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紹平原
寧紹平原
寧紹平原是錢塘江和杭州灣南岸的一片東西向的狹長海岸平原,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因古時東為寧波府,西為紹興府而得名。由錢塘江、曹娥江、姚江、奉化江、甬江等河沖積而成。
寧紹平原自西向東包括紹興平原(舊紹興府蕭山縣、山陰縣、會稽縣、上虞縣)、三北平原(舊紹興府的餘姚縣、舊寧波府的慈溪縣和鎮海縣這三個縣的北部)、三江平原(姚江、奉化江、甬江流域)。主要行政單位包括寧波和紹興兩市市域中北部、杭州市域東南的蕭山、濱江和江東。
春秋時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至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前,寧紹平原全境都屬於紹興管轄。
唐初復置越州。
開元二十六年(738)採訪使齊瀚向朝廷奏請,划越州東部的區域另設明州(寧波)。唐玄宗還改越州為會稽郡。
唐肅宗時復為越州,會稽郡遂不復存在,之後作為越州、紹興的別稱。
清朝寧紹平原地界屬於寧紹台道管轄。寧紹台道為雍正四年(1726年)置,治寧波(今浙江寧波市)。轄寧波、紹興、台州三府。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增轄定海直隸廳(原屬寧波府)。民國初廢。
河姆渡遺址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是聞名世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這裡是河姆渡先民們生活的家園,也是後來百越民族的誕生地和發祥地。
河姆渡先民們崇拜一種叫犴的圖騰,犴圖騰的原型動物是麋鹿。這一原始的動物崇拜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產物,是先民模糊集合思維的產物。河姆渡地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常有颱風水患發生,影響水稻的生產。因此,先人們把希望寄託於無所不能的犴圖騰身上,犴圖騰給了先民們實現願望的精神力量。犴舞是河姆渡先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為表達對犴圖騰的崇拜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民間舞蹈。這一犴舞至今還在餘姚的泗門、牟山、馬渚一帶被人民傳承。
根據 《四(泗)門謝氏二房譜》中記載,犴舞為秦朝時的一種風俗,餘姚犴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集先民們古樸的哲學思想——五行相生相剋原理和祈神、娛神民俗內涵於一體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在餘姚民間,犴舞不但有祈神、娛神的功能,而且還有娛人的功能。
送犴過年,在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廿五,過去人們用稻草紮好犴,然後送到江塘、海邊,拿火焚燒,以此來祈求太平。同時,在村口、街頭、村莊重要公共場所,舉行表演儀式,完事後將犴舞的道具,送到堂屋、宗祠等地方。
商朝時,寧紹平原屬於越部落,于越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前身,於公元前2032年建立越國。
春秋時為越國境地,
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后,寧紹平原時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會稽郡下轄二十六縣。
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區,是當時轄境最廣的郡之一。
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寧紹平原的行政單位逐漸形成。
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后又改為會稽郡。
清朝寧紹平原地界屬於寧紹台道管轄。寧紹台道為雍正四年(1726年)置,治寧波(今浙江寧波市)。轄寧波、紹興、台州三府。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增轄定海直隸廳(原屬寧波府)。民國初廢。
寧紹平原
中段向北突出於杭州灣中,形成三北平原。
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是中國浙江省境內的一條運河,西起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跨曹娥江,經過紹興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長239公里。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為位於紹興市境內的山陰故水道,始建於春秋時期。西晉時,會稽內史賀循主持開挖西興運河,此後與曹娥江以東運河形成西起錢塘江,東到東海的完整運河。南宋建都臨安,浙東運河成為當時重要的航運河道。元代至清代,浙東運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暢通。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衝擊下,運河作用逐漸被取代。
寧紹平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自古以來因水網稠密,農田肥沃,人們勤勞,物產豐富,被稱為“魚米之鄉”。
改革開放以來,以民營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的起飛,以寧波、紹興和蕭山為代表的縣域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經濟”。
