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米市
長沙、九江、蕪湖、無錫
四大米市指江西九江、江蘇無錫、安徽蕪湖、湖南長沙或湖北沙市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沙市位於長江以北),又被稱為“江南四大米市”。
長沙(或沙市)、九江、蕪湖、無錫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米市。其共同點是具沿江交通便利、糧食生產豐富和商貿流通發達的優勢。都是在舊時農業商品經濟不發達過程產生的,對促進當時的糧食生產、流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給當地的社會發展、農民生活和商業經貿有很大的提高。
古代中國四大米市的米行
“米市”的形成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地處出產大米的中心位置,有廣泛的大米來源,便於集中;二是運輸便利,水陸交通發達,古時候尤其著重於水路運輸。關於“四大米市”的認定,長期以來就有兩種說法,除了江西九江、安徽蕪湖、江蘇無錫三個地方沒有疑議外,有爭議的是湖南長沙和湖北沙市。湖南、湖北都是魚米之鄉,沙市、長沙的水陸交通在古時都很發達,同樣都是古時的繁華重鎮,當時商品貿易不相上下,都有可能是大米的重要集散地。
江蘇省南部、太湖北岸、滬寧之間的無錫市,大運河和錫澄運河在此交匯。800里太湖水系眾多、土壤肥沃,便利的交通自古以來就促成了這裡農工商業的興隆,歷來是糧油集散中心。民國十一年(1922)自闢為商埠,如今這裡的米市仍與中國各省、市、自治區有貿易往來。
無錫
無錫市夜景
長沙
長沙當年米市旺盛靠的是這條湘江
長沙地處湘中偏東,湘江下流,湖南東部。自秦漢以來就是湖湘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中心,歷史輝煌、文化燦爛、名賢薈萃。長沙"陸有玉璞,水有珠胎",嶽麓為屏,湘江為帶,水陸洲浮碧江心,瀏陽河曲繞郊外,湖泊星布,崗巒交替,城廓錯落其間,唐代就已形成山水城市的風格。長沙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3000多年之久,長沙古城的形成與建設也有許多特色。長沙城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大遺存,古今城址重合,古今城市中心重合,而且從戰國一直延續至今的都市在中國屈指可數。漢代定王台、賈誼故居,唐五代的園林、寺廟,宋代的書院,明代的王府、城閣等古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長沙雖經"文夕"大火劫難,但獨具一格的古建築、古園林、古寺廟、古城址、古街道、古驛道、古河道至今仍歷歷可見。長沙米市在長沙商貿史中佔有重要位置,其雛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當時的潭州已能製造載米萬解的大船,往來湘江,運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運米之船"千艘雲集",直銷漢口,再抵江浙,盛極一時。長沙附近的易俗河已成為百穀總集之區,"糧倉相比,米袋塞途,年貿易額達200餘萬擔"。1726年(雍正四年),清政府由藩司發帖,開設各類牙行,提供交易場所,米市正式形成。長沙集鎮共開設牙行35戶,其中糧行就佔了24戶。長沙糧行的興旺,吸引了長沙附近的小米市向省城彙集。同時出現了把稻穀加工成大米出售的人工碾坊、牛碾坊,乃至機器碾坊。到光緒年間,長沙的碓坊發展到500家,大都分佈在碧湘街至草潮門沿江一帶,尤以潮宗街最多,故有"米街"之稱。清末民初長沙糧食行業開始分化為以加工為主的碾米業、以儲糧為主的糧棧、以代客買賣為主的糧行和純零售的米店4個自然行業。1908年曾國藩之女婿聶緝規在長沙開設的協豐糧棧小有名氣。長沙米市的興旺,除了長沙特殊的地理、經濟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糧食生產相對發達的基礎上的,那時糧食總產量在全國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東和四川。長沙"文夕"大火后,米市衰落。抗日戰爭勝利后,逐漸恢復,到1947年長沙糧食行業共有企業700多家。
長沙氣候春溫多變,夏秋多晴,嚴寒期短,暑熱區長。長沙名勝古迹和革命紀念地甚多,主要有馬王堆漢墓、嶽麓書院、麓山寺、清水塘、船山學社、第一師範等,風景區有桔子洲、愛晚亭等。長沙商業自古繁榮,手工業發達,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長沙正式開為商埠。民國時期,長沙米市和"金、錢、綢、紙"大行業享譽全國,長沙城出現了許多同行當商業街和名老字號,素有"魚米之鄉"、"花炮之鄉"、"湘繡之鄉"、"陶器之鄉"等許多美稱。
九江市夜景
九江位於江西省北部,贛、鄂、皖、湘四省交界處;長江、京九鐵路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叉點,介於東經113°57'~116°53'、北緯28°47'~30°06'之間;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
九江是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也是東部沿海開發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
