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同盟貴州省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貴州省委員會

1946年,貴州民盟的老同志雙清經過史良、辛志超等同志在重慶加入了民盟。后李超然、張吉塢二人也加入了民盟。

第一節 組織機構沿革


雙清、張吉塢等人回貴陽后,陸續發展了一些盟員,其中有梁聚五、趙自如、朱梅麓等。不久通過梁聚五的介紹又吸收了翁祖善、丁道謙等參加民盟組織。同年,民盟總部郭 則忱來黔,傳達了民盟中央的指示。經研究,成立了貴州民盟臨時支部的籌備組織。雖然盟員不斷增加,但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貴州民盟組織未能公開開展政治活動。盟的內部組織活動也只是在小範圍內,採取隱蔽、秘密的方式進行。貴陽市清平巷5號、復興巷39號等地都是當時民盟活動的場所。
1947年11月,國民黨當局宣布民盟為非法組織,禁止民盟的一切政治活動,民盟被迫宣布解散,民盟中央及各級地方組織被迫轉入地下開展活動。1948年10月,雙清從貴陽去上海找辛志超,後轉赴北平。不久,與民盟總部,即民盟中央取得聯繫,並列席民盟中央在1949年11召開的四中全會擴大會議。后雙清曾打電報到貴州簡單傳達民盟中央四中全會精神,提出貴州民盟立即停止活動,聽后整理組織。
根據民盟中央在北京召開的民盟四中全會擴大會議精神,決定清理、整頓一部分地方組織。當時民盟西南總支部負責人為楚圖南,民盟中央組織部與楚圖南及有關方面研究,決定派唐弘仁來貴州整理盟務,同時又派梁聚五為指導員。當時民盟中央確定的原則是:“政治上嚴肅,組織上從寬”,“一致接受,統一整理”。盟中央指示:清理整頓工作在民盟西南總支部直接領導下進行,清理整頓工作必須接受當地中共黨委的領導、與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取得密切聯繫,依靠黨的領導與支持做好這一工作。唐弘仁來貴州以後,立即與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取得聯繫,拜訪了當時中共貴州省委會政委兼統戰部部長蘇振華,統戰部副部長趙欲樵、惠世如等,還拜訪貴州社會各界及文化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在民盟內部,首先向雙清傳達了民盟總部西南總支部關於整頓組織的決定,並商談如何開展這一工作。接著又分別與吳雪儔、張吉塢、趙自如等傳達了民盟中央的指示、民盟上級清理整頓組織的原則與要求,並多次交換了意見。
清理整頓工作從1950年8月開始,到1951年3月結束。貴州省解放前共有民盟成員158人,經過審查取得正式盟籍的共83人,未恢復盟籍的共75人。
清理整頓工作后,經過反覆醞釀協商,提出民盟貴州省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名單,雙清、唐弘仁、吳雪儔、劉映芳、繆象初、張吉塢、楊伯瑜、丁道謙、肖孝成等9人為委員。由雙清任主任委員。還建立了辦事機構,選出各部室的負責人,由丁道謙、朱梅麓管秘書處,唐弘仁、劉映芳、繆象初分管組織工作,潘永笙、李羽如分管宣傳工作,翁祖善分管學習工作,楊伯瑜、肖孝成等分管聯絡委員會的工作。
1951年3月,民盟貴州省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地址在貴陽市陽明路(后遷正新街),同年5月20日舉行成立大會。
1954年5月下旬民盟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選舉產生民盟貴州省第一屆委員會。民盟貴州省第一屆委員會後,至2002年共歷經9屆委員會。
民盟貴州省委成立初期,機關曾設有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學習委員會和聯絡委員會等五個部門,不久學習委員會與宣傳部合併,聯絡委員會與秘書處合併,最後只有三個工作部門。
秘書處負責對外聯繫,協助正副主委、秘書長作好各種會議的準備、文字起草以及財會、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等。
組織部主要是作組織發展並與各個基層組織的聯繫工作。當時基層組織十分活躍,組織活動一般都堅持每月兩次或每月一次。根據民盟中央、民盟省委以及各單位黨政領導的建議與要求,每次討論都有主題,思想活躍,發言積極,反映了對當時各種政治運動的看法和個人的思想,也提出了不少建議。民盟省委派專職幹部參加基層組織生活。有相當部分基層組織,由於部分成員是單位的領導或專職教師,白天上課或主持參加各種會議,工作十分忙碌,組織生活一般多安排假日或利用晚上進行,民盟省委幹部仍然爭取親自參加,了解情況,傳達上級指示,回答問題。由於幹部少,基層分散,任務相當繁重。民盟中央、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要求黨派各個地方組織,將學習討論中央政策的情況、對政府的建議和對民盟上級的批評和建議,分門別類整理成書面材料,寫成總結,及時上報。這項工作,難度很大。當時下組聯繫,雖然除主委外,盟省委各部門幹部按分工都要參加,但召集基層負責人彙報,則由組織部負責。各個基層組織的思想情況、批評建議的材料,寫成書面彙報材料,實際上是由秘書處、宣傳部與組織部共同整理,並由專職副主委、秘書長最後定稿,但組織部負主要責任。
宣傳部主要是負責出版《盟務簡報》(名稱曾多次改變),還兼管學習。簡報的內容主要是刊載中共中央重要指示、政策精神和民盟中央的重要決定,其次是盟省委的主要會議和活動,基層組織活動,以及成員個人學習政策的思想收穫和心得等。這也是一項十分繁重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民盟省委被迫停止了活動。1978年7月,民盟省委機關恢復辦公,民盟省委機關工作機構除原設辦公室和組織、宣傳兩部外,根據工作需要還增設了社會服務部,並建立教育、科技、文化、婦女、老齡、聯絡等6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其中老齡工作委員會作為集體會員已參加省老年學會。
根據1996年貴州省機構編製委員會黔機編(1996)33號《貴州省機構編製委員會關於印發民盟貴州省委機構編製方案的通知》,確定民盟貴州省委機關行政編製為30名、機關後勤事業編製為3名,由財政全額預算管理。盟省委領導職數:主委,副主委按章程規定設置,巡視員或助理巡視員1名、正副處長9名、調研員或助理調研員4名。經省編委辦黔機編[1996]33號文件確定,民盟省委機關工作機構設一室四處,即辦公室、調研處、組織處、宣傳處、社會服務處。
