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八景

清代康熙年間載入定州舊志的景點

定州八景,是指開元寺塔、眾春園庶、雪浪寒齋、中山後圃、平山勝跡、西溪玩月、唐水秋風、續閱古堂。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歷史遺跡、風光景物、奇聞軼事、神話傳說。“八景”名稱文雅,富有詩意,而幾經錘鍊,約定俗成,是當地文化的象徵。定州八景系清代康熙年間,知州黃開運根據定州實際所羅列,並載入定州舊志。

歷史淵源


定州八景
定州八景
八景提法在我國比較廣泛,歷史上京師有“八景”,各縣也有“八景”,所以它有著廣泛的普遍性和濃厚的地方色彩。它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歷史遺跡、風光景物、奇聞軼事、神話傳說。所以各地“八景”名稱文雅,富有詩意,而幾經錘鍊,約定俗成,是當地文化的象徵。它的起源系宋代皇帝當時所好,因轟動朝野以至影響後世各朝爭相效仿。但是由於人顯的因素,許多“八景”牽強附會,徒有虛名而無實際內容,後來被人們逐漸放棄。
定州八景系清代康熙年間,知州黃開運根據定州實際所羅列,並載入定州舊志,現分別矛以記述。

八景介紹


開元寺塔

位於中山東路的寶塔街中心,,高83.7米,為11層樓閣式建築,地面以上部分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組成八角形,座基周圍長127.65米。是我國建塔史上最高的一座磚塔。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元寺塔建造於宋代。宋太宗時(976--997年)開元寺僧人慧能奉旨西竺取經,得舍利子歸。宋真宗於咸平四年(1001年)詔慧能建塔,1055年方得建成,歷時55年。因建於開元寺內,故通稱“開元寺塔”。建塔原意是用來珍藏舍利和經卷。北宋時,定州地處邊陲,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開元寺塔“扼賊沖,為國門戶”,登之可瞭望契丹,以料敵情,故又稱“料敵塔”。現俗稱定州塔。
開元寺塔挺拔聳立,造型威武端莊。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知州袁瑄曾作詩云:“郡城南面梵王宮,突兀浮圖倚半空。滱水無波看倒影,恆山有翠接危峰。頂安珠樹迎朝旭,檐奏金鈴聽晚風。每上穹然絕頂處,固凝身到碧空中。”另有巡按陝西御史龔樊賢詩句:“緩步浮屠百丈中,盪懷柳絮杏花風。身從十二樓邊過,目盡三千世界空。何處塵緣能我佛,此間心與太虛通。有時跨鶴還來止,更上青天第一重。”
該塔整體結構由內外層銜接而成,之間形成迴廊,猶如外塔環抱內塔;上下兩層之間,內設升蹬梯道,穿過塔心逐層攀旋登高。塔身底層閣樓最高,外觀塔四面開門,內塔外壁各設一個單體佛堂與外門相對應,唯東北角開設一條蹬塔券門。底層閣樓作雙重出檐,底檐磚砌呈棱形,上層檐作仿木三跳斗拱、施彩繪。斗拱承托上層塔身平台。底層內部中心設藻井,原有泥塑立佛一尊。頂部四周作仿木斗拱,向上疊澀收成攢尖頂。三層以上天花板均為彩繪。七層以上是拱券式頂,內壁與券頂繪製佛像與飛禽走獸圖案,迴廊兩側設有25個壁龕。在塔座主龕內,以及各層迴廊磚壁上,嵌有許多碑刻與名人題詠,原為45塊,現存34塊。塔的東、西、南、北四面均開闢券門,其餘佛畫均為開元寺僧人生活之場面。將不同性格的人物描繪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藝工繪手別具一格的獨創才能。最上兩層八面開闢問券門,為拱券式,設有磚雕門額、門替。券頂上飾有桃尖形的得香火煙氣,逐層向上,且線各漸增,象徵著“佛光普照,香火繚繞”的佛門盛景。十一層內迴廊東面券頂上開一近垂直的天井,跨越其上即可登上塔剎。自塔有史以來,登臨者不計其數,但能升登塔剎(俗稱寶塔葫蘆)者甚少。塔頂層八坡八脊,上覆布瓦,瓦壟深可容人平卧。八角脊檐各塑坐式鐵佛像(護法天神)一尊,角脊交匯處是磚砌的蓮花瓣,其上是塔剎鐵座,上面有六節組成的銅鑄葫蘆。登極遠望,可俯瞰城池,統攬全市,“東觀碧海連天,西看嘉山虎踞,北視滱水龍盤,南眺銀河茫茫。“誠不愧古和稱之為中山巨觀,宋代后,開元寺塔素為人們遊覽的場所,定俗遇節登塔,曾數次發生慘禍。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正月十六日,群往登眺,有人詐言州守且至,游眾驚迫,互相擁護,壓死者二百三十七。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五日,村民登塔眺望甚眾,忽訛傳州牧封鎖塔口,遊人驚恐,擁護而下,壓死者三百餘人。
開元寺塔距今已900餘年,其間歷經了10多次地震。清光緒十年(1884年)6月,塔的東北面自顛至地剝落一角,破壞了這一雄偉建築的完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開元寺塔的保護,多次撥款維修。1972年,先後修復塔內階梯、塔脊,塌墜斷崖處增設鐵制欄桿。1983年,修造了保護圍牆和影壁。1987年,國家文物局對該塔開始復原修繕。定州市政府1988年成立了定州修塔指揮部。2001年5月,專業維修人員在80餘米的塔廈里發現了一金屬盒密封的《金剛經》,盒正面刻“金剛經”3個字,左右側面分別刻著“七月十五日”和“雍正元年弟子王惠敬函”。專家認為,這是清代雍正元年維修古塔時放進去的。同時被發現的還有3尊銅佛和一把銅鏡,其中一尊銅佛上有明代弘治年間的字樣。打開金屬盒后,文物工作者發現這部《金剛經》已嚴重縮水,難以翻開。目前,修塔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二期工程將在2001年底結束,翌年即可對外開放遊覽。

