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政策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是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編製。經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9年12月印發實施。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會議指出,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全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和示範作用,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
會議強調,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要堅持穩中求進,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重點和關鍵。要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深入推進重點領域一體化建設,強化創新驅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產業鏈水平。要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抓好統籌協調、細化落實,把《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任務分解落實,明確責任主體。上海、江蘇、浙江、安徽要增強一體化意識,加強各領域互動合作,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前言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機遇挑戰
第三節 重大意義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第二節 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第三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第四節 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
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
第一節 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第三節 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
第五章 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第一節 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第二節 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
第三節 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 加強省際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第六章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第一節 共同加強生態保護
第二節 推進環境協同防治
第三節 推動生態環境協同監管
第七章 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第一節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第二節 共享高品質教育醫療資源
第三節 推動文化旅遊合作發展
第四節 共建公平包容的社會環境
第八章 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
第一節 共建高水平開放平台
第二節 協同推進開放合作
第三節 合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第九章 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第一節 建立規則統一的制度體系
第二節 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
第三節 完善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
第十章 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第一節 打造生態友好型一體化發展樣板
第二節 創新重點領域一體化發展制度
第三節 加強改革舉措集成創新
第四節 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第十一章 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
第一節 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貿易試驗區
第二節 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第三節 完善配套制度和監管體系
第四節 帶動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
第十二章 推進規劃實施
第一節 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第二節 強化組織協調
第三節 健全推進機制
第四節 建立1+N規劃政策體系
第五節 抓好督促落實
前言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編製本規劃綱要。
規劃範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上海臨港等地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發展背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具備更高起點上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全國領先。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等重大戰略部署,勇挑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重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實力較強,經濟總量約佔全國1/4,全員勞動生產率位居全國前列。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公共服務相對均衡,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科技創新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區域創新能力強,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佔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科創產業緊密融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集成電路和軟體信息服務產業規模分別約佔全國1/2和1/3,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創新共同體和產業集群。
開放合作協同高效。擁有通江達海、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口岸資源優良,國際聯繫緊密,協同開放水平較高。擁有開放口岸46個,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佔全國的37%、39%和29%,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形成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經驗,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舉辦。統一市場體系聯建共享,“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改革成為全國品牌,營商環境位居前列。設立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建立G60科創走廊等一批跨區域合作平台,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有效運轉。
重大基礎設施基本聯通。交通幹線密度較高,省際高速公路基本貫通,主要城市間高速鐵路有效連接,沿海、沿江聯動協作的航運體系初步形成,區域機場群體系基本建立。電力、天然氣主幹網等能源基礎設施相對完善,防洪、供水等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光纖寬頻、4G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在全國領先。
生態環境聯動共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全國森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生態城市較為密集,河長制湖長制率先施行並在全國推廣。空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治聯動機制逐步完善,太湖、淮河等流域合作治理取得明顯成效。333條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Ⅲ類及以上佔77%,41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9%。
公共服務初步共享。公共服務體系相對完善,依託名牌高校成立了4家跨區域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城市醫院協同發展聯盟成員已覆蓋長三角30個城市112家三甲醫院,養老服務協商協作機制初步建立。跨區域社會保障便利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參保患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近23.6萬人次、結算醫療費用約54億元。
城鎮鄉村協調互動。城鎮體系完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星羅棋布,城鎮之間經濟社會聯繫密切。上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較好發揮,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城市群建設成效明顯,同城化效應日益顯現。城鄉發展比較協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小,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成功發展模式。
