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氣

卦氣

徠卦氣,卦就是基本八卦及其相互重合而生成的六十四卦,是易的最本質單位,代表世間萬物表象的符號,和自然物 質元素存在著相應的對應關係;氣是指同一事物的兩種對立屬性,綜合起來就是指“陰”與“陽”。卦氣合起來 就是用易的八卦來表象事物的陰陽對立的靜態屬性和消長的動態屬性。易的卦 辭和爻辭就可以看作是在描述事物陰陽屬性,從中就可以洞察天機時運。

基本簡介


卦氣
卦氣
顧名思義,卦就是基本八卦及其相互重合而生成的六十四卦,是易的最本質單位,
古今的人們一直都認為,卦是聖人創造的,用來代表世間萬物表象的符號,和自然物
質元素存在者相應的對應關係,比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艮代表山、坎代表水等等,
而且人們一直認為,這些卦和組成卦的六爻,相互之間可以變換,而且這種變換是和
自然物質世界的變換是同步的,所以自古以來的方術家都希望通過研究這些卦爻的各
種變化和相互關係來把握和窺探自然以及社會的變化發展規律。
而“氣”就是指同一事物的兩種對立屬性,綜合起來就是指“陰”與“陽”,分
解開來就是事物的多少、大小、高低、寒熱、早晚、明暗、吉凶等等。而卦氣合起來
就是用易的八卦來表象事物的陰陽對立的靜態屬性和消長的動態屬性,這樣,易的卦
辭和爻辭就可以看作是在描述事物陰陽屬性,從中就可以洞察天機時運了。古人把這
種方法應用到一年四季寒暑變化上,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一直傳承到現代的,獨樹
一幟的卦氣學說。在卦氣學說中,不包含離、坎、震、兌四正卦的六十卦,每一爻主
(值)一日,六十卦一共就是是360天,其餘的五日四分之一日均勻的分攤到六十卦中
就形成了一卦主六日八十分之七日的所謂六日七分卦氣,(當然邵雍的卦氣中,四正卦
是乾坤離坎,六日七分是一樣的)。除了卦爻值日的分法外,還有一個卦序的問題,就
是用六十卦來對應365.25日。
但是,卦氣中的六十卦,到底是按一個什麼樣的順序來排列的呢?關於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現存的兩種不同順序。一個就當今傳世的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的順序,
邵雍卦氣就是按照這個順序,以復卦起事於冬至之日,最後以坤卦結束,最後還有一
個七日來複的說法。而另外一個卦序就是《小過》、《蒙》、《益》、《漸》--------
《屯》《謙》《睽》《升》的順序,這兩個順序對於易學界來說,是眾所周知的。這
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十二月,以及天干地支組合的六十甲子就排列成為一種和地
球自轉以及地球繞太陽公轉和月亮饒地球運轉形成的年、朔望月、日周期相互同步,
周而復始的對應關係。這就是卦氣,古代的五行、陰陽、二十八宿、音律、觀物占候
等等都是統一的,關於這一點,通過上面提到的卦氣表,就會一目了然。
和卦氣密切相關的,還有十二辟卦,十二辟卦是從上述六十卦中提取出來的,代
表一年十二個月和十二個時辰的卦。
綜上所述,卦氣學說應當具有幾大特徵,第一是氣起中孚,第二是坎、離、震、兌
四正卦不用,(不用就是不值日)為四方伯,或者是乾、坤、離、坎主北南東西四正方
位和冬夏春秋四個季節。其餘六十卦,六日七分主一年365又四分之一日,第四是十二辟卦:
主十二辰,將六十卦分每五卦分為一組,共十二組,十二辟卦就是他們的代表,也成為
“君”卦,或十二消息卦。而 <乾坤譜>中又提出了立體卦氣排列方法.

