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周朝的結果 展開

周朝

五代十國後周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後一個中原王朝,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共計歷經三帝,享國10年。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受後漢高祖劉知遠重任。郭威是劉知遠臨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他奉後漢隱帝劉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鎮叛亂。郭威登基后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減輕和免除了許多徭役,同時整頓軍紀和管理機構內部的腐敗。柴榮繼位后不久親自領兵抵抗北漢的進攻。在高平之戰中他親臨戰場,在出師不利、己方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敗北漢軍隊。隨後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從955年到958年他三次親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稱號、幾乎將所有長江以北地區割給後周。959年柴榮再次北上攻遼,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攻到幽州。不久柴榮病逝,其幼子柴宗訓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結鎮、定二州將謊報說遼國和北漢聯合進犯,領兵到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後周首都是開封,統治範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陝西中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地區。

國號


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因此以“周”為國號,史稱“後周”,以別於其他以周為國號的政權,又以郭威之姓,別稱“郭周”,或以柴榮之姓稱“柴周”。

歷史


郭威建國

周太祖郭威,邢州堯山人。年輕時,郭威不願從事生產,只喜歡舞槍弄棒,十八歲應募從軍。曾經負氣殺人,被關入監獄。潞州留後李繼韜因他有勇力,遂秘密縱他逃走,待事情平息后又召置麾下。郭威少年時曾在其頸上黥有一飛雀,故人稱郭雀兒。李繼韜被唐庄宗殺死後,其軍隊被編入從馬直,郭威因能書會算而被任為軍吏。劉知遠任侍衛親軍都虞候時,特別器重郭威;后調任河東節度使,也將郭威帶到任上。劉知遠當了皇帝,任命他為樞密副使,隱帝時升任正使。郭威多次統兵征伐,皆有功勛。他在軍中穿幅巾短衣,與軍士無異,皇帝所賜錢財,多分與諸將與軍士,因此在軍中威信很高,士卒樂為其用。
後周太祖郭威畫像
後周太祖郭威畫像
後漢武夫的蠻橫相比前朝尤為突出,武夫首領漢高祖性極殘酷,所用大臣如蘇逢吉、史弘肇等人也極兇惡。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僅一年便病死,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後漢隱帝。漢隱帝時,蘇逢吉為宰相,樞密使楊邠管機政,樞密使郭威掌出兵作戰,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統率禁兵,三司使王章專掌財政。這些人都是最有權力的所謂國家勛舊之臣,他們武斷專橫,重武輕文,什麼制度都不在意中,各行其所是,亂成一團。
這群武夫中,只有郭威比較有些知識,留心搜羅有才能的文士,得到文官們的好感。948年,李守貞據河中,趙思綰據長安,王景崇據鳳翔,同時反叛。漢隱帝令郭威督諸軍討伐三叛鎮。郭威臨行,向文官首領太師馮道求教。馮道說,李守貞著名老將,諸軍多是他的舊部,他依恃向來得軍心,所以不怕討伐,你只要不吝惜官物,賞賜士卒,就可以奪取他的依恃。郭威聽從馮道的建議,果然大得軍心,諸軍都願意為郭威出力擊李守貞。九四九年,郭威滅河中、永興(長安)兩鎮,殺李守貞、趙思綰,別將趙暉滅鳳翔鎮,殺王景崇。郭威得勝還朝,不肯獨受重賞,推功給在朝諸大臣和將士,漢隱帝因此遍賞諸大臣及諸藩鎮。郭威這一作為,仍是馮道所教不要吝惜官物的意思,形式上得賞不比別人多,實際是換來了這些人的好感。950年,遼軍橫行河北,諸藩鎮各守本境,不相援救。朝議任郭威為天雄節度使,出鎮魏州,仍兼樞密使,節制河北諸鎮,得便宜行事。他被授與這樣大的權力,就是因為取得了內外諸大臣的好感。
漢隱帝厭惡諸大臣,想用自己的親信人執掌朝政。楊邠、史弘肇曾在朝上議事,漢隱帝說,再仔細想想,不要讓人說閑話。楊邠說,不用你開口,有我們在。漢隱帝不能忍受,與親信人密謀,殺楊邠、史弘肇、王章,又遣使者到魏州殺郭威。郭威被迫起兵,下令攻入京城,准許搶掠十天,全軍踴躍聽命。漢刑法極殘暴,但軍紀也還嚴肅,士卒不敢妄動,郭威用搶掠來收買士卒,軍紀又敗壞了。郭威留義子郭榮守魏州,自率大軍出發,沿路無阻,只走七天,就到開封城外。漢隱帝被部下潰兵殺死。郭威入開封城,縱諸軍大掠,城中到處火起,第三天,有人對郭威說,再不禁止,怕今夜只剩下一座空城。郭威下令禁搶掠,到午後才恢復秩序。這次大掠,民奴自然也受害,但被掠的人家主要是漢文武百官。
當時,漢高祖弟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以備遼為名,擁有強兵;忠武節度使劉信在許州,劉崇子劉贇為武寧節度使,在徐州。如果三鎮連兵,號召復興漢朝,對郭威是不利的。郭威定計,聲稱迎劉贇為漢帝,使劉崇滿意,等到劉贇離徐已遠,去京稍近,然後連劉信一起消除,劉崇一鎮就無能為力。定計以後,郭威請李太後下令立劉贊為帝,使馮道等大臣到徐州奉迎。951年,遼兵入寇,攻破內邱、饒陽兩城。李太后令郭威率大軍渡河擊遼兵,又令國事暫委王峻等人,軍事暫委王殷。自然,二王是郭威的心腹。郭威到澶州,將士數千人忽大噪,對郭威說,皇帝該你自己做,將士搶掠京城,與劉家結了仇,不能再讓劉家人做皇帝。裂黃旗披郭威身上,擁立為皇帝。郭威擁眾回來。澶州兵變時,劉贇已到宋州(商邱市),王峻、王殷派人帶兵去宋、許二州,劉贇被拘,以李太后名義,廢為湘陰公。劉信自殺。隨後,郭威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改元廣順,國號周,史稱後周,郭威即後周太祖皇帝。

