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貧血葯

藥品

循環血液中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低於正常稱為貧血。根據病因及發病機制的不同可分為由鐵缺乏所致的缺鐵性貧血,由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貧血的藥物為抗貧血葯,根據病因可分為抗缺鐵性貧血藥物、抗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藥物和造血細胞生長因子。

抗貧血葯主要有鐵劑、葉酸類、維生素B12、紅細胞生成素等類。

抗貧血葯類型


● ● 1.抗缺鐵性貧血藥物
抗缺鐵性貧血藥物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藥物,缺鐵性貧血是常見的營養缺乏症,鐵是紅細胞成熟階段合成血紅素必不可少的物質。吸收到骨髓的鐵,吸附在有核紅細胞膜上並進入細胞內的線粒體,與原卟啉結合,形成血紅素。後者再與珠蛋白結合,形成血紅蛋白,因此,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補充鐵劑。國外臨床使用較多的是蔗糖鐵和葡萄糖酸鐵鈉,國內常用的抗缺鐵性貧血的補鐵劑有硫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琥珀酸亞鐵、復方多糖鐵、蔗糖鐵等。其中,琥珀酸亞鐵為礦物質類非處方葯藥品。
● ● 2.抗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藥物
維生素B12和葉酸是細胞合成DNA過程中的重要輔酶,當二者缺乏時,導致DNA合成障礙,使原紅和幼紅細胞生長及分裂停滯不前,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根據缺乏的物質不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分為: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和藥物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這類貧血主要是指妊娠期、嬰兒期對葉酸的需求量增加所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以葉酸缺乏為主。這類貧血以補充葉酸為主,在口服葉酸的同時,囑病人多食用含葉酸豐富的食物。對吸收不良的患者還須肌肉注射甲醯四氫葉酸,直至貧血和病因被糾正。
惡性貧血:維生素B12吸收減少導致的貧血為惡性貧血,對於這類貧血,單用葉酸治療是禁忌的,因為,單用葉酸僅能糾正異常血象,而不能改善神經損害癥狀,故治療時應以維生素B12為主,葉酸為輔。除了維生素B12針,維生素B12的衍生物和同類物也可用於治療貧血,臨床上常用的為甲鈷胺和腺苷鈷胺。甲鈷胺別名鈷賓酸胺、甲基-鈷胺酞胺。甲鈷胺是存在於血液、脊髓液中的輔酶維生素。甲鈷胺藥物製劑屬於維生素B12的第四代產品,甲鈷胺對神經組織具有良好的傳遞性能。通過甲基轉換反應可促進核酸-蛋白-脂質代謝,廣泛用於治療周圍神經病變和缺乏維生素B12而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及各種外周(末梢)性神經代謝機能障礙症。2001年日本衛材製藥株式會社的甲鈷胺進入我國市場,以商品名“彌可保”上市。甲鈷胺是抗貧血市場中的主要品種,已進入醫院許多科室,在臨床中取得較好的療效。腺苷鈷胺屬於維生素類藥物,為氰鈷型維生素B12的同類物。是體內維生素B12的兩種活性輔酶形式之一,在細胞生長增殖和維持神經髓鞘完整性起到了決定作用。腺苷鈷胺藥物活性強,與機體組織細胞有較強的親和力,排泄較慢,可直接吸收利用。臨床主要適用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妊娠期貧血,以及多發性神經炎、神經根炎、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神經麻痹。也可用於營養性疾患以及放射線和藥物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的輔助治療。
藥物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葉酸對抗劑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和甲氧苄啶等都可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導致葉酸的利用障礙而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對於這類貧血,由於二氫葉酸還原酶被抑制,直接應用葉酸無效,須使用亞葉酸鈣、甲醯四氫亞葉酸鈣治療。亞葉酸鈣、甲醯四氫亞葉酸鈣進入體內後轉變為四氫葉酸,從而能有效地對抗上述藥物的作用。
● ● 3.促紅細胞生長素
腎衰竭、癌症和免疫疾病等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為貧血。這類患者貧血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輸血、補鐵和紅細胞生成刺激劑藥物治療。紅細胞的生成過程主要發生於骨髓,受到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的調節。1989年第一個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製劑Epogen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引起的貧血、癌症及骨髓衰竭導致的貧血、失血后貧血等。這類藥物的應用減少了貧血患者的輸血次數,但第一代促紅細胞生長素製劑的體內消除半衰期較短,需要頻繁給葯,開發具有更長體內消除半衰期的製劑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近10年來多種新型製劑獲批上市,促紅細胞生長素藥物不斷更新換代,見表1。
表1FDA和EMA已批准上市的EPO藥物
分類商品名上市年份生產廠家市場狀態
第1代EPOEpogen/Procrit1989Amgen(安進)處方葯
NeoRecormon1997Roche(羅氏)處方葯
Eprex1999OrthoBiologics停止上市
Dynepo2002HexalAG處方葯
Eporatio/Biopoin2009TevaGmbH處方葯
第2代EPOAranesp/NESP2001Amgen(安進)處方葯
Mircera/CERA2007Roche(羅氏)處方葯
第3代EPOOmontys2012Affymax&Takeda停止上市
生物類似葯Binocrit2007SandozGmbH處方葯
Abseamed2007Medice處方葯
EpoetinAlfaHexal2007HexalAG處方葯
Retacrit/Silapo2007Hospira/Stada處方葯
第1代EPO半衰期相對較短,需要每周給葯1~3次,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並且靜脈注射和皮下給葯的劑量不同,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此外,第1代EPO在室溫不穩定,從生產到使用整個過程需要嚴格的冷鏈物流,藥物的運輸和存放不當會增加患者產生免疫反應的風險。
第2代EPO,相比於第1代EPO,具有更長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生物學活性,臨床上降低了給葯頻率;並且靜脈注射和皮下給葯的給藥劑量基本相同,在室溫條件下更加穩定。
2012年3月27日,Affymax和Takeda公司共同研製的Binocrit獲得FDA的上市批准。Binocrit在慢性腎病患者體內的半衰期為48h,介於第2代NESP和CERA之間。Binocrit的結構與EPO無任何同源性,但具有良好的貧血糾正效果,價格相對較低且製造工藝更為簡單。2013年2月,Binocrit因為速髮型過敏反應被FDA撤出市場。三代EPO藥物的主要特點見表2。
表2EPO藥物的主要特點
EPO半衰期/h給葯頻率藥效
靜脈注射(iv)皮下注射(sc)
普通rHuEPO6~819~24每周1~3次iv
NESP2548每1~4周1次iv=sc
CERA134139每2~4周1次iv=sc
Binocrit~48~48每4周1次iv=sc