第二節 機遇挑戰
重要機遇。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決策,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新機遇。
主要挑戰。國際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趨勢放緩,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較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機制尚不健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科創和產業融合不夠深入,產業發展的協同性有待提升;阻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行政壁壘仍未完全打破,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還沒有形成系統集成效應,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這些都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第三節 重大意義
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利於提升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引領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有利於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有利於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提升長三角地區整體綜合實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著力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著力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著力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著力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著力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建成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共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研資源共享,整合區域創新資源,聯合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共同完善技術創新鏈,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體系。
——堅持協調共進。著眼於一盤棋整體謀划,進一步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推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和跨界區域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
——堅持綠色共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綠色發展底色,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堅持開放共贏。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對接國際通行的投資貿易規則,放大改革創新疊加效應,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營造市場統一開放、規則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發展環境,構建互惠互利、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開放發展新體制。
——堅持民生共享。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擴大配置範圍,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讓長三角居民在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加強創新策源能力建設,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和整體經濟效率,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持續提高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提高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打造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樣板,形成協同開放發展新格局,開創普惠便利共享發展新局面,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全國發展版圖上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板塊。
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著眼基本實現現代化,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力推動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走在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
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深化跨區域合作,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率先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為全國其他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
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堅決破除條條框框、思維定勢束縛,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加快各類改革試點舉措集中落實、率先突破和系統集成,以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開放,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上海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蘇浙皖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城市群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各城市群之間高效聯動。省際毗鄰地區和跨界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形成經驗制度。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到2025年,中心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內,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
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成為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優勢產業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邁向中高端。到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級機場群體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聯動協作成效顯著。能源安全供應和互濟互保能力明顯提高,新一代信息設施率先布局成網,安全可控的水網工程體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幹堤防全面達標。到2025年,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網路覆蓋率達到80%。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網路基本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有效運行,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到2025年,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滿足。到2025年,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有效。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行政壁壘逐步消除,一體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規則基本建立,協同開放達到更高水平。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營商環境顯著改善。
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平趨於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整體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第三章 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加強跨區域協調互動,提升都市圈一體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提升上海服務功能。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圍繞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著力提升上海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一般製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形成有影響力的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動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輸出,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