太祖改革

周太祖即位之後,能夠躬行節儉,下詔禁止各地進貢珍巧纖奇、山珍海味,又將宮中原有的金銀玉器、鏤寶床幾、飲食之具,砸碎於殿廷,表示自己厲行節儉的決心。面對晉漢以來殘破的社會經濟,他又下詔獎勵耕殖,招撫流亡,平均賦役,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使得北方的社會經濟在其統治的數年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針對當時輕視發展文化,輕視文士的現象,採取了一些較積極的措施,力圖改變當時的不良風氣。比如周太祖曾親至曲阜拜祭孔子,以表示對儒學的重視;他還重用文士,重視科舉選士,表現出了與五代其他各帝不同的一些風範。面對當時的驕兵悍將和敗壞的吏風,周太祖首先從中央做起。樞密使王峻專橫跋扈,居功驕矜,排斥異己,就連周太祖的養子柴榮請求入覲,由於擔心會被留下而予以拒絕。王峻要求兼任青州節度使,得逞后又要求罷免宰相李谷、范質,另行起用自己推薦的人選,周太祖婉言推卻,王峻馬上出言不遜。周太祖忍無可忍,遂下令拘押王峻,將他貶死。對於敢於反叛的藩鎮則採取堅決鎮壓的措施,限制藩鎮對州縣的權力,實行民政、軍事分工管理。為了改變吏風,周太祖對貪濁的官吏實行嚴厲懲治的政策,處死了一批貪贓枉法、殘酷暴虐的地方官員,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當時的吏風。