以2015年為例,當年浙江省生產總值(GDP)達到42886.5億,寧波市人均GDP為16467.61美元,紹興市人均GDP為14470.35美元,別位列浙江省第二和第四。
右圖反映的是2015年浙江省各縣市區人均GDP排名。
寧紹平原
寧紹平原
1984年8月1日,鄧小平在北戴河聽取了關於沿海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工作情況彙報,其間特意詢問了寧波的現狀與前景。谷牧提到,寧波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寧波幫”,第二是寧波港。敘談之間,鄧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90年代以來,以民營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的起飛,以寧波、紹興和蕭山為代表的縣域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經濟”。以2015年為例,當年浙江省生產總值(GDP)達到42886.5億,寧波市人均GDP為16467.61美元,紹興市人均GDP為14470.35美元,別位列浙江省第二和第四。圖1反映的是2015年浙江省各縣市區人均GDP排名。2018年,寧波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45.5億元,成為全國第十五個GDP跨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2016年的G20峰會,蕭山第一次亮相國際,盛裝接待四方來客驚艷了世界。位於杭州市蕭山區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是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的主場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於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蕭山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這次峰會,二十國集團成員和嘉賓國領導人及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將應邀與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主持會議,並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等有關活動。2022年亞運會,蕭山更期待以現代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區、亞太重要國際門戶樞紐。亞運村選址蕭山,一個指標是便捷的對外交通。亞運村選址臨近杭甬高速出口,距蕭山國際機場18公里,距杭州東站10公里,與杭州南站直線距離僅9.5公里,處於城市交通樞紐15分鐘交通圈內。
寧紹平原
杭甬高速公路全長145公里,於1996年全線通車,其中有7公里利用了1992年建成的錢江二橋及附屬路段。建成初始為雙向四車道,已於2007年12月全線擴建完成雙向八車道。
寧紹平原
寧波、紹興利用蕭甬鐵路既有的富餘能力開行市域城際通勤列車,為城區間提供快速、大容量、公交化的公共交通服務。
寧紹平原
杭甬客運專線於2009年4月1日開工,已於2013年7月1日運營,寧波至杭州只需1.5小時,比城際列車縮短1小時30分鐘。將開行雙向電氣化動車組,設計速度目標值為每小時350公里,初期運營速度310km/h,全程四十分鐘之內。杭甬客運專線與京滬高速鐵路一樣,採用無咋軌道,全線實行全封閉、全立交,其中,橋樑、隧道121.8公里,佔總長度的83%。
杭甬高鐵開通運行,會大大縮短城市間居民出行的時間,城市間的同城效應會顯現。杭甬高鐵開通后,無論是紹興到南京,還是到上海,兩地間行車時間都將縮短到一個多小時,這意味著,高鐵讓紹興與滬寧間形成“一小時都市圈”。同時,紹興到杭州、寧波的行車時間將縮短至半小時以內,長三角城市間同城效應將得以最大化顯現。
三北豆酥糖
梁弄大糕
梁弄大糕
紹興梅乾菜
紹興梅乾菜
新昌香糕
新昌香糕
寧紹平原是浙東學派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盛極一時的清代浙東學派(或稱浙東學術),是中國傳統學術的一個派別,源起於宋(代),發達於明清時期。其代表人物多為活動於今浙江一帶及籍貫為浙江的學者。
浙東學派繼承、發展了浙東學術史上的優良傳統,不守門戶之見,博納兼容,貴專家之學,富創新精神,倡導“經世致用”,主張學術研究要為社會服務。其為“宋學”及明清學術中的顯學之一,對中國近現代學術及海外學術(尤其是日本和東南亞)影響很大。
學派活動區域近似於現在的浙江東部寧波即明州一代,是謂時“浙東學派”之主力之一。紹興、寧波和台州地區有四明山脈,故該區域亦稱“四明”或四明地區,學派以山得名。
姚江學派,又名陽明學派,創始人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為陽明學派。該學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後分化為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和泰州王學等七派。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一個著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影響。其中最著名者六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
蕺山學派,是指明代末年由著名儒家學者劉宗周創立的一個學派,因劉宗周長期講學於家鄉浙江山陰(今紹興)城北蕺山,學者習稱其為蕺山先生,故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