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建築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建築

日本古代建築指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建築。日本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盛產木材,木架草頂是日本建築的傳統形式。房屋採用開敞式布局,地板架空,出檐深遠。居室小巧精緻,柱樑壁板等都不施油漆。室內木地板上鋪設墊層,通常用草席作成,稱為“疊”(漢語音譯“榻榻米”),坐卧起居都在上面。古代日本風俗,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持統女皇(690~697年在位)以前,皇室也是每朝都營新宮。

介紹


日本古代建築一般泛指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前的建築;也有專指飛鳥、奈良平安時代(12世紀前)建築的。
考古學上,日本古代建築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 3 世紀前,但建築實物遺存至今者可以法隆寺西院伽藍堂塔為中心的建築群為代表。始於公元 662 年的天智朝,積極吸取唐國都城、宮殿建築制度,營建平城京(今奈良)。公元 710 年遷都,進入奈良時代,遺構有藥師寺東塔、唐招提寺講堂、金堂等。東大寺也創立於此時,遺構卻只有法華堂、正倉院寶庫等。這些建築都是以中國唐代建築為楷模的日本古典建築,是後世和樣建築的雛形。公元 794 年遷都平安京(今京都),進入平安時代,寺院建築為之大變。
隨著密宗佛教的發展,開始營建山中寺院,堂、塔均建造在深山峽谷之中,一舉完成佛教建築的日本化,典型遺構是室生寺,至今尚存 8 世紀末五重塔和 9 世紀中葉金堂。醍醐寺是另一實例。貫串整個平安時代的建築日本化之風,以平等院鳳凰堂的出現達於日本和尚重源和極點,它是日本建築美的成熟表現。建築界的中興,開始於公元 1185 年東大寺復建。中國明州匠人陳和卿密切合作,吸取宋式營造技術,創立大量使用素枋插拱的獨特式樣。為日本建築界第二次吹進新風,今稱大佛樣。代表作有東大寺南大門、凈土寺凈土堂等,反映了生機勃勃的鎌倉時代的建築特徵。
室町幕府的建立(公元1336年)至15世紀初,約一百年間,是禪宗建築和折衷建築的最盛期,以東福寺三門、圓覺寺舍利殿、觀心寺金堂為代表,是鎌倉時代積累下來的建築技術開花結果的時代。著名的金閣寺、銀閣寺也創建於此時。桃山時代雖不足半個世紀,卻創造了城郭、靈廟、茶室等豪華壯麗的建築,建築的主要內容開始從神佛轉向人間。江戶時代以後,商鋪、學校、戲院等世俗建築得到了發展。

歷史沿革


欽明天皇在位(539~571)時,隨著中國文化的影響和佛教傳入,日本建築開始採用瓦屋面、石台基、朱白相映的色彩以及有舉架和翼角的屋頂。出現了宏偉莊嚴的佛寺、塔和宮室,住宅和神社的建築式樣也發生變化。外來文化對日本建築的影響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吸收中國南北朝隋唐文化,到9世紀末逐漸日本化;

第二階段

受中國宋、元、明三代文化的影響,到16世紀以後完成日本化。

第三階段

歐洲國家建築風格影響,到20世紀初完全日本化。但此時期的建築多為貴族王室所用,民間仍然使用中式日版建築。
奈良東大寺,大佛殿
奈良東大寺,大佛殿

建築類型


神社

日本祀奉自然神、氏族祖先和英烈人物的建築物。神社歷來實行“造替”制度,即每隔一定時期(如20年、60年)重建一次。所以,現存神社屋宇有些雖仍保留早期住宅遺風,但都是後世重建的。早期神社的平面和外觀都比較簡單,用木板牆,下部架空,雙坡木架草頂,屋面無舉折,不施彩色和雕飾。有兩種基本式樣:一種稱為“大社造”,以島根縣出雲大社為代表;現存社屋是1744年造替的,平面呈方形,懸山式屋頂,山面開門,室內有一根中心柱。另一種稱為“神明造”,以伊勢神宮為代表;其特點是社屋三開間,正面明間開門,屋頂也是懸山式。
平安時代以後,神社建築式樣增多,出現了單間方形平面,兩坡頂山面加一個披檐的“春日造”;將“神明造”前檐披出成前廊的“流造”;在主殿前接建一殿,兩者屋頂聯成勾連搭的“八幡造”;在三開間社屋的左、右、前三面各加披檐的“日吉造”等。此後,神社的式樣和數量都不斷增加,到大正年間(1912~1926),日本全國有大小神社約12萬所。

