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2010年12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向社會全面介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反腐倡廉方面的政策主張、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12月29日下午就《中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舉行發布會。

簡介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12月出版發行。白皮書包括前言、正文和結束語共十個部分。
前言部分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的堅定立場,概述了反腐倡廉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和取得的成就。正文共有八個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開展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工作的發展歷程、領導體制與工作機制。
第三至七部分分別介紹了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防治腐敗、依法依紀查處腐敗案件,以及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等五方面的情況。第八部分介紹了中國開展反腐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情況。結束語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繼續堅定不移反對腐敗的決心以及開展反腐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誠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以堅決的態度反對腐敗,加強廉政建設。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

其看點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一、法制
中國以憲法為依據,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法律法規;以中國共產黨章程為依據,制定了一系列中國共產黨黨內製度規定。從源頭開始防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的《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說,中國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建立健全科學的幹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制,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從源頭上防治用人腐敗。
白皮書說,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布《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檢查辦法(試行)》《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對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進行全面規劃,對幹部選拔任用的基本原則、標準、程序、方法等作出嚴密規定,對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加強監督。
白皮書說,中國共產黨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全面推行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考察預告、任前公示,以及幹部交流、任職迴避等制度,大力推進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推行和完善地方黨委任用重要幹部票決制
密織法律法規體系
為規範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行為,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建立健全防止利益衝突制度。1997年開始試行、2010年修訂實施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 ,明確提出嚴禁黨員領導幹部違反規定私自從事營利性活動、利用職權和職務上的影響謀取不正當利益等。
針對權錢交易案件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2007年頒布《中共中央紀委關於嚴格禁止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若干規定》,明確了對黨員幹部在經濟和社會交往中可能出現以權謀私等8種行為的處理辦法。此外,中國還頒布了《關於對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國內交往中收受禮品實行登記制度的規定》、《關於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關於對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加強管理的暫行規定》等。
白皮書指出,為依法依紀懲治腐敗,中國制定並不斷完善包括刑事處罰、黨紀處分和政紀處分在內的懲處違法違紀行為的實體性法律法規。
把權力放在制約之下
為確保公共權力的正確行使,中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度,以加強對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白皮書介紹,2007年施行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以法律形式對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加強對同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的監督作出規定。還制定了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複議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建立了行政監察、審計監督、行政複議行政訴訟制度,加強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中共中央制定《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及《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關於對黨員領導幹部進行誡勉談話和函詢的暫行辦法》《關於黨員領導幹部述職述廉的暫行規定》等一系列規定,對黨內監督的各項具體工作進行規範和完善。
二、監督
逐步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推進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七大監督構成合力體系
在中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職能機構,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國家司法機關、政府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以及國家預防腐敗局。白皮書說,目前,中國已形成了由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府內部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公民監督和輿論監督組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體系。各監督主體既相對獨立,又密切配合,形成了整體合力。
公民參與反腐渠道暢通