九江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昌九一體化雙核城市之一、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城市之一,九江被定位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新引擎、中部地區先進位造業基地、長江中游航運樞紐和國際化門戶、江西省區域合作創新示範區。根據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九江都市區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三大都市區之一。
九江歷史上是“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並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園林綠化城市、全國無障礙建設先進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十大宜居城市、中國典型山水城市、“中國最佳休閑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
九江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有“九派潯陽郡,分明似畫圖”之美稱。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山、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江西”千島湖“廬山西海、中部“九寨溝”龍源峽皆位其境內。
九江東枕鄱陽湖,北瀕長江,西連幕阜山脈,南屏廬山,是江西的北大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而美麗的城市。
九江市八里湖新區
九江廬山
九江米市鼎盛時期糧行米店約有130家,可分為三個幫派:一是廣東幫,二是南昌幫、三是本地派。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流通體制的變革,九江米市經過三次重大演變過程:一、米市初興。從解放初期到1953年,政府對糧食實行的是在國營商業領導下的糧食自由貿易政策。二、米市封閉時期。從1953年末至1983年,我國開始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但在糧食上實行了30多年一貫制的統購統銷政策一直沒有變。三、米市復興時期。於1984年末到1985年初,恢復了九江米市,其市場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的獨家壟斷,"一條河放水"轉變為各種經濟、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彼此並存的局面。九江屬中亞熱帶向亞熱帶過渡區,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名城;是贛北政治、經濟、文化、旅遊、交通中心,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地位。130多年前,這裡就是對外通商口岸,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長江沿岸開放城市。九江旅遊景點分為六區、二點、一線,共計三百餘處,其品位之高雅,內涵之豐富,門類之全,密度之綢,實屬國內唯一,世界稀有。六大景區:廬山牯嶺景區、廬山山南景區,廬山山西景區,永修縣景區、潯陽景區、共青城景區;二點:湖口縣的石鐘山和彭澤縣的龍宮洞;一線:長江、鄱陽湖水上游。九江是東部沿海開發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處於極為重要的位置。從江西省的發展看,九江是唯一通江達海的外貿港口城市,是聯結全省與長江開發帶和沿海開放帶的"北大門"。
蕪湖位於安徽東南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全市面積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萬,其中市區人口128萬。蕪湖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為吳國的鳩鶿邑,作為縣名始於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史上蕪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頗為發達。南唐時即"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南宋以後,特別是到了元朝,蕪湖已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鎮,從明代開始,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漿染等手工業已聞名遐邇,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就有"織造尚淞江(上海),漿染尚蕪湖"之說,形成號稱"蕪湖巨店"的大型漿染工場。近年,蕪湖境內人字洞發現的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境內大工山古銅礦遺址是春秋和漢唐時期中國最大的銅生產基地,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76年,中英簽訂的"煙台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闢為通商口岸,這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給蕪湖民族經濟帶來巨大衝擊並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訖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面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30年代還曾開通民航,飛上海和武漢兩市。步入20世紀后,蕪湖工商業發展到百餘種,
