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角龍

無角龍

蜥蜴的別稱。語本《漢書.東方朔傳》:"武帝置守宮盂下,令朔射之。朔曰:'臣以為龍,又無角;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

簡介


【詞語】:無角龍
【注音】:wú jiǎo/jué lóng
【釋義】:1.蜥蜴的別稱。語本《漢書.東方朔傳》:"武帝置守宮盂下,令朔射之。朔曰:'臣以為龍,又無角;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
2.即蛟(龍)。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

神話中的龍


蛟龍

蛟龍一般認為,蛟是體型較大的一種龍。《山海經》中說:“蛟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瓮。”蛟有鱗,有四肢,但無角,是水中魚類的頭領,《說文解字》說“池魚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酋陽雜俎》也說“魚二千斤為蛟”;《述異記》則稱“虎魚老者為蛟”。和陸地上的猛虎一樣,蛟是水中之王,能夠呼風喚雨。所以,“蛟龍”也常被用來比喻強者,中國的深海潛水器就是以它來命名的。

應龍

無角龍
無角龍
應龍如果說蛟龍是以大而強著稱,那麼應龍就是龍中的長者。相傳龍五百年長角,千年則能長出翅膀來,故有翼的應龍是千年的龍精。古人常將應龍和鳳鳥相提並論,如說:“應龍游於華澤,鳳鳥鳴於高岡”、“假鳴鳳之條,躡應龍之亦”等等。應龍能“興雲雨”,是和旱神“女魃”相對的神龍。《山海經》中就說,應龍“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但應龍只會發水,卻不能收水,所以會使洪水泛濫。
相傳,應龍曾用水作武器,幫助黃帝對抗蚩尤的來犯,並殺蚩尤和夸父。在大禹治水時,應龍又“以尾畫地,導決水之所出”,即它用自己的尾巴掃地開闢出河道,將泛濫之水導出。《廣雅》說虯龍是長角的龍,但也有人說“有角曰龍,無角曰虯”。還有人說上面提到的蛟是母龍,虯是小龍,或者說一個角的是蛟,兩個角的為虯,各種說法不一而足,但大多都認為虯龍是有角的。虯被古人視為瑞獸,是傳說中較為珍奇的神龍,所謂“騏驥一毛,虯龍片甲”,意思就是非常罕見和珍貴。

螭龍

螭龍螭龍的特徵是無角,但也有說螭龍是龍子或母龍的。螭的圖像常常出現在古代的青銅器和建築物裝飾上,有單個的螭形狀,也有兩個和多個螭龍的組合圖像。古人還有“蛟龍赤螭”的說法,有人據此認為蛟是雄性,而螭是雌性,古代飾物上就有龍螭二體合在一起的圖案。

蟠龍

“未升天”的龍被稱為蟠龍。“蟠”實際上是一種卧姿,即“伏也,曲也,屈也”。蟠龍就是以屈曲環繞之狀伏在地上的,這種形狀的龍有一種穩固威嚴的氣勢,因而後人都以“龍蟠虎踞”(或“虎踞龍蟠”)來形容地勢雄偉,並視其為帝王雄居之地。如李白永王東巡歌》中就有“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故丘”的句子,辛棄疾在憑弔古都建康(今南京)城時也發出“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的感嘆。墨子在《貴義》中說,黃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這裡講到了以顏色來區分的四種龍。

青龍

在中國文化中,青龍是處在東方,代表春天的神龍,青龍又是古人說的二十八星宿中東方七宿的總稱。青龍也叫蒼龍,古人對它描繪也成兩極。有說青龍是祥瑞之獸,如《淮南子》一書在描繪黃帝時期的祥瑞景像時,就用了“鳳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皂”的句子。但也有視青龍為“凶”的。漢代王充說:“且太歲,天別神也,與青龍無異。”唐代李賢也說:“蒼龍,太歲也。”“太歲”又叫“太歲星”,在古人眼裡,其所處的方位為“凶”方,碰上不吉利。

赤龍

而赤龍是南方的神龍,與火相關,故為赤色。赤龍的來到,常被看作是帝王出現的好兆頭。相傳天帝之女慶都年二十尚無夫,此時赤龍飛來,慶都與之相會,生下堯。傳說中與赤龍有“感應”的帝王還有神農漢高祖劉邦等,後人甚至還直接以“赤龍”來稱呼劉邦。唐代李白在《朱虛侯贊》中寫到“赤龍登天,白日升光”,王琦註:“謂高祖升遐(帝王去世的婉詞)。”陳子昂在《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誌文》中說:“戰國如麋,至於赤龍。赤龍之興四百年,天紀復亂。”這裡提到的“赤龍”也是劉邦,“赤龍”後來也泛指皇帝。
白龍和黑龍,則常被描繪成河神水怪,出現在民間神話傳說中。傳說女媧就曾斬黑龍而止洪水,《西遊記》中唐僧的坐騎也是小白龍變的。
講到“龍” ,不能不說“龍王”。中國許多地方,尤其沿海地區,都有龍王廟,龍王作為司水之神而受到老百姓的供奉。
但龍王並非只有一位,道教中就有“五帝龍王”和“四海龍王”的說法,前者是按方位分成東方青帝龍王,南方赤帝龍王,北方白帝龍王,西方黑帝龍王和中央黃帝龍王;後者就是東、南、西、北四海的龍王。
中國還有“龍生九子不成龍”的說法,說的是龍生了九個兒子,結果無一成為龍。它們都長得怪模怪樣:有的面如虎,有的形如獅,有的羊首魚身,有的人面狼蹄,有的龍首鳳尾等。九個龍子的性情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有喜歡游水的,喜歡火的,還有愛鳴叫的,有的兇猛,也有安靜的。它們的名字也很怪異,例如“狴犴”、“狻猊”、“貔貅”等。