發揮蘇浙皖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發揮江蘇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加快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基地。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生態環境優美、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大力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台,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和綠色發展新標桿。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加強區域合作聯動。推動長三角中心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引領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加強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間的合作聯動,建立城市間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機制。引導長三角市場聯動發展,推動跨地域跨行業商品市場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統籌規劃商品流通基礎設施布局,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暢通長三角市場網路。加強長三角中心區與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區的深層合作,加強徐州、衢州、安慶、阜陽等區域重點城市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探索共建合作園區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發展空間。依託交通大通道,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加強合作,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深化長三角與長江中上游區域的合作交流,加強沿江港口、高鐵和高速公路聯動建設,推動長江上下游區域一體化發展。
第二節 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推動都市圈同城化。以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卡通為著力點,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建設,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統一規劃建設都市圈內路、水、電、氣、郵、信息等基礎設施,加強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內其他城市的市域和城際鐵路、道路交通、毗鄰地區公交線路對接,構建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實現都市圈內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服務資源一卡通共享,擴大公共服務輻射半徑,打造優質生活空間。推動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鎮)疏解,在有條件的地方打造功能疏解承載地。推動都市圈內新型城市建設,打造功能複合、智慧互聯、綠色低碳、開放包容的未來城市。
推進都市圈協調聯動。加強都市圈間合作互動,高水平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推動上海與近滬區域及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打造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的典範。推動杭州都市圈與寧波都市圈的緊密對接和分工合作,實現杭紹甬一體化。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強化南京都市圈與杭州都市圈協調聯動。加強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環太湖生態文化旅遊,促進都市圈聯動發展。加強都市圈間重大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加快大通道、大樞紐建設,提高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的路網密度。加快建立都市圈間重大事項協調推進機制,探索協同治理新模式。
第三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提高城鄉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加快覆蓋城鄉的公路、電力、天然氣、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聯通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的基礎設施網路。推動中心區農村公路提擋升級、電網升級改造、天然氣管網延伸布局、寬頻網路建設應用、垃圾污水集中處置,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統一的供水管網,加強農村飲水安全設施建設,提高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便捷高效水平。加大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城鄉基礎設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大別山革命老區對外聯通通道建設,實施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提高區域交通通達能力和其他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水平。
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升農村居民保障水平。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建立城鄉教育聯合體,推動城鄉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整體水平。鼓勵縣級醫院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組建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推動城市大醫院與縣級醫院建立對口支援、巡迴醫療和遠程醫療制度。加大農村醫務人員培訓力度,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能力。推行城鄉社區服務目錄製度,促進城鄉社區服務標準銜接和區域統籌。
全面推進人的城鎮化。加快以人為核心的綜合配套改革,破除制約人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人的城鎮化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構建城鄉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戶籍登記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城市包容性,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適應上海超大城市特點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南京、杭州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戶制度,提升中心區其他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全面放開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鎮的落戶限制,有序推動農村人口向條件較好、發展空間較大的城鎮、特色小鎮和中心村相對集中居住和創業發展。推動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鼓勵和引導城市人才回鄉創業興業。
提升鄉村發展品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民素質,全面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和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等農業品牌創建,建立區域一體化的農產品展銷展示平台,促進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和相關配套服務融合發展,發展精而美的特色鄉村經濟。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農村宜居宜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加強獨具自然生態與地域文化風貌特色的古鎮名村、居住群落、歷史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全面繁榮鄉村文化。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提高農民文化素養,提升農村現代文明水平。
第四節 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
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加強跨區域合作,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推動寧波前灣滬浙合作發展區、嘉興全面接軌上海橋頭堡建設,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區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載地。加強浙滬洋山區域合作開發,共同提升國際航運服務功能。支持虹橋-崑山-相城、嘉定-崑山-太倉、金山-平湖、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加強規劃銜接,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空間,共享公共服務設施,強化社會治安協同管理,加強重大污染、安全事故等聯合管控與應急處置,共同推動跨區域產城融合發展。