眾春園庶

位於城內東北隅。宋太宗時(976--997年),由中山太守李昭亮建。當時瀦水為塘,廣達百餘畝,植有楊柳萬株,花草繁茂,亭榭古雅。每到初春盛夏,波光粼粼,垂柳裊裊,風光綺麗。後來經年曆久,日漸荒廢。韓琦任知定州,將遺跡擴大興修。慶曆八年(1048年),築長堤,建門於西南角,取”偕眾同春“之意,故名為“眾春園”。

雪浪寒齋

萬曆年間,眾春園荒蕪,樓台坍塌,園地為民所有。萬曆十四年(1586年),州牧唐祥興加以恢復,並將雪浪石、韓蘇二祠遷入眾春園。清代闢為行宮。
雪浪寒齋,因石而得名。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貶知定州。一日在中山後圃(今定州中學院內)偶得一石,黑質白脈,中涵水紋,展現出一副若隱若現的山水畫卷,猶如當時著名畫家蜀入孫位、孫知微所畫的石間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飛濺之態,遂名“雪浪石”。蘇東坡得此石如獲至寶,從曲陽恆山運來漢白玉石,琢芙蓉盆將石放入盆中,且於文廟後置齋,名“雪浪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復貶英州,歲久盆與石埋沒。明萬曆八年,知州唐祥興發現雪浪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列為定州八景之一,名“雪浪寒齋”。康熙四十一年,定州牧韓逢庥將盆石移入眾春園,名“后雪浪齋”。齋亭高約4米,六角亭,兩側假石壘砌,古樸典雅。雪浪石立於蓮花石盆之上,盆直徑136厘米,雪浪石高寬各76厘米,厚40厘米,底圍196厘米,黑質白紋,似雪飛揚。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趙州刺史李文耀在臨城縣掘得一塊乳白色太湖石,上刻“雪浪”二字,遂請直隸總督方觀成奏聞皇帝。高宗乾隆為此寫下《御制雪浪石記》,差官將石移置定州眾春園雪浪齋前,御題“后雪浪石”,將蘇軾之石御題“前雪浪石”。乾隆皇帝對雪浪石尤為垂青,御制碑文吟詠之詩至今仍留存十餘首。解放定州城時,眾春園被拆。六角亭是1952年所建。雪浪石因蘇軾名聲顯赫,後世文人墨客多有瞻仰。1965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平山勝跡