辦公室:參與政務,管理事務,搞好服務。負責協助民盟省委領導對重要工作進行督辦;負責盟省委全委會、常委會、主委會等有關會議的準備和會務工作;負責省委會重要文件及工作計劃、工作報告的起草工作;負責省委文件收發、秘書、檔案、機要、文印、信訪、通訊聯絡等工作;負責省委機關人事行政管理、工資、財務、福利、車輛、財產管理等工作;負責省委機關考勤、目標管理、綜合協調、計劃生育、公費醫療、社會治安綜合管理、環境衛生及聯繫離退休人員等工作;負責本處室有關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辦理好盟省委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調研處:負責參政議政日常工作。負責圍繞中共省委、省政府的中心任務和民盟中央的部署以及盟省委確定的調研課題,制定調研工作計劃、方案,搞好調研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服務,提出調研報告;負責本黨派提案工作;負責盟省委參政議政工作委員會和各專門工作委員會的日常工作;負責與中共貴州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關於參政議政等方面工作的對口聯繫服務工作;負責盟員中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及特約人員等的聯繫工作;負責本處室有關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辦理盟省委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組織處:按照民盟章程做好組織工作。負責貫徹執行民盟中央制定的組織路線,制定組織工作計劃,嚴格掌握組織發展工作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有關規定,做好組織發展及組織建設的調研工作;負責做好盟員檔案、培訓、考核、獎懲等工作;按時編報組織報表,研究處理黨派成員落實政策方面的工作,加強盟員的聯繫;做好盟員的來信來訪工作;負責總結、交流組織工作方面的經驗;負責指導、加強各級組織的組織建設,培養和考察後備幹部隊伍;負責本處室有關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完成好盟省委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宣傳處: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思想建設,提高政治素質。負責宣傳、貫徹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民盟中央的指示和要求,負責盟省委內外的宣傳工作,制定宣傳工作計劃,組織、推動、檢查各級組織的宣傳工作;搞好思想建設調研工作。負責總結、交流宣傳工作方面的經驗;負責指導、加強各級組織的思想建設;負責省委刊物、學習宣傳資料、信息簡報等的編輯印發,黨派史資料的徵集整理等工作;負責掌握黨員思想動態,做好黨員的思想政治工作;負責本處室有關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辦理好盟省委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社會服務處: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方針,調動廣大盟員的積極性,發揮黨派的智力優勢,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負責制定盟省委有關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計劃、方案,推動、協調有關方面的工作及搞好社會服務方面的調研工作;負責在民盟中央和民盟省委的支邊扶貧點做好智力支邊、科教扶貧和各種形式的社會服務工作,加強與省內外及有關方面的聯繫,組織、協調完成智力支邊任務;負責本處室有關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辦理好盟省委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盟省委設教育、科技經濟、文化藝術、老齡、婦女、青年共5個專門工作委員會。

第二節 歷次代表大會


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954年5月下旬在貴陽召開,正式選舉產生民盟貴州省第一屆委員會。
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55年在貴陽召開。
第三次代表大會於1958年在貴陽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和第三次代表大會都沒有換屆任務。
第四次代表大會於1959年12月在貴陽召開,選舉產生了民盟貴州省第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代表大會於1962年10月在貴陽召開,選舉產生了民盟貴州省第三屆委員會。
第六次代表大會於1980年6月在貴陽召開,選舉產生民盟貴州省第四屆委員會。大會代表共110人,代表全省340多盟員。這次會議重點分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好形勢,總結貴州省民盟組織恢復活動兩年以來的工作,並根據全盟“四大”精神,結合貴州及民盟省委的實際,討論提出了今後幾年的工作安排意見,選舉產生了民盟貴州省第四屆委員會。
第七次代表大會
1984年9月,民盟貴州省第七次代表大會提前九個月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代表157人,代表全省700多盟員。代表中有在民主革命時期入盟,經過長期革命鬥爭考驗,為開創貴州民盟工作做出積極貢獻的老同志;有五十年代入盟,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成績,為發展貴州民盟工作付出了辛勤勞動的同志;也有八十年代初期新入盟,在工作崗位上勇挑重擔,為貴州民盟組織增添了活力的新同志。新老同志一堂,標誌著新時期黨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的勝利,也標誌著貴州民盟事業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興旺發達。這次大會分析了我省的經濟發展形勢,認為振興貴州的大好時機已經到來;指出民盟作為一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工作離不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這給民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動員全省盟員團結奮鬥,開創貴州民盟工作的新局面,做改革促進派,為振興中華、振興貴州做出更多的貢獻。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貴州省第五屆委員會。
