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古玉鑒定的結果 展開
- 古玉鑒定方法
-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圖書
- 20講
古玉鑒定
古玉鑒定方法
古玉鑒定,就是對玉運用標形器和被鑒定器對比。經過立標、觀察、涉獵、積澱、總結、反饋、否定、精練、反覆、對比等過程辨別其真偽。證書是古玉鑒定資格證,所使用工具是標形器和被鑒定器。
什麼是古玉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聲的玉雕。不是你、我、他想像出來的或理論出來的。現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備這個特徵。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仿品多,長眼哪!
什麼是鑒定
鑒定並不神秘,簡單的說就是:用標形器和被鑒定器對比。實際要複雜一些,要經過:立標、觀察、涉獵、積澱、總結、反饋、否定、精練、反覆、對比。每個階段都有可能誤入歧途。
古玉鑒定[古玉鑒定方法]
悟性從那裡來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人們註定要在大多數事上一塌糊塗。這和智慧、文化水平無關,沒什麼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會與不會之間
玩古玉的人中,多數人終生入不了道[百分之九十]。部分人擺脫不了二把刀[百分之十]。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鑒定準確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難斷沒有錯斷的人,這就是現實。但願能改變之,這不是單方所能為的。
收藏者的難處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難處就是,找不到標形器。博物館的展品不能成為標形器,因為標形器必須能長期密切接觸。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長眼的利器。盲目拜師是第二個誤區,他的老師就走偏道了。
專業人士的常見誤區
專業人士不存在標形器的困惑。但是他們容易對市場不敏感;對高仿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假的為什麼假,才能對真的為什麼真有更深刻的認識。專業人員有高有低很正常。[希望上述評論沒有得罪專家和老師]
長眼有訣巧嗎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說有是因為悟道的過程各不相同,各有個的特點。說沒有是因為茅台酒的味道沒人能說清楚。同飲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鑒定是工匠之述,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觀的,理論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畫蛇添足。這就是有些高級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撿漏
很多人講故事說:他花百、八十元就買了個大國寶,還編一套理論以證之。你信嗎。成手也不敢輕言撿漏,賣的總比買的精。他可能低價給你,那是他沒有回家路費了,東西他很清楚是什麼。這等事太難了。初學者千萬不要做夢取媳婦,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古玉鑒定的步驟
專業人士鑒定多從斷代開始,教科書對文飾的研究很多,正統學者深受其害。非專業人士多從真偽開始。但殊途同歸。
a、古玉包漿說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為軟包漿和硬包漿,軟包漿手頭有肉澀感(北方話叫肉頭兒),硬包漿有明顯玻璃光。軟硬包漿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手長期盤玩或藥液侵泡可做仿包漿。有經驗者可區分。自然狀態的子料也有包漿,一般硬度較高。
b、沁蝕可分為內沁和外沁,內沁就是一定條件下產生的晶體酥鬆,白色絮狀[玉內雜質不是沁而是臟,沁和臟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質的侵入。內沁由內向外發展,外沁由外向內發展,互相促進,直至鈣化。有無外沁的古玉,玉質好可能內沁也不宜查覺。沁蝕狀況和玉質密度分佈、晶體酥鬆狀況及外部介質性狀有關。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斷真(如老玉新工)。
c、玉質: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觀,文化承載量最大的一種玉。商代以後的貴族器物多選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羅斯玉分子結構一致,儀器無法判別是和田料還是俄羅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漢和田料品種最全、質量最好,常見黃玉、羊脂玉等。遼寧岫崦玉:紅山文化器物多採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細。[注意區分岫崦黃玉、和田黃玉的區別]
河南獨山玉:主要有兩種顏色,白青色和白綠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綠色多做抵擋仿翠件。古器中少見此玉。
地方玉:各地產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見於高古器、良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見此玉。
