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都石阡
貴州銅仁下轄縣
泉都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森林覆蓋率達40%。石阡縣資源富集,特別是地熱礦泉堪稱一絕,素有“中國泉都”之稱,1995年被列為省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距縣城南端30公里的佛頂山,方圓45平方公里,原始生態植被保護完好,與梵凈山譽稱“姊妹山”,是難得的科考、探險、旅遊勝地。石阡歷史悠久,文化遺產、文物名勝眾多。縣城內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等明代古建築群,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府文廟、太虛洞,還有“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1992年,石阡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定為革命老區。
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南部,國土面積217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3%,轄7鎮11鄉,總人口40.6萬,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12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68%。屬於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我省重點生態區和多民族聚居區。
石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郡;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石阡府。1934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曾兩次進入石阡,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府文廟、紅二·六軍團舊址等。1992年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定為革命老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仡佬毛龍、說春。
石阡資源富集,開發潛力巨大。有世界少有、國內獨具且儲量豐富的地熱礦泉水資源,富含鍶、氡、鋰、鋅、硒等微量元素,屬國際飲用、醫療雙達標礦泉水;有面積居全省第二,獲“貴州三大名茶”的茶葉資源;有儲量豐富的重晶石、錳礦、鋇礦、鉛鋅礦、硫鐵礦等礦產資源;有以溫泉為龍頭,夜郎古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千年古寨樓上,“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佛頂山,中國鄉村旅遊民族文化飛燕獎堯上仡佬族文化村,國家濕地公園、世界最大野生鴛鴦棲息地鴛鴦湖為兩翼的立體旅遊資源。
石阡品牌獨特,優勢蓄勢待發。已先後獲得“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中國營養健康產業示範基地”、 “中國溫泉之鄉”、“中國礦泉水之鄉”、“中國苔茶之鄉”、 “貴州省長壽之鄉”、“中國最佳休閑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重點縣”等品牌。目前正在申報“中國長壽之鄉”。石阡的資源優勢、品牌優勢已經逐步轉化成經濟優勢,加快發展的後勁堅實有力。
2012年,石阡縣委、縣政府將搶抓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武陵山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以及實施“國家生態示範工程試點縣”等千載難逢的政策機遇,認真貫徹和落實省十一次黨代會、市一次黨代會、人代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為主基調,以“新型工業化、綠色城鎮化、現代農業化”為主攻方向,實施“強基礎、興工業、壯產業、惠民生”發展戰略,立足“資源大縣”,傾力打造“生態大縣、文化大縣、旅遊大縣”,以“敢拼敢超”精神,推動全縣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石阡古稱山國,歷史悠久,建置較早。秦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於今縣境西部,屬象郡。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年---1294年),置石阡軍民長官司於今治所。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分轄龍泉縣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個長官司。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仍領上述1縣(龍泉縣)3長官司。康熙二年(1663年)廢葛彰葛商長官司。乾隆七年三月(1742年5月),石阡府分設7里,即江外迎仙里、江內迎仙里、水東里、苗民里、在城裡、苗半里、龍底里。