第八次代表大會
1988年1月,民盟貴州省第八次代表大會提前20個月召開,這時全省盟員近1400人,大會代表145人。大會分析了形勢的發展和“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提出,愛國統一戰線出現了新的形勢和新的格局,承擔著新的任務;民主黨派的工作從來沒有這樣活躍,工作領域從來沒有這樣廣闊;確定了今後民盟省委工作要適應新形勢、新格局、新任務的需要,開拓更寬的路子,開創更新的局面,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貴州省第六屆委員會。
第九次代表大會
1992年,民盟省委召開民盟貴州省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人數151人,代表全省1803位盟員。代表中既有民主革命時期入盟的同志,又有新中國成立初期入盟的同志,更多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加入民盟組織的年輕同志,這批同志達113人。它標誌著民盟事業生機勃勃、興旺發達;也有力地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不斷完善和加強。這次代表大會是在全國人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精神和鄧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講話精神,全國掀起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熱潮的形勢下召開的。大會號召全省盟員一切服從於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真抓實幹,為經濟建設獻計獻策,做好事,做實事。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貴州省第七屆委員會。
第十次代表大會
1997年4月,盟省委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是在世紀交替的重要歷史時期,全國人民認真實施“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實現跨世紀宏偉目標和貫徹執行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的形勢下召開的。這次大會代表共158人,代表我省2317名盟員。其中,87%的代表是八九十年代入盟的,它展現了在黨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指引下,民盟事業發展壯大、朝氣蓬勃。這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貴州省第八屆委員會。新一屆委員會的成員,全部都是八十年代以後入盟的同志。由於年齡的原因,解放前入盟和50年代入盟的老同志,都退出了領導崗位。委員們肩負歷史重任,決心在中共省委和民盟中央的領導下,在歷屆老同志的幫助支持下,調動全省盟員,團結一致,以最大的努力做好盟的工作。
第十一次代表大會
2002年4月,民盟省委召開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大會代表共160人,代表全省2855名盟員。此次大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和改革開放穩定大局,緊緊圍繞中共貴州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號召全省盟員積極投入西部大開發,為實現富民興黔偉業而努力。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貴州省第九屆委員會。
為了順利完成1997年和2002年的換屆改選工作,盟省委分別於1996年5月和2001年7月進行屆中調整。七屆主委王德懋和八屆主委吳靜波同志從全局考慮,主動辭去主委職務,為盟的換屆工作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受到盟內外的高度讚譽。常委會分別接受了王德懋和吳靜波同志的辭呈,全委會分別補選了吳靜波和李嘉琥同志為盟省委七屆和八屆主委。

第三節 組織建設


一、“臨工會”時期組織發展與鞏固工作
按民盟總部要求,貴州民盟在新中國成立后即暫停吸收新盟員,集中力量開展組織上的清理整頓工作。1951年底,民盟中央召開了全國組織宣傳工作會議,主要研究民盟組織發展問題。明確提出:“組織工作,以發展為主,繼續鞏固組織,質量並重。”據此,貴州民盟也積極發展成員。1953年民盟中央召開一屆七中全會擴大會議提出:民盟的中心任務是參加國家的文教建設。組織工作,強調發展組織,以文教為主、中上層為主,鞏固與發展相結合。臨工會成立大會召開后,從1951年三季度起,在貴陽地區恢復組織發展工作;1952年,開始到遵義市發展,並籌建了民盟遵義市分部籌備委員會。之後,曾計劃到安順縣發展,但未果。臨工會時期的組織發展工作,十分注意以下幾條原則:
(一)、堅持從工作需要出發,堅持執行盟的“以大中城市為主,以文教界為主,以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的組織發展方針。
依據組織發展方針,臨工會的發展工作首先從當時貴州僅有的三所大學:貴州大學、貴陽師範學院、貴陽醫學院及貴陽一中、女中、農校、工校等幾所重點中學和專科學校開始。到1954年5月盟省委一大召開時,全省已有盟員289人(貴陽地區252人,遵義市37人),其中文教工作者231人,佔總數的80%,大大改變了臨工會成立時文教界盟員僅佔19.3%的組織面貌。此時,下屬組織有遵義市分部1個,基層組織(區分部和小組)共16個。
(二)堅持依靠中共貴州省委以及有關黨組織的支持和幫助。
