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胃

皺胃

皺胃通常有稱為真胃,是反芻動物胃的第4部分,功能類似單胃動物的胃,與前胃不同的是,該胃附有消化腺體,可分泌消化酶,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消化,因此被稱為真胃,同時也被稱為“腺胃”。

概況


皺胃
皺胃
胃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具有貯存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和推送食物進入十二指腸的作用。反芻動物的胃屬於多室胃(復胃),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瘤胃(rumen)、網胃(reticulum)、瓣胃(omasum)和皺胃(abomasum),前三部分合稱 前胃(forestomach),黏膜內無腺體,上皮為復層扁平上皮,依靠機械和化學作用將粗纖維性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營養成分。
皺胃位於反芻動物的右側腹底部,上連瓣胃,下接十二指腸。皺胃黏膜上皮是單層柱狀上皮,黏膜內含有腺體。反芻家畜的皺胃壁有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四層。其消化腺體主要分佈在胃底處和幽門處,主要有鹽酸胃蛋白酶凝乳酶等,呈酸性,ph值約在1.05-1.32之間,除對飼料中蛋白的消化功能外,皺胃胃液還可以殺死食糜中的微生物,為反芻動物提供營養。

結構


黏膜層

黏膜層是胃進行化學消化最重要的部分。胃在排空狀態下,黏膜肌層收縮,胃黏膜表面形成許縱橫皺襞,當胃內充滿食物時,這些皺襞變小或消失。反芻動物的皺胃黏膜層由黏膜上皮、固有層和黏膜肌層組成。
黏膜上皮
反芻動物的皺胃黏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上皮細胞之間尚有少量的淋巴細胞內分泌細胞
(1)柱狀細胞,能分泌黏液即稱表面黏液細胞(surfacemucouscell),細胞呈柱狀,細胞核位於細胞基部,呈卵圓形,細胞頂部含有大量的黏原顆粒。該細胞分泌中性或弱鹼性黏多糖,在黏膜表面形成黏液層,起到潤滑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在生理條件下,表面黏液細胞約3-4天更新一次,除了骨髓外,這個細胞的更新速度比任何其他組織細胞的更新都快。
(2)淋巴細胞,散在於上皮細胞之間。通常為小淋巴細胞,每1000個上皮細胞間有52.39±4.59個這種細胞。
(3)胃小凹(gastricpit),是黏膜表面上皮凹陷形成,人胃的胃小凹口徑平均為70 μm,長為200μm,在幽門腺區最深,相鄰胃小凹之間的距離約為0.1mm,每個胃小凹底部常有幾個胃腺的開口。
固有層由大量的胃腺佔據,其間有少量的結締組織(主要是網狀纖維)構成其支架,還含有毛細血管、散在的平滑肌、成纖維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少量的漿細胞肥大細胞等,在胃腺周圍還有少量的淋巴細胞和孤立淋巴小結,孤立淋巴小結主要在幽門腺區有少量分佈,而豬的固有層結締組織中含有大量浸潤的白細胞淋巴小結。根據胃腺的分佈部位和組織結構不同,將胃腺分為賁門腺區、胃底腺區和幽門腺區。
(1)賁門腺區位於賁門周圍的環形狹窄區。但是豬胃的賁門腺區最大可約佔全胃的1/2。腺區腺體較短,為分支管狀腺,腺體細胞之間有少量內分泌細胞和壁細胞
(2)胃底腺區分佈於胃底部的單管狀腺或分支管狀腺,所有反芻動物的胃底腺區均很發達。食肉動物的胃底腺區佔據全胃的1/2以上,馬胃的1/3以上。在豬胃中將近1/4的為胃底腺區,反芻動物中皺胃的2/3是胃底腺區。腺體可分為頸部、體部和底部,由主細胞、壁細胞、頸粘液細胞、內分泌細胞和未分化的細胞組成。
主細胞(chiefcell)又名胃酶細胞(zymogeniccell),分佈於胃底腺的體部和底部。細胞呈立方狀或柱狀,胞核圓,位於靠近細胞基部;胞質頂部充滿酶原顆粒,染色淡,基部呈嗜鹼性。電鏡下,細胞基部有發達的粗面內質網,細胞頂部有豐富的高爾基複合體、大量的圓形酶原顆粒;酶原顆粒一般較大,電子密度不等,外包有質膜
壁細胞(parietalcell)又名鹽酸細胞和泌酸細胞(oxynticcell),主要分泌鹽酸和內因子。細胞呈圓形或錐體形,胞核圓,常見雙核,位於細胞中央;胞質強嗜酸性
在電鏡下,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線粒體、高爾基複合體以及由許多滑面內質網組成的微管泡系統(tubulovesicularsystem);細胞遊離面向胞內凹陷,形成許多迂迴、分支的小管,稱為細胞內分泌小管(intracellularsecretorycanaliculus)。
頸粘液細胞(mucousneckcell)數量較少,位於壁細胞之間。細胞呈矮柱狀或立方狀,核扁平,位於細胞基部,細胞可分泌酸性黏液。此外,頸粘液細胞可能可以分化成胃底腺其他細胞。
內分泌細胞散在分佈於其他幾種腺體細胞之間,由於其細胞胞質基部含有豐富的分泌顆粒,故又可稱之為基地顆粒細胞(basalgranularcell)。胃內的內分泌細胞主要有D、G、EC及ECL細胞,它們可以促進或抑制胃的消化功能。未分化的細胞又名幹細胞(stemcell)分佈於胃底腺頸部到胃小凹底部之間,可分化為胃底腺其他細胞。
(3)幽門腺區分佈於幽門部。食肉動物的胃幾乎1/2是幽門腺區,但反芻動物的皺胃和馬的胃幽門腺區佔據了1/3,豬的幽門腺區只佔到胃的1/4左右;人胃的幽門腺約佔胃黏膜的1/5,幽門腺區和胃底腺區的界限分界不明顯。在這兩個腺區之間有一個寬由數毫米的移行帶,稱為中間腺(intermediategland)。
狗胃的中間腺很發達。幽門腺區胃小凹深且管腔較大,有的深度可達胃腺的1/2處,腺細胞為黏液腺,分泌黏液,腺細胞呈柱狀,核扁圓形位於細胞基部,胞質內有黏蛋白顆粒,HE染色較淡;腺細胞之間有少量的壁細胞和內分泌細胞。幽門腺為分支蟠曲管狀腺,分泌的黏液稠度較高,有學者認為其內還含有較少的胃蛋白酶原。此外,幽門腺內還含有大量的 G細胞,分泌胃泌素(gastrin),促進機體胃酸的分泌,加強胃的消化功能。
黏膜肌層
由內環和外縱兩薄層平滑肌組成,其內少許肌纖維進入固有層,穿插在腺管周圍,這些平滑肌的收縮有利於胃腺的分泌,促進胃的消化能力。

