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梭狀芽胞桿菌

一種專性厭氧菌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diff)又稱艱難梭菌,屬厭氧性細菌,一般寄生在人的腸道內。如果過度服用某些抗生素,艱難梭菌的菌群生長速度加快,影響腸道中其他細菌,引發炎症。艱難梭菌屬厭氧性細菌。厭氧性細菌是指那些在無氧條件下要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

艱難梭菌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有鞭毛,卵圓形芽胞位於次極端。芽胞在外環境可存活數月。分離培養基常用環絲氨酸甘露醇等特殊培養基。艱難梭菌能形成芽胞,對熱力、乾燥、消毒劑等理化因素均有強大的耐受性,在乾燥、消毒劑環境中可存活數月,在衣服、傢具和環境中廣泛存在。

艱難梭菌是人類腸道正常菌群成員,不規範使用抗生素時,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耐葯的艱難梭菌大量生長繁殖,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偽膜性腸炎等疾病。

介紹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梭菌屬的一種專性厭氧菌,對氧十分敏感,很難分離培養,故得名。發現於1935年,但直到1977年發現本菌與臨床長期使用某些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頭孢黴素、紅黴素、氯林可黴素等)引起的偽膜性腸炎有關,方被重視。
艱難梭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環境中,如土壤、乾草、沙、一些大型動物(牛、驢和馬)的糞便,及狗、貓、嚙齒動物和人的糞便,除此之外還大量存在於水和動物的腸道中嬰兒的糞便中常含有艱難梭菌,為新生兒腸道中正常菌群,大約50%12月齡嬰兒的腸道中有艱難梭菌,2歲以上兒童的帶菌率大約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現頻率較低,無癥狀帶菌的成人在瑞典是1.9%,在日本為15.4%。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

粗長桿菌,大小(1.3~1.6)μm*(3.6~6.4)μm,能運動或不能運動,運動性菌株為周毛菌。芽胞為卵圓形,位於菌體次極端,無莢膜,革蘭染色陽性,但培養2天後有轉為革蘭陰性的趨向。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

培養特性

本菌為嚴格的專性厭氧菌,用常規的厭氧培養法不易生長。生長溫度為25℃~45℃,而最適溫度為30℃~37℃。在血瓊脂、牛心腦浸液瓊脂及CCFA等平板,經48小時培養后,菌落的直徑3~5mm,圓形,略凸起,白色或淡黃色、不透明、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在血平板上不溶血,在卵黃瓊脂平板上不形成乳濁環。CCFA平板上生長的菌落在紫外線照射下可見黃綠色熒光。本菌經肉湯培養2天以上,菌體有溶融現象。

耐藥性


本菌對氨苄西林、頭孢菌素林可黴素克林黴素、紅黴素、四環素耐葯。長期使用這些抗生素,尤其是克林黴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調,使耐葯的艱難梭菌被藥物選擇出后大量繁殖而致病,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抗生素


艱難梭菌往往感染住院病人,並在體內定植。一次研究發現,399個患者入院時檢測不到艱難梭菌,21%在住院期間發生了艱難梭菌腹瀉。所有的抗生素及一些化療藥物與艱難梭菌引起的腹瀉或假膜狀結腸炎有關,最常見的是氨苄青霉素、克林達黴素和頭孢菌素。可見,抗生素使用不當與艱難梭菌腹瀉密切相關,也是住院病人最常見的腸道感染的病因。

診斷


膠乳(凝集)試驗(latex test):
膠乳綁定抗體后,加入過濾后的糞便濾液,觀察起凝集結果。
掃描試驗(screening test):
測試普通抗原后,跟隨其他特定試驗。病人的病史是重要的參考標準。
測試普通抗原可以測定產生毒素的艱難梭菌和不產生毒素的梭菌,也是診斷假膜性腸炎(PMC),抗生素相關腹瀉(AAD)的方法。確定仍需其他特定的方法。
培養測試:
通常在培養基中加入環絲氨酸,頭孢西丁果糖,以避免其他厭氧菌的混入和替他細菌的表現,48小時后,觀察其形狀。最大的特點是產生臭氣。如果培養后的細菌有此特點,則可能是產生毒素的艱難梭菌和不產生毒素的梭菌,也是診斷假膜性腸炎(PMC),抗生素相關腹瀉(AAD)的方法。確定仍需其他特定的方法。
毒素檢測:
是“金標準”。產毒素培養是檢測艱難梭菌分離菌株的毒素產生情況,並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相當的特異性。但其配套的設備相對昂貴,並且要求細胞培養設備,以及熟練的技能才能得到好的結果。
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
是敏感性極高的鑒定方法,由於其設備昂貴則不作為基礎檢測。優點為敏感和特異性高,得到結果的時間短。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

治療


由於艱難梭菌導致的院內腹瀉,如:假膜性腸炎(PMC)和抗生素相關腹瀉(AAD)主要是由於服用的抗生素破環腸內菌群的平衡,使其艱難梭菌大量產生造成。所以撤銷或改變目前服用的抗生素是基本的做法。

