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種子

中國蔬菜種子

“洋種子”目前已控制了中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種。除蔬菜外,“洋種子”已全面進入中國的大豆玉米小麥、花卉等領域,並逐漸形成壟斷之勢,目前佔據市場80%利潤。業界更擔心,一旦外資控制玉米、水稻大田作物,可能會對農業安全造成威脅。

簡介


進入山東濰坊壽光市境內,幾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近80萬個蔬菜大棚使得這裡成為一片白色的海洋,也使之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地。
一個大棚,年產出在3萬元人民幣左右。80萬個大棚,年產出就達200億元以上。
但塑料(11575,130.00,1.14%)薄膜下覆蓋並成長的蔬菜,並非中國“土種子”。壽光每年蔬菜種子交易額在6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洋種子”佔到了六到七成。
這些來自瑞士荷蘭、以色列等國的公司,以“先免費”的方式推廣“洋種子”,在取得優勢地位后,再控制市場,中國的菜農與種業企業,短期內很難與之抗衡。
外資猛於虎!這句話正在中國種業的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外資壟斷種子后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苦果”已逐步顯現,國內種業正面臨全線失守、全軍覆沒的險境。

現狀


中國是人口大國,同時也是個農業大國,種子市場很大,對於我國來說,種子的問題很關鍵,種業是個戰略性產業,但目前正遭遇外來種子的衝擊。
以大豆為例,中國目前60%以上的大豆是進口的。除了大田作物中的棉花,很大一部分蔬菜和花卉的種子也是外企生產的,國外的高端蔬菜種子在中國銷售額已經達到50%以上,幾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以山東壽光為例,壽光及周邊地區蔬菜種植面積84萬畝,年產蔬菜40億公斤,被譽為“中國第一菜園”。壽光蔬菜種業經歷3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以前,菜農自留種子;上世紀90年代初期,選購國內科研單位種子;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國內種子企業、科研院所生產不出高檔種子,他們只能被迫接受國外優質高價的“洋品種”。就像壽光一樣,“洋品種”逐步佔據國內主要規模化蔬菜生產基地,特別是出口型蔬菜生產基地,導致國內蔬菜種子品種面臨全線失守、全軍覆沒的困境。
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中國種業的市場集中度明顯不足,整體實力十分薄弱。世界前10強的種業企業在世界種子貿易額中所佔份額達35%,而中國前10強種業企業同期只佔全球種子市場銷售額的0.8%。目前面臨的挑戰和問題非常多,種子產業的競爭力比較弱。
基於對糧食安全的保護,中國大田作物不使用國外的轉基因種子,目前採用的都是中國雜交的種子,像雜交水稻,是以中國生產的為主。另外,中國對於外商生產大田作物的種子是有嚴格限制的,並不是想投資就投資,必須要和中國的企業進行合資,而且股份不能超過49%。
大田作物的種子也受到了國際市場的衝擊。
一是因為國外輸入中國的品種越來越多了。
二是現在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種子培育已經完成試驗,開始進入市場。大田作物因為土壤、環境、氣候的關係,需要一些適應性的試驗。比如說美國的玉米種子在美國種植很適宜,到了中國可能就不合適了。而且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別很大,種子在南方和北方種植的時候都不一樣,所以種子都是需要適應性試驗的。例如:美國的孟山都和先鋒,他們的種子到中國以後必須先在中國的試驗田裡進行試驗,而且培養一個品種的種子周期也比較長,這樣一來,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前10年可能都是處於試驗階段。到現在他們的這些種子可能都已經成熟了,也適應了中國土地的要求,就進入市場了。競爭才剛剛開始。

