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綺石

明代醫家

汪綺石,明代醫學家。生平履貫無從考究,世稱綺石先生。綺石以善治虛勞病名重一時,嘗著《理虛元鑒》,現有刻本行世。

人物經歷


綺石,一稱汪綺石,約為明末醫家,具體姓名及詳細生卒年月與里籍難以考證,但稱之為綺石先生,以善治虛勞病證而著稱於世。他在歷代諸家學術思想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對於虛勞病獨具心得,在虛勞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預后以及預防等方面形成系統,為中醫學的虛勞病防治作出貢獻。著有《理虛元鑒》。
綺石認為虛勞病的形成原因,包括先天之因、後天之因、痘疹及病後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以及醫藥之因等六個方面。虛勞病的病機總與人體正氣虛衰有關,與五臟關係密切。綺石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結合五臟病機的相互關係,提出治療虛勞應以肺、脾、腎三臟為最重要。他認為,在虛勞病的認識過程中,由於體弱久病,往往病情表現複雜,陽損及陰,陰損及陽,但總有標本之不同,或陰虛為本,或陽虛為本,這在治療時十分重要。綺石認為,陰虛之病,統之於肺,其病有數種,如勞嗽、骨蒸吐血潮熱,甚至為屍疰。陽虛之病,統之於脾,但又有奪精、奪火、奪氣之不同。總之,綺石闡發勞嗽的病機,從陰陽分證,從五臟著眼,雖認為與心、肝、脾、肺、腎諸臟均有關,但其中以肺、脾二臟尤為重視,較之以先後二天脾腎論虛勞病機者,尤有特點。其對陰陽精氣虧虛之證的認識,雖加以區分,但又十分注意相互之間的關係,認為陰虛之久者陽必虛;陽虛之久者陰亦虛;奪精者必奪氣,奪氣者亦奪精。因此治療既不宜寒涼太過以傷陽,又不可偏執補火以傷陰。這些觀點,足補前人之所未備,亦是綺石的獨到見解。
綺石認為,虛勞之治,當以肺、脾、腎三臟為主。勞嗽初起之時,應考慮多挾表邪。蓋勞證之起在於人體之虛,肺氣不足,最易感受外邪,風邪乘虛侵入,邪氣內侵,氣機鬱閉,多易化火,致使外火與內火交熾,更易損傷肺金,導致咳嗽不止。因此治療時,不可壅補,更不宜斂澀,防止邪氣留戀。否則,正氣不僅不能得復,反而助火傷正,使病情加重。藥用以柴胡前胡桔梗貝母兜鈴等清疏之品為主,待邪氣已清之後,才可選用清涼滋陰之劑。如勞證乾咳者,症見有聲無痰,喉中作癢,症屬精血不足,水不濟火,虛火上炎灼爍肺金,肺臟燥澀所致,治宜清金甘桔湯(桔梗、川貝母、麥冬肉、花粉、生地元參白芍丹皮、粉甘草、燈心)以元參、白芍、生地等補益精血,丹皮清虛火麥冬花粉養陰生津,川貝母、桔梗潤肺宣肺,炙甘草和中。全方補而不膩,涼而不寒,—派清涼滋陰之品。若病情由色慾太過而致,又宜用瓊玉膏(生地、白茯苓白蜜人蔘),以人蔘大補元氣,培土生金,生地、白蜜養肺潤燥,金水相生。共合滋陰潤肺益氣健脾,先後天俱顧,以治療肺腎陰虧、元氣不足之候。
若勞嗽而痰中帶血絲血珠者,多由於內火傷肺而致,綺石主張用清金甘桔湯第二方(桔梗、生地、白芍、丹皮、麥冬、元參、川貝茯苓阿膠甘草),以養陰清熱涼血止血。對於勞症吐血,當吐血正涌之時,可用炒蒲黃、炒側柏葉、陳棕炭三味為主,並佐以紫苑犀角地黃、白芍之類,潤肺涼血清熱。若吐血涌盛,湯藥無隙可進者,可用熱黃酒濯其兩足,引火下行,其血漸止。至於吐血初起,可用犀角地黃湯(犀角、赤芍、丹皮、地黃)涼血止血。若嫌其力緩,可用綺石自製的加味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湯加蒲黃、燈芯、荷葉)。勞熱骨蒸之證,綺石總以清金、養榮、疏邪、潤燥為主,方如清熱養榮湯(柴胡、丹皮、地骨皮、生地、當歸、白芍、元參、茯苓、麥冬肉、生甘草、燈芯)等。若病至傳屍勞階段,還可用百合清金湯(百部、地骨皮、人蔘、麥冬、桔梗、生地、丹皮、芍藥、茯苓、甘草)。總之,綺石治虛勞屬陰虛者,以治肺為中心,或清肺之火熱,或補肺之陰津,或斂肺之氣陰。當然,在具體治療時,還要考慮脾、肺二臟。
綺石從情志、氣候、用藥、飲食等方面,對虛勞病的治療、調養以及預防諸方面提出了系統的注意事宜,為虛勞的臨床防治提供了多種方法,頗有指導意義。他對虛勞病的論述和闡發是中醫學發展過程中最有成就的一家,至今其觀點仍有很大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