黏膜下層

黏膜下層由發達的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其內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及淋巴管。豬賁門和幽門處的此層還有淋巴小結。
肌層
胃壁肌層較厚,由三層平滑肌組構成,分別是內斜肌、中環肌和外縱肌。
內斜肌和中環肌分別在賁門部和幽門部增厚,在賁門部形成賁門括約肌,在幽門部形成幽門括約肌。外縱肌在胃大彎和胃小彎處較發達。胃的運動功能主要由胃肌層控制,環形肌層與縱行肌層由結締組織相連,其內含有肌間神經叢。
漿膜
胃漿膜由疏鬆結締組織組成,其中還含有豐富的縱行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管。

皺胃疾病


abomasumdisease,反芻家畜消化系統重要疾病。主要包括:皺胃炎和皺胃潰瘍。原發性的多因飼餵精飼料和青貯料過多,導致大量產酸或酸度過濃引起。高產奶牛的應激因素也有影響,如皺胃潰瘍常伴同分娩而發生。繼發性的可見於皺胃淋巴肉瘤、病毒性腹瀉惡性卡他熱等疾病。潰瘍有輕有重,甚至發生皺胃穿孔。炎症和潰瘍均不易診斷,後者在劍狀軟骨的右側區呈現局部疼痛是一特徵。
皺胃膨氣
主要見於犢牛和羔羊。病因與飼餵代乳品不當有關。腹部高度臌脹,壓迫胸腔和腹腔內臟和血管,造成呼吸(家畜)困難,心力衰竭;嚴重病例可在喂飼后一小時內,甚至幾分鐘內死亡。冷凍代乳品保持在15℃以下,或在固體代乳品中加入適量福爾馬林有預防效果。
皺胃阻塞
牛、羊均有發生,常因飼餵過碎的低質飼料或因植物纖維集結成球狀阻塞幽門而引起。由后一病因所致者又稱皺胃植物毛糞石症。癥狀與創傷性網胃炎相似(見創傷性網胃—腹膜炎)。阻塞早期可作皺胃切開術。
皺胃變位
有左方變位和右方變位,是近代高產奶牛的常見疾病,以左方變位的發病率較高。病因主要由於飼餵精飼料過多和粗飼料(乾草)過少,導致皺胃食糜增多及揮發性脂肪酸濃度增高,抑制了運動力,造成皺胃弛緩所致。在妊娠後期,瘤胃被龐大的子宮由腹底向上抬舉,尤易使皺胃向左方移行,並上升到瘤胃左側,嵌入瘤胃與左腹壁之間,成為左方變位。右方變位伴有扭轉,是皺胃呈順時針方向向後上方扭轉,被嵌置於肝臟與右腹壁之間;或皺胃呈逆時針方向向前上方扭轉,被置於網胃和膈肌之間。右方變位多呈急性,現擴張和阻塞,情嚴重的常在幾天內死亡。左方變位呈亞急性,少數病例能自然恢復原位。臨床特徵是瘤胃受壓和變小,兩側腰旁窩下陷,只在左側第11~12肋骨區顯示膨脹,是皺胃上升到左側關節至髖骨結節假想線中段位置上的緣故。對該部叩診聽診檢查時如出現一種“鋼管音”,可作為診斷的依據。治療可用剖腹術矯正位置,也可試用倒地滾轉法。
皺胃
皺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