立體卦氣排列方法

這個世界圖式不僅是一個空間的圖式,也是一個時間的圖式。照上面的說法,六十四卦在一年陰陽之氣的消長中都起“用事”的作用,這就是所謂“卦氣”。易緯《稽覽圖》有更詳細的方法,將六十四卦皆配入四時。《稽覽圖》說:“小過、蒙、益、漸、泰寅。需、隨、晉、解、大壯卯。豫、訟、蠱、革、夬辰。旅、師、比、小畜、乾己。大有、家人,井、咸、姤午。鼎、豐、渙、離、遯未。恆、節、同人、損、否申。巽、萃、大畜、賁、觀酉。歸妹、無妄、明夷、困、剝戌。艮、既濟、噬嗑、大過、坤亥。未濟、蹇、頤、中孚、復子。屯、謙、睽、升、臨丑。坎六震八離七兌九。已上四卦者,四正卦,為四象。每歲十二月,每月五月(按五月月字當作卦)。卦六日七分。每期三百六十六日,每四分(按六日當作五日,四分當作四分日之一)”。易緯《是類謀》說:“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兌。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餘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歲十二月,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六十而一周。”
這是以居四方的四卦,震(居東方)離(居南方)兌(居西方)坎(居北方)為四正卦,主四時,每卦六爻,每爻主每年二十四氣中之一氣。《稽覽圖》認為,坎初六主冬至;震初九主春分,離初九主夏至;兌初九主秋分;余爻分主其餘二十氣(詳后卦氣圖)。六十四卦,除此四卦,尚餘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即一日之八十分之七。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日之一。若每卦主六日,則六十卦主三百六十日,尚餘五日又四分之一日。若將每日分為八十分,則五日又四分之一日共有四百二十分。以六十除四百二十,則每卦得七分。所以每卦主六日七分。這六十卦分配於十二月,每月得五卦。此每月之五卦,《稽覽圖》更將其分為天子,諸侯,公卿,大夫。例如小過為正月(即寅月)之諸侯,蒙為正月之大夫,益為正月之卿,漸為正月之公,泰為正月之天子。十二月中之天子卦,即復(自十一月數起)、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這十二卦為十二月主卦,所以稱天子卦,又稱辟卦,辟就是君。其所以以這十二卦為十二月之主卦,這是因為六十四卦中,上五爻皆陰,獨下一爻為陽者,為復卦□。上四爻皆陰,下二爻為陽者是臨卦□。上三爻皆陰,下三爻皆為陽者是泰卦□。上二爻皆陰,下四爻為陽者,為大壯卦□。上一爻為陰,下五爻為陽者,為夬卦□。六爻皆陽者,為乾卦□。上五爻皆陽,下一爻為陰者,為姤卦□。上四爻皆陽,下二爻為陰者,為遯卦□。上三爻皆陽,下三爻皆陰者,為否卦□。上二爻為陽,下四爻為陰者,為觀卦□。上一爻為陽,下五爻為陰者,為剝卦□。六爻全陰者,為坤卦□。以這十二卦分配於十二月,以復卦當十一月,以乾卦當四月,以姤卦當五月,以坤卦當十月,可以表示十二個月中陰陽盛衰之象。所以以這十二卦為辟卦,表示一年中陰陽消息之象。至於其餘諸侯、公卿、大夫之分配,則未有如此明顯的理由。這就是“卦氣”。
孟喜、京房是當時講卦氣說的重要人物。《漢書·京房傳》說:“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
《漢書·儒林傳》說:“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也。……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誼略同,惟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與相同。”
孟喜、焦延壽、京房,皆以所謂“陰陽災變”講易。詳細內容,或有不同,但其大指,皆以卦氣、天人感應的學說解釋《周易》。關於卦氣之各種理論,果系易緯取自孟喜、京房,或孟喜、京房取易緯,或易緯即孟喜、京房一派講易學者所作,不易斷定。總之這是在西漢晚期流行的一種象、數之學。
據唐朝的大曆法家一行所說,孟喜也以坎、震、離、兌分主四方四時,其二十四爻,分主二十四氣。又言:“封以地六,候以天五。”(《舊唐書》卷二十八)這是說孟喜於二十四氣中,又分七十二候。七十二候系根據《月令》。例如《月令》說:“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鄭玄注說:“皆記時候也”。每月皆有其“時候”(孔穎達疏說:“凡二十四氣,每三分之,七十二氣,氣間五日有餘,故一年有七十二候也。”),兩候相間,“五日有餘”,即所謂“候以天五”。五為天之中數(介乎一、三與七、九之間),所以稱“天五”。每卦主六日余,即所謂“卦以地六”。六為地之中數(介乎二、四與八、十之間),所以稱“地六”。五乘六得三十,即一月之日數,也就是“消息一變”的日數。九、七為陽之數,六、八為陰之數(見上)。此四數相加,也是三十,也是一月的日數,也就是“消息一變”的日數。
王充說:“易京氏布六十四卦於一歲中,六日七分,一卦用事。卦有陰陽,氣有升降。陽升則溫,陰升則寒。由此言之,寒溫隨卦而至,不應政治也。案易無妄之應,水旱之至,自有期節。百災萬變,殆同一曲。變復之家,疑且失實。……京氏占寒溫以陰陽升降。變復之家以刑賞喜怒,兩家乖跡。”(《論衡·寒溫篇》)其實照《漢書·京房傳》所說的,京房在政治上也講“天人感應”,認為災異是政治失常所招致的。不過,他的《易傳》,是不講“天人感應”的。王充或系根據《京氏易傳》而對京房加以肯定。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王充認為“卦氣”之說,有正確的部分,因為它是以陰陽升降說明一年四季的寒溫的變異。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是中國過去曆法中的科學成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從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得來的知識,現在仍繼續為農業生產服務。七十二候是在二十四節氣中出現的一些自然現象,作為氣候變化的標誌,這也是有用的。但照孟喜、京房和易緯的說法,好像這些變化,基本上是受易卦的影響和統治,這種對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所作的解釋倒向了唯心主義
