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濱鷸
丘鷸科濱鷸屬動物
小濱鷸(拉丁學名:Little Stint)小濱鷸因其體型與羽色和紅頸濱鷸極其相似,而且還特喜歡與紅頸濱鷸混群,在野外觀察時常被誤認為是紅頸濱鷸,因此在大陸上發現量很少。小濱鷸屬於鸛形目,丘鷸科,濱鷸屬。
稱:濱鷸
:
:
體長14公分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eisler, 1812)
物種分類:鸛形目 > 丘鷸科 > 濱鷸屬 CICONLLFORMES > Scolopacidae > Calidris minuta
習性:相當溫順
小濱鷸
小濱鷸
繁殖於北歐及西北亞的苔原凍土帶;遷至非洲、中東及印度。
小濱鷸與紅胸濱鷸,體長都在15cm左右,無明顯差異。但在外型輪廓上,主要有兩個地方不同:1、腳長:小濱鷸的腳長,而且是長得有點誇張。有些腳長的紅胸濱鷸,的確是很容易與小濱鷸搞混,但並不表示腳長這個特徵就不適用!只是單靠“腳長”這個特徵找小濱鷸,會把腳長的紅胸濱鷸也一起當成嫌疑犯。2、嘴型:如果看起來腳長,接下來還要檢查“嘴長”。小濱鷸的嘴,較紅胸濱鷸略長而尖。
小濱鷸的主要特點:1、斷開的眉斑2、覆羽和三級飛羽有赤褐色邊緣及清晰的黑色中央3、頸側有粗糙的痕迹4.背上顯眼的白色“弔帶”。
小濱鷸 | 小濱鷸 |
小濱鷸 | 小濱鷸 |
小濱鷸
鸛形目品種分類 鸛形目(Ciconiiformes)是大中型的涉禽,多為長頸,長腿的鳥類,嘴形不一,但多較大較長。鸛形目有7科,我國有3-4科。
小濱鷸 | 鷺科(Ardeidae),鷺科包括多種鷺和“開鳥”,是鸛形目最大的一科,分佈於南北緯60º之間的大陸及沿海水域。鷺科鳥類多數嘴長而直,體型優雅。世界17屬76種,我國10屬20種,常見的有蒼鷺,池鷺,白鷺,夜鷺和大麻[開鳥]等。 |
小濱鷸 | 廣嘴鷺科Cochlearidae),廣嘴鷺科或寬嘴鷺科只有一種,船嘴鷺,分佈於美洲熱帶地區。廣嘴鷺科與鷺科大體相似,但有寬大似船型的巨嘴。 |
小濱鷸 | 鯨頭鸛科(Balaeniciptidae),鯨頭鸛科僅鯨頭鸛一種,只產於非洲有限的地區。鯨頭鸛的喙寬大而粗壯,嘴端下彎成勾狀,頭也非常巨大,是現存頭最大的鳥,讓人想起已經滅絕的不飛鳥。 |
小濱鷸 | 鎚頭鸛科(Scopidae),鎚頭鸛科也只有一種,即鎚頭鸛,僅分佈於非洲南部。鎚頭鸛頭後有向後的長冠羽,使頭部呈錘型。 |
小濱鷸 | 䴉科(Threskiorothidae),䴉科包括䴉和琵鷺,頭和頸裸出,嘴很長,䴉的嘴向下彎曲,琵鷺的嘴扁平。䴉科廣佈於溫熱帶地區,共有28種,我國5屬6種,最著名的有朱䴉和白琵鷺等。 |
小濱鷸 | 紅鸛科(Phoenicopteridae),紅鸛又叫火烈鳥,喙側扁而高,自中部起向下彎曲,喙邊緣有濾食用的櫛板,頸和腿極細長。紅鸛的分類地位爭論比較多,曾經單劃分為紅鸛目,與鸛形目和鵜形目都有一定的關係。紅鸛科有3屬6種,在溫暖地區分佈較廣,但以前在我國並未發現,1997年,在新疆發現了其中的大紅鸛。 |
小濱鷸
青腳濱鷸體小(14厘米)而矮壯,腿短,灰色。上體(冬季)全暗灰;下體胸灰色,漸變為近白色的腹部。尾長於攏翼。與其他濱鷸區別在於外側尾羽純白,落地時極易見,且叫聲獨特,腿偏綠或近黃。夏季體羽胸褐灰,翼覆羽帶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及腳-偏綠或近黃。叫聲:短快而似蟬鳴的獨特顫音叫聲tirrrrrrit…分佈範圍:繁殖於古北界北部;冬季至非洲、中東、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及婆羅洲。定期出現但卻罕見的過境鳥,於中國全境。越冬群體見於台灣、福建、廣東及香港。習性:同其他濱鷸,喜沿海灘塗及沼澤地帶,成小或大群。主要淡水鳥,也光顧潮間港灣。被趕時猛地躍起,飛行快速,緊密成群作盤旋飛行。站姿較平。
黑腹濱鷸 全長約20cm。夏季上體棕色,下體白色,頭灰褐色,有白色眉紋;頸與胸具黑褐色縱紋,腹部有大型黑斑。尾中央黑色,兩側白。冬季上體灰色,下體白色,頸和胸側有灰褐色縱紋。嘴黑色,較長而微向下彎。腳綠灰色。常成群活動於海濱沼澤及江河、湖泊岸邊潛水處。以軟體動物、昆蟲為食。在草叢或灌叢中營巢。在中國遷徙時見於東北、西北及東南,在華南、東南沿海以及長江以南地區。分佈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彎嘴濱鷸 體型略小(21厘米)的濱鷸。腰部白色明顯,嘴長而下彎。上體大部灰色幾無縱紋;下體白;眉紋、翼上橫紋及尾上覆羽的橫斑均白。夏羽胸部及通體體羽深棕色,頦白。繁殖期腰部的白色不明顯。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叫聲:吱吱叫聲。哀婉的chew或wheep,尖聲的whit-whit, whit-it-it及輕聲呻吟。分佈範圍: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越冬至非洲、中東、印度次大陸及澳大利亞。不常見候鳥,遷徙時見於整個中國,少量在海南島、廣東及香港越冬。習性:棲於沿海灘塗及近海的稻田和魚塘。通常與其他濱鷸及鷸類混群。潮落時跑至泥里翻找食物。休息時單腳站在沙坑,飛行迅速,成密集群。斑胸濱鷸 中等體型(22厘米)而多具雜斑的褐色濱鷸。腿黃,嘴具兩色並略為下彎,胸部縱紋密布並突然中止於白色腹部。白色眉紋模糊,頂冠近褐。繁殖期雄鳥胸部偏黑。幼鳥胸部縱紋沾皮黃色。冬季鳥赤褐色較少。飛行時兩翼顯暗,翼略具白色橫紋,腰及尾上具寬的黑色中心部位。嘴比尖尾濱鷸長。虹膜-褐色;嘴-嘴基黃而嘴端黑;腳-黃色。叫聲:叫聲為渾厚低沉的churk或trrit聲。分佈範圍:繁殖於俄羅斯極地、西伯利亞及北美洲;越冬於南美洲、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罕見過境鳥。1986年在香港第一次記錄到。自此偶爾有鳥經過。有可能為定期過境鳥但被忽視。在河北北戴河、東南部及台灣均有一次記錄。習性:取食於濕潤草甸、沼澤地及池塘邊緣。
小濱鷸
小濱鷸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