位於城北高頭村東北,系兩座相連的大型漢墓。百姓俗稱女郎山或雙峰山。相傳這裡曾產生五色靈芝,甚至留下仙人采芝遺跡。清康熙年間,知州黃開運把它列為定州八景之一,名曰“平山勝跡”。至今勝跡尚存,封土作夯土層,高20米,佔地6萬平方米。夏日峰顛綠樹成蔭,茂草鋪地,登臨攬勝,情趣萬千。

中山後圃

舊址在定州中學院內。清嘉慶年間,知州袁俊築房數間,題匾額曰:“中山後圃”,是官吏休閑、作賦的場所。現已廢毀。

西溪玩月

舊址在在道觀東側,原為池墉,養魚栽荷。州人每於中秋節攜酒競相前往賞月,月夜波光漣漪,因景取名“西溪玩月”。現僅存大道觀殿宇一座。

唐水秋風

唐水即今唐河,距城約十里。過去這裡是肥沃的良田,盛產水稻,頗受唐水之益,秋收季節,金波宜人,堪稱一景。清嘉慶六年(1801年),唐河泛濫之後遂變為沙灘。現今大部分沙灘已變成果園。五月犁花落地時,遍地類雪似銀,別具一悉情趣。

續閱古堂

位於定州中學院內。制前代良臣與守邊將士事迹,用以教化州民,激勵後人,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的教育作用。1914年,中學拓地時將閱古堂廢毀,改建校園。

有關詩詞


秦濟,字公楫,號忍庵,人稱止園先生,山東鄒縣人。生於順治九年(1652),卒於雍正十三年(1735)。貢生。康熙四十六年(1707),筮選得靖江令。適康熙帝南巡,當謁選。更銓帖下,授山西狄道縣知縣。五十四年,以憂去官。性至孝,少隨父宦遊蘇州、定州,即以詩文名,吳偉業蔣超等嘗與之唱和。后謝世居家,築止園,益功於詩。有《止園集》。
《中山八景詩》
恆岳晴嵐
恆岳崔巍奠朔方,遙看真似綉屏張。
西來形勢開全趙,南去林嵐接太行
雨霽千峰朝積翠,雲生萬壑暮含蒼。
樓頭盡日恣吟眺,更擬登臨一醉狂。
嘉山夕照
長安古道博陵西,蒼翠嘉山掛夕暉。
余靄遠隨紅葉亂,落霞還逐白雲飛。
樵人容與歌相答,野鳥徊翔倦亦歸。
見說瑞禾成樂土,願從此地掩荊扉。
原註:山以嘉禾得名
劫灰猶剩梵王宮,宋塔崚嶒俯碧空。
日映琉璃翻翠靄,雪浮鈴鐸語清風。
中山往事圖經在,大茂分疆指顧中。
正是秋來堪望遠,平看天末點寒鴻。
雪浪寒齋
奇石搜來北嶽根,黧然照水半雲屯。
冰壺浮動生燭影,素練迂迴帶浪痕。
詩句常新花吐筆,芙蓉不謝玉為盆。
兩孫已去蘇公杳,獨對寒齋誰共論?
唐水秋風
蓼紅蘆白思悠悠,東入滹沱赴海流。
馬度寒林隨斷雁,沙明遠浦看浮鷗
幾人能謝風塵苦,一葉初驚天地秋。
帝力祗今誰更憶,晴川好共泛扁舟。
西溪夜月
靈源遠引湛西城,良夜攜樽散旅情。
綠沼無波涵玉宇,素娥有影下瑤京。
涼生草樹秋蛩語,光動星河宿鳥驚。
賞勝莫教歸騎促,麗樵戍鼓未三更。
平山勝跡(此山俗名女郎)
路入深村興未闌,平山如拱對巑岏。
春生細草煙鬟碧,日落高岡霧鬢寒。
仙跡已無丹藥灶,荒邱疑有古衣冠。
只今樵牧頻來往,為問靈芝可得餐?
東沼瑞蓮
高柳參差碧水隈,芙蕖當日盡瓊台。
千層綠蓋翻風動,一片紅妝帶雨開。
麴院清芬邀客至,習池嘉會納涼來。
故園人羨東溪藕,寄語山僮著意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