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華傳統美德的結果 展開
- 社會學辭彙
- 動畫
中華傳統美德
社會學辭彙
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包含了個體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繫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現。(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道德感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道德的根本,是自製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人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當良心、羞恥心、責任心和事業心在你的心靈中永遠紮下根來的時候,你就會形成一種有道德的個性。
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習慣之內。
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資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指中國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於後代的優秀道德遺產。
從內容上來概括,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從歷史長河流淌軌跡來看,她不僅包含古代傳統美德,也包含近代革命傳統美德和當代英模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靈魂,是代代相傳、世世發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力量。對於新一代中國人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更好地配合全國各地弘揚民族精神的宣傳工作,我們編輯了這套圖片。
《圖片》共分為: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團結友愛、愛國愛民、恭敬有禮、謙虛和氣、見義勇為、見利思義、知恩思報、清正廉潔、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修己慎獨、敬業盡責、勤奮刻苦、節儉愛物、整潔健身、崇求樸實幾個部分。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于謙《無題》 37.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5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62.行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繫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