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tin
Leptin
瘦蛋白(德語,英語: Leptin,西班牙語 : Leptina,源於希臘語: λεπτός (leptos)“瘦”,又名瘦素)是一種新近發現的蛋白質荷爾蒙。它的功用是調節脂肪儲存,加快生物的新陳代謝,抑制食慾,控制體重。
1994年Zhang等首次發表了利用定位克隆技術成功克隆了小鼠的ob基因和人類的同源序列並由基因預見ob蛋白的論文,開創了人類肥胖和能量代謝研究的新領域。Halaas等於1995年應用DNA重組技術,由大腸桿菌中合成ob基因的表達產物,將該蛋白命名為Leptin。
具有調節體內脂肪儲存量和維持能量平衡的作用,可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抑制脂肪的合成,促進分解,避免肥胖發生。
Leptin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蛋白質類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組織產生。其前體由167個氨基酸殘基組成,N末端有21個氨基酸殘基信號肽,該前體的信號肽在血液中被切掉而成為146氨基酸,分子量為16KD,形成Leptin。Leptin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其中較重要的是作用於下丘腦的代謝調節中樞,發揮抑制食慾,減少能量攝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
Leptin受體基因的發現與受體結構
1995年Tartaglia第一個克隆出Leptin受體基因,Leptin受體基因又稱為糖尿病基因。人類Leptin受體基因位於1p31,其長度超過70Kb,由20個外顯子和19個內含子組成,其mRNA全長5.1Kb。OB-R受體屬於細胞激肽類Ⅰ型受體,是單一跨膜信號轉導複合物。由三個位點組成:根據細胞內位點的不同又把OB-R分為兩類:長受體(OB-Rb)和短受體(OB-Ra)。
Leptin受體的分佈、功能
OB-Rb是Leptin作用的主要受體。OB-Rb在下丘腦的核團上高度表達,而這些核團具有調節攝食與體重的功能,在一些外周組織如心、肺、淋巴結中也有表達。短受體在多種外周器官中選擇性地表達。OB-Ra在體內表達最廣泛,但在脈絡從、腦血管內膜中表達最高,對Leptin轉運入腦脊膜起主要作用。OB-Ra可能作為Leptin的結合蛋白,調節遊離的Leptin濃度或作為Leptin轉運蛋白。但近年也有研究表明它可能有信息傳遞功能
Leptin在慢性肝炎中表現異常,但結果報道並不一致。王立軍等報道病毒性肝炎患者平均Leptin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組水平。各型肝炎之間的血清Leptin水平無顯著性差異,但Leptin水平女性明顯高於男性。俞紅等經過研究認為CHB和LC患者,不論肝功能異常程度如何,其血清水平均低於正常人,表明低Leptin血清Leptin水平在CHB時主要可能反映了脂肪總量的減少,其原因與肝臟受病毒感染損傷、肝功能異常明顯相關。朴雲峰等檢驗17例慢性肝病病人,血清Leptin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組,但丙型肝炎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另有研究表明血清Leptin水平與慢性丙型肝炎中的肝脂肪變性有關。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血清Leptin水平均升高,血清Leptin水平、血清C肽水平和年齡均為肝脂肪變性嚴重程度的獨立標誌,但不是肝臟炎症或纖維化的預示標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Leptin水平與肝臟脂肪變性有關,而與纖維化無關是一種脂毒性表現,Leptin抵抗可能參與了肝臟脂肪變性形成。
正常的肝組織在正常情況下並不表達Leptin,Ikejima等在用硫代乙醯胺(TAA)誘導Wistar大鼠肝纖維化模型中,證實體內活化的肝星狀細胞可以表達Leptin。說明了Leptin與肝纖維化有密切的關係。Honda等研究證明了Leptin可能是肝纖維化的促進因子。
研究認為肝硬化患者存在高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症並與肝功能損傷的程度有關。肝硬化患者的血清Leptin水平隨著肝功能的逐漸惡化而升高,肝臟損傷的程度明顯影響血清Leptin水平。焦秀娟等研究認為Leptin參與了肝硬化的營養不良,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島素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組,胰島素敏感指數較正常組顯著降低,說明肝硬化患者存在著顯著的高胰島素血症和胰島素抵抗。趙彩彥等研究證實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Leptin與肝纖維化指標和TGFβ1無相關關係,而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Leptin與HA、LN、PCⅢ和TGFβ1均呈正相關。說明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Leptin是導致肝纖維化的始動因子之一。
總之,Leptin及其受體分佈的廣泛性,提示它具有多功能的作用,在肝病中包括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肝病,Leptin是一促進因子。研究Leptin及其受體有助於肝病的病理機制與治療研究的發展。但目前多數研究還局限於動物實驗,對人體的影響及內在機制仍缺乏詳盡的資料描述,在某些方面研究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尚有待於科研工作者更深入、具體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