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婁章句下

離婁章句下

《離婁章句下》選自《孟子》 ,短章居多,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教育和個人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離婁章句下》選18章。

這18篇分別為《小恩小惠,不知為政》,《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中養不中,才養不才》,《有所不為,而後有為》,《言人不善,如後患何》,《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大人不失赤子之心》,《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博學詳說,將以返約》,《以善養人,能服天下》,《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兩可之間,最是為難》,《逢蒙殺羿,羿也有過》,《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愛人者人恆愛之》,《不孝有五,不顧父母》,《齊人有一妻一妾》。

章句一


小恩小惠,不知為政

原文

子嚴 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 濟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 成;十二月,輿梁 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 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註釋

(1)子產:名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鄭國的賢宰相。
(2)乘輿:指子產乘坐的車子。
(3)溱(zhen)洧(wei):兩條河水的名稱,會合於河南密縣。
(4)十一月:周曆十一月為夏曆九月,下文十二月為夏曆十月。
(5)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橋。
(6)輿梁:能通車馬的大橋。
(7)辟:開闢,即開道的意思。

翻譯

子產主持鄭國的政事時,曾經用自己乘的車去幫助人們渡過溱水洧水。孟子評論說:“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並不懂得從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過車馬的橋,老百姓就不會為渡河而發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門鳴鑼開道都可以,怎麼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地渡河呢?如果執政的人要去討得每個人的歡心,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

章句二


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裡。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 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 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裡。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註釋

(1)為舊君有服:指離職的臣子為原先的君主服孝。
(2)極:窮困,這裡作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其處境極端困難。

翻譯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君主把臣下當狗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
齊宣王說:“禮制規定,已經離職的臣下也應為過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樣做才能使他們為他服孝呢?”
孟子說:“臣下有勸諫,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議,君主聽從。政治上的恩惠下達到老百姓。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打發人送他出國境,並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就叫做三有禮。這樣做了,臣下就會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勸諫,君王不接受;建議,君王不聽從。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把他捆綁起來,還想方設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窮困萬分,離開的當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種情況叫做仇敵。君臣之問像仇敵一樣,還有什麼孝可服呢?”

章句三


中養不中,才養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註釋

(1)中:指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養:培養、熏陶、教育。
(2)其間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翻譯

孟子說:“品德修養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樂於有好的父親和兄長。如果品德修養好的人拋棄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拋棄沒有才能的人,那麼,所謂好與不好之間的差別,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來計量了。”

章句四


有所不為,而後有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翻譯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章句五


言人不善,如後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翻譯

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招來後患如何是?”

章句六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翻譯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章句七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者也。”

註釋

(1)赤子:嬰兒。

翻譯

孟子說:“偉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章句八


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 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註釋

(1)資:積累。
(2)原:同“源”。

翻譯

孟子說:“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自己有所收穫,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

章句九


博學詳說,將以返約

原文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翻譯

孟子說:“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於融會貫通后返歸到簡約去。”

章句九


以善養人,能服天下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能服大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

孟子說:“單憑善就想令人心服,是不能夠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養教育人,才能夠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統一天下,這是不可能的。”

章句十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原文

徐子 曰:“仲尼亟 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 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問雨集,溝澮 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 過情,君子恥之。”

註釋

(1)徐子:孟子的學生徐辟。
(2)亟:屢次。
(3)混混:通“滾滾”,水勢盛大的樣子。
(4)科:坎。
(5)是之取爾:“取是爾”的倒裝句,“取這個罷了。”
(6)儈(kuai):四間大溝渠。
(7)聲聞:名聲,名譽。

翻譯

徐子說:“孔子曾多次讚歎水,說:‘水啊!水啊!’他到底覺得水有什麼可取之處呢?”
孟子說:“水從源泉里滾滾湧出,日夜不停地流著,把低洼之處一一填滿,然後又繼續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這種特性啊。試想,如果水沒有這種永不枯竭的本源,就會像那七八月問的暴雨一樣,雖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滿大小溝渠,但也會一下子就於酒枯竭。所以,聲望名譽超過了實際情形,君子就會感到羞恥。”

章句十一


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註釋

(1)幾希:少,一點點。

翻譯

孟子說:“人和禽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一般人拋棄它,君子卻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啟發,了解人類的常情,於是從仁義之路而行,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

章句十二


兩可之間,最是為難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翻譯

孟子說:“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損廉潔;可以給與,也可以不給與的,給予了有損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損勇敢。”

