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嶺鎮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轄鎮
文嶺鎮是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下轄鎮,位於長樂區東北部。文嶺鎮山川雋美、景色宜人;這裡人文薈萃,底蘊深厚。這裡擁有天塌湖、東湖、棋山公園、明教堂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觀、濱海基幹林帶生態型綠色通道、濱江濕地與珍稀候鳥、海鳥特色生態資源,將發展為“臨空產業強鎮、宜居生態新鎮、和諧文明之鎮。”
2017年,文嶺鎮行政區域面積3300公頃,常住人口31944人。
文嶺鎮位於長樂區北部,地處閩江口南岸,東面臨海,西接金峰、潭頭,南界湖南,北與梅花毗鄰,總面積3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公里。
擁有一個三級漁港,灘塗面積約10000畝,現有耕地面積8000畝(其中水田3000畝,沙地5000畝),發展各類水產品養殖業和名優農產品種植業。
鎮轄12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常住人口約37000人。
文嶺鎮是福州臨空經濟區和馬尾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臨空經濟區涉及文嶺鎮土地約10000畝,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鎮黨委、政府致力構建201省道、金梅路、濱江濱海路、梅文路“一橫三縱”便捷交通路網,完善臨空經濟區文嶺片區排污、電力、通信等生活配套設施;堅持項目帶動戰略,明一食品、鑫東華實業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產,福建南方恆興水產、網龍動漫AI等省重點項目建設加速推進,其它園區項目正抓緊動建,產業集聚效應初顯;積極推動城鎮化建設,利用金梅線改擴建開展“三舊改造”,打造集專業市場、商場超市、地產酒店、飲食等服務行業於一體的商業長街。以天塌湖、棋山為依託,結合航空港三期、四期文嶺配套生活區規劃,啟動文嶺千畝新鎮區建設工作。完善新村規劃,加強環境整治,創建省級生態鎮村,培育阜山村、鄭朱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精品示範村”,提升城鎮建設品位。
作為長樂區唯一濱江濱海鄉鎮,文嶺鎮擁有上下天塌湖、東湖、棋山公園、明教堂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觀與濱海基幹林帶生態型綠色通道、濱江濕地與珍稀候鳥、海鳥特色生態資源,具備較強的旅遊開發潛力。
文嶺鎮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文嶺鎮將發展成為“臨空產業強鎮、宜居生態新鎮、和諧文明之鎮”。
1958年屬金峰公社,1961年改屬梅花公社,1979年析置文嶺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10月撤鄉設鎮。。1997年,面積28.8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文嶺、阜山、龍塘、鳳庄、東吳、鄭朱、沙頭頂、山邊劉、東庄、后董、前董、石壁12個村委會。
文嶺姚坑明教堂乃宋元佑二年(1087年)里人方子安所建,紹興三年(1133年)又經姚能舉重修,縣尊吳仲舉匾其堂曰:“明教堂”。慶元三年(1197年),兵部尚書刑部侍郎兼玉牒檢討官兼侍講里人林采作《明教堂序》,堂內額其上的“讀書處”三字,乃陳文龍中狀元后所書,並作《明教堂贊》。
由於明教堂師儒雲集、教學有方,故而學生一心向學、有意上進,“誦經論文的風氣極濃”。在不長的時間內,姚穎、姚勉、陳文龍先後都中了狀元。全長樂境內,有科舉以來,一共只有七名狀元,明教堂獨中三元,可謂一盛,而姚氏花開兩枝,更是一絕。之後,兵部尚書林采之子林得中、侄林亞文,姚狀元之裔姚同、姚封午,沙堤陳如晦之子陳覺伯五士同袍肄業、先後中了進士。明教堂在偏僻的山村中,培養出眾多出類拔萃的人才,成為我國我省封建科舉制度史上的美談。這正如對聯所言:萬古綱常扶不墜,千秋教化妙無窮。
陳文龍在明教堂讀書中狀元后,立“元台碑”於明教堂對面飛來石旁。碑上大字:三個圓點。碑左下小字落款刻:宋咸淳八年壬申歲桃月谷里人狀元陳元龍書。這是陳文龍留下的僅有的碑刻。陳文龍寫的《元台碑銘》、《明教堂贊》、《明教堂元台碑文》至今尚存。
“榮國公”這塊牌匾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追封給曾幫助他奪取帝位的太子少師、妙智僧姚廣孝的。姚廣孝,祖籍長樂文嶺姚坑,姚能舉九世孫。姚孟嶼次子。姚孟嶼因夷亂華,寓居南京蘇州之長洲。姚孟嶼妻陳氏,長樂嶺南人。生二子,長廣仁、次廣孝。這些在長樂姚坑的族譜上有詳細的記載。