世宗時期

周太祖郭威死於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在位四年。郭威諸子早在其起兵鄴都時,就被後漢殺害於汴梁,所以只能由養子柴榮繼位。柴榮,籍貫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西部),是郭威妻柴氏之兄柴守禮的兒子,出生於邢州龍崗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之別墅中,幼年隨其姑母成長於郭威家,與郭威夫妻關係融洽,遂被收為養子。
後周世宗柴榮畫像
後周世宗柴榮畫像
周世宗柴榮即位后,遇到的頭等大事,便是如何抵禦北漢的進攻。北漢主劉旻利用周太祖新喪,世宗剛剛即位,人心不穩之際,聯合契丹發兵南下上黨潞州、澤州(今山西晉城)二州,妄圖一舉滅亡後周。當時朝中許多人反對用兵,只有宰相王溥一人支持世宗,世宗力排各種干擾,決定親率禁軍出征。雙方在澤州高平縣南(今山西晉城市高平南)相遇,劉旻見周軍兵少,遂不等契丹軍到便發動了進攻。兩軍交鋒,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率右軍潰退,一路殺掠百姓,並造謠言說:“官軍大敗,餘眾已降。”這一情況的突然出現,使得周軍的形勢變得非常嚴峻,周世宗屹然不動,率領親兵,臨陣督戰。禁軍主將張永德等率偏將趙匡胤衝鋒陷陣,拚死奮戰,雙方血戰至傍晚,北漢軍隊支持不住,開始後退,萬餘人被趕至山澗邊,死傷慘重,死屍棄甲,填滿山澗。劉旻僅率親騎百餘狼狽逃走。夜間迷路,尋找一村民引路。由於北漢統治殘暴,百姓恨之入骨,走了百餘里路,才發現走向了晉州,遂將引路村民殺死,另外找路逃回太原,到達沁州時,當地官吏前來獻食,尚未舉筷,聽說周軍追到,又倉皇逃竄。此戰史稱高平之戰,至此以後,北漢再也不敢輕言伐周了。
高平之戰周世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出驕兵悍將難以駕御的狀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周世宗決意改變五代諸朝對驕兵悍將縱容姑息的政策,他召集諸將,當眾宣布樊愛能等將校七十多人罪狀,並立即斬首。此舉使驕兵悍將有所畏懼,初步整頓了敗壞的軍紀。周世宗深知僅靠殺若干個人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要想改變五代軍隊長期遺留下來的積習,提高戰鬥力,必須從整頓禁軍入手。返回汴梁后,周世宗任用年輕將領,裁汰禁軍中的老弱病殘,召募天下豪傑,精選驍勇,將藩鎮軍隊中的善戰之士,選入禁軍。周世宗甚至親自試閱武藝,選拔人才。經過此次整頓后,舊史記載說:“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有了一支精銳的軍隊,只能說為日後的統一戰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並不等於完全具備了統一的條件。於是周世宗又從平均賦稅,發展生產,整頓吏風等方面入手,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革。

討伐唐蜀

顯德二年(955年),世宗遣鳳翔節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向訓為將,率軍伐蜀。僅動用偏師,小試鋒芒,便收復了秦、鳳、階、成四州之地,然後答應后蜀的求和請求,罷兵歸朝。此戰並不在於滅亡后蜀,而是奪取戰略要地,將后蜀封鎖在兩川的範圍內,使其不敢輕動兵端,騷擾後周的西部邊境。接著周世宗又策劃了征伐南唐的戰爭,目的在於奪取淮南富庶之地。從顯德二年冬開始,至顯德五年,世宗前後三次親征,終於擊敗南唐,完全佔據了淮南十四州,飲馬長江。此戰鞏固了後周的南部邊境,擴大了疆土,達到了削弱南唐,使其俯首稱臣,不敢輕易向北用兵的目的。經過這一系列戰爭,後周形勢更加穩固,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北伐了。