章句十三


逢蒙殺羿,羿也有過

原文

逢蒙 學射於羿,盡羿 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異。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雲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庚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 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質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 ‘庚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 而後反。”

註釋

(1)逢(peng)蒙:羿的學生和家眾,後來叛變,幫助寒浞殺了羿。
(2)羿:又稱后羿,傳說是夏代有窮國的君主。
(3)乘矢:四支箭。

翻譯

逢蒙跟羿學射箭,學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術比自己強了,於是便殺死了羿。孟子說:“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過。”
公明儀說:“羿不該有什麼罪過罷。”
孟子說:“罪過不大罷了,怎麼能說沒有呢?從前鄭國派子濯孺子侵入衛國,衛國派庚公之斯追擊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夠拿弓,我死定了!’又問給他駕車的人說:‘追我的人是誰呀?’駕車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說: ‘那我不會死了。’給他駕車的人說:‘庚公之斯是衛國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說不會死了,這是為什麼呢?’子濯孺子說:‘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學的射箭。那尹公之他是個正直的人,他所選擇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來了,問:‘先生為什麼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疾病發作,不能夠拿引’慶公之斯說:‘我跟尹公之他學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學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術反過來害您。不過,今天這事是國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於是抽出箭,在車輪上敲打了幾下,把箭頭敲掉,發了四箭然後就回去了。”

章句十四


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

原文

孟子曰:“西子 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 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註釋

(1)西子:指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這裡以她代指美女。
(2)惡:這裡與“西子”相對,主要指醜陋。

翻譯

孟子說:“像西施那麼美麗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穢惡臭的東西,別人也會捂著鼻子走過去;雖然是一個面貌奇醜的人,如果他齋戒沐浴,也同樣可以祭祖上帝。”

章句十五


愛人者人恆愛之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 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 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 哉?禽獸又河難 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 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註釋

(1)橫逆:蠻橫無禮。
(2)此物:指上文所說“橫逆”的態度。奚宜:怎麼應當。
(3)由:通“猶”。下文“我由未免為鄉人也”中的“由”也通“猶”。
(4)擇:區別。
(5)難:責難。
(6)法:楷模。

翻譯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 “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 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於後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麼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於君子別的什麼憂患就沒有了。不是仁愛的事不於,不合於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章句十六


不孝有五,不顧父母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 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註釋

(1)四支:即四肢。
(2)從:同“縱”。
(3)戮:羞辱。
(4)很:同“狠”。

翻譯

孟子說:“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章句十七


齊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 出,則必饜 酒肉而後反。除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展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 間良人之所之也。”
蚤 起,施 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 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 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展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 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 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註釋

(1)良人:古代婦女對丈夫的稱呼。
(2)饜(yan):飽。
(3)間(Jian):窺視。
(4)蚤:同“早”。
(5)施(yi):斜。這裡指斜行,斜從 跟隨,以免被丈夫發現。
(6)國中:都城中。
(7)墦問:墳墓間。
(8)訕:譏消、譏罵。
(9)中庭:庭中。
(10)施施(shi):得意洋洋的樣 子。

翻譯

齊國有一個人,家裡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門,必定是吃得飽飽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問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麼人,據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他妻子告訴他的妾說: “丈夫出門,總是酒醉肉飽地回來;問他和些什麼人一道吃喝,據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但我們卻從來沒見到什麼有錢有勢的人物到家裡面來過,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麼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來,她便尾隨在丈夫的後面,走遍全城,沒有看到一個人站下來和他丈夫說過話。最後他走到了東郊的墓地,向祭掃墳墓的人要些剩餘的祭品吃;不夠,又東張西望地到別處去乞討——這就是他酒醉肉飽的辦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裡,告訴他的妾說:“丈夫,是我們仰望而終身依靠的人,現在他竟然是這樣的!”——二人在庭院中咒罵著,哭泣著,而丈夫還不知道,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他的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在君子看來,人們用來求取陞官發財的方法,能夠不使他們的妻妾引以為恥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孟子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又字子車、子居(待證實)。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繼承併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

出處介紹


《孟子》
《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鍊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的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孔孟之道


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嫉俗。
季羨林大師、李學勤先生倡導“重寫學術史”的背景下,結合考古新證和其它文獻,人們對孔孟之道又有新詮釋。
李學勤先生在2005年8月青島“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
清末大儒杭辛齋也早就指出:“孟子繼孔子之後,七篇之首,即揭明仁義大旨,而歸體於性善及經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及繼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見孟子之不知《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