由於臨工會成立前文教界盟員的比例少,因而民盟在當時貴州文教界的影響也不大。鑒於此,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和中共有關組織出面,大力協助臨工會做組織發展工作。臨工會成立大會後不久,省委統戰部、省文教廳、臨工會曾聯合召開一次座談會,邀請參加的人士主要是經各有關方面協商后擬發展入盟的對象,事實上是一次“入盟動員會”。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惠世如副部長主持座談會;文教廳黨組成員黃穎講了話;臨工會領導人介紹了盟的簡史、性質、任務以及組織發展方針。會上,圍繞對民盟的認識與看法,相繼有貴大、師院、貴醫的教授和貴陽一中的教師發言。惠副部長作了總結髮言。
(三)堅持按民盟總部規定的入盟手續辦事。其中主要手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準備發展的對象必須進行考察了解。2.申請入盟人必須詳填入盟申請表。3.嚴格逐層審批手續。當時,民盟總部規定對新盟員盟籍的核定(即審核批准)統一由省級盟組織進行,省以下市、縣組織無核定權。4.舉行入盟宣誓。這是當時入盟的最後一道手續,在民盟總部同意備案後分批舉行,並由民盟西南總支派員監督。臨工會在1952年底以前,曾分三批舉行過入盟宣誓典禮。
(四)堅持發展與鞏固相結合。
臨工會在1952年末全省盟員達244人。從1953年起即著重進行組織鞏固工作,放慢組織發展步伐,只個別重點發展。從1954年民盟貴州省一大召開時全省共有盟員289人來看,臨工會時期的前一年半中發展了160餘人,而後一年半中僅發展40多人。對組織鞏固工作,臨工會是以抓健全領導機構和健全基層組織為中心,圍繞二者對盟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教學改革工作,發揮組織作用。對前一中心工作,主要是積極籌備召開民盟貴州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選舉產生新的領導班子;對后一中心工作,主要是加強對基層組織的領導,改變臨工會領導和幹部作風,健全專職幹部下區、組聯繫工作和彙報工作的制度,促進臨工會面向基層,為基層工作服務。
二、1954~1966年組織發展工作
1956年2月,民盟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修改了盟章,將原來《共同綱領》為民盟的政治綱領改為政協章程總綱為民盟的政治綱領。在組織名稱上,把原來的總部、總支部、支部、分部改為中央及各級委員會。上述民盟中央的會議,貴州均有代表參加。返回后,進行了傳達,並聯繫貴州的實際情況,進行討論、研究,做出了決定,明確把組織發展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根據民盟中央組織發展以文教為主、大中城市為主、中上層為主的方針,在民盟貴州省臨時工作委員會時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組織發展工作。根據民盟省委會1959前後的統計數字,這一時期,貴陽市在貴陽師範學院、貴陽醫學院等五所大學共發展102人,在貴陽一中、貴陽女中、農業學校、師範學校、中專學校發展101人,小學發展了31人,加上文化系統、行政機關,共發展350多人,遵義市發展71人,兩市合計為400多人。
從1957年6月開始,全國開展反右派鬥爭,這場鬥爭被嚴重地擴大化了。在盟內,由於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傷害了許多盟員和各級盟組織的負責人,挫傷了許多知識分子和盟組織的政治積極性,也嚴重損害了民盟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影響。在貴州的反右派鬥爭中,我省民盟成員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共55人,其中,貴陽36人,遵義13人,其它地區6人;大學9人,中學23人,小學1人,其它17人。在貴州,從1959年到1964年,先後分兩批摘掉了許多人的右派分子帽子。“文化大革命”后和1979年,民盟成員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全部得到平反改正,恢復了名譽。
“文化大革命”期間,民盟貴州省委被迫停止了活動。
三、1978年~1989年恢復組織和組織建設工作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貴州民盟組織重新開始了艱苦的工作,在中共貴州省委和民盟中央的領導和幫助下,民盟組織逐步恢復並開展了組織活動。首先是對全省盟員情況進行普查,當時全省僅存盟員340餘人,許多盟員因參加民盟,在十年浩劫中背上了“罪名”,此時餘悸猶存,使盟組織對相當一部分盟員缺乏凝聚力。面對這樣的情況,民盟省委機關恢復辦公后,即抓緊進行思想疏導與協助落實政策相結合的工作。一方面,宣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宣傳中共中央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以及對民主黨派和知識分子的新精神。另一方面,協助有關單位中共組織進行複查,給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盟員平反改正,幫助一些盟員昭雪了“文化大革命”中以及早年所蒙受的冤案。伴隨這些工作的開展,一批直屬基層陸續恢復了組織生活,民盟遵義市委員會也成立了臨時領導小組,逐步恢復了工作。
1980年6月,民盟省委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新的民盟省委領導機構,盟務工作逐漸全面展開,盟省委中斷了廿三年的組織發展工作也於1980年10月恢復,並根據“以大中城市為主,以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以文教、科技界為主”的組織發展方針和發展與鞏固相結合的原則,陸續延展到安順六盤水興義畢節都勻。到1989年底,全省已有盟員1793人,約為恢復工作前的5.3倍,其中38%的成員有高級職稱;全省盟員的平均年齡為52.7歲,50歲以下的佔39.5%,逐步克服了盟員老齡化的狀況。民盟地方組織,由原有的遵義市一個陸續增加到四個,1982年、1986年和1989年,先後成立了民盟貴陽、安順和六盤水三個市委員會;民盟省委直屬基層組織由恢復工作時的10個增加到34個。
四、1990~2002年組織發展工作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制定並下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中發[1989]14號文件) 。據此,民盟中央提出,全盟今後要認真履行發揮參政黨作用和加強自身建設的雙重任務。民盟貴州省委確定的工作方針就是按照盟中央的要求突出“一條主線(政治交接),抓住兩個重點(參政議政和自身建設)”。