佛寺

日本古代建築的主要類型之一。624年,日本全國有佛寺46所。奈良時代(710~784)佛教興盛,全國佛寺增加到幾百所。著名的是奈良前期重建的法隆寺(607)西院,其主要建築物塔、佛殿、中門、迴廊是日本現存最古的建築物,建築式樣仍保持飛鳥時期的特色。奈良中期遷都平城京后,大力吸收唐代中國文化,在各諸侯國建立國分寺,在平城京建造總國分寺──東大寺。東大寺的大殿面闊11間,高約40米,殿內佛像高20米左右,是當時日本最宏偉的建築物,大殿前有東西二塔,後有講堂,寺內僅銅佛是當時舊物。奈良後期的代表性建築物唐招提寺(759)金堂。
日本古代建築
日本古代建築

住宅

住宅
住宅
日本早期住宅多採用木架草頂,下部架空如干闌式建築。佛教傳入后,住宅也有明顯變化。聖武天皇在位時(724~748)朝廷鼓勵臣下建造“塗為赤白”(柱樑塗朱,牆壁刷白)的邸宅。奈良時代留下的惟一住宅實例是已被改造成法隆寺東院傳法堂的一座五開間木架建築,原是聖武天皇皇后之母橘夫人的邸宅。平安時代貴族住宅採用“寢殿造”式樣,主人寢殿居中,左、右、后三面是眷屬所住的“對屋”,寢殿和對屋之間有走廊相聯,寢殿南面有園池,池旁設亭榭,用走廊和對屋相聯,供觀賞遊憩之用。鎌倉時代的武士住宅,出於防禦上的考慮,平面形式和內部分隔都很複雜,布局和外觀富有變化。僧侶們則因讀經需要而在居室旁設置小間作為書房,這是“書院造”式住宅的萌芽。到了室町(1338~1573)和桃山(1573~1600)時期,書院造式住宅興盛起來。這種住宅平面開敞、簡樸,分隔靈活,室內設有“書院”(讀書用的小空間)、“床之間”(掛字畫和插花、插香等清供之處,形如壁龕)、“違棚”(放置文具圖書的架子)等陳設和室內處理,富有特色。由於商業繁榮,各地領主所在地,以城堡為中心的“城下町”(集鎮)興起,世俗建築如市房、商家都有所發展;而茶道在武士和文人中的流行,又促進了茶室建築的發展,以具有農家風味的草庵式茶室最富有特色,這種風格的建築物稱為“數寄屋”(意為風雅之屋)。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各地諸侯興起一陣興建城堡望樓──“天守閣”之風。這是一種木結構的高層樓閣,不僅具有防禦上的實用目的,而且還作為政治上炫耀和威懾的手段。著名的有犬山姬路、松本、熊本、名古屋等天守閣。江戶初期(1615)發布禁令限制築城,后此風漸絕。

日本園林

日本從漢代起就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深具日本特色和日式美感的日本園林也是非常有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築。日本園林在結合了中國盛唐與宋時期特色的同時,因自身的自然條件與文化背景,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日本民族的纖細敏感的對人生與美的追求,使日本園林極富詩意和哲學意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園手法,體現日本園林的精華。後期的代表性建築物唐招提寺(759)金堂,是中國鑒真和尚東渡后率弟子建造的,反映了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平安時代(794~1192)貴族們嚮往西方凈土極樂世界,促使華麗的阿彌陀堂發展起來,突出的遺例有宇治的平等院鳳凰堂(1053)、京都府凈琉璃寺的阿彌陀堂等。其中鳳凰堂彙集了繪畫、雕刻、工藝、建築各方面的精品。鎌倉時代(1192~1333)新興的武士勢力取代貴族集團執政,中國宋代傳入的禪宗獲得武士們的讚賞和信仰,禪寺由此興起,實例有鎌倉圓覺寺舍利殿等。此類寺廟往往仿照中國宋代建築,稱為“唐樣”;因襲平安時代舊樣的建築,稱為“和樣”;另一些受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建築式樣影響的佛寺,則稱為“大佛樣”或“天竺樣”,典型實例有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和兵庫縣凈土寺凈土堂。室町幕府時代(1338~1573),禪宗繼續有所發展,在京都和鎌倉都仿照南宋時中國禪宗的五山十剎之制,設立五山寺院。

茶室

茶室是為欣賞茶道而建的建築物,是日本最有特色的建築類型之一。茶室一般與野趣庭園相連,野趣庭園就稱“茶庭”。茶室為茶庭主體建築,置於茶庭最後部,到達茶室須經過樸素露地門,主人與客人在腰掛處等待見面,顯出主人誠意,而客人須經廁所凈身、蹲踞或洗手缽凈手,經曲折鋪滿松針的點石道路到達茶室,在室外脫鞋、掛刀折腰躬身方能入茶室進行飲茶。

