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國公
中國古代大臣的封爵名稱
杜構,唐初賢相杜如晦長子,襲封萊國公。
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親往探視,升杜構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為尚乘奉御。
貞觀五年(631年)四月,杜構在登州、萊州海域剿匪時,左腿筋被針梁魚嘴戳斷,助漁民釣針梁魚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貞觀十七年,其弟、駙馬杜荷建議太子李承乾兵變,謀反失敗被殺,因弟杜荷的牽連而被流放嶺南,死於邊野。
英國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徐世勣初隨翟讓為瓦崗軍將領,后侍李密封東海郡公。李密投降李唐后,李密原來管轄的地盤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佔據,沒有具體歸屬,李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
於是派使者報告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李勣沒有奏表,只有信給李密,非常奇怪。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給李淵,李淵非常高興地說“: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一個純厚的臣子。”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加授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
後來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勛卓著。
常思進,五代時期後周將領,封萊國公。
呂蒙正(?—1011),北宋大臣,字聖功,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丁丑科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再著作郎,入值史館。太平興國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後任參知政事。端拱元年,拜為宰相。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關係極為融洽。淳化二年,貶為吏部尚書。兩年後復以本官入相。至道元年,再度罷相。真宗即位,任命呂蒙正為左僕射。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后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卒謚文穆,贈中書令。
寇準(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擢尚書省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遷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因他剛直不阿,敢於向皇帝犯顏直諫,所以宋太宗就稱讚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任參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給事中。罷知鄧州。遷尚書工部侍郎。咸平初,徙河陽,改同州。三年,又徙鳳翔府。遷刑部,權知開封府。六年,遷兵部,為三司使。
凌煙閣萊國公畫像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又被丁謂排擠去位,罷為太子太傅,封萊國公。又降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貶道州司馬,追貶逐任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閏九月初七日,已徙衡州司馬。未赴任,死於雷州,終年62歲,歸葬西京長安(今臨渭區官底)。無子,以從子寇隨為嗣。歿后十一年,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賜謚“忠愍”。
虞胤
虞胤,南明永曆皇帝封他為萊國公,加文淵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總督軍務的官銜深入敵後組織抗清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