d、形神:
如果說神是藝術之魂,那麼古人之魂必不同於現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叢真品中領悟,不可自以為是。
e、腐蝕:
f、文飾:
文飾千變萬化且易仿,不宜作為判斷真偽的依據。對文飾的了解有助於斷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對古玉鑒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點機械常識,如軸、軸套、轉速、同軸度、跳動、偏擺,電動陀具、非電動陀機具結構特徵、差別。陀具進化過程等。
(1)陀機具進化簡述 同軸度是陀盤中心和轉軸中心的誤差。跳動是陀盤每轉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擺是陀盤每轉一周偏離其所處平面的誤差。現在機戒有誤差,古代機戒誤差更大。從理論上講,陀具應先於玉器出現,無陀具則無玉器。自從有了機器,高難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軸在軸套中轉動,軸套是軸的支撐,軸和軸套發生摩擦。轉動:古為手動,今為電動,一慢、一快相差數百倍。出土的管狀、柱狀玉器,很可能就是軸和軸套。商代以前的軸和軸套多為玉石器,商周多為銅器,漢以後多為鍛打后的鐵器。故漢代陀機具精度大為提高,加工能力明顯增強。這不僅表現在軸和軸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現在機件加工工藝性能和機戒的結構精度;機戒品種等。漢代出現精美的高浮雕並不奇怪,這是中國玉器史上劃時代的一頁。唐宋時期陀機具結構、精度、種類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續到清代,陀機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進步。現代電動陀機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進給力大,切削力強,故常顯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現代陀具精巧、靈活,也不乏精細之做。此類仿品成本必高,各項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沒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鑒別 機戒性能上的區別,必導致工藝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徵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鑒定的利器。這裡也是傳統古玉鑒定理論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論的缺失。戰國以前的陀機具大同小異,一般只能進行粗加工。細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時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劃出一條白痕,一個局部就要千萬、萬萬刀,可見時間和人力的投入。細如髮絲的陰刻線,細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藝自然精細工整。只有葬器較為粗糙,孔、邊未精加工。漢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織,工藝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後的器物以陀痕為主,仍能看出隨著陀具的進步,器物表面痕迹的變化。[古玉即便有拋光,也不足以破壞表面刀痕。]崩茬、刀痕粗大是現在電動工具所為。無刀痕是現代拋光,菊皮狀是過化學拋光。鑽孔內壁有明顯刀痕是電動鑽頭所為。陀痕和電動工具痕迹的區別只能在實踐中逐漸掌握。
出土后未經過處理或盤玩的叫生坑;否則叫熟坑。盤玉是國人玩玉的傳統。盤:把玉攥在手裡盤玩。新玉、老玉都要盤,盤過的玉潤澤漂亮,盤后古玉比新玉變化更大。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贊成盤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認盤過的高古玉,這和港台的風氣有關。以自我的審美去欣賞玉雕,並不為過。以自我的審美去欣賞古玉,就大錯特錯了,標本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載量大。經過大家的努力,鑒定的問題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古玉鑒定爭議多,權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鑒定人員資格認證
現在不僅鑒定人員證有泛濫之勢,而且資格認證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錯誤。現在的認證程序是:交學費\完成學時\發證。大謬!資歷、學歷、名氣都不是認證標準。書本上的東西沒有多少對鑒定有用。尤其是現在的教科書。茅台酒的味道,說出來就走樣。認證不需要紙上談兵[有些人就會紙上談兵],要實物實戰,用真本事說話。資格認證不解決,一切都無從談起。鑒定人員資格認證標準只有一個-----實物鑒定準確率考核。
一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館,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歡收藏漢代以前的高古玉器。那麼,對於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鑒定呢?