易緯更由此發揮“天人感應”的神秘學說,認為七十二候的出現,如有失常,這就表示社會中已有或將有不正常的事情。易緯《通卦驗》說:“反舌者,反舌鳥也,能反覆其舌,隨百鳥之音。……仲夏之月,反舌無聲。反舌有舌,佞人在側。”“荔挺不出,則其國多火災。”這樣就把所謂災異跟七十二候聯繫起來;這就是把所謂“天人之道”的神秘主義學說,規範化,固定化。這是董仲舒所提倡的官方哲學的進一步的發展。
易緯以外的其他緯書,都強調自己的經的神秘意義。尚書緯《璇璣鈐》說:“尚書篇題號;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書者如也,如天行也。”“書務以天言之。因而謂之書,加尚以尊之。”這是說,《書經》摹仿天的運行並且代天立言。
詩緯《含神霧》說:“詩者,天地之心,君祖之德,百福之宗,萬物之戶也。集微揆著,上統元皇,下序四始,羅列五際。”春秋緯《說題辭》說:“詩者,天文之精,星辰之度,人心之操也。”這是說,《詩經》中的詩,主要的是“天地之心”的表現,是萬物所由以出入的門戶。
所謂“四始”“五際”的意義,詩緯《氾歷樞》說:“《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巳,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又說:“午亥之際為革命,卯酉之際為改正,辰在天門,出入候聽。(後漢郎□說:“詩《氾歷樞》曰:‘卯酉為革政,午亥為革命,神在天門,出入候聽’。言神在戌亥,司候帝王興衰得失,厥善則昌,厥惡則亡。”(見《後漢書·郎楷傳》)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然則亥為革命,一際也。亥(依《郎□傳》當作戌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卯為陰陽交際,三際也。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酉為陰盛陽微,五際”。《大明》、《四牡》、《嘉魚》、《鴻雁》、《天保》、《祈父》、《采芑》,都是《詩經》中的篇名。易緯把《詩經》的各篇分配入上面所說的世界圖式之內。所謂“五際”也是就世界圖式說的。要跟上面的幾個圖聯繫起來看,不難明白。
禮緯《稽命征》說:“禮之動搖也,與天地同氣,四時合信,陰陽為符,日月為明,上下和洽,則物獸如其性命。”春秋緯《說題辭》說:“禮者,所以設容,明天地之體也。”又說:“禮者,體也。人情有哀樂,五行有興滅;故立鄉飲酒之禮,始終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體。王者行禮,得天中和。禮得則天下鹹得厥宜,陰陽滋液,萬物調,四時和。動靜常用,不可須臾惰也。”這些“天人之道”的說法,《禮記》中也有,不過禮緯於這一方面特別注重。
樂緯《動聲儀》說:“聖王知盛極則衰,暑極則寒,樂極則哀。是以日中則昃,月盈則蝕,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制禮作樂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風,和雨露,為萬物獲福於皇天者。”樂緯《協圖征》說:“聖人作樂,不以樂娛,以觀得失之數。故不取備於一人,必須八能之士(即通八音之人),或調陰陽,或調五行,或調盛衰,或調律歷,或調五音。與天地神明合德者,則七始八氣各得其宜也。”“七始”不知何義,有人謂指“四方、天、地、人”。“八氣”據說指八音所代表之氣。八音是金、絲、竹、匏、土、革、木、石,八種材料制的樂器所發的聲音。樂緯《動聲儀》認為八種材料制的樂器所發的音,分別代表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等節氣之“氣”。這就把樂跟上面所講的世界圖式結合起來。
緯書認為,這都是孔丘的工作。公羊家講《春秋》已經有孔丘受天命為王等“非常可怪之論”。春秋緯中更有孔丘“為漢製法”之說。此外還有關於孔丘的更怪誕荒謬的說法。春秋緯《演孔圖》說,孔丘是“黑帝”的兒子,胸前有文:“製作定,世符運。”孔丘身高十尺,腰大九圍,“坐如蹲龍,立如牽牛。就之如昂,望之如斗”。聖人不是平空生出來的,“必有所制,以顯天心。丘為木鐸,制天下法”。在所謂西狩獲麟之後,在魯國的端門上,有天所下的血書。書上說:“趨作法,孔聖沒。周姬亡,彗柬出。秦政起,胡破術。書紀散,孔不絕”。這血書又“飛為赤鳥,化為白書,署曰演孔圖。中有作圖製法之狀”。
孔丘是先秦儒家的創始人。孟軻荀況對於孔丘都極推崇,但也不過說,孔丘是一個知識廣博,道德完全的人,是儒家的大師、創始人。
照董仲舒講起來,孔丘受“天命”而為王。繼承周朝為王的,並不是秦始皇而是孔丘。他雖然實際上沒有王位,但是一個沒王位的王,即所謂“素王”。他所作的《春秋》,就代表“一王之法”。在這種幻想的、被虛構的歷史中,孔丘就不是“師”而是“王”了。
在緯書中,孔丘的地位又有不同。照上面所引春秋緯所說的,孔丘不僅是王而且是神了。在緯書中,儒家成為儒教,成為一種真正的宗教,孔丘成為這個宗教的神聖的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