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造船廠
清朝時期成立的輪船廠
求新造船廠的前身是求新機器製造輪船廠,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朱志堯在馬相伯的幫助下,籌資白銀4萬兩,在上海南碼頭機廠街租用土地2.66萬平方米,籌建求新機器製造輪船廠。朱自堯自任總經理,招僱工匠百餘人。於光緒三十年起,承接機器修配以及橋樑、車廂等公用事業方面的工程業務。數年後,獲利豐厚,由此增添設備,建設廠房,生產得到發展。光緒三十二年開始造船,主要建造淺水快輪和小型客貨船。
2018年1月27日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
光緒三十四年,曾為江蘇省督練公所建成1艘用於太湖行駛的兵輪“靖湖”號,該輪長22.4米,純系柚木製成,配置功率為59千瓦的雙氣筒引擎,航速12.7節,兵輪水下部分裝有割水草刀機,專用於斬割湖中水草,以利航行。至宣統二年(1910年),工場發展到9個,職工增至500多人,還建成1座船塢。
民國3年(1914年),求新機器製造輪船廠首製成功的內燃機參加國際巴拿馬賽會,獲得頭等獎。同年,承製了3000噸海船“美利”、“美堅”號,兩船合同定價為100萬兩白銀。工廠向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貸款購置鋼材,加工建造,於民國6年初完工交船。接著又開工建造2艘5000噸級海船,其中1艘取名“安華”,於民國8年初建成交船。
求新造船廠承建“美利”、“美堅”號海船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鋼鐵原料奇缺,價格暴漲,工廠為建造上述兩船實際虧本達50萬兩白銀。借貸到期,無力償還,最後被迫以大部分股份售與法商,以了債務,並於民國8年8月31日改組為中法合營,易名中法求新機器製造輪船廠(對內稱法中冶金機械工程公司),在巴黎塞納區商業登記處註冊,雖名中法合營,但事實上已被法國資本所并吞。工廠由法人任經理及總工程師,僱用15名歐洲籍職員和400名中國工人,主要業務仍是修造船舶及生產柴油機。民國10~11年,為浙江省政府建造2艘炮艇;民國20~21年,為葡萄牙海軍澳門基地建造排水量為1050噸的炮艇“巴梯亞”號。
抗日戰爭時期,中法求新機器製造輪船廠生產停滯不前。民國34年4月,日本海軍部令三菱公司接管工廠。此後,該廠僅以修船及製造小型炸彈外殼為主要任務。同年8月日本投降后,法國人再度接收該廠。此時,該廠已喪失造船及造機能力,只能修船和加工一些機器零件。
1952年1月10日,華東工業部正式租賃中法求新機器製造輪船廠,改名為華東工業部求新機器廠。同年9月,撥歸中央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領導,改名為求新造船廠。1954年9月,因發現原中法求新製造廠股份不清,法商隱匿國民黨政府股權,中國政府按規定宣布;改租借為代管。從此,求新造船廠完全歸屬船舶工業局領導,結束了租借關係。
求新廠創業初期,僅有10多間簡易廠房,購置了大小車床、鑽床10餘台,牛頭刨床、龍門刨床和銑床各1部,建立造船、冶鐵、熔鑄和母機4個工場,以水汀(蒸汽)引擎作為動力帶動全廠機床設備。聘請職員技師15人,招僱工匠100餘人,下設車床、鉗床、外場、翻砂、打鐵、木模、電氣、冷作、紅銅、翻銅等10個領班,初期業務主要是承接機器修配和車廂、橋樑等工程的製造。光緒三十至三十一年,兩年獲利10840兩白銀,為工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至宣統二年,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一家商辦製造機器輪船廠。當時除進口一部為英國製造的機床設備外,還自造了一批土設備,生產工場由原來的4個發展到繪圖、木模、翻砂、打鐵、冷作、車床、鉗床、銅工、木工等9個,還建成船塢1座。職工人數也增至500餘人。產品以製造輪船、主機和農產品加工機器為主,先後製造了各種船隻24種,共48艘;各種橋樑17種,共47座;各種車輛17種,共84輛;火油引擎和蒸汽引擎兩種15台;碾米機27部,榨油機170部。