抗貧血葯護理用藥小結


1.給葯前評估
1)治療目的鐵劑、葉酸、維生素B12的治療作用在於補充體內不足。缺什麼,補什麼,否則無效。因此,用藥前必須明確診斷。缺鐵性貧血應用鐵劑,巨幼紅細胞貧血應用葉酸、維生素B12,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治療目的在於恢復正常血象。
2)基本資料明確貧血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慢性失血、吸收障礙等。治療前應明確病人貧血程度,包括唇、指甲顏色、心率、呼吸以及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骨髓內含鐵血黃素等實驗室資料。以便對療效作出及時判斷。
3)識別高危險病人消化性潰瘍、節段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慎用口服鐵劑。右旋糖酐鐵注射前應詢問過敏史。惡性貧血應用葉酸可使神經癥狀加重。未控制的高血壓病人禁用紅細胞生成素。
2.給葯硫酸低鐵口服給葯,枸櫞酸鐵胺糖漿適合兒童口服,應以吸管吸抽,以免牙齒染黃。右旋糖酐鐵深部肌肉或靜脈給葯,葉酸可口服、肌注,維生素B12可口服、肌注。紅細胞生成素供皮下注射或靜注,開始以50-100μ/kg,3次/周,如透析病人用靜注,非透析病人可用皮下注射或靜注,當紅細胞壓積達30-33%時,改用維持量,透析病人75μ/kg,3次/周,非透析病人75—100μ/kg,1次/周。
抗貧血藥物雖然療效出現較快,但要使貧血各項指標達到正常,並使體內鐵劑達到正常含量常需給葯數月。因而減輕不良反應,鼓勵病人堅持用藥十分重要。
3.促進治療效果的措施
1)消除造成貧血的原因
2)口服鐵劑應與稀鹽酸、維生素C同服,避免與抗酸葯四環素同服。躁酸可使鐵劑發生沉澱,應避免飲濃茶以及食用含躁質較多的水果。
3)增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蛋黃、瘦肉、魚、麥胚等,含葉酸、維生素Blz豐富食物。
4.不斷評價療效和安全性缺鐵性貧血給以鐵劑,4—7天應見外周血中網織紅細胞增加,1周內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比容開始增加,1月內血紅蛋白應升高2g/L以上。巨幼紅細胞貧血,經葉酸或B12治療,2周內巨幼紅細胞消失,網織紅細胞增加,血紅蛋白上升。
鐵劑治療不良反應較多,口服製劑主要為消化道刺激癥狀。不論口服及注射過量,均會出現嚴重毒性反應。注射鐵劑必須正確計算劑量。兒童誤服硫酸低鐵1g,可引起致死性毒性,搶救措施是以磷酸鹽碳酸鹽洗胃,並注入特殊解毒劑去鐵敏以結合殘存鐵劑。如血漿鐵在500ug/ml以上,可以去鐵敏肌注或靜滴,開始1g,以後0.5g/次,每4小時1次,2次后每4—12小時1次,不超過6g/日。靜滴以15mg/kg·h速度計。
紅細胞生成素可升高血壓,應經常測定血壓,必要時用降壓藥,如血壓不能控制,應減量。對已有高血壓者(腎性高血壓),用藥前必須使血壓降至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