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加強省際產業合作,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產要素雙向流動。推廣上海臨港、蘇州工業園區合作開發管理模式,提升合作園區開發建設和管理水平。繼續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連雲港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加快推進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中新蘇滁現代產業合作園、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合作園等一批省際合作園區建設,推動產業深度對接、集群發展。
聯合推動跨界生態文化旅遊發展。加強跨界江河湖盪、丘陵山地、近海沿岸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開發,在共同保護中開發,在共同開發中保護,形成自然生態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充分利用的生活休閑開敞空間。統籌規劃建設長江、淮河、大運河和新安江上下游兩岸景觀,加強環太湖、杭州灣、海洋海島人文景觀協同保護,強化跨界丘陵山地的開發管控和景觀協調,加快江南水鄉古鎮生態文化旅遊和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發展,加強浙皖閩贛生態旅遊協作,共同打造長三角綠色美麗大花園。
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科創+產業”道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發展高地,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勢,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第一節 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聯手營造有利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打造全國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強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健全開放共享合作機制。推動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未來網路試驗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優先布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同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大科學工程。加快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優化升級,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資源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
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加強原始創新成果轉化,重點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綠色技術、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領域科技創新聯合攻關,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實施科技成果應用示範和科技惠民工程。發揮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作用,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共建全球創新成果集散中心。依託現有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打造長三角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實現成果轉化項目資金共同投入、技術共同轉化、利益共同分享。
共建產業創新大平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制高點,共建多層次產業創新大平台。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協同推動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合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研發高地。發揮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作用,加強跨區域“雙創”合作,聯合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雙創示範基地。加強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建設,共同辦好浦江創新論壇、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打造高水平創新品牌。
強化協同創新政策支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推動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研究制定覆蓋長三角全域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建立一體化人才保障服務標準,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允許地方高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定。加強長三角知識產權聯合保護。支持地方探索建立區域創新收益共享機制,鼓勵設立產業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鼓勵長三角地區高成長創新企業到科創板上市融資。
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共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實施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規劃,全面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按照集群化發展方向,打造全國先進位造業集聚區。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級製造業集群。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大飛機、智能製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延伸機器人、集成電路產業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面向量子信息、類腦晶元、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慧、靶向藥物、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八大領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合力發展高端服務經濟。加快服務業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共同培育高端服務品牌,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圍繞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軟體和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體育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智慧健康養老九大服務業,聯合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務業集聚區和創新平台。在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檢驗檢測、全球維修、總集成總承包、市場營銷、製造數字化服務、工業網際網路、綠色節能等領域,大力推動服務業跨界發展。在旅遊、養老等領域探索跨區域合作新模式,提高文化教育、醫療保健、養老安老等資源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積極開展區域品牌提升行動,協同推進服務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展示長三角服務形象的高端服務品牌。
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堅持市場機制主導和產業政策引導相結合,完善區域產業政策,強化中心區產業集聚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重點產業布局和統籌發展。中心區重點布局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高端製造、銷售等產業鏈環節,大力發展創新經濟、服務經濟、綠色經濟,加快推動一般製造業轉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支持蘇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大健康、醫藥產業、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及配套產業。充分發揮皖北、蘇北糧食主產區綜合優勢,實施現代農業提升工程,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中心區重化工業和工程機械、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向具備承接能力的中心區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升級轉移,建立與產業轉移承接地間利益分享機制,加大對產業轉移重大項目的土地、融資等政策支持力度。
第三節 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