姚廣孝與解縉等重修《永樂大典》,與鄭和下過西洋。姚坑村西10里的地方有一處名勝“晦翁岩”,又稱“二劉岩”。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曾和姚廣孝同去遊玩,所以又稱“三保岩”。山上有石像一座,日久風化,難見原貌,有人說那雕刻的是朱熹,也有人說那是鄭和,還有人說那就是姚廣孝。
也在明朝,姚坑出了兩個丞相:姚珏、姚玒。他們的墓葬在長樂潭頭岱西村太常山下大畲路上口,當地村民歷來稱此大墓為姚丞相墓。
祠堂內的這塊石頭是練武石,原在福州幫洲姚承恩祖屋大廳里。是科舉史上姚坑最後一個進士——清朝武進士姚承恩的日常練武之物。石頭重達200斤,據說武進士當年舉重若輕,演練一番,神色如常。當今已無人能將它舉起,甚至連提也提不起,更別說是演練了。
祠堂前的這四塊石頭是旗杠碣,是用來插旗幟的。原來在科舉時代,一個人如果中了進士,就要在祠堂門口豎起旗幟,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宣揚,更體現了中了進士的人的喜悅和鄉親人的自豪。望著這麼牌匾,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時姚坑鑼鼓喧天、旌旗漫天的輝煌景象!
祠堂后的這座山叫做潮山,宋慶元三年春,里人時任兵部尚書的林采,曾撰文贊這裡的風景:“……東有玉狗之石插入雲霄,西有飛來之石凌於漢表,南則有花林五里勝似上林之境,北則有梅樹十里時佔百花之魁。春有玉罁之石可以釀酒,夏有蓮花之石可以吐錦,秋則有金鐘之聲逐潮而響,冬則有渤海之水當面而潮……”這是一處尚未開發的旅遊勝地。
祠堂里的這兩副對聯“宋室狀元府、明朝宰相家”和“七世二元十進士、三朝兩侯八大夫”形象地說明了這900多年來的輝煌。
文嶺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彬彬向學,興仁興讓”的優良傳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崇尚文化、重視教育”正成為富裕起來的村民的新追求。若干古迹、遺跡被逐步地修復和保護,許多重要人物的史跡不斷被挖掘和展示出來,新建的榮國公府、鄭忠華公園成為文嶺人文的新靚點。
深入開展“講文明、講衛生、改陋習、樹新風”活動,重塑尊老愛幼、知書識理、熱愛自然等傳統道德文化,使村民正確應對改革開放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農民自辦文化活動,是2013年來出現的新事物。扇舞、錢舞、太極柔力球、腰鼓等健身隊伍日具規模。民間演出、主題匯演不斷創新開展,群眾文化娛樂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文嶺鎮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戶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館等,允許其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支持農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建農民文化隊伍。2009年村級的“三欄兩室”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健身路徑普及率達60%。引導先進文化進祠堂,將祠堂建成村史館,以激勵後人。如今,祠堂的封建色彩已逐漸褪去,越來越成為單純的民間文化活動場所。不少祠堂還設有閱覽室、展覽室、棋牌室、音像室等,成為老人和孩子們的樂園。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是在農村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從實際出發,抓住重點,長遠謀划。為此,我們將堅持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現實和長遠相結合,從以人為本,量力而行,從農村群眾最迫切又有條件做的事情辦起,積極推進新農村的文化建設。
全鎮現有各類企業128家,其中規上企業25家,初步形成以紡織、食品加工為龍頭的產業集群。2013年上半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29.5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17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9057萬元,全面完成“雙過半”任務。