影響


得承認有競爭是好事,跨國公司進來可以提高中國種子產業的競爭意識,儘快與國際接軌。但是,對我們的挑戰也是嚴峻的。
對於農民來說,跨國公司通過競爭賺取高額利潤。跨國公司的種子依仗其在品質、產量、抗病性等方面的優勢,開價之高,讓人難以想象啊。比如以色列海澤拉公司推出的番茄種子“189”、瑞克斯旺公司推出的茄子種子“布利塔”、先正達公司推出的甜椒種子“方舟”,每克都在100元上下,折算下來,一粒種子價值3毛多錢,而甜椒品種“蔓迪”更是開出了每克種子180元的天價,1克種子相當於1克鉑金。僅在壽光及其周邊地區,國外公司每年通過銷售高檔蔬菜種子就能拿走6億元人民幣。
為什麼這麼多的錢會流入跨國公司的口袋?就是因為國內種子企業、科研院所生產不出同樣水平的種子。這就面臨著另外一個更加重大的問題——國內種子企業的生存問題。本來我國的種子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弱。跨國公司大量湧入,嚴重擠壓了國內種子企業的生存空間,使我國種業面臨巨大的威脅。
種業的安全是和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如果我國種業市場由“洋品種”佔據主導地位,將會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很大隱患。
從經濟角度看,“洋品種”佔據主導地位,勢必導致國內種業蕭條。這樣一來,把握著生物技術的跨國公司就會擁有對我國農業生產的控制權。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缺少前瞻意識,極有可能在農業發展上受制於人。
一些發達國家可能就會利用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本以及跨國公司的網路,逐漸向發展中國家滲透,佔領這些國家的市場,從而控制這個國家的種子體系甚至糧食體系。這樣一來,發展中國家不僅大量的財富被掠奪,還會受到其他方面威脅。一些國家利用自己先進的技術手段對種子進行研究,開發生物武器,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如美國曾經研發出一種糧食種子,這種種子可以殺死精子,食用這種糧食的國家可能從此就消失了,這是非常可怕的。
美國就從中國拿走大豆種子,把裡面的成分提取出來申請專利,現在美國申請了野生大豆的專利有160多種,這還是我國無意中發現的一個事實。有很多的事情我們還不知道,還鮮為人知。
現在的後果就是,我們種中國的大豆,還得向國外交錢,要是不交就侵權。農民種大豆完全成了一種出賣勞力、出賣資源的行為。另外,這些品種的專利幾乎被國外壟斷了,只要一研究就可能會侵犯他們的專利權,所以現在我們很被動,這就是國外的專利壁壘、專利陷阱,他們就是要提高門檻,使像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對我們非常不利。

溯源


中國主要是由科研機構和大學來進行新品種的研發,包括中國農業科學院,省一級的農業科學院,農業部下屬的一些科研機構,還有各個農業大學,各大學內部的農業、生物專業。這些科研機構有的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讓給企業去經營;有的科研機構的技術已經成熟,但是缺乏試驗,所以他們與企業聯合來進行大田的試驗,試驗成熟後由企業來進行經營、銷售,利益雙方根據一定的比例來進行分配;有的科研院所自己辦一個種子公司,來經營種子。
國外大都是以企業為主體,由企業自己來研發新品種,然後生產、銷售,形成了一條龍。如孟山都、先鋒、先正達,他們都有自己龐大的研究機構,有很強的研究力量,同時投入也很多,比如將收入的10%都投入到研發當中了。另外,這種一條龍的生產模式使得研究人員很快就能接收到市場反饋的信息,各個環節當中的銜接也非常順暢,因而競爭力也比較強。
與國外相比,我們現在的生產模式分割比較嚴重,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聯繫還不是很密切。
首先,中國在種子的研發上投入很低。我們主要靠國家的投入,科研單位、大學獲得的種子科研經費主要來自國家和政府的項目,來自企業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很少。
其次,中國的人才容易流失。國外的企業進入中國以後,利用優厚的條件把人才吸引過去了,這對我們也是一個衝擊。
另外,經濟全球化也使我國種業受到國際市場的衝擊。
以蔬菜種子為例,農民最開始種的蔬菜種子是國產的,但是外資的種子進來以後,外企首先在我國做試驗,免費提供種子給農民。當農民使用后,發現這個種子比國產的種子產量高的時候,就會開始購買國外的種子,開始的時候價錢比較低,然後逐步提價。在發現農民已經習慣用這個種子的時候,外資企業就一下子把價格提上來了,導致現在蔬菜種子方面有“一克種子一克金”的狀況。
中國種子產業比較分散。現在中國有執照的種子企業有3000多家,這些企業可以研發、實驗、生產、銷售,還有十幾萬家小企業或者個體戶是經營種子,進行分銷的。這樣就形成企業很多,卻沒有龍頭的現狀。我們國家一家種子企業的銷售額在幾億人民幣就很了不起了,這樣的企業沒幾家,而跨國公司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營業額可能是幾十億美元、上百億美元,甚至幾百億美元。因此,中國企業在競爭中像一盤散沙,沒有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應對