代表建築


伊勢神宮

伊勢神宮(いせじんぐう)是位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的神社。被定為神社本廳之本宗,正式名稱為神宮。為與其餘神宮區別時權稱為伊勢神宮。無神階,於明治時代至戰前為止,在國家神道之近代社格制度中,被視為特別的存在,而不定社格
伊勢神宮
伊勢神宮

法隆寺

法隆寺,又稱斑鳩寺,位於日本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町,是聖德太子於飛鳥時代建造的佛教木結構寺院,據傳始建於607年,但是已無從考證。法隆寺佔地面積約18萬7千平方米,寺內保存有自飛鳥時代以來的各種建築及文物珍寶,被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產的文物約190件合計2300多件。
法隆寺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東院建有夢殿等,西院伽藍是世界上最古的木構建築群。法隆寺建築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築物”之名義列為世界遺產。法隆寺1950年從法相宗獨立,是聖德宗的本山。

平等院鳳凰堂

平等院原是朝廷大臣的府邸,1052年改造為寺院,鳳凰堂是它的主要建築。是典型的寢殿造。寢殿造總體的基本型制是:中央正屋(寢殿),兩側有廂房(東對西對),其間連以游廊(渡殿)。有的還設中廊。

中國影響


日本在南北朝時主要以朝鮮半島為中介與中國進行文化交流。公元588年日本建法興寺,佛教通過朝鮮半島東傳日本,以後,隨著日本佛寺的大量興建,中國建築體系也不斷傳入日本。日本於公元593年建的四天王寺,公元607年建的法隆寺,都是經朝鮮傳入的中國南北朝末年式樣。
日本古代建築
日本古代建築
隋唐是中國古代繁榮、強盛的歷史時期之一,政治、經濟、軍事、文藝、科技在當時世界上都居前列,和四鄰的交往也很頻繁。對西面的中亞、南亞、中東諸國以商貿關係為主,使遠方珍物的商品大量互相交 流,以滿足雙方的獵奇愛好。在器物類型、裝飾紋樣乃至音樂、舞蹈諸方面,均對隋唐有某些影響,但在建築方面,卻基本上沒有表現出來。對東面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則有著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對其建築發展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隋統一中國后,日本遣使至隋。唐建立后,自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與唐建立正式聯繫后,先後十八次派遣唐使赴唐,幾乎和唐朝相始終。在這二百餘年間,日本大量吸收借鑒中國文化,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諸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都城宮室建設和建築方面表現尤為明顯,其中更以建都奈良時期(公元710~784年)最突出。這時的都城平城京和宮殿、寺廟等都直接受中國盛唐影響。現存東大寺、西大寺、大安寺、興福寺藥師寺、唐招提寺等古建築仍儼然唐風,其建築為木構架,用斗拱,採取封閉式院落布局等,也屬中國木構建築體系。公元794年,日本遷都平安京后,唐文化雖仍繼續傳入,但日本文化(包括建築)在融合唐文化后,已逐漸走上自已發展的道路,創出自己的風格。
典型的仿唐建築
日本東大寺是典型的仿唐建築。
由於中國唐代建築只餘四座孤例,現在大量日本奈良時期受唐影響最大的建築遺物,以及平城京、平安京的規劃與一些大寺院的布局,遂成為研究中國盛唐時期的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和建築藝術、建築構造的珍貴參考。
奈良時代的都城平城京受唐長安、洛陽影響最明顯。它位於奈良盆地北部,東西4.2公里,南北4.8公里,面積20.2平方公里,約為唐長安的四分之一。自公元710年建都起,作為都城歷時七十五年,是日本吸收唐長安、洛陽規劃並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所建的都城。
平城京城市布局採用長安的規劃模式,把宮城建在城區中軸線上的北端,宮南建主街朱雀大路,寬72公尺,南抵南面的城門羅城門。朱雀大路兩側對稱地各闢三條南北小街,八條東西小街,各劃分為三十六個小格,全城共七十二格。除北端的宮城佔四格外,其餘布置坊市。在大路以東的稱左京,大路以西的稱右京。建成以後,又在東側北半部向東拓建十二格和三個半格,稱為外京。這些由小街劃分成的格都是正方形,邊寬530公尺,格間小街寬約24公尺。每一格內由三橫、三縱共六條寬約4公尺的小巷劃分為十六小塊,每塊稱“坪”。一般住宅只佔十六分之一坪,而貴族巨邸有占至4坪的。平城京和唐長安相似,在左右京南部設東市、西市,但面積很小,只各佔4坪。城內也建有大量寺院,如藥師寺、元興寺、大安寺,都是佔地12~15坪的大寺。平城京只南面中間築有一小段城牆,正中北對朱雀大路建城門,名羅城門。其餘東、西、北三面均無城牆,只以方格外側之街道為界。
唐長安的特點
綜觀平城京的規劃,從在中軸線上辟主街,主街北端倚北城建宮城,全城用方格網街道劃分為小格,每小格內用巷分為十六小塊來看,明顯是吸收了唐長安的特點的,它的小格作正方形而非橫長矩形又和隋唐洛陽相似,因此可以說它是兼取唐長安、洛陽兩京之長。但平城京為適應具體情況,又非全部仿唐長安、洛陽。如:因左右有山而輪廓作縱長矩形,不似唐長安之橫長矩形,外面不築城牆、不開牆濠等。公元794年,日本又建平安京,輪廓與平城京相似,城內街道及方格和宮城在北的情況也與平城京近似。從日本古文獻《延喜式》中可知,平安京的一些城市管理條例也是參考了唐長安制定的。可知隋唐都城對日本都城規劃的影響。
平城京圖片
平城京圖片
現存日本古代佛寺中,凡屬飛鳥時代建築的,反映的是中國南北朝後期特點;凡屬奈良時代建築的,反映的是中國初唐、盛唐特點。各寺都有中院,由中門和迴廊圍成矩形院落。飛鳥時代佛寺中,大阪四天王寺中院內中軸線上,前為塔、後為金堂(佛殿)和講堂,屬塔為佛寺主體的早期布局。奈良法隆寺中院內金堂和五重塔東西並列,只中門在中軸線上。奈良時代佛寺中,中院內正中為佛殿(金堂),塔不再布置在中軸線上。如藥師寺,中院內金堂在中軸線上,其前方左右分別建東塔和西塔,塔明顯退居次要地位;奈良東大寺則把塔遷出中院,布置在其前方兩側,各建東、西塔院,中院只建佛殿。這種以殿為主體的布局應是唐代佛塔布局的通式。
日本奈良東大寺約創建於公元745年,當在唐玄宗天寶四年後,寺東西寬0.8公里,南北長1公里,中院闊大,正殿大佛殿始建時面闊十一間,寬88米,竟和隋唐洛陽宮干元殿體量相近。通過此寺,可以想像唐代長安、洛陽由國家所建巨剎的規模氣勢。