管理機構成員全部換成外國人,僱用10餘名歐籍職員和400餘名中國工人,其中學徒工約100人。下設工程部、財務部、棧房和9個車間,再加船台和船塢。在此期間,法國人添置和更新大量設備,至民國26年,其生產機構和規模有車間9個,其中柴油機車間可製造10~500匹馬力柴油機,有車床10台,鏜床2台,鑽床7台,磨床1台,銑床1台,汽錘1台,砂輪機1台,動力變換主機試驗台2台,行車3台,電機14台,以及噴咀油泵間、工具倉庫各1間;鑄造車間有化鐵爐4座,模型烘乾機2台,鐵砂碾磨機1台,行車3台,以及工作台、處理金屬的作坊各1個;金工車間主要加工和修理船上的機械設備,有車床21台,鑽床10台,刨床4台,拉絲機1台,砂輪機3台,行車3台,鉗工台16個,電機2台,工具間1間;模具車間可以加工各種模具,有木材加工機器4台,木工油漆台7個;鍋爐房有鍋爐2台,電控空壓機1台,鉗工台2隻;鑄造車間有爐子10隻,汽錘3台,起重機1台;銅匠間有火鍋5座,彎機機1台,起重機1台,工作台3個;木工車間有電動的木材加工機器5台,工作台9個;冷作車間有精磨壓延銅板機17台,火爐12座,水壓機1台。另外,有2個船台(干船塢),裝了門式起重機,能建造180英尺長的船舶;1個修船塢可將長200英尺、寬30英尺、高12英尺的船隻托出水面,有2台蒸汽絞盤機和離心式蒸汽水泵。
求新廠人員驟減,生產趨於停滯倒退,廠房破損不堪,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機器設備都被日軍搶掠一空,經濟損失達890萬美元之巨。當時,工廠已失去造船能力,主要承接一些修船業務,同時製造柴油機以及活塞、軸承、加熱鍋爐、齒輪、閥門、離合器、活動橋、裝甲車、卷揚機等。
1952年初,人民政府接租求新廠時,廠區狹小零亂,設備簡陋破舊。工廠總面積僅32132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2211平方米,江岸線長150米,有干船塢1座,船台2座,簡易木質碼頭3座,以及船排等設施。“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共投資2500多萬元恢復生產和擴建改造,先後將毗鄰的申大麵粉廠、恆通紗廠、久記木行等數家工廠並廠。1954年4月,根據“六四協定”要求,採取技術改造措施,將船台接長10~12米,購置船台及分段裝配用的履帶式及輪胎式起重機,起重量為5~10噸;並組建了有關生產車間,接長放樣樓、修築船塢碼頭和船台,增添一批機床和專用設備。1956~1957年,根據總體規劃改造需要,工廠再次擴建,徵購了三元軋鋼廠,南市自來水廠總水管改道,第一養老院及裕慶里房屋遷建等,先後支出徵購費用826.2萬元,占工廠“一五”計劃總投資的13.19%,擴展土地面積4800平方米,增加廠房面積16294平方米,江岸線延長104米。
工廠對船台進行技術改造,在原60米船台的基礎上再接長60米,形成全長120米,寬22米,能承載重量為3000~5000噸的中型船台,為建造大型破冰船打下基礎。在此期間,上級又撥款130萬元,將船體裝配車間擴建成長90米,寬30米,軌高16米,面積計2700平方米的車間,內有30噸行車2台,16米刨邊機1台,600噸水壓機1台,三星滾軋機1台。1973年,將原剪板機投資的12萬元改列為新建船體小合攏車間75.16平方米。1979年7月,與求新廠毗鄰的上海微型軸承廠和南市木材廠遷建,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並撥款424萬元,將上述兩廠共27200平方米的廠址劃歸求新廠規劃使用,以擴大工廠修造船能力。
工廠原有的噴丸間場地狹小,起重能力很低,使用多年,設備磨損嚴重。按(81)六機動字1940號文要求,移地重建噴丸車間,由第九設計研究院承擔施工設計,於1982年3季度前建成。新建的噴丸間主廠房為18米跨,主廠房、邊跨機房及風機房建築物總長34米,寬24米,佔地816平方米;主廠房容積4526立方米。噴丸系統設計改進了通風、除塵設備,能滿足5000噸級以下船舶分段噴丸除銹要求。
工廠的技術改造項目有:高速船體加工裝配生產線接長,建立船體裝配焊接區等,船體生產從放樣、光學下料、數控切割、冷熱加工、中小合攏形成生產一條線。並將徵用上海微型軸承和南市木材廠的場地擴建成安裝車間。新建80噸高架吊車1台和40噸龍門吊車2台;接長和新建舾裝碼頭133米,還將1台15噸的高吊遷至碼頭上,以增強碼頭舾裝能力。1981年11月,經六機部批准,工廠建成1幢九層(包括地下室共十層)的綜合辦公樓,加上與外賓樓連接過道增加的面積108平方米,實際總面積為6089平方米,總投資160萬元,於1984年4月建成交付使用。
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133米碼頭建設、2號船台改造等。