首先技術創新是關鍵。中國的種業要從源頭上發展,必須要提高種業創新的能力。尤其是雜交種子和生物轉基因種子這兩類,都是需要加大技術創新的部分。
加大研發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專家研究新品種是需要經費的,而且是很花錢的,實驗設備、實驗室、還有種植的時候需要的地、人,這都是需要投入的。現在我們政府已經開始非常重視轉基因,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當中有十六個重大專項,其中就有“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這麼一項。
還有,我們要建立很好的研究體制,培養自己優秀的研發隊伍,並在經營方面下大力量。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形成龍頭企業,只有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我們的種業才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那麼該如何來建立龍頭企業呢?我們可以通過市場調控,促使企業間合併重組;還可以通過政府成立國有企業來領導市場;另外,除了產學研聯盟之外,我們還推出了一種新的方式,用種子企業來兼并科研院所,這樣就達到了科研與生產一體的效果。
現在這個種子庫的鑰匙掌握在全球農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會的手中,是這個機構聯合挪威政府建造了這個種子庫。由於對這個種子庫的背景和來歷還沒有研究透徹,所以我們現在還持一種觀望的態度。我們現在擔心的是,如果在不清楚這些信息的情況下,貿然加入這個種子庫,意味著我們要將自己的種子貢獻出來,而到最後發現這是個騙局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因為我們的那些種質資源可能就已經被破解甚至盜用了。其實這個種子庫也是個基因庫,現在發達國家為了從戰略上來控制世界上的種質資源,就破解其中的一些基因,從而生產一些生物武器來威脅其他國家,這對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非常不利,我個人認為我們還不能成為這個種子庫的受益者。
中國在雲南等地區就有這樣的“最終種子庫”,也在採集我國的種子。種子庫並不一定得在北極那個地方,我們也能夠找到適當的儲存環境,而且現在的保存技術也提高了,在溫度和濕度的控制方面也很先進,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自己來保存種子,自己來建立“最終種子庫”。
中國地域遼闊,種質資源豐富,我們要先把這些資源保護起來,也要進行研究。儘管我們現在的研究水平與國外的差距比較大,但是我們也開始了搜集、研究工作,所以說根本沒有必要把這些資源給國外的那些種子庫來研究。

佔領高端


“在彩椒、小西紅柿、無刺黃瓜等品種上,國外種子已經佔到100%的市場份額。國內種子,只能在菠菜等大路品種上有一席之地。”日前,壽光蔬菜集團有限公司負責菜苗培育的隋志卿經理告訴記者。
隋志卿說,他們培育的菜苗都是國外種子,因為這技術要求高,種子本身也十分昂貴。農民自己培育風險很大。“像菠菜之類的大路貨,菜農撒到地里就可以成長了。”
壽光蔬菜集團的李光江副總經理告訴記者,壽光種子市場每年的交易額在6億元人民幣以上,其中超過4億的交易額是“洋種子”。
記者採訪時,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常務副主任國家進正在外地出差。但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附加值高的蔬菜品種種子已經基本被“洋種子”佔領。國產蔬菜種子市場佔有率不斷下降,只有在有刺黃瓜芸豆苦瓜等品種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李光江也告訴記者,從現在的情況看,“洋種子”在壽光蔬菜種子交易中的市場份額還會繼續上升。“國內蔬菜種子被全面擠出壽光蔬菜種子市場並非不可能。”
隋志卿告訴記者,“洋種子”瞄準的是高端菜品。這部分菜品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入國內大中型超市,都會賣出高價。