鏡湖夜景
蕪湖市區
現代蕪湖大米市場於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蕪湖大米市場位於蕪湖市九華北路金灣米市大廈內。西鄰蕪湖長江大橋、東鄰蕪湖機場、區內有5000噸糧食專用碼頭,交通便利,佔地2.1公頃,建築面積1.6平方米,年服務成交糧食500萬噸。
蕪湖地處長江下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環水繞、襟江帶河的大自然環境,風光宜人,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代詩人李白、溫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詠蕪湖的傳世之作。宋、元時傳統"蕪湖八景"已經形成。近年,蕪湖人繼往開來,又創建了新"蕪湖十景"。新世紀初始,蕪湖經濟建設已駛入快車道,諸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新型建材、電子電器等均呈興旺發達的趨勢。以境內青弋江為界,北片有經濟技術開發區,眾多知名大企業雲集於此。南片有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文教、科技為重點項目建設已全方位推進。在南、北兩大片之間,以鳩茲廣場、中山路步行街為軸心輻射的商業區,店鋪林立,商機無限。蕪湖人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城市,必將在中國的長江之濱閃亮登20世紀80年代,蕪湖米市重新開埠。當時英國媒體也進行了相應的報道。英國曾經要挾晚清政府將蕪湖部分地區劃為其殖民地,現今蕪湖范羅山頂仍然非常完好地保留著當時英國駐蕪湖領事館。英國人也曾經統治著近代安徽第一處對外貿易海關-蕪湖海關,現今蕪湖濱江工程已將位於原蕪湖8號碼頭的近代蕪湖海關大樓重新修葺一新,並將建立殖民地博物館,以警後世。
打造“蕪湖米市”四大米市之首
全球米價今年暴漲一倍,而中國糧食價格也比去年同期大升3成,發改委宣布提高2008年生產的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鼓勵糧食生產,包括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而米價暴漲將會刺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金健米業、隆平高科、北大荒等米業股近期表現強勁。安徽蕪湖襟江帶河的生態環境最適宜水稻生產,使其成為江南著名糧倉,是國家優質稻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優質良種選繁基地,而“蕪湖米市”更居中國四大米市之首,蕪湖、長沙、九江、無錫是馳名中外的中國四大米市。“蕪湖大米”和“蕪湖米市”在全國享有盛譽,把這安徽省大米產業的第一塊牌子進行整合,帶動整個安徽大米業的發展成為一項重要任務。渤海物流旗下的安徽國潤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安徽省蕪湖米市發展有限公司全力打造“蕪湖米市”,“中國蕪湖米市”總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配備加工交易倉儲運輸等功能,成為蕪湖大米、優良稻種、食油等農副產品的交易中心,位列中國四大米市之首。
蕪湖大米歷史悠久,頗負盛名,並已擁有了一批大米品牌,“雲谷貢”大米、“福昌”大米、“四新”大米、“雙豐”大米等,通過“蕪湖米市”遠銷全國。“蕪湖米市”自古以來都居中國四大米市之首,巨大的流通量令當地政府重新規劃,決定把安徽蕪湖大米批發市場遷移至於蕪湖長江市場園區內,並由渤海物流控股90%的安徽省蕪湖米市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由渤海物流旗下的安徽國潤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的蕪湖長江市場園區,總體規劃用地1800畝,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是一個以農副產品交易和中國蕪湖米市為龍頭,以糖酒食品、大小百貨、書刊音像、五金電子等專業批發市場為主,集商貿、科研、加工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商貿批發園區,年交易額可達400億元。安徽省蕪湖米市發展有限公司以“中國蕪湖米市”名義成功申報了安徽省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隨著政策鼓勵糧食生產,蕪湖米市的大米、稻種、食油交易將越來越興旺,渤海物流經營前景廣闊。
渤海物流被專業市場老牌開發商安徽新長江投資公司收購,公司新的專業市場開發業務主要集中在安徽省的蕪湖、合肥、滁州、淮南等市,在做大做強“蕪湖米市”的基礎上,渤海物流在蕪湖長江市場園又建設了蕪湖市場圖書城項目,全市95%以上的書刊、音像批發商戶已整體搬遷入駐,渤海物流去年年報披露,二期項目報告期實現營業利潤733萬元。當前米業概念一派火熱,經營中國四大米市之首“蕪湖米市”的渤海物流也不甘落後,近日價量俱增,作為一隻僅5元的米業概念股,渤海物流潛力頗大,值得多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