恤忠祠
雲南著名景點
恤忠祠是雲南著名景點,位於滇西施甸縣姚關鎮外的龜山,修建時間是公元1582年。
![恤忠祠](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b/m6b1b5e3cb169ac880914ee0529f87c46.jpg)
恤忠祠
碑文詳述道,明嘉靖年間,緬甸東吁王朝國主野心勃勃,窺伺我國邊境,境內耿馬罕虔、
![恤忠祠](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4/m549e3b9d72bc17594b94e029574f7be5.jpg)
恤忠祠
為邊關永固,萬曆十三年,鄧子龍在姚關築城,並開發清平、朝天、萬仍清山洞,建“恤忠祠”,祭莫為國捐軀的將士們,並立碑刻石,昭之後世,這就是亢滿愛國激清的《恤忠祠記碑》。
碑亭北側10米,有“烹象亭”,內立碑2塊。一為鄧將軍所立,碑高1.66米,寬0.9米,三行直書:“萬曆十一年擒緬象千餘,烹象處。烹以享士。豫章武橋記。”另一塊為近人李根源所書“鄧將軍烹象處”。當年鄧將軍擒獲緬軍戰象千頭,於此處殺而烹之,聚全軍將士飲美酒,啖象肉。數百年後,行旅者每至此,觀碑文,賞佳景,遙想當年鄧公金戈鐵馬平強虜食象肉,胸臆間無不生出萬丈豪情。
從南京、山東、北京、四川、江西、廣東到騰戌邊的將士大都在騰衝安家。同時,也將各地特色的菜系融入騰衝原住民中,形成了騰衝獨特的飲食文化。
今天,我要說的是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由其獨特的瓷壇(或特製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宮中藥物和融合騰衝當地原材料配製而成的一朵奇芭-----罈子雞(此物因其難制在騰衝也很難吃到)
話說明末清初,明末代永曆皇帝被吳三桂趕得“雞飛狗跳”逃往緬甸路經騰衝時。雖說是“僵死之龍”,但皇帝的架子還放不下。被騰衝的“大救駕”(見yobo兄大救駕相關文章)救了一命后,又想“大快朵巸”。讓隨同逃緬的御廚在本地尋物做膳以慰龍顏。
保山地處低緯高原,由於地形地貌複雜,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共有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7種氣候類型。保山氣候的特點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均氣溫為14-17℃;降水充沛、乾濕季分明。
永昌古織
古代保山,不僅是“西南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同時也是絲綢等紡織品的重要出產地。
“桐華布”,即以保山盛產之“梧桐木”(木棉,亦稱攀枝花)之“柔如絲”的纖維“績以為布,幅廣五尺”,其特點是“潔白不受污”; “蘭干細布”,即薴麻精紡織物,其“文如續錦”,十分光鮮。由此可知,很早的時候,保山的桑麻種植及紡織即已發展成為一種產業,並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很高的水平。
現代科研資料表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保山為國內少有的宜蠶區,因為這裡桑樹發芽早、落葉晚,一年之中可養家蠶四至五批,不但氣溫條件勝過江南各大蠶區,且蠶繭質量優異,一枚繭的絲絮通常都在千米以上,最長者達1600米,這在國內是罕有其匹的。事實上,種桑養蠶、繅絲織錦確曾是保山歷史上的一大優勢“骨幹產業”,史載永昌地“四時皆蠶,取其絲織五色錦充貢”,這“五色錦”,即是在古代國際市場享有盛名的“永昌絲”及絲織品。直到近代,保山的桑、蠶、絲、織仍呈興旺局面,據民國時期的統計資料,1917年一1919年三年間,永昌地產繭量達9600餘擔,而1919年,從騰衝海關登記出口的“永昌絲”就有500馱之多。至80年代,保山桑蠶及絲綢業規模有所發展,所產絲綢品保持了古代“永昌絲綢”的品質和特色,遠銷前蘇聯、義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國,其精紡軟緞被面及絲棉被曾獲雲南省優良產品稱號。90年代后,受市場影口向,桑、蠶、絲等生產經營均出現頹勢,1997年,蠶繭及絲綢產量分別由1996年的10.4萬公斤和13.43萬米猛減至4.5萬公斤和3.09萬米。
昌寧小橋溫泉
小橋溫泉距昌寧縣城16公里,途經龜山白塔、蝙蝠洞、深山峽谷—一線天景區,田園相連,山村秀麗;岩峰迭起,蔥蘢俊秀。小橋、流水、煙村、溪山,宛若一卷瑰麗的中國畫。小橋溫泉以清澈透明的一泓熱泉和豐富的物產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客人。古道從小橋穿過,自古以來向賈不絕於途。明崇...
天保口岸
麻栗坡縣東南面與越南河江省5個縣接壤,國境線長277千米。天保口岸為國家級一類口岸,天保(船頭)距縣城40千米,至越南河江省會23千米,至越南首都河內340千米。在中越邊境跨境而居的苗、壯、彝、瑤等民族都是同一民族、同一...
保山龍潭寺
距昌寧縣城5公里,原稱龍王廟,由“龍潭古剎”“龍潭碧池”和“望山聽泉亭’,
![恤忠祠](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a/m6a123e761b623548e3f406afd589c0d9.jpg)
恤忠祠
李根源故居李根源故居位於縣城西部大盈江畔疊水河村中的“疊園”,系國民黨元老、著名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在騰衝的故居,1946年興建,1947年落成,為土木結構庭院式建築。李根源(公元1879—1965年),字印泉、養溪、雪生,別署高黎...