價格不菲


一些蔬菜種子比黃金更貴,這不是誇張說法。
“比如,有一種番茄種子,每市斤可以賣到1萬元人民幣,相當於每克價格在200元。這號稱‘軟黃金’。”
隋志卿則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國外種子的價格是國內種子的6倍以上。
但菜農看中的是產品質量及出售價格,並不看是“洋種子”還是“土種子”。
記者採訪了幾個蔬菜大棚種植戶,他們告訴記者,並不知道種子來源,只知道參照別人種植效果,比如防蟲、產量、售價等因素,好的話就會選擇這一品種。
壽光蔬菜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國外蔬菜種子蔬菜產量比同類國內蔬菜種子的蔬菜產量要高出20%左右,抗病蟲害的能力也強,售價比國內品種也高出20%左右。
隋志卿告訴記者,從2000年前後開始,“洋種子”大舉進入壽光蔬菜種子市場,依靠其優勢逐步佔據了種子市場的統治地位。“這些菜的品相、口感等,確實比國內的強。”
國家進告訴記者,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荷蘭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澤拉、澤文、紐內姆、荷蘭安莎、德瑞特等種業巨頭都已經在壽光布局,建立了試驗站、展示基地。
“洋種子”的模式是,開始種子價格較低,甚至免費讓菜農種植,等獲得成功后,再向菜農出售。
到這個階段,菜農就已經“欲罷不能”了。媒體報道,去年7月份,壽光市番茄暴發黃化曲葉病毒,這種病害暴發后,我國國內種子企業沒有一家能拿出抗病毒品種,而國外公司9月份就拿出了抗病毒的種苗。這種抗病毒種苗價格一開始為每株0.42元,但隨著農民用種量的擴大,很快上漲到每株0.87元。
記者了解到,在取得優勢地位后,在壽光某些蔬菜種子的價格基本是賣家說了算。

“土種子”突圍


外來蔬菜種子“統治”情況的現象已經引起國家部委的重視。去年,農業部領導曾到壽光調查,對此很重視。其後,幾個司長也到壽光就發展國內蔬菜種子產業進行調研。
國內研究機構和政府也在為此做出努力。記者在壽光採訪時了解到,早在2006年,當地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就成立了蔬菜研究院,其中一個重要課題就是開展對蔬菜種子培育的研究。
現在,這家研究院已經先後培育出包括4個甜瓜、2個甜椒品種在內的6個優於國外種子的品種。
但國內蔬菜種子收復失地,還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家進說,一個蔬菜優良品種培育需要從各地選取材料,通過不斷雜交對其後代進行遴選,在不同地區多年試種才能推廣,這個周期最短也得5年,正常在8至10年。
而在高端品種的培育上,國內幾乎是“零起步”。“像小西紅柿,國內本來就沒有。”一位業內人士說。

攻下中國最大蔬菜基地


“洋種子”攻下中國最大蔬菜基地,在山東壽光菜種已佔交易額六七成,“洋種子”貴比黃金,1克200元,售價多為土種子六倍以上。
山東濰坊壽光,素有“中國蔬菜之鄉”的美譽,更是我國最大的蔬菜產區,其蔬菜種植面積達80多萬畝,而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則號稱全國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中心和信息中心。然而,這個在我國蔬菜市場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地方,其蔬菜種子市場近年來幾乎被外國公司的“洋種子”蠶食殆盡,據不完全統計,“洋種子”在當地市場份額已高達60%到70%。業內專家不無憂慮地指出,壽光市場只是目前國內蔬菜市場的一個縮影,蔬菜種子等環節如被外資所掌控,國內市民可能很快失去餐桌的“定價權”。
壽光種子市場遍地“洋種子”通過對網路隨機抽樣的十多家壽光當地蔬菜種子銷售商的調查發現,壽光種子市場的代理商,絕大多數都有經營國外的品種,“洋種子”不僅在壽光市有代理,在壽光市的鄉鎮乃至村屯都有專門的銷售戶。