組織建設方面,堅持“三個為主”方針,堅持“發展為了工作,在工作中發展,鞏固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把住入口,“吸納新成員,注意政治質量,德才並重”,使組織發展工作有序、健康。13年來,全省共發展盟員1394人,截止2002年12月底,全省共有盟員2855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1133人,佔39.6%,有中級職稱的1441人,佔50.4%;教育界1991人,佔69.6%,科技界332人,佔11.6%,文化藝術界207人,佔7.2%。全省共有4個市(地級市)委員會,1個州委員會,省直總支部1個,省直屬支部33個。
盟省委於1996年和1998年分別召開了先進盟支部表彰暨經驗交流會和優秀盟員表彰暨經驗交流會。經評選全省表彰24個先進基層和72名優秀盟員。
在全省盟員中有7人為貴州省省管專家,有37人次享受國務院津貼或省政府津貼,有1人被評為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
盟省委通過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會議制度,要求領導班子成員在工作中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明確分工,在發揮專職領導作用的同時,注意發揮兼職領導的積極性。1992年和1997年換屆后,盟省委各位兼職副主委都負責一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和聯繫一個地方組織。2002年換屆后,在此基礎上,包括兼職副主委在內的盟省委領導班子成員還負責聯繫1至2所高等院校,每年至少下去1至2次聯繫並指導工作。盟省委會議制度健全,定期召開主委會、常委會和全委會,每年召開1至2次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13年來,貴州民盟組織得到很大發展,盟員增多,基層組織增加,盟的地方組織也得到發展。1994年在盟省委的幫助指導下,在民盟興義支部的基礎上,成立了民盟黔西南州委員會。1997年和2000年根據遵義和安順撤地建市的需要,組建了新的民盟遵義市(地級市)委員會,採取任命方式,任命了領導班子;召開安順市(地級市)第一次盟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安順市第一屆委員會。
盟省委注重加強與各地方盟組織的指導和聯繫。各地方盟組織也注意加強橫向聯繫和交流。由盟省委倡導的民盟貴州省各地方組織盟務工作研討會自1990年起由各地方盟組織輪流舉辦,對全省各地盟組織盟務工作的開展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民盟省委在1990年11月制定了《民盟貴州省委員會關於加強基層建設的意見》;1997年10月再次修訂下發了《民盟貴州省委員會關於基層組織主委、副主委及組織委員、宣傳委員職責的暫行規定》,對基層支委工作職責進行了規範。在2002年6月召開的省直基層工作會議上,又對如何搞好基層組織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盟省委堅持機關幹部聯繫基層制度,一方面聯繫參與支委會、參加組織生活、溝通情況;另一方面,盟省委定期召開基層聯繫人會議,了解基層情況,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為豐富基層支部組織生活,盟省委在民盟支部中開展“一人一議”活動,結合參政議政工作,既豐富了組織生活內容,又拓寬了盟省委調研思路。盟省委每年召開組織、宣傳工作會議或基層工作交流會議,旨在加強學習和檢查。為認真貫徹1996年6月《關於民主黨派組織發展若干問題座談會紀要》和《各民主黨派中央關於加強自身建設若干問題座談會紀要》以及《民盟中央組織發展暫行條例》等文件,在各種會議上進行傳達貫徹學習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盟省委近年來加大了後備幹部培養的力度,從1991年第一批推薦考察形成50人左右的後備幹部名單,建立檔案,其間不斷調整、充實、滾動,形成了包括50歲以下正高職稱、55歲以下高級職稱、40歲左右中級職稱、50歲左右處級行政職務等約170名後備幹部的檔案材料。

第四節 主要工作


一、貴州民盟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主要工作和活動
1946年,貴陽公開發行的刊物有幾種,其中有一刊物叫《貴州民意》,是貴州省參議委員會主辦發行的。刊物上不斷發表各種不同觀點的評論,也刊載國內不同的政治消息。《貴州民意》曾邀請各界人士召開民意座談會,反映各界對國事、對促進民主改革的意見,發表過《我們所需要的省長》等主張開明政治的文章。民盟的丁道謙、吳雪儔、張則平、梁聚五、翁祖善等人都寫過文章在刊物上發表,盟員梁聚五擔任《貴州民意》月刊的副社長,丁道謙擔任總編輯。這個刊物刊載過一些堅決主張抗戰,反對法西斯政治,揭露當時腐敗現象的文章,也轉載了一些進步書刊的文章。比如,重慶出版的《民主報》,是當時中國民主同盟中央的機關報,《貴州民意》便多次摘要刊載《民主報》的社論和文章。丁道謙借《貴州民意》主編的工作職務,曾起過積極作用。
1948年夏,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國內政治、軍事形勢發生很大變化。這一時期,西南各省尚未解放,重慶市民盟組織曾派人來貴州活動。民盟重慶市委會黎又霖(貴州黔西人,他和貴州軍政界有著廣泛聯繫)於1948年秋、1949夏先後兩次來貴州進行革命活動和盟務活動(黎又霖同志於1949年11月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關押在重慶白公館集中營,並被殺害)。當時,黎又霖來貴州的主要任務是推動民盟積極發展組織並開展“策反”活動。他來貴州后,與吳雪儔取得聯繫,並吸收吳參加了民盟。不久,通過吳雪儔介紹,先後又吸收一批盟員,其中主要有繆象初、楊伯瑜、易光培、肖孝成等,吳雪儔還曾赴重慶市與民盟的潘大逵、鮮英、鮮恆等取得聯繫。