文嶺鎮是福州臨空經濟區和馬尾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臨空經濟區涉及文嶺鎮土地約10000畝,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鎮黨委、政府致力構建201省道、金梅路、濱江濱海路、梅文路“一橫三縱”便捷交通路網,完善臨空經濟區文嶺片區排污、電力、通信等生活配套設施;堅持項目帶動戰略,明一食品、鑫東華實業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產,福建南方恆興水產、網龍動漫AI等省重點項目建設加速推進,其它園區項目正抓緊動建,產業集聚效應初顯;積極推動城鎮化建設,利用金梅線改擴建開展“三舊改造”,打造集專業市場、商場超市、地產酒店、飲食等服務行業於一體的商業長街。以天塌湖、棋山為依託,結合航空港三期、四期文嶺配套生活區規劃,啟動文嶺千畝新鎮區建設工作。完善新村規劃,加強環境整治,創建省級生態鎮村,培育阜山村、鄭朱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精品示範村”,提升城鎮建設品位。
作為長樂區唯一濱江濱海鄉鎮,文嶺鎮擁有上下天塌湖、東湖、棋山公園、明教堂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觀與濱海基幹林帶生態型綠色通道、濱江濕地與珍稀候鳥、海鳥特色生態資源,具備較強的旅遊開發潛力。
文嶺鎮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文嶺鎮將發展成為“臨空產業強鎮、宜居生態新鎮、和諧文明之鎮”。
長樂文嶺鎮採取有效措施,加快冬季農業生產步伐。一是抓特色,建基地,促增收。文嶺鎮蔬菜種植面積1.05萬畝,分為兩個區。一個是沿海旱作區,主要種植馬鈴薯、白蘿蔔等優質菜,其中石壁等村連片種植馬鈴薯達3000多畝,年產量6000多噸,是長樂市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基地。另一個是內陸水稻區,主要種植西洋芹、西紅柿、蔥蒜等葉質菜,年產量在1萬噸以上。二是抓服務,建協會,優發展。先後成立“長樂市石壁蔬菜協會”、“山邊劉蔬菜基地服務中心”,會員達300多人,為菜農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拓寬蔬菜銷售渠道。同時,多次聘請技術專家授課,提高種養技術水平。三是抓水利,建設設施,夯基礎。一方面做好長樂蓮柄港文嶺段清淤整治工作,大力推進村支港道清淤整治工程,對年久失修的電灌站進行修復,總投資達200多萬元。另一方面,先後投入180多萬元實施節水工程,現在全鎮節水噴灌面積達2000多畝。
文嶺鎮共有企業202家,其中規模以上3家:福建省台福食品有限公司、長樂新世紀塑料製品有限公司、長樂航行面製品有限公司。文嶺鎮認真實施“工業強鎮、農業穩鎮”的戰略,凝心聚力,以項目為抓手,立足改善民生,切實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2012年1—6月份工業總產值完成10.34億元,同比增長57.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8.26億元,同比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60萬元,同比增長52.6.%;財政總收1150.14萬元,同比增長16.21%。
文嶺鎮全力以赴解決項目建設困難,促進在建項目早日投產增效。東吳、鳳庄、文嶺等工業集中區是文嶺鎮工業經濟重點增長源,文嶺將充分發揮項目落地推動領導小組作用,實行領導掛點服務制度,進行點對點跟蹤服務,定期走訪調研,認真解決好東南針紡、慶誠食品等企業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實現“固投增長,產值增量”的目標。
文嶺鎮還積極扶持重點企業增資擴建,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文嶺現有企業140家,規模以上企業僅24家。該鎮引導紡織和食品兩大支柱產業在技改中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還本著“親商、安商、富商”的工作理念,主動、積極、有效地上門服務,切實為企業提供信息,引領“品牌帶動”的社會意識,營造“品牌帶動”的創業環境,培養業主敏銳的戰略目光,推動食品、紡織產業延伸發展,加快品牌創新,樹立發展的雄心和鬥志。文嶺鎮沿海沿江,沙地面積大,適宜發展水產、養殖、蔬菜等產業。水產冷凍加工業居全市首位,現有企業34家,年創產值2.8億元;淡水養殖居全市首位,年出口鮮鰻1500多噸,年創產值近億元;蔬菜常年種植面積(複種)保持在1.4萬畝左右,年產量2.8萬噸,注重農業品牌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食品飲料年創產值近億元。