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依託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優化創新鏈,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打造產業鏈為基礎、創新鏈為引領的產業升級版。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應用型技術,建立政學產研多方參與機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鼓勵科研人員深度參與產業創新活動。成立區域產業聯盟。綜合運用政府採購、首台套政策、技術標準等政策工具,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
共同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網際網路新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強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衛星導航等新技術研發應用,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科研機構建立長三角人工智慧等新型研發平台,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應用示範和創新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率先開展智能汽車測試,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化應用。提升流通創新能力,打造商產融合產業集群和平台經濟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構建覆蓋率和便捷度全球領先的新零售網路。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與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揮電商平台、大數據核心技術和長三角製造網路等優勢,打通行業間數據壁壘,率先建立區域性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台。
第五章 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堅持優化提升、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協同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一體化發展的支撐保障。
第一節 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快建設集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於一體的現代軌道交通運輸體系,構建高品質快速軌道交通網。圍繞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際通道,加快滬通鐵路一期、商合杭鐵路等在建項目建設,推動北沿江高鐵、沿江高鐵武合寧通道、滬通鐵路二期、滬蘇湖、通蘇嘉甬、杭臨績、滬乍杭、合新、鎮宣、寧宣黃、寧揚寧馬等規劃項目開工建設,推進沿淮、黃山-金華、溫武吉鐵路、安康(襄陽)-合肥、滬甬、甬台溫福、寧杭二通道的規劃對接和前期工作,積極審慎開展滬杭等磁懸浮項目規劃研究。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為目標,加快推進城際鐵路網建設,推動市域鐵路向周邊中小城市延伸,率先在都市圈實現公交化客運服務。支持高鐵快遞、電商快遞班列發展。
提升省際公路通達能力。加快省際高速公路建設,對高峰時段擁堵嚴重的國省道幹線公路實施改擴建,形成便捷通達的公路網路。加快推進寧馬、合寧、京滬等高速公路改擴建,提升主要城市之間的通行效率。完善過江跨海通道布局,規劃建設常泰、龍潭、蘇通第二、崇海等過江通道和東海二橋、滬舟甬等跨海通道。滾動實施打通省際待貫通路段專項行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提升省際公路通達水平。
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編製實施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戰略規劃,構建分工明確、功能齊全、聯通順暢的機場體系,提高區域航空國際競爭力。鞏固提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增強面向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的輻射能力。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區域航空樞紐功能,增強寧波、溫州等區域航空服務能力,支持蘇南碩放機場建設區域性樞紐機場。完善區域機場協作機制,提升區域航空服務品質。加強航空貨運設施建設,加快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淮安航空貨運樞紐建設,規劃建設嘉興航空聯運中心。統籌空域資源利用,促進民航、通用航空融合發展。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發展。
協同推進港口航道建設。推動港航資源整合,優化港口布局,健全一體化發展機制,增強服務全國的能力,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協作的世界級港口群。圍繞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強滬浙杭州灣港口分工合作,以資本為紐帶深化滬浙洋山開發合作,做大做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樞紐港,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現代化綜合性港口建設。在共同抓好長江大保護的前提下,深化滬蘇長江口港航合作,蘇州(太倉)港建設上海港遠洋集裝箱運輸的餵給港,發展近洋航線集裝箱運輸。加強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聯運合作與聯動發展,鼓勵各港口集團採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強化合作,推動長三角港口協同發展。加快建設長江南京以下江海聯運港區、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連雲港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淮河出海通道,規劃建設南通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小洋山北側集裝箱支線碼頭。完善區域港口集疏運體系,推進重點港區進港鐵路規劃和建設。加強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推動長江淮河幹流、京杭大運河和浙北高等級航道網集裝箱運輸通道建設,提高集裝箱水水中轉比重。
第二節 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
協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設高速泛在信息網路,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加快推進5G網路建設,支持電信運營、製造、IT等行業龍頭企業協同開展技術、設備、產品研發、服務創新及綜合應用示範。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加快網路和應用升級改造,打造下一代網際網路產業生態。統籌規劃長三角數據中心,推進區域信息樞紐港建設,實現數據中心和存算資源協同布局。加快量子通信產業發展,統籌布局和規劃建設量子保密通信幹線網,實現與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路無縫對接,開展量子通信應用試點。加強長三角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建設,實現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互聯互通。
共同推動重點領域智慧應用。大力發展基於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專業化服務,提升各領域融合發展、信息化協同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圍繞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領域,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基於人工智慧和5G物聯的城市大腦集群。加快長三角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支持北斗導航系統率先應用,建設南京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推進一體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深化重要客貨運輸領域協同監管、信息交換共享、大數據分析等管理合作。積極開展車聯網和車路協同技術創新試點,籌劃建設長三角智慧交通示範項目,率先推進杭紹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推行長三角地區聯網售票一網通、交通一卡通,提升區域內居民暢行長三角的感受度和體驗度。加強長三角數字流域和智能水網建設。推動智慧廣電建設,加快廣播電視技術革新與體系重構。加強智慧郵政建設,支持快遞服務數字化轉型。
合力建設長三角工業網際網路。積極推進以“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為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統籌推進省際之間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積極參與國家標識解析與標準體系構建。加快建設以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平台為主體、企業級平台為支撐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推動企業上雲和工業APP應用,促進位造業資源與網際網路平台深度對接。全面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體系,著力推動安全技術手段研發應用,遴選推廣一批創新實用的網路安全試點示範項目。
第三節 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建設油氣基礎設施。完善區域油氣設施布局,推進油氣管網互聯互通。編製實施長三角天然氣供應能力規劃,加快建設浙滬聯絡線,推進浙蘇、蘇皖天然氣管道聯通。加強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互聯互通和公平開放,加快上海、江蘇如東、浙江溫州LNG接收站擴建,寧波舟山LNG接收站和江蘇沿海輸氣管道、濱海LNG接收站及外輸管道。實施淮南煤制天然氣示範工程。積極推進浙江舟山國際石油儲運基地、蕪湖LNG內河接收(轉運)站建設,支持LNG運輸船舶在長江上海、江蘇、安徽段開展航運試點。
