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葯
用以治療病原體所致感染的各種藥物
抗感染藥物是指用以治療病原體(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真菌、蠕蟲等)所致感染的各種藥物,是具有殺滅或抑制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口服、肌注、靜注等全身應用的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和喹諾酮類葯以及其他化學合成藥(異煙肼、甲硝唑、吡哌酸等)。
抗染葯類,包括β內醯胺類抗生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及喹諾酮類,常用抗病毒藥物有利巴韋林、阿昔洛韋、更昔洛韋,抗真菌藥物有克霉唑、酮康唑等,此外還有抗結核藥物、抗寄生蟲藥物等。
抗染葯服、肌注、靜滴。靜滴抗染葯臨床葯治療葯途徑,效,,血葯濃控制優,倍臨床醫視,搶救危病首選救治段。
.抗染葯產系列良反:
這些不良反應由於藥物的作用位置不一樣,也就有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調查研究表示抗感染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的表現種類包括:藥物熱、皮疹、腸道反應、過敏性休克、接觸性皮炎、感光反應、二重感染、血管神經性水腫。還有對各個系統的損壞,以神經系統為例,會有以下的不良反應。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的,會對大腦產生直接的影響,會出現驚厥、癲癇等癥狀,還有的會陷入昏迷。還有的藥物會使中樞系統興奮性增高,會出現頭痛、頭暈、焦慮、煩躁、失眠等癥狀。紅黴素、氯黴素等藥物有時會引發耳毒性。還有當孕婦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時有很大可能會影響嬰兒耳蝸的發育。如果藥物損傷了腎小管的上皮細胞,就會引發白尿、管型尿等不良反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急性腎衰竭這種極有可能危及性命的疾病。還有的藥物會作用於血液循環系統,就會引發貧血、凝血機制異常、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
2.降低抗感染藥物引起不良反應的方法:
針對現實生活中抗感染類藥物會引發各類不良反應的狀況,我 們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降低這種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首先對於 醫護人員來說,就一定要熟悉葯動學和選用藥物抗病原微生物的活 性及藥物的使用症,只有醫務人員把好自己這關才可以從根本上減 少抗感染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還有就是要選用適宜的給藥方案、療程等。不論給藥劑量過大還是過小都會產生不良反應。給藥量過 大會使病人的身體不能承受大劑量的藥物而損傷其各個器官,給葯 量過小則不能取得預想的療效。還有就是要根據病人的生理狀態和 身體狀況進行合理的用藥。因為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所以就不能 按照同一個標準來進行給葯治療,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有很大一部分 的患者產生不良反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及時的做好病原 學診斷,這是選取合理的抗感染藥物的先決條件,只有最及時的做 好病原學診斷才能在第一時間選取適合的抗感染藥物。只有在實踐 中真正的應用這些措施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抗感染藥物引起不 良反應的概率。
1.目前臨床上不正確使用和濫用抗感染藥物的現象較為普遍:
(1)廣泛用於預防感染,外科圍手術期普遍、長時間、大量、不規範的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手術 切口感染,病毒感染缺乏細菌感染徵象或容易繼發細菌感染的高危情況而使用抗菌藥物,造成藥物資源浪費、菌群失調及二重感染,還可引發大量耐葯菌產生。
(2)隨意將抗感染藥物作為診斷性 治療措施,特別是發熱病人的診斷性治療,而不是積極尋找發熱 原因或進行病原體檢查。
(3)抗感染藥物給藥方案不當,藥物選擇、劑量、給葯途徑等不當。如未根據病原體檢查及葯敏試驗 結果選擇抗感染藥物,易造成使用無效藥物;劑量過量易引起不良反應及二重感染,劑量不足易誘導病原菌產生耐藥性;臨床用 葯能口服給葯的,不應肌注或靜脈滴注;抗感染藥物不按療程給葯和頻繁換藥。
(4)出現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時,觀察不及時,仍繼續使用,造成不良後果。
(5)盲目選擇價格貴、新上市、廣譜抗 感染藥物,導致此類藥物敏感的病原體很快產生耐藥性。
(6)忽視無菌操作和外科引流,將抗感染藥物作為“保險丸”使用。
(7)不能及時根據病原體檢查及葯敏結果使用抗感染藥物或在出現耐藥性后仍繼續使用。
(8)不合理的聯合用藥,除非必須,儘可能不聯合使用抗感染藥物。(9)追求最佳治療,忽視耐藥性和費用問題。
(10)追求經濟效益。
(11)忽視患者全身情況,導致嚴重的毒副反應發生。
2.抗感染藥物的管理要求、管理應用原則及建議
(1)抗感染藥物的管理應達到以下要求:
醫院應建立健全抗感染藥物的管理制度。醫院應對抗感染藥物應用率進行統計,力爭控制在50%以下。參與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工作的抗感染藥物專家或有抗感染藥物應用經驗的醫師,負責全院抗感染藥物應用的指導、諮詢工作。檢驗科和藥劑科須分 別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葯敏試驗結果和定期向臨床醫務人員提供抗感染藥物信息的職責,為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提供依據。臨床醫師應提高用藥前相關標本的送檢率。根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結果,嚴格掌握適應證,合理選用藥物;護士應根據,種抗感染藥物的藥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製要求,確執行醫,並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配合醫師做好各種標本的留取和送檢工 作。有條件的醫院應開展抗感染藥物臨床應用的監測,包括血葯濃度監測和耐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等的監 測,以控制抗感染藥物不合理應用和耐葯菌株的產生。
(2)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的原則
嚴格掌握抗感染藥物使用的適應證、禁忌證,密切觀察藥物效果和不良反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嚴格掌握抗感染藥物聯合應用和預防應用的指征。制訂個體化的給藥方案,注意劑量、療程和合理的給藥方法、間隔時間、途徑。密切觀察病人有無菌群失調,及時調整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注意藥物經濟學,降低 病人抗感染藥物費用支出。
(3)抗感染藥物合理,用的建議
已明確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藥物。對發熱原因不明,且無可疑細菌感染徵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藥物。對病情嚴重或細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選用抗感染藥物。正確掌握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感染藥物的適應證和療程。應用抗感染藥物前及時 正確留取臨床標本。嚴格控制抗感染藥物的皮膚、黏膜局部用 葯。強調綜合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不過分依賴抗感染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