世宗病逝

顯德六年(959年)一月,周世宗正式對契丹用兵,他親率大軍自汴梁出發,直抵滄州,然後統步騎數萬直入契丹境內,大軍一路順利,契丹軍非逃即降,勢如破竹,兵不血刃,連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之地。正當周世宗準備向幽州進軍時,由於身染重病,只得班師回朝。這年夏天,周世宗病逝於汴梁,終年三十九歲。

陳橋兵變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三十日,周世宗柴榮駕崩,繼位的周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趙匡胤此時任殿前都點檢(禁衛軍的最高長官)、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縣)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浩大,請求派兵援助。後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王溥等執政大臣不查之下,慌忙令澶州節度使慕容延釗率兵抵禦。又命趙匡胤率兵北上禦敵,賜於他金帶、銀器、鞍馬、鎧甲、器仗數十萬。初三日(2月03日),趙匡胤領軍出汴梁愛景門,宣徽南院使昝居潤安排筵席,朝廷眾大臣餞送於郊外。傍晚時,軍隊行至陳橋驛(今封丘東南陳橋鎮),趙匡胤在其弟趙光義,以及趙普石守信王審琦等策劃下,鼓動士兵發動兵變,授意為他黃袍加身,擁其為皇帝。而後,趙匡胤率兵回師開封,約束將士,嚴禁燒殺搶掠,“宋太祖陳橋之變,與眾誓約不得驚動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趙匡胤陳橋兵變還京,只有京城巡檢使韓通倉皇抵抗,但隨即就被王彥升所殺。宰相范質率王溥、魏仁浦等人責問趙匡胤,帳前羅彥瓌拔劍厲聲:“三軍無主,眾將議立檢點為天子,再有異言者斬”。王溥面如土色,降階下拜,范質亦拜,趙匡胤親自扶起,以優禮待之。
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正月初四日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帝位,“宋太祖將受禪,未有禪文,翰林學士承旨陶榖在旁,出諸懷中而進之,曰:‘已成矣。’”。
趙匡胤即位后,初五日改國號為宋,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史稱“陳橋兵變”。

疆域


國土範圍

大抵是華北地區與關中地區,後來還有淮南地區。政治核心因為戰亂與經 濟因素,由長安、洛陽過渡到開封。當時關中因戰亂而荒廢,較強的藩鎮只有岐國李茂貞與定難軍,而河隴地區也持續衰退,而開封處於隋唐大運河中樞地位,負責轉運河北、關中、江南與湖廣地區的貨物,是天下糧食、貨物的轉運站。當關中因戰亂而荒廢時,聚集天下財富的開封就成為五代的首選地位。五代的戰爭大多以開封的宣武節度使與太原的河東節度使對峙為主,例如李克用的晉與後梁、後晉與後唐、後漢與佔據中原的遼國、北漢與後周等都是如此。這也是因為太原所位於易守難攻的太行山山區,如果獲得背後北方民族的支援,能夠與位於平原的開封鼎力爭位。
範圍與唐朝後期相比,萎縮明顯,比之範圍小,外族大舉佔領中原的周圍,最後建立遼國與西夏。河西地區被歸義軍、甘州回鶻與吐蕃諸部所佔領。燕雲十六州在938年被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國(後為遼國),使漢、唐以來北方的國防線全部後退,黃河北岸幾乎沒有屏障。再加上中國政治核心東移,使得五代、宋朝備受遼國的壓力。而安南地區被靜海軍的首領所割據,並在吳權於白藤江之戰擊敗後漢軍后,使越南北部地區正式脫離中國。而在陝北夏州割據的定難軍,也在宋朝時建立西夏。