影響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
日本古都奈良和中國有著非常深的淵源。其著名的觀光名勝之一平城京就是模仿大唐的長安建造的。平城京曾是日本的都城,地處今奈良市西郊。公元710年,日本元明天皇遷都於此。朱雀門通向的平城宮設太極殿、朝堂、朝集殿等,都極似長安。
平城京在日本歷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直到7世紀為止,只要天皇換位就要遷都一次。可是,大約到了7世紀,隨著與大陸交流的頻繁,日本出現了模仿大唐的風潮,並試圖通過大規模的都城展示國家的威望。最初的都城建造在奈良縣內的藤原京,由於此地狹窄,僅僅過了16年,藤原京就被平城京代替,日本歷史也由此進入了輝煌的奈良時代。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東大寺。該寺始建於公元745年,當時的寺名為總分國寺,由聖武天皇仿照中國寺院建築結構建造,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木造建築。寺內西松林中的戒壇院,則是為中國唐代鑒真大師傳授佛法而建的。走遍奈良,到處可見中國唐代的風景和建築,其中最能說明奈良與大唐密不可分的還要數唐招提寺。該寺由鑒真按唐朝寺院的規劃修建,極具盛唐的優雅與宏大氣勢。據說,日本孝謙女皇還模仿中國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書寫了“唐招提寺”的橫額。
鑒真和尚在日本宏揚律宗,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的總院。造寺的工匠有一些是鑒真和尚從中國帶去的。
唐招提寺只剩金堂、講堂和東塔是初建時的原物。金堂面闊7間,約28.18米長,進深4間,約16.81米。開間尺寸由明間向兩側遞減,中央五開間設槅扇門,盡間只設槅扇窗。柱頭有斗拱,補間只有斗子蜀柱。梁、枋、斗拱都有彩畫,柱子漆紅色。拱眼壁和墊板全部粉白,把承重構件鮮明地襯托出來,顯得結構條理清晰,邏輯性很強。屋頂是四注式,經過改造,坡度比原來的陡一些。內部中央供奉盧舍那佛,兩側是藥師佛和千手觀音,靠山牆則有四天王。御影堂前東面有鑒真墓,院中植有來自中國的松樹桂花牡丹芍藥、“孫文蓮”、“唐招提寺蓮”、“唐招提寺青蓮”、“舞妃蓮”、“日中友誼蓮”和揚州瓊花等名花異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