做法是選用大米、黃豆浸泡后磨槳作皮,以海蠣肉、豬瘦肉、芹菜等調成餡馬蹄表感特製的長柄瓢勺將漿餅放入滾開的油鍋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殼酥香,餡味葷鮮美,可單獨食用,也可作下粥小菜。若與鼎邊糊同吃,一干一稀,一個味濃一個清淡,別有風味。
鼎邊糊
福州市民常用的早點。在鐵鍋里盛著蛤、香菇、蝦米、蔥、黃花菜及配料熬成的清湯,用火燒著,待鐵鍋上方四周烤熱后抹上花生油,再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潑在內緣四周,烘乾后鏟入湯中,稍煮片刻即成,食之軟嫩清香。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早晚街頭巷尾到處都是鼎邊糊小吃攤。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嘗鼎邊糊說,這麼簡單的原料,這麼簡單的製作,這麼簡化的食法,卻有這麼引人的魅力,真叫人嘗后難以忘懷。
用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的餅類食物,直徑約6厘米,中間帶有穿孔,食之清香可口。相傳明嘉靖年間,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戚繼光奉旨率戚家軍入閩抗倭,戰事不斷。為適應行軍作戰需要,老百姓發明以麵粉為原料製成製成一種中間帶孔的餅,用鹵咸草串起來,掛在戚家軍將士的脖子上,隨時食用,既節省埋鍋做飯時間,又避免炊煙外冒泄露軍情。福州人吃光餅有諸多花樣,有將炒乾的海苔菜夾在餅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餅,有夾青菜“雪裡紅”的辣菜餅,有夾紅糟三層豬肉或米粉肉的夾肉餅等等。如今福州人宴桌上也擺上了光餅。
線面
線面
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麵粉為主料,以豬肥膘肉、蔥花、生芝麻為輔料製成的一種烤爐酥餅。做法是:把麵粉揉成餅皮,肥膘肉丁用白醬油、味精、精鹽、五香粉或椒鹽、胡椒粉等佐料腌製做成餡料,包餡時塞進大把蔥花,餅面上撒入生芝麻,貼爐烘熟。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中還有一種叫蝦干肉餅,製法與蔥肉餅相似,形狀大小與光餅相同,加蝦干碎、肉丁、椒鹽等為餡,貼爐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長樂的文嶺鎮,本就是一個美麗的濱海之地。這裡有山海相依的自然風光,古來傳說此地“錢堆山、銀堆嶺,玉帶環腰,黃牛躺地,吃用不愁”。位於文嶺鎮西部的阜山村,正如傳說自古富足,如今猶勝,以魚產品冷凍加工為主的阜山村已是長樂首批的億元村。記者組這一期要探尋的福州濱海文化景觀,正是阜山的一個自然村——姚坑。
幾年前,在姚坑發現了一本民國二十九年《姚氏族譜》手本。這部手抄族譜的面世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它記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佐證了明朝第一奇人、“黑衣宰相”姚廣孝的祖籍歸屬。它同時也曲折地解釋了鄭和下西洋選址長樂伺風開洋的原因。日前記者來到姚坑的姚廣孝紀念館,這裡詳盡地記錄了姚廣孝的一生。
他是穿袈裟的政治家
力助朱棣稱帝的第一功臣
先說姚廣孝其人,他是明朝政治家、佛學家。這樣一位披著袈裟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家,不得不說,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的一生相當傳奇。少年時期姚廣孝就出家當了和尚,但他並非從此不問世事,正相反,他熱衷於政治,並篤志施展自己的抱負。他讀經事佛,也擅長詩書文畫,精通儒、道、佛、兵諸家之學,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他的一生,智謀、博學、低調、清廉,為正史和野史一併稱道。
姚廣孝與明成祖朱棣還有一段不可不說的往事。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選拔有道高僧侍奉諸子,便安排諸僧與藩王們會面。時年已47歲的姚廣孝(法名道衍)並不引人矚目,但他一眼看出燕王朱棣最具帝王潛質,便悄悄向其自薦道: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
“王”帶“白”帽,不就是“皇”嗎?朱棣心領神會,從此就將姚廣孝納入自己的智囊團。而姚廣孝也果真成為助力朱棣從領著八百家兵的藩王到成為權傾天下的永樂大帝的最重要人物。他為朱棣策劃了以“清君側”為名、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最終讓朱棣成功地坐上皇位。