壽光種子市場遍地“洋種子”

位於壽光市北的田柳鎮,被譽為“中國西紅柿之鄉”,蔬菜基地主要有黃色櫻桃西紅柿、紅色櫻桃西紅柿、大紅、千禧、毛粉等,該鎮某蔬菜代購公司負責人張瑞東在被記者問及蔬果種子來源時,一口回答“全是進口的”。壽光市內一家種業公司負責人劉先生告訴記者,他經營種子已10多年,開始時代理的種子以國產為主,但自從國外種子進入壽光市場后,商品質量和出售價格都遠優於國內品種。現在,他已基本不做“土種子”了,只經營日本、荷蘭、以色列等國家的種子。記者從另一家種苗公司處獲悉,壽光地區的茄子產區,幾乎100%的種子被一家荷蘭公司控制。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提供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壽光具有種子經營資格的經營業戶285家,其中經營的茄果類蔬菜大部分是國外品種。國外品種在壽光種子市場佔有率,長茄在90%以上,番茄60%以上,辣椒60%以上,彩椒近100%,並且在大蔥胡蘿蔔、苦瓜、菠菜品種的市場佔有率呈快速上升勢頭。
專家對此表示,從壽光蔬菜市場發生的情況來看,國內蔬菜市場有可能步大豆等糧食作物後塵,最終被外資掌控的“洋種子”攻陷。據披露,2004年後外資開始收購我本土榨油企業,迄今已控制我國85%的實際加工總量,此外,外資還滲透至種植、貿易、流通等各領域。
“洋種子”質優且價高

“洋種子”質優且價高

“從現在的情況看,洋種子在壽光蔬菜種子市場的份額還在繼續上升”,李延芹是壽光蔬菜協會的工作人員,她向記者證實,壽光蔬果種子市場上,外國種子市場佔有率相當高。以近年來市場需求增速最快的番茄種子為例,像大紅以及其他抗病性強的“洋種子”特別受菜農追捧,尤其是去年發生了黃化曲葉病之後,菜農普遍改種起“洋種子”了。李延芹還介紹,中外蔬菜種子的價差很高,普遍在5倍以上,“像粉果番茄,國產種子每粒的售價僅為幾分錢,而進口的要賣到三毛錢一粒。”
“洋種子”價格不菲,甚至比黃金還貴。像一種進口番茄種子市價每斤賣到1萬元人民幣,合每克200多元,當地號稱“軟黃金”。
儘管“洋種子”價格遠貴於“土種子”,但在當地菜農眼中,種“洋種子”更合算。田柳鎮的張瑞東告訴記者,“洋種子”產量高、抗蟲性強,雖然價格比“土種子”貴些,但卻節約了其他成本,產品在市場上還能賣個好價錢。他告訴記者,“我經營的進口番茄種子,產量高、耐儲藏,非常好賣。”
壽光富華蔬菜種子公司總經理馮華濤在談起“洋種子”優勢時表示,產量高、抗病能力強是關鍵,而國內品種以茄子為例,不耐低溫,冬天不愛坐果,產量也低。
研發“短板”束縛“土種子”

研發“短板”束縛“土種子”