工廠“七五”技術改造項目共13項,1987年底已完工的有綜合試驗樓、數控龍門銑、數控立銑等項目;1988年完工的有配套庫、簡易塗裝間、碼頭輔助用房、80噸高吊2台等。由於調整了後方場地,使船體車間中合攏平台區面積增加了1860平方米,基本上能滿足5000噸船舶批量生產的需要。其間,還開闢了出口波音水翼生產線,使工廠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上提高了一步。
經過歷年的調整和技術改造,工廠的生產布局日趨合理,綜合適應性明顯增強。居上海500家工業企業第115位。解放以後,工廠共設計建造了800多個品種的軍、民用艦船1300餘艘,近30萬噸。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是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船舶行業中第一個開發應用微機輔助企業管理系統的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學習國內外先進造船經驗,企業深化改革,轉換造船模式,實行科技興廠,使工廠效益、質量不斷提高,品種逐步更新,已形成300~600箱集裝箱船系列,5000噸成品油船及化學品船系列,鋼質、鋁質快艇系列等多條生產線。“鄭和”號航海訓練艦被喻為“共和國第一艦”,總體性能在國內領先,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鋁質自控水翼高速客船1995年被列入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十大科技排行榜,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工廠除了造修萬噸級以下船舶外,還先後為葛洲壩、秦山核電站和南浦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多種配套設施。至90年代,工廠主要從事于軍民船舶設計建造、修理改裝和其他大型金屬結構件,非船舶設備、電氣設備、壓力容器的製造、室內外裝潢及汽車修理等業務。生產經營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已與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香港等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使用和貿易關係,產品遠銷歐亞多國。
由於企業堅持技術進步和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的原則,“037”型船舶產品先後獲得國家銀質獎1項,國家、部、市級科技進步獎、優質產品獎、優秀新產品獎共10項。
1988年12月南浦大橋正式開工建設,緊貼工地的求新造船廠也按照大橋設計方的要求向里退讓了16米。
1999年上海市為申請2010年世博會,將求新、江南二廠合併,兩廠區及之間的居民區都划入了搬遷範圍,廠區計劃搬至崇明縣的長興島上。2002年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獲得成功,該廠就正式被納入搬遷企業範圍。2006年6月,兩廠區之間的居民全部搬遷完畢,船廠區域動遷正式開始。
機構名稱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中共求新造船廠委員會
李信
黨委書記
1952.1~1955.12
胡扶搖
黨委書記
1956.1~1958.6
方政
黨委書記
1958.6~1966.12
周立樞
黨委書記
1970.9~1973.1
王永安
黨委書記
1973.4~1976.9
楊榮錦
黨委書記
1976.9~1977.3
朱建華
黨委書記
1977.11~1983.2
徐洪
黨委書記
1983.2~1986.2
沈志堯
黨委書記
1987.6~1988,10
韓旭光
黨委書記
1989.10~1994.4
龔漢明
黨委書記
1994.4~
求新造船廠
馮正祥
廠長
1952.1~1954.10
江南海
廠長
1955.3~1956.2
馮正祥
廠長
1956.7~1960.8
朱星
廠長
1963.12~1966.12
朱必余
廠長
1978.4~1983.12
葉葆真
廠長
1983.12~1987.6
沈志堯
代廠長
1987.6~1988.10
賀龍滄
廠長
1988.10~1990.12
陳金海
廠長
1990.12~1993.3
韓旭光
代廠長
1993.3~1994.4
廠長
1994.4~1995.10
徐曉昌
廠長
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