卡場河瀑布卡場河瀑布位於卡場鄉盆都寨腳。卡場河上游平靜而清澈、呈岸乳色,綠綠樹叢,與水中倒影相映。河流至盆都寨附近,地面突然陡峭,河中岩石兀立,層層階石,從而形成大小不一的瀑布,然後猛跌下深譚,如雷的吼聲遠播數里。瀑布由四級組成,總落差170米,一級落差30米,二級20米...
昌寧雞飛溫泉
雞飛溫泉位於昌寧縣城東南17公里處,因神話傳說有金雞飛出而得名,它被古人炫耀為僅次於安寧“天下第一湯”的溫泉徐霞客因當年怕瘴癘未能前往而遺憾筆頭,一泓熱海,有泉眼多個,根據昌寧縣科委的實測,最高水溫為86℃,灼熱渣和固形物很少,水質透明具有除風去溫的理療功效。 ...
保山惠通橋
惠通橋始建於明朝末年,初為鐵鏈索橋。它位於滇緬公路(中國段)六百公里處,
![恤忠祠](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e/mde87de23142570d997a48fac0c06a352.jpg)
恤忠祠
保山艾思奇故居
艾思奇故居位於和順鄉水碓村,為磚石楸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樓通欄,雕花格扇,西式小陽台,顯得古樸典雅。在大門頭懸有“艾思奇紀念館”匾額,在西樓和廳樓上陳列著艾思奇的生平事迹。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O年2月就誕生...
保山易羅池
易羅池位於保山市西南角,也叫龍泉池。因有湧泉九股,故又名九龍池。池水面積近2000平方米,深三至四米,池畔四周垂柳環繞,紅桃成片,素有“綠柳鎖煙波,紅桃翻錦浪”之譽。池中建有明代萬曆年間永昌參將鄧子龍修建(后重建)的湖心亭(也叫濯纓亭),池西塔盤山聳立著近年重...
龍陵巴臘掌溫泉
巴臘掌溫泉位於龍陵縣城以北10公里的香柏河兩岸,這一帶溫泉眼眾多,至少有上百孔,若以“神奇”二字論,當首推有著“奇湯神水”之稱的龍陵巴臘掌溫泉。這裡山高谷深,萬木蔥籠,60多眼熱氣氤氳的溫泉如繁星墜地,鑲嵌在歡騰激蕩的香柏河兩岸的奇崖怪石之間,向人們傾吐著大地的...
龍陵巴臘掌溫泉 美食 住宿 交通 小貼士 購物
保山騰衝北海濕地保護區
騰衝北海濕地保護區,位於縣城西北向,距城12.5公里,是1994年12月
![恤忠祠](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d/m7da418e67e4335793bc46472f61379cb.jpg)
恤忠祠
保山芳聯堡
芳聯堡,又名芳聯堂,位於大田縣許思坑村,是大田縣現存古堡之一,規模較大。縣城南門張姓九世祖開基許思坑。十五世太學張應濫興建二進懸山式木結構抬梁房堂,后宿土、中天井、前平土呈,石條砌邊,土灰鋪地;支柱承重,雕刻玲瓏...
滇西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保山市西南易羅池。1988年公布為保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滇西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為1947年修立,碑高1.5米,寬0.8米,現僅存碑文後半部分。國民黨雲南警備司令何紹周,陸軍第八軍軍長李彌同立,記滇西抗日遷葬松山戰役陣亡將士遺骸事,另有五言...
保山清平洞
清平洞在施甸縣姚關古鎮外的龜山西麓,為明代愛國將領鄧子龍所辟。地方不大,建築不多,但風景秀麗,文物眾多,是一個有歷史價值的遊覽區。在古代,姚關是軍事重鎮。現鎮后的山坡上還有長約數百米、高低不一的土城牆。鎮東側的下烏邑村,留有點將台。現姚關鎮供銷社一帶,為原南城門...
保山玉皇閣位於雲南省保山城西太保山的右山腰,該閣建於明洪武年間,為3層重檐斗拱建築,
![恤忠祠](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6/m567dfedb5ea27cb8faa4934ab1319b34.jpg)
恤忠祠
保山玉皇閣
保山葛亮營遺址
葛亮營遺址位於保山市城南4公里諸葛營村東側。相傳諸葛亮南征,留下漢兵在此聚居,形成村寨。諸葛亮營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四周夯築城牆。現存北牆向西延伸,西牆向南延伸,牆底面寬14.5米,上寬8.9米,殘高2.4米。從遺址...
保山綺羅鄉
綺羅鄉位於騰衝城東南 4公里。這裡不光是全國著名的“文明之鄉”,還是風光秀麗、景色如畫的旅遊之地。綺羅鄉共有3個自然村,其中下綺羅村最大,共460多戶。這裡的居民依姓氏聚居,自成巷道口建有一幢“總大門”。總大門用騰衝火山石砌成八字形的石牆,中間留一圓形拱門洞,其...
保山疊水河瀑布
疊水河瀑布發源於騰衝縣東北部的大盈江,屬於伊洛瓦底江水系,沿途眾流匯合,水量漸豐。它流經騰衝縣城西約二里的地面時,遇到一個巨大的斷層崖。崖旁三峰突起,比肩兀立,水從左峽中奪路而出,從46米高的崖頭跌下深潭,然後繼續奔湧向前。這裡,河水彷彿被疊為二折,故俗稱“疊水河瀑布”,...
保山琵琶堡
琵琶堡大田建設鎮建國村的琵琶堡始於清咸豐五年,依小山山形而建,因形似龜頭,俗稱龜頭堡,從高往下看象倒地琵琶,所以又叫琵琶堡。該建築沿襲傳統建築中軸對稱,頗具端莊嚴謹的特點,內在建構有顯著的地方建築風格。該建築早於永安的安貞堡,具有較豐富的歷史人文價值。
[1]http://www.cts2008.com/Member/Sight/ygxzc/in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