直至清末,石阡府直隸於省,仍領龍泉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建立,初沿襲清制。民國2年(1913年),貴州設立都督府和行政公署,實行軍民分治。石阡改府為縣,設立縣公署,縣官稱知事。龍泉縣另設(今鳳岡縣)民國5年(1916年)縣公署知事將全縣劃分為6個區,即城區、小雞公、本庄、王家寨、龍洞、大地方。第二年,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分為10個區,即增設石家場、葛榮場、白沙場、龍塘場。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下令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縣知事稱縣長,石阡縣為二等縣。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改組貴州省政府,實行行政督察區,石阡劃歸銅仁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石阡劃分五個區,即泗王廟、石家場、大地方、本庄場、龍洞場。民國32年(1943年),石阡實行新縣制,設置鄉鎮保甲。全縣共置18鄉鎮,164保,1618甲。18鄉鎮即:湯山鎮、花橋鄉、楓香鄉、中魁鄉、永盤鄉、龍川鄉、甘溪鄉、國榮鄉、聚鳳鄉、樂回鄉、庄樂鄉、白沙鄉、大新鄉、和平鄉、石固鄉、青陽鄉、五德鄉、坪山鄉。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15日,石阡解放,全縣人民獲得了新生。1950年2月8日,石阡縣人民政府成立,隨即將民國時期18鄉鎮劃為3個區分轄,設立區公所。7月,改置3區為6區1鎮。1951年2月,改置湯山鎮為城關區,同年將區公所改稱為區人民政府。1953年,縮小鄉、村行政管理範圍,將全縣劃為80鄉1鎮,區治不變。1954年7月1日,縣轄各區分別第一(龍塘)、第二(花橋)、第三(五德)、第四(中壩)、第五(白沙)、第六(本庄)、第七(城關)區公所。1955年4月8日,縣人民政府稱縣人民委員會。同月,各區將所在地治所改為區公所名稱。1956年1月,中共石阡縣第五次黨代會作出決定,進行並鄉工作,將82鄉(鎮)調整為44鄉1鎮(城關鎮)。1961年撤區並社,將7個區改為區級人民公社,45鄉鎮為管理區。1962年恢復區的設置,設6個區調整公社為27個。1963年,恢復7個區治,將27個公社增至43個。1967年3月29日,石阡開始“文化大革命”。4月2日,“石阡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各區社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1981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9條規定,撤銷縣、區、公社“革命委員會”,縣稱縣人民政府,區稱區公所,公社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根據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行黨政分開,建立鄉人民政府的通知)的意見》,縣政府所轄43個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相應改為行政村和村民組。1992年,全縣實施撤區並鄉建鎮工作將原7個區43個鄉調整為18個鄉鎮(其中:9個民族鄉),即:龍塘鎮、龍井鄉、花橋鎮、坪地場鄉、石固鄉、五德鎮、楓香鄉、青陽鄉、中壩鄉、甘溪鄉、坪山鄉、白沙鎮、聚鳳鄉、本庄鎮、河壩場鄉、湯山鎮、大沙壩鄉。2004年,為加強區域經濟活動,加快農村經濟增長速度,實施撤小村並大村工作,將原304個行政村調整為87個行政村。
現全縣共轄18個鄉鎮,5個居委會,87個行政村,39.08萬人正沿著縣委、縣政府制定的“三縣”建設目標,奮勇前進。
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中部,橫跨東經107�44′55″——108�33′47″,北緯27�17′5″——27�42′50″,地處湘西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帶。縣境東西最大間距86.6千米,南北間距47.6千米,境域面積2173平方千米。東鄰江口、岑鞏縣,南接鎮遠、施秉縣,西接鳳岡、餘慶縣,北靠印江、思南縣,轄7鎮11個鄉,是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東南高、西北低,岩溶地貌明顯。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暖濕共節,無霜期長。
石阡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暖濕共節,無霜期長。地質構造特異,其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水資源和地熱水資源豐富。全縣大小河流117條,水能理論蘊藏量10.9千瓦,可開發量4萬千瓦。地熱水資源分佈較廣,出露密度居全省之冠,達19處。根據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貴州省科學技術委員會,貴州省地質礦產局地質科學研究所1985年聯合調查評價,全縣地熱水總流量58.45——62.4升/秒,平均水溫34.7℃,水質為硫酸重碳鈣鎂(So4HCo3——CaMg)型及重碳酸硫酸鈣鎂(HCo3So4——CaMg)型水,礦化度0.192——0.421克/升,總硬度(德國度)10.72——18.50。水中普遍含有氡、硅酸、鍶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符合醫療礦水和飲用礦水水質標準。極具飲用、醫療、旅遊價值,故有“溫泉之都”的美。