一位不願具名農業專家認為,目前,進入中國種子市場的外企,多是經過長期發展,產品覆蓋面廣,具備雄厚的科研開發能力,擁有大型的種子培育基地。而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在科研創新方面則顯得薄弱很多。
中國種子協會秘書長馬繼光表示,中國種子市場起步晚,2000年《種子法》才開始實施,市場化時間短。目前註冊的國內種子公司大概是8000多家,普遍競爭實力較差,由於企業經營和科研分離,這些企業多以銷售型為主,難以做大做強。
在敵強我弱的背景下,蔬菜種子市場的定價權逐漸旁落。據上述專家透露,去年7月壽光番茄爆發黃化曲葉病毒,這讓當地企業、科研單位一籌莫展,無法短期內拿出抗病毒品種,而國外公司兩個月後就推出抗病毒種苗。這“洋種苗”價格一開始每株0.42元,但隨著農民用種量擴大,很快漲到每株0.87元,但菜農只能被迫接受。
糧食安全關係重大,這些問題已得到政府的重視,中央正在著手開展一些工作,而農業部也正在籌劃方案。他建議,國產種業還需要國家給予政策、資金上的扶持,科研力量必須跟上。
2006年,當地政府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成立了蔬菜研究院,其核心工作就是蔬菜科研育種。據悉,這家研究院已經先後培育出包括4個甜瓜、2個甜椒品種在內的6個優於國外種子的品種。

佔據市場80%利潤


“中國8000多家種子企業,沒有一家市場份額達市場總量的5%,前2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如一個孟山都。”11月25日,在廣州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種業峰會上,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平直陳中國種業的尷尬現狀。
2000年,中國種業市場對外開放,美國杜邦、美國聖尼斯、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等外資種業集團趁機大舉搶灘中國市場。目前“洋品種”已控制我國蔬菜種子50%以上市場份額。對此,業內人士喜憂參半:外資進入可以提高我國種子行業的競爭意識,儘快與國際接軌,但又擔心其憑著強大實力滲透制種業進而掐住中國農業的“脖子”。
中國種業數量大實力弱

中國種業數量大實力弱

“國內種子企業難以擺脫‘雜、多、亂、小、散’的現狀,綜合實力差。”劉平介紹,目前全國共註冊種子企業8000多家,有效經營區域為全國的育繁加銷一體化的大型種業不足80家,擁有自主品種權的企業也僅100餘家,而經營不再分裝種子的私營代銷店高達10萬家。2006年,我國前10大企業的銷售總額為48億元,僅相當於全球十強種子企業銷售額的6%。
“一個省平均年審100個水稻品種還不夠,甚至要達到150甚至200多個。全國各地都在搶審農作物品種,審定數量夠多了,但真正算得上新品種的卻非常少。”劉平說,審定品種如此之多,並不是因為中國的育種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還是品種審定製度上存在嚴重缺陷,國外一個品種審定需要經過兩個環節,第一個叫DUS測驗,第二個叫VCU測定,而中國省略了DUS環節,從而導致市場上新瓶裝老酒、老瓶裝新酒等侵權現象頻繁出現。
按理說,新品種審定推廣能夠增產,但目前廣東水稻平均單產僅有385公斤/畝,比2000年還減少了35公斤/畝。從遺傳生物學分析,這些審定的水稻品種並不是創新優良品種,只是一些新品系的組合。品種審定的缺陷讓種子企業不願對育種創新加大投入。中國只有不到1.5%的種業企業具備創新能力,用於品種研發的投入不到銷售額的1%,低於國際公認的“死亡線”。而國外企業一般為8%-12%,如孟山都2008年研發資金為9.8億美元,占年銷售額的8.6%。
質劣導致價低。韓國進口的白玉蘿蔔種子400元/斤仍供不應求,國產蘿蔔種僅4元/斤,卻無人問津;國外引進的雜交芥藍種子300元/斤,而國內自繁的芥藍種低至30元/斤也無人買。洋種子令農民增收穫利,卻讓本土種子公司難以生存。廣東省種子公司就是一個例子。上世紀中後期,哪怕是常規選育的白菜、蘿蔔、生菜、芥藍、通菜等品種,市縣一級種子公司也得排隊搶購。不過,現在這已成為歷史。據了解,目前國內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已被外資佔領,幾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種。棉花種子市場也是節節敗退,轉基因大豆大舉入境……最近幾年,國外大公司又進行聯合,開始進軍我國大田農作物種子市場。
洋品種佔據市場80%利潤