不久,上海、南京相繼解放,人民解放軍向西南進軍,1949年11月向貴州挺進。貴陽市的民盟成員利用有利時機,積極開展各項活動,許多人利用各自的社會關係,做了不少有利於革命的工作。當時,準備迎接解放軍,配合解放軍宣傳《約法八條》和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協助解放軍保護人民財產、維護社會秩序是一項重要任務。民盟成員當時有的利用社會關係,曾印刷文件,與工廠、機關聯繫,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保護檔案、財產,有的保護糧食倉庫,制止社會上壞分子搶糧事件的發生。貴陽市社會各界為配合解放軍進行接管,曾籌備成立臨時治安委員會,梁聚五、吳雪儔等人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為這個委員會的成立與開展活動,作了不少工作,並指派專人參加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解放軍進入市區以前,急需了解城內情況,有的盟員曾冒險去為解放軍傳送情報信息。有些並與其他單位一道,準備食物、茶水,赴油榨街迎接解放軍進入貴陽市。在畢節地區,當解放軍進入市區時,有的盟員正在畢節,主動與進步群眾商量如何迎接解放軍,還高舉橫標、高呼口號,對解放軍表示熱烈歡迎。解放軍剛接管城市時,社會上仍然暗藏著敵人,企圖破壞秩序,不少盟員配合解放軍、人民政府,為清查壞人、維護社會秩序,做了不少工作。
二、貴州民盟“臨工會”時期的主要工作和活動
參加政治運動和文教建設工作,這兩件事是臨工會時期貴州民盟組織參加國家政治活動的兩項主要內容。
(一)參加各項政治運動。1951年至1952年,臨工會除按中共貴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參加一些有關的工作外,更多的是結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三反”運動和“五反”運動,在盟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盟員的思想認識和政治水平,推動盟員過好各個政治運動關。
(二)參加文教建設工作。貴州民盟臨工會認真貫徹民盟總部在1953年工作要點中指出的在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中,民盟應當面向文教,配合國家建設工作,推動盟員搞好崗位工作,起模範帶頭作用,要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的要求和民盟一屆七中全會確定的“本盟以參加國家文教建設為中心工作”的基本方針。在中共貴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本著政治與業務結合、政治指導業務的原則,不斷調查研究盟員及所聯繫的群眾對國家教育政策、教改措施的思想認識,結合思想實際不斷在盟員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調動盟員參加教改的積極性;同時動員盟員積極幫助盟外教師共同搞好崗位工作,貴大等區分部的盟員還把此項任務定入自己的工作計劃,密切了盟群關係,擴大了盟的政治影響。此外,臨工會還做了以下一些具體工作:(1)組織研究國家教育政策,開展教育調查活動,提出意見與建議;(2)派員參加省文教廳組織的學校調查工作組,檢查學校教學質量;(3)組織一系列有關教育政策、學校教改工作的學習座談和經驗交流會,並邀請盟外教師參加;(4)編選有關學習蘇聯教育經驗、進行教學改革的文章彙編(三輯),分贈盟內外教師,盟外不少教師對此還要求臨工會增印份數,由他們出資購閱。貴州民盟組織在教育界的影響逐漸增強。
三、民盟貴州省委1954~1966年主要工作和活動
從1954年到1962年,民盟貴州省委共召開了五次盟員代表大會。其中1955年第二次代表大會沒有換屆任務,1958年第三次代表大會也是如此。在這一歷史階段,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布了國家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要求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政協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周恩來在會上強調要繼續發揮政治協商會議本身的統一戰線作用,又強調協商,強調密切聯繫群眾、反映廣大群眾的意見,正確處理政協與民主黨派的合作共事關係等。各民主黨派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緊密合作,開展工作。民盟貴州省委參加了民盟中央的許多重要會議,進一步加強組織建設,推動民盟的各項活動。這一時期政治學習的任務很多,參加各種不同政治、社會活動也比較多,如土地改革、增產節約、抗美援朝、思想改造運動等等。如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適、批判胡風等,省委會都運用不同的形式,開展過活動。如增產節約和捐獻活動,主委雙清帶頭捐款,數額突出,曾受到表揚;顧光中擔任副團長參加抗美援朝慰問團,赴前線慰問志願軍等。當時廣大盟員無論是參加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建設,還是思想改造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績。特別在文化教育兩條戰線上,許多盟員是骨幹分子,是單位中共黨委依靠的主要力量。學校中優秀教師很多,受表揚的很多。文藝界出色的演員也不少。大家意氣風發,幹勁沖天,成績十分突出。
民盟中央根據形勢的發展,根據黨中央、中央統戰部的要求除召開全國性、中央一級的會議之外,還組織推動各省、地區盟組織召開各個地區、各種不同形式的經驗交流會。
1957年1月,民盟貴州省委參加了由貴州、雲南、廣西三省在昆明舉辦的盟務工作經驗交流會召開。參加這次會議的有80餘人,貴州民盟參加這次會議的有7人。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如何貫徹黨的愛國統一戰線政策、發揮民盟在政治上的積極作用,如何發揮民盟在文化、教育、科技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以及如何抓好民盟的組織建設等。民盟中央常委、秘書長胡愈之,民盟中央文教部部長費孝通出席會議並講話。費孝通同志著重談如何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談, 廣大知識分子、民盟組織和成員如何在貫徹這一方針中發揮積極作用。民盟兩位領導人的發言在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與會者受到鼓舞。全體代表還到聞一多、李公朴二人的衣冠冢敬獻花籃,表示深切懷念。1960年,民盟貴州省委參加了在成都召開了四川、雲南、貴州三省盟務工作經驗交流會。這兩次會議,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互相促進的作用。
這一時期,民盟參加了貴州省人大、省政協會議,積極發揮參政議政作用。
