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周仁壽的結果 展開

周仁壽

莒州知州

周仁壽(1858—1929) 原名坤榮,字敬甫,又作鏡甫。江蘇溧陽人。琅琊道尹兼警備司令。1900年考取舉人,1906年被分發到莒州任職。不久升為冠縣試署。1911年,由山東巡撫胡建樞保薦代理莒州知州

人物生平


周仁壽,自幼聰慧,十五歲舉童生,第二年父兄相繼病卒,為生計,輟學。二十八歲到了溧陽城,在衙前租房開茶館,漸漸與一些吏役結交,自此從事包攬詞訟、交通衙署的活動。因交際需要請客送禮的經費,所以經常造成囊中屢空的現象。為得錢幣,他便開始暗鑄銅籌。橫財到手后,他慷慨結交各色人等,被官府察覺,多虧與之結交的衙門中的好友通風報信,他就深夜逃命他鄉。
光緒年間,庚子賠款時,周仁壽流落到上海,靠筆耕謀生。
1902年夏,他聽說要恢復科舉,於是連夜潛回溧陽,在衙門吏員中摯友的幫助下,將國庫中百石稻穀私自賣掉,作為赴試與活動資金。按照清朝規定,童生是沒有功名的學子,只有參加院試錄取后,才有秀才功名,秀才再參加考試,考中者才稱舉人。這次鄉試特殊規定,優級童生可直接參加院試,考中者作為庚子(1900年)、辛丑(1901年)、壬寅(1902年)三年的併科舉人。當時周仁壽已經四十二歲了,考中了舉人。有舉人身份者要想做官,就要花費資金打通關係,而周仁壽家庭貧寒,但他有朋友。於是在朋友、親友的資助下,他遠奔京都,拜倒在權門之下。奮鬥了五年,他謀得了一個八品官的缺,到山東待命。周仁壽輾轉到了濟南,又候缺兩載。
1907年,莒州才有缺,將他發到莒州任職,此時他已經50歲了。周仁壽到任后,慎重但敏捷的處理政務,對一切民事糾紛案,他都非常重視調查研究,注重調解處理。如西岔河村孫某,叔侄爭嗣訟已達五年,經過周仁壽的多次調解,叔侄倆相抱痛哭,共同感謝周仁壽的恩情。東鄉土財主張某,狀告其長工綁架其女。經周仁壽查訪,發現這是主僕相愛私奔匿居,經過對質,原告理窮,立判當堂成婚,喝令其父出錢百吊為女婿安家。周仁壽在莒州任官一年多,像這類案例,佳話廣傳。
1909年,周仁壽奉命調到冠縣,署理縣政,也以勤政聞名。
1911年,莒知州熊遠猷棄職。山東巡撫胡建樞與周仁壽素有往來,保薦他代理莒知州,時年52歲。到任月余,辛亥革命發生,宣布成立中華民國,實行共和制,將莒州改稱莒縣,周仁壽就剃掉辮子,脫去清朝的官服,做起了北洋政府正式知縣。周仁壽對莒縣的風土人情熟悉,上次在莒州時,他就已經得知莒縣南庄、北管、北杏王氏大家族常有干預政務的情況。於是周仁壽一到任,就拜偈四鄉紳老,虛心徵求施政高見。據大家的意見,他首先擴大練勇編製,以維持地方治安,確保富室安全。不到一年他就將練勇擴充到百員,並且都配備了洋槍。這個時期,莒縣北鄉大沈庄有一劉氏巨族,指控本族叛逆劉化邦勾通亂黨,網羅幫會為害一方。周仁壽為迎合紳宦的願望,同時也為了應付上級勘亂的命令,就將劉化邦在衙前用木籠處死。這個舉動頗得紳宦稱訟,並獲得上級嘉獎。
1916年五月二十四日,高密民軍400餘人奔向莒城,圖謀反袁獨立。周仁壽得到密報,就命令警備隊長率眾六百人,潛入莒北源河嶺伏擊民軍,民軍受重創敗回。周仁壽為此捷曾上文報功並下獎官兵。自民國十年,周仁壽剿匪有力,功冠沂州。先後由拉棍扛刀的數十練勇,發展成熟用洋槍的六百警兵,先後殲滅集團巨匪十數股,並生擒匪首鄧九寨,使莒縣境內安定,富室稱頌。
1918,張宗昌南戰慘敗,張宗昌偕其同黨六人化裝亡命奔莒縣,周仁壽密行款待,豐助經費,派心腹保鏢用小車送至煙台
1925年張宗昌沒有忘記周仁壽救命之恩,保舉他升任膠州道道尹,兼煙台交涉員。周感到煙台、膠州混亂,託故未行。幾經周旋,當年秋天改委琅琊道道尹,兼警備司令,代臨沂縣長。周又將行轅設莒縣遲遲未行。至到民國十五年一月才赴沂州就任,離莒前夕各界爭相宴請,臨別時莒人贈“萬名傘、德政匾”各一具,立《去思碑》於南城門東側,更其靴置東城門龕留念。當時送行人群夾道數里,設餞行桌多處,送行鄉老有灑淚握別者,有攔路叩頭述恩者。周仁壽徒步緩行,長揖為禮,並散發一宗《別莒縣父老書》。琅琊道尹與警備司令,是官轄七縣的官員,並是握有五千警兵的將領。但當時軍閥干政,縣長竟然變成了催糧小吏,地方武裝全被駐軍所控。前任道台王銘珍,因對軍閥逼糧無力,曾經被連次遭到扣押,數次遭到凌辱。周仁壽到任,也如履薄冰。但他曾經在危難之機幫助過張宗昌,所以張宗昌對他多有關照,而莒縣的紳士又極力支持他,再加上當時駐紮在臨沂的奉系預備軍長王翰銘根基也不深,王翰銘也不敢妄為,所以他還能自主施政,商紳利益百姓安全還能得到保障,其政聲也得到紳民稱頌。
1925年年三月,直魯聯軍第四軍軍長方永昌駐沂,方軍長久聞周仁壽政有清聲,人緣眾佳,不便非禮。但為控制地方財政,特宴請周仁壽,要求軍方派委臨沂縣長以助周仁壽,周仁壽以督辦早有人選而回絕。於是周仁壽致電張宗昌,薦舉其心腹秘書董汝俊為臨沂縣縣長。方軍長對此懷恨在心,對周仁壽傲不為禮,經常毆打地方警兵,侮辱道署吏役之事時有發生。周仁壽感到自己在這裡大有與虎為鄰之懼,於是將眷屬遷居北京。
1927年,北伐軍圍攻臨沂,方軍長強迫董汝俊縣長為其前導入戶搶糧,董縣長不忍心搶糧,所以遲遲不予執行。方軍長就以貽誤軍機罪將董扣押,周仁壽雖營救但方軍長將董縣長槍決。周仁壽痛苦收屍,偷偷親自啟程將董縣長的遺體送到其故里歷城,並且親自痛哭致祭,並傾宦囊撫恤其遺屬。經過這件事,周仁壽傷心至極,就多次到省里要求辭職,后調到中央賑災會,委為駐濟南分會主任,自此流寓北京。
1928年年五月方永昌敗逃,又到莒北招賢、仕陽等廿余村製造了血火慘案,死傷600餘口、焚房房屋2000餘間。周仁壽聞訊火速撥現洋4000元派人送到莒縣,隨後又從直魯賑災會轉撥現洋17000元,賑濟受劫人丁2500餘口中。當年莒地又鬧旱、蝗災之災,莊稼歉收再加之兵燹,年底時,周仁壽親自帶白面4000袋,紅糧一宗,到莒城賑災慰問,居民見之如逢久別親人。此行之後,他就去職,旅居北京。
1929年升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未能赴任。同年冬天,周仁壽患腸病至滬治療無效卒於上海,時年71歲,一生一妻三妾四子。卒后國民政府當局曾派朱慶瀾馬鴻逵前往弔唁。