防治


預防本病的關鍵在於合理使用抗生素,但不要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抗生素。
避免與病人直接接觸,戴手套,合理的處理病人的糞便以及其他病人使用過的污染物也是必要的預防手段。
艱難梭菌的大多數菌株在體外對許多抗生素敏感,包括青霉素四環素和喹喏酮類。但對由該菌引起的腸道病通常仍採用口服萬古黴素或滅滴靈治療。對於不能耐受口服抗生素治療的病人可採用腸道注射給葯。
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已經使腸道艱難梭菌具有了的耐藥性。近年來,不斷有報道醫院內暴發艱難梭菌。2005年因感染艱難梭菌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是1997年的兩倍。通常情況下,醫用酒精都不能殺滅艱難梭菌。以前抗生素是艱難梭菌的剋星,但隨著濫用抗生素的日益普遍,艱難梭菌對抗生素也產生了的耐藥性,感染艱難梭菌而導致的死亡率越來越高。研究人員呼籲,人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飯前便后是用肥皂洗手,普通感冒不要亂服抗生素。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防治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防治

事件


加拿大安大略省尼加拉郡地區爆發梭狀芽孢桿菌疫情,已造成16人死亡。爆發疫情的3家醫院分別為大尼加拉總醫院(Greater Niagara General Hospital),4名病人死亡;聖凱瑟琳總醫院(St. Catharines GeneralHospital),10人死亡;威蘭醫院(Welland Hospital),2人死亡。

鑒別要點


1.本菌特徵:革蘭陽性粗大桿菌.芽胞卵圓形,位於菌體的次極端。菌落黃色、粗糙.不產生脂酶和卵磷脂酶.不凝固和不消化牛奶。
2.與產氣莢膜梭菌的鑒別:艱難梭菌不消化牛奶.麥芽糖、蔗糖均陰性,而產氣莢膜梭菌則相反。

生化反應


發酵葡萄糖、果糖.不發酵乳糖、麥芽糖和蔗糖.明膠、膽汁七葉苷和細胞毒性試驗均為陽性.吲哚、H2S、卵磷脂酶和脂酶試驗均為陰性.不消化牛乳。

分佈範圍


艱難梭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環境中,如土壤、乾草、沙、一些大型動物(牛、驢和馬)的糞便,及狗、貓、嚙齒動物和人的糞便,除此之外還大量存在於水和動物的腸道中嬰兒的糞便中常含有艱難梭菌,為新生兒腸道中正常菌群,大約50%12月齡嬰兒的腸道中有艱難梭菌,2歲以上兒童的帶菌率大約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現頻率較低,無癥狀帶菌的成人在瑞典是1.9%,在日本為15.4%。

致病性


艱難梭菌是一種厭氧生長的革蘭陽性梭狀產毒芽孢桿菌,為人類腸道中的正常菌群,抗生素的應用可導致該菌過度生長。自1978年開始,艱難梭菌被認為與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關,曰前認為25%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由艱難梭菌引發。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在全球範圍內,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發生率不斷升高,近年來出現暴發流行,其流行菌株發生基因變異,產生毒素的能力增加,患者病死率及病情複發率升高,已引起醫學界的重視。
艱難梭菌可產生兩種毒素:腸毒素和細胞毒素。腸毒素能趨化中性粒細胞浸潤迴腸腸壁,釋放細胞因子,導致腸道大量失水和出血性壞死。細胞毒素能解聚肌動蛋白,損壞細胞骨架,導致局部腸壁細胞壞死,有直接損傷腸壁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大多數為無癥狀攜帶者。長期服用抗生素可引起內源性感染。若易感人群較多,也可引起外源性感染。耐葯艱難梭菌能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假膜性結腸炎等疾病。
發病機理
艱難梭菌是由於服用抗生素后,打破了腸內菌群的平衡,從而導致艱難梭菌累計了大量的數量,產生大量的外毒素A和B。外毒素A由腸道毒素和細胞毒素組成。外毒素可綁定黏膜細胞從而導致出血。而外毒素B是一種細胞毒素,在體內外毒素B不能與黏膜細胞直接綁定,因為外毒素B只能與破壞的細胞綁定,導致更大的破壞。大多數艱難梭菌種屬都產生這兩種毒素,從而在不同時期產生不同的作用,在初期外毒素A首先與黏膜細胞綁定,造成初級的破壞,然後外毒素B進而發揮更大的破壞。
艱難梭菌感染引起腸炎,主要是結腸段的腸炎。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尤其是作用於腸道細菌的廣譜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林黴素和各種頭孢菌素等,可殺滅或抑制腸道內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正常菌群的細菌,失去或減弱了對艱難梭菌的拮抗作用;而對這些抗生素耐葯的艱難梭菌則大量增殖,引起菌群失調。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1.偽膜性腸炎(pseudomenbranous colitis,PMC):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伴有全身中毒癥狀,癥狀突然開始,並伴隨血壓低,嚴重時能致死。通常還伴有發燒,白細胞增多,之後可導致死亡,是很嚴重的一類疾病。
2.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在體內的潛伏期為5-10天,之後導致大量的棕色或水狀腹瀉,持續1周左右。
除上述疾病外,艱難梭菌尚可引起腎盂腎炎、腦膜炎、腹腔及陰道感染、菌血症氣性壞疽等。近年來該菌已成為醫院內感染的病原菌之一,日益被人們所重視。
及時停用長期服用的抗生素,改用敏感藥物,治癒后複發率較高(芽胞未被殺死)。

傳播途徑


在醫院內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徠艱難梭菌是主要的院內腹瀉的代表,其中通過手,器材和染菌雜物傳播。其芽孢可在環境中倖存幾年。環境的檢測中通常可檢測出艱難梭菌。

生物安全


該菌能形成芽胞,因此操作時應注意生物安全,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運輸人員需戴手套,採用生物安全運輸箱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