1954年7月,貴州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總結貴州解放以後四年來的工作,研究安排如何進一步貫徹中央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完成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指標。民盟省委有雙清、顧光中、唐弘仁、畢昌蘭、杜化居、蹇先艾、楊世璇、夏國佐、張超倫、楊靖國、萬蘇黎被選為人民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雙清代表民盟貴州省委在大會上作了發言,民盟省委其他盟員代表也分別在各個小組就經濟、文化教育建設積極發言,獻計獻策。雙清、顧光中參加了大會主席團,雙清、楊漢先被選為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在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和第三屆會議上,民盟省委有雙清、蹇先艾、楊漢先、秦元珍、唐弘仁先後被選為省人民委員會委員。
1955年2月,政協貴州省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聽取和討論了雙清所作的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的工作報告,聽取了關於開展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簽名運動的報告,還通過了關於擁護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反對美蔣戰爭條約、堅決解放台灣的決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民盟成員共15人。雙清被選為省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席。
1959年12月,政協貴州省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當時中共中央已提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並連續三年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在工作進程中因受到“左”的影響,遇到各種不同阻力,實際上是困難重重。許多委員都是以十分憂慮、低沉的心情,討論工作報告,考慮如何克服困難。這次增補了部分盟員為政協委員,總人數增加到28人。雙清被選為省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席。
1963年12月,政協貴州省第三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又增加了部分盟員為政協委員,一共為31人。雙清、楊漢先被選為省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政協機關受到衝擊,工作陷於癱瘓,許多委員在運動中挨批挨斗,與政協委員會暫時斷絕了關係。
從1957年到1966年,民盟組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受“左”的影響,處於低潮。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民盟中央號召全國各級盟組織、廣大盟員認真學習。從1957年6月開始,全國開展反右派鬥爭,這場鬥爭被嚴重地擴大化了。在盟內,由於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傷害了許多盟員和盟組織的負責人,挫傷了許多知識分子和盟組織的政治積極性,也嚴重損害了民盟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影響。
在貴州的反右派鬥爭中,全省民盟成員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共55人,其中,貴陽36人,遵義13人,其它地區6人;大學9人,中學23人,小學1人,其它17人。在貴州,從1959年到1964年,先後分兩批摘掉了一批右派分子帽子。至1979年,民盟成員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全部得到平反改正,恢復了名譽。
四、民盟貴州省委1978年~1989年主要工作和活動
1979年,貴州民盟組織恢復工作不久,即按照民盟全國第四次代表大會確定的全盟工作重點轉移到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的要求,動員和組織全省成員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中,為振興中華、興黔富民而奮鬥。全省盟務活動進一步開展。
1、努力開展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活動
多渠道、多層次參加政治協商活動,是十年來民盟省委的主要工作之一。通過參加中共貴州省委和有關各地中共黨委召開的協商會,通過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的盟員參加人大、政協的活動,並注意逐步發揮盟組織在政協活動中的群體作用,參與商討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人事安排及統戰內部的大事,提出不少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省政協大會上就教育和農業方面的問題所作的大會發言,大都受到中共貴州省委的重視。盟省委根據教育界盟員佔大多數的特點,每年都選擇一至兩個教育方面的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通過研究分析,寫出調查報告,既擺出問題,也提出對策,送請中共貴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參考。有些調查配合省人大、省政協的有關委員會或工作組進行,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再一方面,還通過盟省委科技等專門工作委員會組織一些專題座談會,邀請有關黨政領導同志參加,交換意見。此外,部分基層盟組織與所在系統和單位的中共組織也開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協商活動,共同研究本系統、本單位的大事。
