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晉祠記

游晉祠記

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處懸瓮山下,原為紀念周代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內有聖母殿、唐叔祠、關帝廟、水母樓等建築,以及隋、唐松柏和“難老泉”等名勝古迹。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不到晉祠,枉到太原。”有 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

散文


游晉祠記
(1)太原之西南八里許,有周叔虞祠(2)。祠西為懸瓮山,出之東麓有聖母廟(3)。其南又有台駘祠(4),子產所謂汾神也(5)。有泉自聖母神座之下東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鑿二井,井上為亭,檻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東,沮洳隱見(6),可十餘步乃出流為溪。浸水洄洑繞祠南,初甚微,既遠乃益大,溉田殆千頃(7)。水碧色,清冷見底,其下小石羅布,視之如碧玉,游魚依石罅往來甚適。水上有石橋,好事者夾溪流曲折為室如舟。大右喬木交蔭,老柏數十株,大皆十圍,其中廁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輝映,月出照水尤可愛。溪中石大者如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與二三子攝衣而登,有童子數人詠而至,不知其姓名,與並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鑿土為室,繚曲宏麗,累石級而上望之,墟煙遠樹,映帶田塍如畫(9),《山海經》雲(10):“懸瓮之山,晉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於唐地(11),在晉水之陽,后遂名國為晉。既入趙氏(12),稱晉陽。昔智伯決此木以灌趙城(13),而宋太祖復因其故智以平北漢(14)。甚哉!水之為利害也。唐高祖蓋以唐公興(15),嘗禱於晉祠。既定天下,太宗親為銘而書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東,又其東為宋太平興國之碑(16)。
是來也,余兄奉之官徐溝(17),余偶至其署,因得縱觀焉。念余之去太平興國遠矣,去唐之貞觀益遠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於台駘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鄉三千餘里,久立詞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滅其無存。浮生之飄轉無定,而余之幸游於此,無異鳥跡之在太空。然則士之生於斯世,雖能立振俗之殊勛,赫然驚人,與今日之游一視焉可也(20),其孰能判憂喜於其間哉!於是為之記。

作品註釋

(1)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處懸瓮山下,原為紀念周代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內有聖母殿、唐叔祠、關帝廟、水母樓等建築,以及隋、唐松柏和“難老泉”等名勝古迹。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叔虞: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成王封叔虞於唐,故叔虞亦稱唐叔虞,是周代晉國的始祖。
(3)聖母廟:即聖母殿,殿內有聖母(作為叔虞之母)像及精美的四十二尊侍女塑像,為我國古代雕塑珍品。
(4)台駘(tái台)祠:台駘是傳說中古帝王少昊(hào浩)之後裔,世為水官之長,被顓頊帝封於汾川,後來被當作汾水之神。其事見《左傳》。
(5)子產:即公孫僑、公孫成子春秋鄭國貴族子國之子,先為卿,公元前543年執政,並實行政治改革,為當時著名政治家。
(6)沮洳(jù rù):潮濕。
(7)殆:將近,差不多。
(8)廁:置。
(9)田塍(chéng成):田間土埂。
(10)《山海經》:古代地理著作,共十八篇,作者不詳,多數學者認為書中各篇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其中十四篇為戰國時代的作品,《海內經》則是西漢作品。書中內容主要是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其中有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懸瓮”二句出自《山海經·北山經》。
(11)周成王:用周王之子,名誦,武王死後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成王親政後分封諸侯,封其弟叔虞於唐。唐地:唐本為古國名,其地在今山西省翼城縣西,後為周成王所滅。
(12)既入趙氏: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所滅。三家分晉后,舊唐地屬趙國
(13)智伯決水:智伯原為晉國卿,驕橫跋扈,向趙強要土地,趙不與,智伯率韓、魏攻趙,引汾水灌晉陽。事見《史記·趙世家》。“智”亦作“知”。
(14)宋太祖:宋朝第一個皇帝趙匡胤。969年(開寶二年)宋太祖率兵伐北漢,圍太原,“臨城南,謂汾水可以灌其城,命築長堤壅城,決晉祠水注城。”隨即“北引汾河水灌城”(《宋史·太祖本紀》)。
(15)唐高祖: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貴族出身,襲封唐國公,617年(隋煬帝大業十三年)任太原留守,乘隋末農民大起義之機,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不久建立唐王朝。
(16)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976—984)。
(17)奉之:劉大賓,字奉之,劉大櫆之長兄。徐溝:舊縣名,在山西省中部,晉祠東南不遠。1952年與清源縣合併為清徐縣
(18)溯:逆流而上,引伸為尋源。
(19)金天氏:即少昊,傳說台駘是金天氏的後裔。
(20)一視:等量齊觀。