白皮書指出,在中國,公民通過檢舉、控告參與反腐敗的渠道是暢通的。白皮書稱,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是憲法賦予公民的監督權利。中國政府設有專門的信訪機構,受理公民提出的檢舉控告和意見建議。中國共產黨各級紀律檢查機關、國家檢察機關、政府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等都建立了舉報制度,開通了舉報電話,設立了舉報網站,受理公民的檢舉和控告。對受理的舉報線索,相關部門依法依紀進行調查或轉送有關部門處理。
白皮書表示,在鼓勵公民舉報腐敗案件的同時,國家重視維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中國的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監察法等法律法規和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都對保護舉報人作了明確規定,對舉報人的有關情況予以保密,嚴禁泄露舉報人身份或者將舉報材料、舉報人情況透露給被舉報單位、被舉報人,對打擊報復舉報人的行為進行懲處。
網路監督受到高度重視
白皮書說,中國重視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依法保護報刊、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的採訪權輿論監督權,支持新聞媒體披露各種不正之風和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中的違法違紀問題。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關注新聞媒體反映的問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及時提出解決辦法,改進工作。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普及,網路監督日益成為一種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興輿論監督方式。中國高度重視網際網路在加強監督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加強反腐倡廉輿情網路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完善舉報網站法規制度建設,健全舉報網站受理機制及線索運用和反饋制度,為公民利用網路行使監督權利提供便捷暢通的渠道。與此同時,加強輿論監督的管理、引導和規範,維護輿論監督的正常秩序,使輿論監督在法制軌道上運行。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三、透明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是對權力最好的監督。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
白皮書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和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等制度。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重要法規文件,規定按照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要求,及時、準確地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以外的政府信息,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白皮書說,中央和國家機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遍建立了新聞發布和新聞發言人制度,絕大多數縣級以上政府建立了政府網站。國家司法機關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等司法公開制度。
超半數行政審批得到改進
白皮書說,2001年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來,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2000多項,地方各級政府取消和調整77000多項,占原有項目總數的一半以上。白皮書表示,中國政府全面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促進政府轉變職能。在全面清理審核的基礎上,國家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大幅度削減和調整。
透明採購 公正招標
2001年至2009年,中國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面積佔總出讓面積比例由7.3%上升到85.3%。白皮書說,中國政府注重完善制度,強化監管,防止在公共資源配置、公共資產交易、公共產品生產領域出現腐敗問題。在工程建設方面,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有形市場,完善招標投標法律制度,規範招標投標活動。在土地使用權出讓方面,實施公開競爭出讓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對經營性用地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出讓。
白皮書說,在產權交易方面,中國政府規定必須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原則。在政府採購方面,實行以公開招標為主要方式的採購運行機制,2002年至2009年累計節約財政資金3000多億元。
四、嚴查
依法依紀查處腐敗案件,是懲治腐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近年來,中國政府逐步加大了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力度。
7年來立案偵查案件24萬多件
2003年至2009年,中國各級人民檢察院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案件24萬多件。中央紀委常委、秘書長吳玉良29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辦的案件與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1至11月,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9萬件,結案10.8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1.3萬人。其中,涉嫌違法移送司法機關的4332人。在懲治受賄犯罪的同時,中國完善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加大懲治和預防行賄犯罪力度。2009年,對3194名行賄人依法追究了刑事責任。
去年問責7036名領導幹部
2009年,中國共對7036名領導幹部進行了問責。中國政府把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作為反腐敗的重要內容。針對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的亂漲價、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採取了專項治理措施。針對農村土地徵收、城鎮房屋拆遷、國有企業重組改制、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出現的損害群眾利益,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突出問題,採取專項檢查等措施予以糾正。
白皮書說,中國政府逐步加大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力度。2009年發布《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明確規定有決策嚴重失誤、工作失職、管理監督不力等造成重大損失或惡劣影響的7種行為的,必須進行問責。
與35個國家締結引渡條約
在引渡和遣返外逃腐敗犯罪嫌疑人方面,白皮書介紹說,目前中國已與35個國家締結了雙邊引渡條約,加入含有司法協助、引渡等內容的28項多邊公約。
白皮書介紹說,1984年中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加強抓捕外逃腐敗犯罪嫌疑人方面的國際合作。200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中國還可以依據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國際公約,與世界100多個國家開展包括引渡在內的國際司法合作。