加快區域電網建設。完善電網主幹網架結構,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提高區域電力交換和供應保障能力。推進電網建設改造與智能化應用,優化皖電東送、三峽水電沿江輸電通道建設,開展區域大容量柔性輸電、區域智慧能源網等關鍵技術攻關,支持安徽打造長三角特高壓電力樞紐。依託兩淮煤炭基地建設清潔高效坑口電站,保障長三角供電安全可靠。加強跨區域重點電力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過江通道,實施南通-上海崇明500千伏聯網工程、申能淮北平山電廠二期、省際聯絡線增容工程。
協同推動新能源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積極開發陸上風電與光伏發電,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建設,鼓勵新能源龍頭企業跨省投資建設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加快推進浙江寧海、長龍山、衢江和安徽績溪、金寨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展浙江磐安和安徽桐城、寧國等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研究建立華東電網抽水蓄能市場化運行的成本分攤機制。加強新能源微電網、能源物聯網、“網際網路+智慧”能源等綜合能源示範項目建設,推動綠色化能源變革。
第四節 加強省際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以長江為紐帶,淮河、大運河、錢塘江、黃浦江等河流為骨幹河道,太湖、巢湖、洪澤湖、千島湖、高郵湖、澱山湖等湖泊為關鍵節點,完善區域水利發展布局。長江沿線,重點加強崩塌河段整治和長江口綜合整治,實施海塘達標提標工程,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內原水聯動及水資源應急供給機制,提升防洪(潮)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淮河流域,啟動實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淮河治理重大工程,保障淮河防洪排澇安全。太湖流域,實施望虞河拓浚、吳淞江整治、太浦河疏浚、澱山湖綜合整治和環太湖大堤加固等治理工程,開展太湖生態清淤試點,形成太湖調蓄、北向長江引排、東出黃浦江供排、南排杭州灣的流域綜合治理格局。以巢湖、洪澤湖、高郵湖、澱山湖、華陽湖等湖泊為重點,完善湖泊綜合管控體系,加強湖泊上游源頭水源涵養保護和水土保持,強化水資源保護與水生態修復。加快實施引江濟淮工程,完善引江濟太運行機制。
第六章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
第一節 共同加強生態保護
合力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治,強化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和修復,確保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保護好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生命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加快長江生態廊道、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建設,加強環巢湖地區、崇明島生態建設。以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區為重點,共築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園、重要濕地等其他生態空間保護力度,提升浙江開化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水平,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共同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強化省際統籌,加強森林、河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加強天然林保護,建設沿海、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護林體系,實施黃河故道造林綠化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開展丘陵崗地森林植被恢復。實施濕地修復治理工程,恢復濕地景觀,完善濕地生態功能。推動流域生態系統治理,強化長江、淮河、太湖、新安江、巢湖等森林資源保護,實施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長江流域露天礦山和尾礦庫復綠工程、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工程、兩淮礦區塌陷區治理工程。
第二節 推進環境協同防治
推動跨界水體環境治理。紮實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促進跨界水體水質明顯改善。繼續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共同制定長江、新安江-千島湖、京杭大運河、太湖、巢湖、太浦河、澱山湖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治理方案,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建立長江、淮河等幹流跨省聯防聯控機制,全面加強水污染治理協作。加強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持續加強長江口、杭州灣等藍色海灣整治和重點飲用水源地、重點流域水資源、農業灌溉用水保護,嚴格控制陸域入海污染。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強地下水降落漏斗治理。
聯合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依法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切實改善區域空氣質量。合力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區域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聯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標準,基本完成鋼鐵、水泥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打造綠色化、循環化產業體系。共同實施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建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精細化排放清單管理制度,聯合制定區域重點污染物控制目標。加強涉氣“散亂污”和“低小散”企業整治,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實施國Ⅵ排放標準和相應油品標準。
加強固廢危廢污染聯防聯治。統一固廢危廢防治標準,建立聯防聯治機制,提高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固體廢物區域轉移合作,完善危險廢物產生申報、安全儲存、轉移處置的一體化標準和管理制度,嚴格防範工業企業搬遷關停中的二次污染和次生環境風險。統籌規劃建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和危險廢物資源處置中心,探索建立跨區域固廢危廢處置補償機制。全面運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
第三節 推動生態環境協同監管
完善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污染賠償機制。在總結新安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建立跨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在太湖流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流域開展污染賠償機制試點。積極開展重要濕地生態補償,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在浙江麗水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
健全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強化源頭防控,加大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提升區域污染防治的科學化、精細化、一體化水平。統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啟動標準,開展區域應急聯動。加強排放標準、產品標準、環保規範和執法規範對接,聯合發布統一的區域環境治理政策法規及標準規範,積極開展聯動執法,創新跨區域聯合監管模式。強化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建立重點區域環境風險應急統一管理平台,提高突發事件處理能力。探索建立跨行政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相關流域管理機構作用,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涉水事務監管和省際間水事協調。發揮區域空氣質量監測超級站作用,建設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信息平台,推進生態環境數據共享和聯合監測,防範生態環境風險。
註:因字數限制,未盡內容見新華網。
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親自謀划、親自推動的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上海要主動承擔國家使命,強化在國家發展格局中的戰略支點地位,充分發揮改革開放前沿和集聚輻射優勢,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深入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發揮上海核心城市功能和龍頭帶動作用,推動國家戰略更好貫徹落實,制訂本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