在1997年11月、1983年4月、1988年1月先後召開的政協貴州省第四、五、六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楊漢先、蹇先艾、張超倫被選為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楊漢先、唐弘仁、蹇先艾、張超倫被選為省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唐弘仁、蹇先艾、張超倫被選為省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
在政治協商活動中,對黨和政府的某些工作提出意見和批評,是民盟和各級組織履行民主監督職責的一條主渠道。此外,還通過以下工作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首先是協助各級中共黨委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通過調查和接待來訪、信訪等方式,了解盟員和一些盟所聯繫人士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亟待落實和解決的問題,提出意見,向有關部門反映。除恢復工作早期協助昭雪改正一批冤案錯案外,1982~1984年三年中,經陸續反映和聯繫的問題共572件,據不完全統計,已獲解決或部分解決的有302件,佔52.8%;1984年以後,陸續反映和聯繫的新問題以及過去已反映但未解決的老問題共346件,據不完全統計,已獲解決或部分解決的有212件,佔61.2%。這項工作,維護了一部份知識分子的合法權益,也幫助提高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其次,1989年根據民盟中央的安排,為了協助黨和政府搞好廉政建設,民盟省委開展了舉報工作,兩年來共收到舉報材料6件,這些材料除按程序向有關部門送達外,對其中一些問題,還通過盟省委在省監察廳的特邀監督員多次反映、聯繫,促進問題的解決。
2、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盟的思想建設,提高盟員的政治素質
民盟省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教育盟組織和盟員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為核心,繼承和發揚民盟及盟員有光榮傳統、有切實知識、有正直作風的特點和優點。
在具體方法上,依託基層盟組織經常組織盟員學習中共中央和中共貴州省委的有關方針、政策,學習鄧小平同志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和著作,學習民盟的歷史、章程等,盟省委幫助基層制定學習計劃,並通過組織專題座談會等方式予以推動;鼓勵盟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理論書籍。民盟省委注意將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盟的各項工作和活動中去,例如各種工作會議常常既務虛又務實;結合各民盟市委及基層組織的建立或換屆改選,都進行堅持接受黨的領導、真誠和黨組織合作共事的傳統教育等等。注意組織幹部和盟員進行短期脫產政治學習,盟省委及各盟市委堅持每年都舉辦新盟員講習班,給當年新入盟的同志有一次較系統地了解黨的統戰方針、政策和本盟歷史、章程的機會,並已形成制度。
3、推動盟員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首先是推動盟員搞好本職工作。民盟省委除要求各基層組織圍繞所在單位的中心工作來考慮組織生活內容,以及通過《貴州盟訊》經常報道和表揚盟員在工作中的先進事迹和成果,推動盟員搞好崗位工作之外,十年來,還兩次舉辦全省盟員為四化服務成果展覽,通過實物展出,藉以互相觀摩,互相啟發和學習,省廣播電台兩次都作了廣播宣傳。據不完全統計,十年中,全省盟員先後有491人、787人次因工作成績優異被評為各級各類先進工作和模範;有253人次獲得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創作獎和積極分子獎。民盟省委在1989年召開先進基層暨先進盟員表彰大會,表彰先進基層13個,先進個人104名。
其次是積極開展面向社會的智力服務工作。民盟省委的社會服務工作是1983年盟中央費孝通、張畢來等率先來黔講學而帶動的,經歷了起步、試點、鋪開,再到定點聯繫並轉向縱深發展等幾個階段,服務項目大體上可分為智力支邊、辦學和科技諮詢服務三大類。後來根據貴州省情和民盟成員知識結構等因素,逐漸把智力支邊放在第一位,支邊中又把培訓工作放在首位。至1989年,民盟省委智力支邊所及地區已達55個市(縣),占貴州87個縣的63.2%;支邊項目共181項。其中,舉辦各種培訓班共75個,培訓中小學各科教師、學校行政管理幹部、醫務工作者以及各種鄉土人才共4053人。參與支邊工作的盟員和所聯繫的部份盟外人士共達837人次。
盟省委辦學則與支邊工作相結合。盟省委與天柱縣政協合作,採取“根據當地需要,培養當地人才,用於當地建設”的方針,舉辦了兩年制的英語師資班兩個、中醫班一個(專業知識均達到大專畢業水平)以及一年制的畜牧獸醫班一個。除英語班第二期尚未結業外,其他各班畢業生均服務於天柱及鄰近的幾個縣。
自1988年起,民盟省委配合民盟中央參加了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和各民主黨派中央組織的對畢節地區扶貧開發生態建設試驗區的工作。在畢節選擇兩個扶貧項目,一是在畢節何官屯抓示範戶(水稻玉米、蔬菜)的工作;二是抓良種—“掖單4號”玉米種的推廣。第一項工作,起到了投石問路的作用,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基礎上,對1991年的示範規模(戶數、土地面積)、項目、措施作了進一步的安排。第二項推廣“掖單4號”玉米種已喜獲豐收,畝產達405.75公斤,畢節地區種子公司致電民盟中央,要求購種11500公斤。另外,民盟省委還配合民盟中央,參加了國家科委和其他民主黨派中央對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的工作,在通過州、省兩級論證后將啟動的11個項目中,民盟省委承擔兩項,一是優質煙葉的種植與加工,二是早熟蔬菜的栽培、運輸和保鮮技術。民盟省委曾舉行過一次全省盟組織社會服務工作成果展覽,在盟內表彰此項工作中的先進者。1987年,貴州省智力支邊聯繫小組在羅甸舉行支邊表彰會,民盟貴州農學院支部被評為先進集體,盟員中有3人被評為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