作品賞析

劉大櫆的記游散文,多於寫景中寄託身世感慨。此文記晉祠的泉池亭台,細緻曲折,分明如畫,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後半部分,作者感概古今,嘆“浮生之飄轉無定”,並以窮達優喜皆可等量齊觀來自我安慰,情緒頗為低沉,這是作者失意心情的又一種表現形式。

作者簡介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諸生,雍正年間(1723—1735)時兩舉副貢生,乾隆年間(1736—1796)應博學鴻辭,皆未成;晚年為安徽黟縣教諭數年,后歸故里,一生很不得志。劉大櫆為文以才氣著稱,早年以布衣游京師,方苞讀了他的文章,極為嘆服,說:“如苞何足算耶!邑子劉生,乃國士爾。”姚鼐曾從其學古文,為桐城派創始人之一。其文論主張“義理、書卷、經濟考,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一事”,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現,這對方苞的文論是一個發展。劉氏散文長於氣勢,富有文采,內容多懷才不遇的牢騷,於時弊亦間有指摘。亦工詩,其詩作也常為時人所稱道。著有《劉海峰詩文集》,《論文偶記》等。《清史稿》有傳。

朱彝尊散文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晉祠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朱彝尊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晉祠者,唐叔虞(人名)之祠也,在太原縣西南八里。其曰汾東王(1),曰興安王者(2),歷代之封號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虧(3);山下有聖母廟(4),東向。水從堂下出(5),經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難老(6),合流分注於溝澮之下(7),溉田千頃,《山海經》所云“懸瓮之山,晉水出焉”是也(8)。水下流,會於汾(9),地卑於祠數丈(10),《詩》言“彼汾沮洳”是也(11)。聖母廟不知所自始,土人遇歲旱,有禱輒應,故廟特巍奕(12),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將王威、高君雅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是也(13)。廟南有台駘祠(14),子產所云汾神是也(15)。祠之東有唐太宗晉祠之銘(16)。又東五十步,有宋太平興國碑(17)。環祠古木數本(18),皆千年物,酈道元謂“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是也(19)。自智伯決此水以灌晉陽(20),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漢(21),蓋汾水勢與太原平,而晉水高出汾水之上,決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後城可灌也。
歲在丙午(22),二月,予游天龍之山(23),道經祠下,息焉。逍遙石橋之上,草香泉冽(24),灌木森沉,鯈魚群游(25),鳴鳥不已。故鄉山水之勝,若或睹之。蓋予之為客久矣。自雲中歷太原七百里而遙(26),黃沙從風,眼眯不辨山谷,桑乾、滹沱(27),亂水如沸湯。無浮橋、舟楫可渡。馬行深淖(28),左右不相顧。雁門勾注(29),坡陀厄隘(30)。向之所謂山水之勝者,適足以增色憂愁怫鬱、悲憤無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樂其樂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駘者,金天氏之裔(31),歷歲更遠。蓋山川清淑之境,匪直遊人過而樂之(32),雖神靈窟宅,亦馮依焉不去(33),豈非理有固然者歟!為之記,不獨志來游之歲月,且以為後之游者告也。

作品註釋

(1)汾東王:北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追封唐叔虞的封號。
(2)興安王:五代後晉石敬瑭時追封的封號。
(3)蔽虧:遮擋。
(4)聖母廟:又稱女郎祠、娘子廟。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據說因求雨靈驗,封為“聖母”。
(5)堂:指晉祠正殿。因其右邊有泉眼,水從此流出。
(6)難老:難老泉,它有好幾個泉眼,為晉水的主要泉源。
(7)溝澮(kuài):田間水渠。
(8)“《山海經》”二句:《山海經》:大約成書於戰國,秦漢時又有所增刪。書中記述了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產、祭祀、醫巫等內容,保存了不少史地文獻和神話傳說。文中所引見《山海經·北山經》。
(9)汾:汾河
(10)卑:低。
(11)彼汾沮洳(jù rù):語見《詩經·魏風·汾沮洳》。沮洳:低溫之地。
(12)魏奕:高大盛美。
(13)“隋將”二句:太原留守李淵謀起兵反隋,事為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所知,便請李淵去晉祠求雨,欲伺機加害李淵。謀世,李淵殺王、高,起兵反隋。高祖:指唐高祖李淵。
(14)台駘(tái)祠:祀傳說中的汾水之神。台駘,相傳為少昊帝的後代,因治汾河有功,顓頊帝就把汾河流域封給了他,死後成為汾水之神。
(15)子產:春秋時鄭國政治家。據《左傳·昭公》元年載,晉平公得了重病,卜知“實沈”、“台駘”作崇,晉史官不知其為何神,叔向就去請教子產,子產指出台駘是汾水之神。
(16)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淵次子,繼位為唐太宗。晉祠之銘:唐太宗李世民於646年(貞觀二十年)謁晉祠,刻石銘記李淵起兵晉祠事,立於祠東。
(17)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光義年號,相當於976—984年。
(18)數本:猶言“數棵”。
(19)“酈道元謂”四句: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引文即見《水經注·晉水》。涼堂:亭子。飛梁:凌空架設的橋。曦景:陽光。
(20)智伯:即知瑤。春秋末晉國四卿之一。先滅范、中行氏,又向趙襄子索地,趙襄子不給,於是脅迫韓、魏共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引晉水灌城。
(21)宋太祖: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宋太宗:趙匡胤弟匡義,繼趙匡胤為帝。北漢:五代時十國之一。
(22)丙午:1666年(康熙五年)。
(23)天龍之山:天龍山,在今太原市西南。
(24)冽(liè):寒冷。
(25)鯈(tiáo)魚:又名白鰷。《莊子·秋水》:“鯈魚出遊從容。”
(26)雲中:今山西大同市。
(27)桑乾:桑乾河。源出山西北部管涔山,流經河北省西北部,為永定河上游。滹沱:滹沱河。源出山西五台山,流入河北,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
(28)淖(nào):泥沼。
(29)雁門勾註:雁門山,又名勾注山,在今山西代縣西北。因山形勾轉,水勢注流,故名勾注。
(30)坡陀:同“陂陀”,不平坦。厄隘:險要。
(31)金天氏:即傳說中的少昊,黃帝之子,名契,黃帝死後繼承王位。因崇尚金德,故稱“金天氏”。
(32)匪直:非但,不僅。
(33)馮(píng)依:憑藉,依靠。馮,同“憑”。