白皮書介紹說,為推動反腐敗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於2005年批准加入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200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先後批准加入4個與反洗錢相關的國際公約,並成為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歐亞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組織、亞太反洗錢組織的成員。2007年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

主要亮點


第一次公布了反腐民意調查多年對比權威數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至2010年,中國公眾對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成效的滿意度平穩上升,從51.9%提高到70.6%;公眾認為消極腐敗現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從68.1%上升到83.8%。”
第一次全面介紹了中國的反腐敗職能部門。“在中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職能機構,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國家司法機關、政府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以及國家預防腐敗局。”
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有了“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的表述。以前,中央紀委的提法多是“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一般指黨內法規。而這次的白皮書則指出:“中國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重視發揮法律法規制度的規範和保障作用,不斷推進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法制化、規範化。以中國憲法為依據,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法律法規;以中國共產黨章程為依據,制定了一系列中國共產黨黨內製度規定,逐步形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法律法規制度體系。”
第一次詳細闡述中國的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明確了七種監督力量。“目前,已形成了由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府內部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公民監督和輿論監督組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體系。各監督主體既相對獨立,又密切配合,形成了整體合力。”
第一次系統概述防治腐敗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進程及成果。“2001年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來,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2000多項,地方各級政府取消和調整77000多項,占原有項目總數的一半以上。”“在政府採購方面,實行以公開招標為主要方式的採購運行機制,2002年至2009年累計節約財政資金3000多億元。”

國內外媒體評價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環球時報》報道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12月29日發布《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這是中國首次以白皮書形式介紹自身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情況。法新社等外電紛紛在第一時間轉載白皮書內容。上海社科院趙國軍博士2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發布反腐白皮書,開誠布公地面對這個問題,顯示了與過去不同的新氣象,自然引起西方關注。”
美聯社29日稱,根據這次公布的白皮書,2011年將成為中國重要的反腐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貧富差距也開始拉大,導致腐敗現象在中國日益突出。法新社稱,中國政府這次承認腐敗問題“仍然非常嚴重”,只有成功打擊腐敗,才能贏得民心。
英國廣播公司稱,根據這份文件,自2003年以來,20多萬件貪污和賄賂案被立案偵查。為解決腐敗,白皮書包括了新規定,要求中共黨員上報個人收入和投資。中國還表示要嚴控官方各種會議和活動的過度消費。“德國之聲”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首份反腐白皮書稱,中國公眾對反腐敗的滿意度已上升至七成,對腐敗現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滿意度達到八成。
美國彭博新聞社稱,中國國務院在這份39頁的報告中承認,中國實行對私人企業和外資開放的經濟政策以來,官員腐敗已經演變了三十多年。報告提到,2003年至2009年間,中國檢察官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案件24萬多件。美國《洛杉磯時報》稱,僅僅根據中國媒體在拉斯維加斯舊金山兩處所了解到的資料就發現,每年中國官員在當地消費高達580億美元。中國政府已經看出民眾對此的不滿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29日還關注了中國外逃貪官的消息。報道稱,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至少有580名涉嫌經濟犯罪人員潛逃到境外。這些經濟逃犯主要外逃到北美東南亞地區
中國日報》報道說,中國執政黨昨天召開會議以處理官方活動開支過大和公務用車的問題,在最近幾年過多的慶典和論壇已經製造了一種新型腐敗。雖然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品質有了大幅改善,但經濟增長也帶來了大規模的腐敗和貧富差距的擴大。普通中國人常常抱怨政府官員公款吃喝和公費旅遊的行為。
最近幾年,中國發起了多次反腐運動。7月,中國公布了一些規定,要求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官員對包括個人資產、配偶與子女的商業行為等各個方面進行報告。但是一些批評家說,腐敗已經成為痼疾,難以用法規來解決。
香港《南華早報》29日發表題為《北京瞄準“馬路上的腐敗”以消除民憤》的報道,文章稱,民眾對公務用車鋪張浪費的憤怒之情已非常強烈,以致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將這個問題確定為明年反腐工作的重點之一。內地龐大的公務車車隊——超過500萬輛——不僅堵塞交通,還需要一大筆供養費用。而且,官員們經常公車私用,從而佔用了更多的道路空間。被堵在北京長安街上的司機很可能身陷公車的海洋。

專家解讀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在這部16000餘字的反腐白皮書中,諸多“第一次”讓公眾驚喜連連。其中,佔據了不到八分之一篇幅單列成章的“依法依紀查處腐敗案件”,更是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有關專家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他參與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廉政法(專家建議稿)》已提交至全國人大,中國反腐敗或將進入立法時代中國“反腐敗的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繁重”。
2010年12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第一部《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這樣稱。以白皮書形式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反腐工作情況構想早在5年前就有了。