行政區劃

東京平面圖
東京平面圖
節度使成為地方行政軍事長官是由唐朝中期才開始設置的,又稱藩鎮,主管地方軍事、行政與財政,位高權重。五代各朝或地方十國的內部時常發生藩鎮叛亂,這是五代十國動蕩不安的主因。此外還在某些地方設“軍”,成為一級行政機構。如907年後梁在輝州碭山縣置崇德軍,939年後晉改舊威州為清遠軍,954年後周以萊蕪監為廣利軍等,其軍使委命本道差補。
第二行政區為州,州設刺史,第三行政區縣則設縣令。部分州因首都地位或地勢重要而升級為府、例如五代在汴州設有東京開封府、洛陽設有西京河南府、魏州設有大名府,有些重要的府在宋朝形成五京制

政治


三省六部

中央行政機構有三省六部。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下設六部尚書,並分司辦事。中書令和侍中均為正二品,左右常侍從三品升為正三品,門下侍郎從正四品升為正三品。設中書門下省,置“中書門下平章事”,改司政殿為金鑾殿,設大學士一員,以崇政院使敬翔為金鑾殿大學士。中書省和門下省方面,其官員品級也比唐朝高,其長官侍中在唐代宗以前均為正三品。

樞密院

五代十國還設有樞密院以掌管軍事,又大多為武將。樞密使掌握軍事,其實權往往超過宰相,可直接下令任免藩鎮。所以通常由皇帝最親信的臣僚充當,有時又以宰臣兼任樞密使。例如959年後周世宗命司徒平章事范質與禮部尚書平章事王溥參知樞密院事,藉此以加強文人官僚制度。最後由宋朝所繼承之。而十國等各國或地方藩鎮也大抵置有樞密使或相當於樞密使的官職。

法律

顯德元年(954)年後周世宗令大臣們進行整理,唐律條文難解的,加上註釋,格敕繁雜的,加以刪除,彙編為《大周刑統》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編的《宋刑統》即就此書略加增刪而成。

軍事


後周在首都設龍捷左右軍、虎捷左右軍。後周世宗時改革軍事制度,實施練選制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設有殿前都指揮使、水陸都部署、殿前都點檢等高級軍官,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其中殿前都點檢掌握軍事實權,後來擔任此職的趙匡胤在後周世宗去世后發動陳橋兵變,篡位建宋朝。其次是嚴明軍紀,命兵部尚書張昭遠制定新的軍法。最後是限制藩鎮權力,例如禁止造軍器、干預民政等等。

經濟


農業

後周太祖郭威為了減輕農民壓力,於952年直接將兵屯的營田賜給佃戶,以提升稅收;並且廢除後梁太祖朱溫實行的“牛租”,使農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負擔。到後周世祖時,建立均田制,按實際佔有田畝徵稅。這不同於隋唐前期的舊制,而是同兩稅法之後普遍實行稅產是一致的。

商業

商業方面,由於北方五代戰亂不斷,農業遭受破壞,連帶商業也難以發展。華北需要大量的茶葉,而楚國、南唐與閩國等南方茶商也需要運送至河南、河北等地,使得荊南成為茶葉轉運中心,商人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而江南所需的食鹽一部分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五代與北漢、燕、岐等勢力從契丹、回鶻黨項買馬。

人口

根據史料記載,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戶口統計有2309812戶,顯德五年(958年)攻佔的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縣共得226574戶,加上顯德六年(959年)北伐收復關南得18361戶,綜合上述在籍共有2554747戶,以戶均口數五口計則有12773735人。

文化


後周世宗時,更做了一些恢復儒學的努力,使儒學的傳統不至於中斷。而民間私人講學的風氣也很盛行,培育了不少的儒學人才,這都成為宋代儒學興發的重要養分。
由於社會動蕩和時代短促的緣故,時常發生叛變弒君事,而君王大多重武輕文,士人也重實輕虛,使得本時期比較少有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有名的儒者只有馮道。馮道為五代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學《九經》,侍奉九姓十五君,“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其行為事君不忠,但是事親濟民、其主政提攜賢良,在五代有著“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晚年著有《長樂老自敘》。
由於亂世災禍,人們對前途深感無從把握,大多採行消極避世的思想,部分儒者與百姓轉向佛教與道教。有研讀道籍者,也有隱遁山林者,名利之心淡漠,注重個人養生,而有“五季之亂,避世宜多”。其中道教學者譚峭繼承老子“道”為世界本源的說法。他認為天地間萬物均是由道演化而來,而道的本質則是虛,許多觀點蘊含著人民性、民主性因素。譚峭著有《化書》,其中《道化篇》云:“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