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另外,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專家李英豪的《鑒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台灣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鑒定全集》等書,皆可拿來認真品讀,細細揣摩。
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儘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學藥水浸蝕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顯得尤為重要。
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和U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的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斷為真品,而線條槽口兩側有毛道崩裂現象,則是現代“機器工”製作的特徵。
古玉的造假方式是密而不宣的,以下在古玉鑒賞的書籍中整理的13中古玉造假的手法,可供參考。
古玉長埋玉土中易被有色礦物沁入,被稱為血沁玉,仿製血沁玉,可將玉置於於豬血黃土和成的泥之中,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形成土咬血沁的樣子。
出土的古玉大都有土銹,要仿造土銹,可將抹上膠水的玉器埋入黃土泥,隨著時間變長,會越來越像黃土銹。
使舊似新、混新為舊之法:玉有看起來象新玉,因為作偽者無法使新玉變似舊玉,所以將舊玉燙上蠟,使其看起來似新玉,以便混凝土新為舊。
玉埋入土中會受到克制、黑滯乾枯,容易被誤認為是水銀沁。
老提油,這種方法頗為古老,據傳是從宋朝留傳下來的,但是仿古玉的人用一種紅光草搗碎成汁加上硵砂,腌制在新玉的紋理之間,用竹枝火烤,這種方法製作的血沁玉,往往能夠迷惑專家之眼。
將色澤好的玉置入火羊腿中,數年之後玉器上會出現血紋理,不仔細看已被蒙眼,但是細心會發現,其不若古玉的溫靜,這種方式作古的玉被稱為“羊玉”。
還有一種以動物制古玉的方法,是將狗殺死,將玉置於狗腹,埋到路下,過幾年後拿出來,就會形成花斑紋,,但是這種玉看起來,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痕迹,被稱為“狗玉”。
風玉,將用濃灰水和烏梅水煮過的玉取出,擱置在風雪之中,使其玉紋產生裂紋,若玉質緊密裂紋則會很小,可形成類似古玉的牛毛紋,但是真正古玉的牛毛紋是粗細不勻的。
古玉鑒定的“八察”
“八察”包括:
1、察織物纖維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體上,或者包裹於織物中。在一定的溫濕度和壓力下,纖維及顏料脫落,牢牢地黏附於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鏡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見紅、藍、綠等顏色的織物纖維,經緯分明。
2、察昆蟲的蟲卵、殘體
多在古玉的縫隙中。
3、察水漬
在地質及大氣條件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細的潛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動,浸潤、侵蝕著玉的表面,形成流動狀的、深深淺淺的水漬。
4、察植物根莖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習俗,燒過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著和滲入,呈點、面分佈,往往很深入,無法消去。
6、察“驅邪礦物”殘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礦物有殺菌、驅蟲、防腐的作用,古人以為它們有驅妖辟邪的功效,將它們置於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鐵礦、硃砂、雄黃等礦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過放大鏡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縫隙中殘留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離子由表及裡漸進、深入地滲入玉器內部,顏色絢爛奪目。考古發現,距今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將大量的赤鐵礦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審美的需要,將石灰岩製成的珠子染成紅色。我國戰國和漢代的大型墓葬中,經常有大量的硃砂以及被硃砂染得鮮紅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縫隙、孔洞內充填的碎石
8、察鑽痕
鑽具出現以來,鑽頭基本是圓錐或菱形形狀。由於是人力,所以壓力小、鑽速慢、非勻速、進尺慢,鑽痕表現為往複、相對平行的運動態勢,出現不甚均勻的旋紋。而現代螺旋紋鑽具因高速、勻速旋轉則不會出現平行的鑽痕。新石器時代以石治石時期,其鑽痕與古代使用金屬鑽具的鑽痕,有相似特徵。
總之,鑒定和評估古玉,既需要細微觀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觀,更要把握本質和整體的真實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個細微處假的可能性,進而歸納、演繹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將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思考和判斷,才能獲得最大的真實性。
古玉鑒定[古玉鑒定方法]
古玉鑒定[古玉鑒定方法]
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突破了前人鑒定古玉的一些理論,給辨偽工作帶了新的難題,致使許多博物館收藏家對高古玉不敢問津,有的懷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擴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對近年的高級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鑒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適應當代古玉的辨仿。現需要我們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鑒定理論上,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鑒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鑒定真偽。特將李老師多年的收藏經驗、市場經驗總結的六點鑒定方法推薦給大家,共同學習.
一、工藝痕迹鑒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鑒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鑒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鑒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
二、氧化鑒定
這也是鑒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三、凝結物鑒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並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迹。真不可思議!
四、藝術水平鑒定
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辟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鑒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特別容易,鑒定起來更難。五、沁色鑒定
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顏色鮮艷,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六、氣味鑒定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鑒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