不過姚廣孝之奇,奇在他所做的一切並沒有世俗的目的。朱棣登基后,論功行賞,姚廣孝排在了第一位,當朱棣賜給他高官顯職時,卻被他拒絕了,只接受了一個僧錄司左善世(掌管出家人的官職)的從六品的小官。朱棣感覺很是對不住這位心腹重臣,后又授予他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的正二品顯職(當時文臣最高的官秩便是正二品)。但他白天穿朝服上朝,晚上著僧袍回寺,身在朝堂卻遊離於功名之外。
姚廣孝這種超然的立場和態度也使得雄武猜忌的朱棣對他一如既往的信任,也讓他們這種亦師亦友的交情得以有始有終。朱棣每當遇事猶豫不決時,依然習慣性地徵求姚廣孝的意見,因此朝廷許多政策的制定,背後都離不開姚廣孝的籌劃,因此他也被稱之為“無冕宰相”“黑衣宰相”(黑衣指黑色僧服)。
他是鄭和的師傅
開闢海上絲路的神秘推手
在力助朱棣登基之後,姚廣孝還低調地在幕後做了幾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是和解縉一起主持修纂《永樂大典》,二是促使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並親自規劃建設了北京城。另一件他也參與,卻不太為世人所知的事就是“下西洋”。
“研究鄭和下西洋歷史,沒來過長樂,將是個很大的遺憾。”明史專家毛佩琦2014年曾來榕開講時曾這樣說道。
之前多數的研究只說,這是因為長樂有天然良港,可容納數百艘船舶,且長樂航海傳統深厚,易於招收水手和技師,交通方便。但參觀姚廣孝紀念館之後,毛佩琦多了一個感悟:中國沿海一帶不乏像長樂這樣的良港,選址長樂開洋西下,這很可能與明成祖重要謀士姚廣孝祖籍長樂有關。
此前,幾乎所有的史書都記載姚廣孝是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但《姚氏族譜》上姚廣孝和他的父親、祖父的大名赫然在目,族譜中還道出了一段曲折:當蒙古元軍入侵中原之時,百姓流離失所。姚廣孝祖父義翁選擇“遊學江湖”,寓居長洲。這是姚氏族人反抗外族入侵的無奈之舉。這段記錄也印證了姚廣孝祖籍地不在蘇州,而在長樂。
由於祖籍長樂,可以想見,姚廣孝了解長樂的地理人情,並對祖籍地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這個因素很難說沒有影響了下西洋的線路規劃,畢竟姚廣孝的意見在永樂王朝中影響力巨大。
而且,姚廣孝與鄭和還是師徒。永樂元年(公元1402年),出身回回教門、篤信伊斯蘭教的鄭和被姚廣孝收為佛門弟子,起法名為“福吉祥”。此後,鄭和經常以“福吉祥”之名出資刊刻佛教經典分發至各寺院。據說,鄭和能成為下西洋的領軍人物離不開師傅姚廣孝的力薦,並且第三次下西洋時師徒二人還曾同行。
這一點在《姚氏族譜》的記載中得到了印證。譜中載“事竣,詣闕復命”,專家解讀為:姚廣孝奉永樂皇帝聖旨秘密參加下西洋(第三次),事情辦妥后他回宮向皇帝復命。“同中貴新龍峰書院”,專家認為“中貴(即中官、宦官)”指鄭和,“新”就是重修,龍峰書院位於長樂二劉岩,當地老百姓因姚廣孝、鄭和下西洋時曾經重修,也將二劉岩呼為“三寶岩”。
就這樣,依山傍海的文嶺鎮阜山村因緣際會地成為了“下西洋”在史書外的一個註解。如今,人們到阜山的姚坑自然村,可以見到後人修建的、懸掛“榮國公府”牌匾的姚廣孝紀念館。紀念館內詳盡地記錄了姚廣孝的一生,還陳列有明成祖朱棣在這位亦友亦師的重要謀臣去世后,親撰的《御制姚少師神道碑》的碑文,全文對姚廣孝評價極高,史所罕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姚廣孝紀念館旁邊,鸛石山山崖上,有一間古老的書院——明教堂。這間書院始建於宋,書院中人才輩出,文風丕盛,冠於吳航。民族英雄陳文龍就是此間書院走出的“著名校友”之一。他中狀元后曾立“三元台”碑於書院附近的“三印石”的正前方,並著文稱讚“明教堂”,書院內的“讀書處”也由他所題。而三印石,俗稱“三粒桃”,遠望似三方巨型的璽印,後人說這兆示著“明教堂”的學子中必出三名狀元。歷史果然如此,除了陳文龍,明教堂還走出了姚穎、姚勉兩位狀元。
姚廣孝紀念館、明教堂,毗鄰而立,倚傍鍾靈毓秀的青山,景色靜謐優美。悠悠歲月欲說當年風流,姚廣孝們留下的文化景觀數百年後依舊吸引著人們追尋和瞻仰。
文嶺鎮相關名人
● 鄭忠華 (1981~2005)
● 陳自強 宋朝宰相
● 黃干 (1152~1221) 石鼓七賢
● 陳良彪
● 黃榦 (1152~1221)
● 陳人傑 (1218~1243) 宋朝詞人
● 梁章鉅 (1775~1849) 清朝大臣
● 鄭振鐸 (1898~1958) 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
● 李騏 (1378~1425) 明朝狀元
● 黃斡 (1152~1221)
● 周朴 (?~878) 唐朝詩人
● 王彬
● 馬鐸 (1366~1423) 明朝狀元
● 謝肇淛 (1567~1624)
● 陳謹 (1525~1566)
● 董奉 (200~280) 建安三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