片。
朱洪蔭認為,組織移植是成形外科所使用的最重要治療手段之一,應列為研究重點,使所治範圍不斷擴展,由體表深入到體內組織的修復,由單一組織的移植向複合組織和器官的移植過渡。因此,同種(或異種)組織器官移植的探索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排斥反應的免疫學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臨床異體皮移植已廣泛用於早期燒傷治療,腎移植也已日臻成熟,心、肺、肝、胰、腦、骨髓等的移植都在探索應用之中。異體器官組織移植后抗免疫排斥製劑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措施,但這些製劑多需依靠國外進口,價格昂貴,且毒副作用大,有時貨源還緊缺。朱洪蔭鑒於免疫排斥反應的組織病理學變化主要表現為微血管內凝血和血管壁滲透性的增加等炎症反應,乃進行了以中醫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方劑以防治免疫排斥反應的嘗試性實驗研究。通過對鼠、兔心臟、腎臟移植模型的觀察,證實這些中藥確實可以減少常規西藥用量,從而降低其毒副作用,並有延長移植組織存活期的效果。在他的指導下,成形外科實驗室自1973年恢復工作以來,已先後完成多項研究課題,並發表35篇論文,如:《移植物對受體適應的觀察報告》(1975),《移植Ⅰ號推遲異體皮片排斥反應發生時間的初步觀察(實驗性研究)》(1977),《中西藥結合治療家兔同種腎移植急性排斥反應的組織學及超微結構觀察》(1983),《丹參注射液對大鼠異體心臟移植存活期的影響》(1986),《丹參川芎嗪對小鼠淋巴細胞酸性非特異性酶活性的影響》(1987),《活血化瘀加味益腎湯對小鼠抗體分泌細胞及特異性玫瑰花形成細胞的影響》(1987),《表皮Langerhans氏細胞與異體皮膚移植》(1988)等。

主要論著


1 朱洪蔭譯。修復外科學(D.N.Matthews原著).華北軍區後勤衛生部,1953.
2 朱洪蔭譯。成形外科學(軍陣外科學,第6部.)(F.Smith原著).北京:華北醫務生活社,1953.
3 朱洪蔭,等。成形外科學概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4 朱洪蔭,主編。腎移植。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5 王雪圃、朱洪蔭。器官移植實驗研究基礎。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1980.
6 朱洪蔭,編著。移植免疫學(北京醫學院主編。基礎和臨床免疫學,第24章).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483~499.
7 朱洪蔭,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整形外科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8 朱洪蔭,主編。整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
9 朱洪蔭。蘇聯近年的燒傷文獻。新醫學報,1950;2:97.
10 朱洪蔭。顏面部軟組織腫瘤的切除與修復。中華外科雜誌,1954;2:96.
11 朱洪蔭,等.Zkusenostis operaci’estlander-abbe’《捷克第1屆國際成形外科論文集》.1956;
12 朱洪蔭。同種異體皮膚移植研究動向(綜述).中華外科雜誌,1961;9:803.
13 朱洪蔭。成形外科的發展。中華外科雜誌,1961;9(11):封2.
14 朱洪蔭,等。陰道成形術中皮片固定方法的探討。中華外科雜誌,1962;10:567.
15 朱洪蔭。國內外成形外科目前情況調研資料,附發展北醫成形外科擬議。內部資料,1962.
16朱洪蔭,等。鼻再造術中的若干問題。北京醫學院學報,1966;5:136.
17 朱洪蔭。臨床器官移植動態。北京醫學院學報,1974;2:126.
18朱洪蔭,等。中西藥結合治療家兔同種腎移植排斥反應的初步觀察報告。中醫雜誌,1982;2:69.
19朱洪蔭,王雪圃.141例中西藥結合防治家兔同種腎移植急性排斥反應的實驗觀察。第一屆全國整形燒傷外科學術會議上宣讀,1982.
20朱洪蔭,王雪圃。中西藥結合治療家兔同種腎移植急性排斥的組織學超微結構的觀察。中醫雜誌,1983;24:65.
21 朱洪蔭,等。丹參注射液對大鼠異體心臟存活期的影響。中國藥理通訊,1986;3:7.
22 朱洪蔭,等。異體皮片經中藥浸泡后存活期延長的初步實驗觀察。第一屆全國燒傷外科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選編.1987;123.
23朱洪蔭,等。延長異體皮片存活期的中藥桂枝湯對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初步觀察。第一屆全國燒傷外科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選編.1987;124.
24朱洪蔭,等。活血化瘀加味益腎湯對小鼠抗體分泌細胞及特異玫瑰花形成細胞的影響。醫學研究通訊,1987;1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