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當時,他所在的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就曾受政府委託,提供過白皮書最初的藍本。腐敗範圍正向非權力領域滲透《法治周末》記者在中國首份反腐敗白皮書發布現場注意到,在新聞發布會整個過程中,主席台上的各個反腐主要職能機構的發言人,神情並不輕鬆。
此前20天,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貴州省政協原主席黃瑤作出一審判決,認定黃瑤犯受賄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這是最近中國反腐敗的又一成就。
2010年以來,共有王華元陳紹基等14名省部級高官被判刑,4名省部級官員落馬。“但這裡面沒有一人被判處極刑。”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表示,這可能是百姓仍存有腐敗並未得到有效遏制印象的原因之一。“更為人廣泛詬病的是揮霍公款、三公消費的‘廣義腐敗’。”
據媒體披露,2007年公車消費數字為4085億元,2006年公款吃喝數字為6000億元,“這還是幾年前的數據了,當時年財政收入也就4至5萬億元左右。行政成本、加上三公消費佔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胡星斗表示。
這份反腐敗白皮書中稱:“當前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由於中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方面體制還不完善”,“反腐敗的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繁重。” “一方面,反腐敗的力度越來越大,但另一方面腐敗範圍從政府界、經濟界向教育、學術、文化、慈善、寺廟、兒童、少年等領域和群體大幅度滲透,腐敗方式不斷花樣翻新。”胡星斗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胡星斗介紹,根據《2009年全球清廉指數》調查報告,在這份包括180個國家和地區的榜單上中國排名79,比上一年下降了7位,得分3.6。10分為高度清廉,0分為極度腐敗。但另一方面,中國的反腐敗工作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
2010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批廉政新規,劍指各類腐敗現象,各地方也紛紛出台了地方反腐政策。1月,由中共中央頒布施行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首次明確了8個方面“禁止”、52個“不準”的具體規定,清晰劃定了官員廉潔從政的“高壓線”。6月,中央紀委印發《用公款出國(境)旅遊及相關違紀行為適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對於公款出國(境)旅遊行為的組織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12月,中辦、國辦印發《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審計對象涵蓋了從鄉鎮級到省部級的黨政領導幹部,以及國有企業的法定代表人。
反腐敗沒有統一法律在新聞發布會上,《法治周末》記者從中紀委常委、秘書長吳玉良處獲悉,2010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辦的案件與上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1至11月,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9萬件,結案10.8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1.3萬人。
其中,涉嫌違法移送司法機關的4332人。中央紀委監察部將於今年1月專門發布完整的數據。“應當說我們目前的反腐力度與以往相比是空前的,但是沒有查出的腐敗也比較多。”胡星斗介紹說,據他的以往的一個推算,“我們腐敗的查處率在1%左右”。
為什麼在這樣嚴密的反腐制度的監控下,仍然無法遏制腐敗官員的“前腐後繼”?胡星斗強調,由於目前反腐敗工作沒有一部統一的綱領性法律,而我國防治腐敗的法律法規種類繁多,各種法律、規章制度多達1200餘件,制度與制度之間互相抵觸,缺乏系統性,各反腐機構之間職能重疊,對一些具體法律條款解釋不一,嚴重影響和削弱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這是中國反腐尚未形成制度化的表現之一。
此外,“在權力監督方面,中國目前的制度設計,雖然也注重權力的制約,但沒有形成權力制衡的有效機制。”胡星斗表示。以審計部門為例,胡星斗坦陳,審計風暴起到了反腐敗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審計署隸屬於國務院,屬於行政部門,無法有效地行使獨立審計,也使有些針對要害權力部門的審計“走了過場”。
“在一些發達國家,審計部門通常是隸屬於法院、議會,或者是獨立的。”胡星斗說。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尚未建立也是胡星斗認為的制度缺憾之一,“雖然我國1995年就出台政策要求處級以上幹部要申報財產,但是這是向組織部門申報,並不是公開,同時有些地方的官員財產申報可能存在執行問題,會讓制度的反腐作用打折扣”。
“反腐敗工作千頭萬緒,涉及到經濟、政治、社會制度建設諸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胡星斗表示,“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防治腐敗在白皮書中單獨成章,強調深化行政審批制度、財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就是為了推進反腐工作的制度化。”
廉政法已提交至全國人大此次白皮書提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是對權力最好的監督。”在胡星斗看來,官員的收入申報和公開是反腐敗的利器、治本之道。這與反腐敗的治本之舉———建立現代反腐敗制度的理念相吻合。“另外還要建立陽光公共財政制度。”胡星斗認為,也就是人大必須掌握“錢袋子”,履行嚴格監督財政支出的作用。財政預算、決算必須由人大決定,而不是官員說了算,這樣才能解決公款吃喝、公款購買豪華汽車、公款旅遊出國等問題。“現代反腐制度包括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群眾的監督作用,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施行陽光財政和陽光財產。”胡星斗有些激動地說。
胡星斗同時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他參與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廉政法(專家建議稿)》已提交至全國人大,或將要進入立法規劃。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制度反腐是反腐工作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們國家的反腐制度越來越系統、全面,呈現廣覆蓋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吳玉良坦然地公開了自己個人收入(每月人民幣5000元左右)以回應記者的提問。他同時指出,今年重新修訂的關於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規定中,又把領導幹部報告個人的收入,包括房產、投資情況和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作為一項重要的規定提了出來。
在新聞發布會的最後,吳玉良說:“一項制度出台之後要想行得通、辦得到,不走形式,一定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我們感覺到,現在需要加強的,一個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一個是信息化體系的建設。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水到渠成’,經過一個過程之後,大家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反腐白皮書三大亮點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反腐白皮書的發布表明中國以更開放的姿態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反腐經驗。他進一步向記者詳細解讀了反腐白皮書的亮點。