洋品種佔據市場80%利潤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常年用種量為300億公斤,價值達5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佔國內市場。目前,全國有49家持有效證照的外資企業,包括獨資、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等各種類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孟山都、法國利馬格蘭、瑞士先正達等陸續在東部地區設立辦事處。由於種子對當地氣候、土壤有一定適應性,外資種業加緊實施管理人員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1998年以色列海澤拉種子公司、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在山東壽光建立實驗站,試驗、培育蔬菜新品種。
“洋品種”蔬菜依仗其在品質、產量、抗病性等方面的優勢,佔據市場80%以上利潤。種子售價之高,令人咂舌,荷蘭甜椒品種“蔓迪”更是開出了每克種子180元的天價,1克種子相當於1克鉑金。以“中國第一菜園”壽光為例,國外公司每年銷售其高檔菜種就賺取6億元人民幣。
根據中國法律,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種子業務必須成立合資公司。近年來美國先鋒公司在大田作物種子市場上的擴張最受矚目,2002年12月和2006年12月先後和山東登海種業和甘肅敦煌種業成立的合資公司,先鋒佔49%股份,致力於玉米雜交種為主的農作物種子研發、生產和營銷。先鋒公司先進的管理水平和營銷方式讓登海種業敦煌種業的實力躍居國內市場前列,2008年登海種業銷售收入的主要來源即是合資公司推出的玉米品種。另據中信證券日前發布研究報告,敦煌種業“先玉335”今年有望為上市公司貢獻1.8億元左右的利潤。
目前北方大棚蔬菜品種競爭達白熱化,外資公司逐漸轉戰南方市場。據廣東某經銷商介紹,目前華南地區基本還是國產種子的天下,但先正達、聖尼斯等外資企業在廣東銷售額逐年擴大,部分品種如青花菜、高價值菠菜的市場幾乎全被外資企業壟斷。
憑藉其先進的科技、雄厚的資金、豐富的國際市場運作經驗,國外種子公司逐漸蠶食中國種子市場,用山東登海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登海的話說:“東北的種子市場已被外資全部佔領,西北市場被歐美瓜分了。”
時至今日,外資巨頭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國的種業布陣。
通過合作提升自主技術

通過合作提升自主技術

外資公司會控制中國種業嗎?對此,鐵嶺先鋒種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書庫堅決否認,跨國公司間還存在強大的市場競爭,公司經營的目標在於利潤,與政治無關。況且,跨國公司的先進經營理念將引領和促進中國種業的現代化、產業化,而提供的優質產品會使中國農民受益。
“中國種子企業剛開始會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但只有競爭才能使國內種子企業成長。”孫書庫說,這種情況類似於家電、通訊等行業,國內的品牌完全可以由此成長起來。
“當前中國還需要與跨國企業合作,畢竟他們進行了數十年的科研儲備。”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冰川說,關鍵是能否通過引進、合作來實現自主技術的提升,進而研發出更多的優秀植物新品種
通過與美國先鋒公司合作與競爭,登海種業保持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競爭力。近年來,登海種業育出了10多個超級玉米新品種,平均畝產達1000公斤以上,其中“超試1號”將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提高到1402.86公斤/畝,比原紀錄提高了306.57公斤。抗倒伏、抗病毒、單粒播、節約肥水等優良品質使得該系列新品種市場前景看好。該系列新品種本月中旬投放市場,目前已收到近8000萬元預付款,其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此外,政府的導向意圖也非常明顯。從2008年開始,農業部開始逐步停止推廣國家審定品種近400個,此舉被業內認為是“良種驅逐劣種”的最直接表現,將有利於選用良種,凈化種子市場,減少市場供給和種子的價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