作品譯文

晉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縣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說叫汾東王廟,有的說興安王廟,這是因為歷代的封號不同。祠堂朝南,它的西邊被高山遮擋。山下有一座聖母廟,聖母廟朝東。水從晉祠正殿下流出,經過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難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間水渠之下,灌溉了數千頃的良田,這就是《山海經》里所說的“懸瓮之山,晉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會聚到汾河,那裡的地勢比祠堂要低數丈,這就是《詩》里所說的“彼汾沮洳”。聖母廟不知道建於何時,當地人每逢遇到乾旱的時候,就會向聖母廟祈禱,每次祈禱都很靈驗,所以廟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襯。隋將王威、高君雅請李淵去晉祠求雨,欲在這裡伺機謀害李淵。廟的南面有台駘祠,就是子產說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東面有唐太宗刻的晉祠銘。再向東五十步,有宋太平興國碑。祠堂的旁邊有幾棵古木環繞,這幾棵樹都有是千年之物,這就是酈道元說的“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自從智伯用水淹晉陽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漢,大蓋是因為汾水的地勢與太原一樣,然而晉水的地勢卻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夠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後才能把城池淹沒。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龍山,在道路上經過晉祠下,在這裡休息。到了祠下之後,就高興的享受它的樂趣。逍遙的游在石橋之上,草的氣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參差,白鰷一群一群的游來游去,鳥聲不斷。所以山水美景,像別人看到的一樣。大概是因為我來這裡很久了吧。從雲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風夾雜著黃沙,使人看不見山谷。桑乾河和滹沱河的橫流的水像是沸騰了一樣。河上沒有浮橋,只能乘船過去。騎馬走在泥沼上,就會陷進去,左右不相顧。雁門山山形勾轉,水勢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險要。先前我所說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憂愁怫鬱、悲憤無聊的心情。既然已經到了祠堂之下,便開始樂在其中了。
從唐叔虞到今天已經3000年了,而台駘這個傳說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後代,歷史更為久遠了。總體來說,這塊山川清凈美麗的地方,不只是僅供來往遊人賞玩點評的地方,就是那神靈,也將此地視為風水寶地,長居不離,這難道只是巧合嗎?今天在這裡記下這些,不只是記錄我來此地的日子,而也是為了告訴將來的游者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曝書亭集》卷六十七。晉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麓,為晉水發源處。西周成王時,將這裡的土地封給其弟叔虞。叔虞子燮繼位后,因晉水而改國號為晉。後人又建祠,用來祭祀晉始祖唐叔虞,於是得名“晉祠”。它是晉中第一勝地。作者於1666年(康熙五年)遊覽晉祠后,寫下了這篇文章。該文融學識、美景與人生經歷於一爐,既能增長讀者的見識,又能激發讀者的遊興,在遊記中別具特色。

作者簡介

朱彝尊(1629—1709),
字:錫鬯
號:竹垞
浙江秀水(今嘉興縣)人。
康熙年間(1662—1722)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曾參加《明史》的修纂。他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主要成就在詩詞,詩與王士禎齊名,詞為浙西詞派創始人。有《曝書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