任建明認為,除了媒體關注的從“依紀依法”向“依法依紀”轉變的亮點之外,白皮書的另一大亮點,是將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作為專門章節詳細介紹。他透露,為了使權力能夠得到有效監督,中紀委曾多次開會討論,探索加強以權力監督為核心的推進反腐工作的措施、方法。
白皮書第三大亮點,任建明認為是把我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領導體制與工作機製作了一個系統介紹。“以往國際社會對中國反腐的機構部門和工作機制並不是特別了解。”任建明表示,這說明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反腐工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評價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2010年12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這是中國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地向國內外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腐敗,加強廉政建設的基本情況。此舉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也顯示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對懲治腐敗、推進廉政建設的態度。
腐敗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一個世界性的痼疾,也是各國政府和社會公眾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能不能有效防治腐敗,關係一個政黨的生死存亡,關係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很長時間以來,在中國社會,很多人對腐敗這一問題諱莫如深,似乎腐敗問題的出現會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然而,我們必須看到,腐敗問題是國際性問題,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都難以避免腐敗的出現。所以,應當正確的看待我國出現的腐敗現象。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的發表,顯示出了中國政府敢於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的勇氣以及嚴懲腐敗的決心。只有敢於正視自己,才能夠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用更適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白皮書的發表,也說明了黨和政府對腐敗問題的高度關注,顯示出了黨和政府將不遺餘力地懲治和預防腐敗,不斷推進廉政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此舉顯示出了中國政府對民眾負責任的態度。長久以來,腐敗問題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近年來,在網路等傳播媒介高速運轉,更是顯示出了民眾對腐敗的關注,對腐敗的痛恨,民眾渴望懲治腐敗,渴望正大光明。《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的發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民眾的一個交代,給與了民眾對懲治腐敗和廉政建設的知情權,給與了大家信心和力量。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的發表,是一個里程碑,它表明了中國政府的決心和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清正廉明、海清河晏的一天會早日到來。

有何意義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腐敗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一個世界性的痼疾,也是各國政府和社會公眾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能不能有效防治腐敗,關係一個政黨的生死存亡,關係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反對腐敗,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把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奮鬥目標。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以堅決的態度反對腐敗,加強廉政建設。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在查辦大案要案、懲處腐敗分子、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對領導幹部的監督、治理商業賄賂、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由於中西方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傳統以及思維觀念的差異,一些西方人士對中國的反腐敗產生誤解。有的人甚至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反腐敗,拿中國的腐敗問題說三道四,乃至興風作浪。
誤解消弭於開誠布公,流言止步於公開透明。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很關注,但由於我們宣傳不夠,不少人士對情況不夠了解,有的還存在一些偏見和誤解,為此,我們採用國際通用的形式,發布《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力求全面、客觀地介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反腐敗和廉政建設重大問題上的政策主張、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成就,以回應國際社會關切,讓所有關心中國反腐敗工作的人們更好地了解全面情況。
官方的觀點得到了學者的認同。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告訴記者,國外有一些人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是不是真正反腐敗、能不能有效反腐敗,持懷疑的態度。所以,“有必要把我們開展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堅定態度、經驗做法、明顯成效和未來發展進行公示,告訴世人中國是怎麼做的,做得如何,有什麼目標”。
新中國成立61年以來第一次發表的《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當今社會,反腐敗已不僅僅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國際化的問題,是一個在國際範圍內更加透明的問題。白皮書的發表,正是適應了這種國際化的需要。為了懲治和預防腐敗,許多國家在“透明國際”等反腐敗組織的推動下,致力於建立國家廉政體系。中國則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這一反腐敗國家戰略,整體推進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的發表,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更加陽光的中國,對於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吸引投資,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白皮書的發表,標誌著中國的反腐倡廉建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的反腐敗開始與世界反腐敗接軌,和世界反腐敗同步。讓世界了解中國,反腐敗的‘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一定會在國際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