宗教


參見:三武一宗
五代亂世,但佛教的發展卻沒有受到大的影響,至後周時,全國各地寺院林立,僧尼眾多,且廣占良田,不交賦稅,使得政府的財政收入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早在後漢乾祐二年(949年),當時有一個小官李欽明曾上疏指出:“佛寺精舍,每縣不下二十餘處,僧尼求化齋糧,不勝飽飫,寺院之田,又免徵稅。”認為“聚僧不如聚兵,僧富不如民富”,要求朝廷裁汰僧尼,抑制佛教的發展。後漢朝政混亂,他的這個建議自然無人理睬。周世宗為了發展生產,增加財政收入,就不能不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在顯德二年(955)頒詔裁減僧尼,拆毀佛寺,嚴禁私度僧尼,規定除了政府審核確定可以保留的寺院外,其餘一律拆毀。根據文獻記載,共計廢除寺院三萬零三百三十六所,保留的寺院計有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尼六萬一千三百人。文獻未載勒令還俗的僧尼人數,估計不下保留僧尼人數的十倍。周世宗把收來的銅佛像及各種銅法器用來鑄造錢幣,發展商品經濟,俗傳此錢可以保佑家人平安,治病助產,人們得到后珍惜而不捨得用於流通,所以後世很少有“周元通寶”錢存世,至今已經非常珍貴了。
由於周世宗在抑制佛教方面,雷厲風行,措施得力,對佛教打擊很大,佛教史上將此次行動與歷史上的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等三次打擊佛教的行動並列,稱之為“三武一宗之禍”。

外交


契丹

後晉出帝繼位后不願稱臣,並濫殺契丹商人。遼太宗為此多次出兵南征未果,後來有賴後晉大將杜重威投降,而攻陷汴州,改國號為遼。而後因為遼軍打草谷濫殺漢人,使中人舉兵抗遼,遼太宗也在北返之際於殺胡林去世。此後遼國內爭大起,國力衰退。雖然後來扶持北漢,但與後周作戰敗多勝少,最後於959年被後周世宗奪下瀛洲、莫州等地。宋朝建立並滅北漢統一中原和江南后,宋太宗於同年親伐遼國。此時宋軍久戰疲憊,終被遼將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大敗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此後進入宋遼對峙時期。

西域

西域地區則有西州回鶻、高昌回鶻、龜茲回鶻、於闐喀喇汗國等。其中於闐和喀喇汗國是西域大國,其範圍涵蓋整個西域地區。擁有塔里木南部廣大領土的於闐是盛行佛教的塞種人國度,統治者尉遲家族自漢朝起就掌握該國的政權。唐朝時,於闐屬於毗沙都督府,由當時的國王尉遲伏闍雄兼任都督。

帝王世系


後周世系
廟號謚號姓名生卒年在位時間年號皇陵備註
周信祖睿和皇帝郭璟---溫陵郭威高祖父
周僖祖明憲皇帝郭諶---齊陵郭威曾祖父
周義祖翼順皇帝郭蘊---節陵郭威祖父
周慶祖章肅皇帝郭簡---欽陵郭威父親
周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904-954951年-954年廣順嵩陵後周太祖郭威
顯德
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榮921-959954年-959年顯德慶陵郭威內侄
-恭皇帝柴宗訓953-973959年-960年顯德順陵柴榮四子
註:後周世宗、後周恭帝即位,都未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