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刺史部
古代漢族九州之一
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始設兗州刺史部,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郡(轄瑕丘、橐縣等)、東郡、陳留郡、濟陽郡、泰山郡、東平郡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曹操領冀州牧后,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併入冀州,但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北)。
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
【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
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范縣、谷城、臨邑、樂平、發乾、聊城、博平。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城西北)。
山陽郡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
領10縣:昌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任城國治任城(今山東微山魯橋)。
領3縣:任城、亢父、樊縣。
東平國治無鹽(今山東東平宿城)。
領5縣:無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於陸、寧陽。
濟北國治盧縣(今山東長清馬上附近)。
泰山郡治奉高(今山東泰安范鎮)。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
兗 州 | 廩丘 | 陳留國 | 小黃縣 | 10 | 小黃縣、浚儀縣、封丘縣、酸棗縣、濟陽縣、長垣縣、雍丘縣、尉氏縣、襄邑縣、外黃縣 |
濮陽國 | 濮陽縣 | 4 | 濮陽縣、廩丘縣、白馬縣、鄄城縣 | ||
濟陰郡 | 定陶縣 | 9 | 定陶縣、乘氏縣、句陽縣、離狐縣、宛句縣、己氏縣、成武縣、單父縣、城陽縣 | ||
高平國 | 昌邑縣 | 7 | 昌邑縣、巨野縣、方與縣、金鄉縣、湖陸縣、高平縣、南平陽縣 | ||
任城國 | 任城縣 | 3 | 任城縣、亢父縣、樊縣 | ||
東平國 | 須昌縣 | 7 | 須昌縣、壽張縣、范縣、無鹽縣、富城縣、東平陸縣、剛平縣 | ||
濟北國 | 盧縣 | 5 | 盧縣、臨邑縣、東阿縣、谷城縣、蛇丘縣 | ||
泰山郡 | 奉高縣 | 11 | 奉高縣、博縣、嬴縣、南城縣、梁父縣、山茌縣、新泰縣、南武陽縣、萊蕪縣、牟縣、巨平縣 |
南兗州 | 馬頭郡 | 渦陽(安徽蒙城) | 7郡21縣 |
兗州 | 瑕丘(山東兗州) | 6郡31縣 |
南兗州 | 陳留郡 | 譙(今安徽亳州) | 5郡 |
兗州 | 瑕丘(今山東兗州) | 4郡 |
兗州 | 瑕丘(今山東兗州) | |
西兗州 | 濟陰郡 | 定陶(今山東定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