縣內有多處國家級、省縣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縣城湯山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城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禹王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武廟、北塔寺等古建築群,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還有亟待開發的困牛山百名紅軍跳崖壯舉和甘溪戰役遺址。還有列入省自然保護區佛頂山原始常綠葉林原生植被,珍禽異獸,珍貴樹種及具有石阡地方仡佬族,土家族,侗族民族風情和科考探險等自然景觀;還有上千對鴛鴦棲息的情人谷,還有風神洞,太虛洞等上百個溶洞等旅遊資源,迎接八方來客。
縣境內礦藏種類多,有煤、鐵、重晶石、黑滑石等礦。煤:主要不是分佈在本庄鎮、坪地場鄉、龍塘鎮3個鄉鎮,其蘊藏量為1250萬噸。鐵:縣內鐵礦分屬原生沉積、次生殘積、熱液次生及冷水滲濾等4個類型。除湯山鎮外,其餘鄉鎮均有分佈。主要有赤鐵礦、褐鐵礦。其蘊藏量1170萬噸。重晶石:有沉積型礦床和低溫熱液型脈狀礦床。沉積型礦床分佈於樂喬的柿坳口至界牌、孫溪,本庄荊竹、瓮堡、五德的堯寨。低溫熱液型礦床主要分佈在白沙、聚鳳一帶。多屬露天礦,總蘊藏量為400萬噸。黑滑石: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3地質大隊,1986年3月首次發現。主要分佈在坪地場鄉沙槽一帶,其礦層露出1.5公里,厚4——8米,平均厚度5.4米,含礦率為68%——89%,化學成份中二氧化矽含量60%,氧化鎂含量27%,氧化鐵含量約0.2%。極具開採價值。
石阡縣大力實施“四個三”發展戰略,把“城鎮建設帶動”作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超常規發展的根本動力,按照高標準、高起點的要求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的品牌優勢,以爭創“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加快城鎮建設和管理步伐,把打造“公園縣、療養縣、旅遊縣”作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經營城市的重要內容,作為促進招商引資、推動縣域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作為提高市民素質、提升城市品位、營造優美人居環境、推進石阡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民辦實事、好事的大事來抓,先後請同濟大學、昆明規劃設計院、貴州省規劃設計院、廣西旅遊規劃設計院等10多家專業設計單位,在對我縣的城市建設進行實地考察和分析論證后,以突出“革命老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的品牌優勢和城市特色為重點,將縣城定位於以溫泉為主的休閑、療養、度假生態旅遊城市,並劃分為金融商貿、行政辦公、居民住宅、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娛樂休閑、加工生產、文物古建等八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相繼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全縣旅遊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性規劃。全縣18鄉(鎮)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縣城第三輪總體規劃已順利完成,配套編製了20個小區建設性詳規,使縣城城區詳細規劃覆蓋率達70%,鄉鎮達40%。
縣城泉都大橋、北塔大橋和鮮花步行橋的建設,基本形成了“五縱五橫”的城市主骨架;建成2個停車場、3個專業市場、中心農貿市場、6座公廁、3處垃圾中轉站,新增供水能力1萬噸/日,現已達到1.8萬噸/日,可以滿足10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縣城新增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達22平方米,新增道路26萬平方米,人均6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2.5萬平方米,人均0.8平方米,城鎮綠化率達20%以上,城區面積由2001年的2.5平方公里拓展到現有的4.5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從6.4平方公里擴大到1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從5.7%迅速提升到18%,常住人口達4萬多人,人民廣場、泉都商城、鮮花新區等標誌性建築精品不斷湧現,城市功能大大改善,基本滿足了城市居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多種需要;溫泉大橋轉盤雕塑、瀑布景觀、龍川河及佛頂山大道亮化工程、音樂噴泉和水幕電影的建成,形成了縣城獨特靚麗的風景,基本實現了“一街一品、一路一景”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