科考中的龍


角龍類是恐龍中最為人熟知的類群。在近年來的科普電影中,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角龍類中的三角龍霸王龍搏鬥的場面。角龍類從頭部到背部都有頸盾, 頸盾是褶皺狀的突起。它是由頭骨後部的頂骨及鱗骨向後延伸擴大而成的帶孔骨板組成,能對頸背部起保護作用。最近幾年已有不少的恐龍專家指出, 頸盾的作用不只是防禦,它還有另外三種功能。首先,它能為頜骨部的肌肉提供有力的附著點, 幫助頜部肌肉加強咀嚼的力量。其次, 不同形狀的頸盾代表不同的種,以及同一種中的不同個種。再者, 頸盾又是溫度調節器, 是遠古時代大自然創造的冷熱兩用空調器。角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晚期, 有的角龍類生活在白堊紀早期。
角龍類是頭上帶角的恐龍, 一般分為兩大類群, 即鸚鵡嘴龍類和新角龍類。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頭上有窄的角質的鉤狀喙嘴, 嘴的前部有高度發達的拱狀骨板, 有大小輕重不等、形狀各異的頸盾。
原角龍科中最著名的就是原角龍。原角龍的軀體較小, 一般不超過2 米, 體重不超過180 公斤。原角龍一般都由一雄性個體作為領袖, 雄性原角龍之間會進行撞頭爭鬥, 勝利者就成了這一群體的頭領。
白堊紀晚期的自然環境以及角龍科成員適應環境能力的增強, 使它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展成體形巨大( 一般為4 ) 8 米長) 、頸盾和角各有特色的盛極一時的恐龍類群。在角龍科中最著名的就是三角龍了。
三角龍的發現帶動了對整個角龍類的研究。三角龍中最大的有9 米長, 3 米高, 重量可達10 )12 噸, 可能相當於五頭犀牛的重量。它的頭骨就有2 米長, 頭上有三個角。在它的頭骨後面、脖子的周圍有一個短而較大的骨質頸盾, 頸盾的周圍長滿了骨質的棘狀突起。三角龍的巨大的角是堅不可摧的。
三角龍的牙齒也是舊的磨掉, 就長出新牙來代替, 這點有些像鴨嘴龍類。但不同的是, 三角龍的牙不像鴨嘴龍類那樣具有碾壓和磨碎的作用, 它的牙齒是剪切用的, 可以剪切棕櫚蘇鐵的葉子。
三角龍的前後肢幾乎等長, 前肢特彆強壯, 以支撐沉重的頭部。短而纖細的尾巴, 顯然不是在走路時起平衡作用的。它的骨盆與背椎癒合緊密, 後肢有寬闊而帶蹄爪的腳, 這樣走起路來既快又平穩。據推算, 它一小時能跑35 公里, 即使像霸王龍那樣兇狠的肉食類恐龍在襲擊它時, 也會追趕不上或者被它的利角刺得血流如注。三角龍是角龍家族中的最後一批子孫, 雖然有許多生存優勢,但由於種種原因, 它們還是在白堊紀晚期無可奈何地滅絕了。
角龍科恐龍中還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成員。比如,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紅鹿河谷發現的尖角龍。它的頭上只有一個角, 頸盾較大, 頸盾周圍也有骨質的棘刺。尖角龍體長約6 米, 身體粗壯, 前肢比後肢略短, 靠四條腿走路。戟龍也發現於上述地點。它的鼻骨上有一個較長的角, 眉骨上有兩個小角, 頸盾周圍有由六個棘刺組成的棘刺圈, 從頸部向背部伸出, 所以又叫棘刺龍。由於它像中國古代兵器中的戟, 人們便常常把它譯作戟龍, 它長約5 米, 重4 噸。巨大的鼻角是戟龍十分鋒利的武器, 可以穿透肉食性恐龍裸露的肉體。

關於龍的文獻


龍是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出現的一種動物。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兩角為龍,獨角為蛟,無角為螭,無腳為蠋。
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稱為“龍祖”。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傳說龍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龍后成為皇權象徵,皇帝又稱為真龍天子,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民間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龍的傳說。
《山海經》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兩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等傳說。在中國,流行“耍龍燈”(“舞龍”、“龍燈舞”)等風俗。
《左傳·昭公十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據說當年鯀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當時地面上的人們受到洪水的侵逼,四處逃竄,無法打獵耕種,幾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鯀對於這樣大規模的洪水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只有圍堵。眼看著這些洪水不斷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壩,鯀再也不能忍受眼睜睜看著凡人受苦卻無能為力的無力感了,於是他決定盜取天庭的寶物“息壤”——這是一種會不斷生長的土壤,能夠使得鯀的圍堵不會再失效。在“息壤”的幫助下,凡人們脫離了洪水的災難,開始離開的貧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開始生活。鯀看著這些凡人能夠因為他的幫助而開始安居樂業,感到十分的欣慰。正準備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時候,天界的主人堯對於“息壤”被盜,感到十分的震怒。於是收回“息壤”,讓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樂業的景象又成為一片汪洋。鯀束手無策,不但無法拯救這些凡人,自己也被堯用雷電殛死。
山海經·海內經》“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治水失敗的鯀懷著滿腹的怨恨,被雷電殛死了之後,不但死不瞑目,屍身經過了三年都不腐壞。堯唯恐鯀的屍身會產生什麼異變,於是派出勇士用鋒利的吳刀將鯀的屍身剖開,但是沒有料到鯀的怨氣醞積在腹中,變成了一隻黃龍,這隻黃龍也就是鯀的兒子禹(“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