為政舉措


清末民初,吸毒賭博已成禍患,政府屢禁不止。周仁壽到莒縣任職不久,就街道禁毒懲賭的命令,於是立即擬寫文告,廣行張貼,並委令警兵晝夜偵緝。時未逾月,將全縣煙館主人,窩賭局頭抓捕十幾人,重笞后押於鬧市,焚其鴉片賭具,由警官宣布罪狀。從此之後,又將警告不改的煙鬼、賭徒鐐銬加身,遊街示眾,游後分別拘役。經過一年多的懲治,吸毒、賭博頹風漸絕,紳民稱頌,贈其匾曰:“除暴安良”。
周仁壽在莒縣任職期間,一直提倡戒奢辦福利,倡導節儉做事和做慈善事業,並將治安罰款納入慈善事業之中。周仁壽又帶頭在商紳界集資兩萬四千一百九十三吊舉辦了因利局、保生局、感化院等慈善事業。貧苦百姓深得其濟。
周仁壽注重環境保護。民國三年,周仁壽捐款四百吊引進蒲苗、艽白、菱角紅蓮城濠、金龍河等處種植,派警兵看管,其收入歸城建。這是莒地水產養殖、美化環境的首倡者。沭水大堤常年失修,民國八年,周仁壽帶頭捐銅圓兩千三百吊,在他的帶動下,富戶、商號踴躍捐款,於是修成了北起馬庄,南至鄒家莊子十里沭堤。
周仁壽重視尊師重教和興辦學校,民國二年首創崇德女學,為莒地民女入學的開端。為了辦學,他教育其長女周淑傳,傾奩資千元銀洋捐於教育事業。為培養新學師資,他利用舊學宮創立乙種農業學校,並建立了教員養成所,開沂州地區師資學校之先河。此後又辦了初級小學、高等小學多處。為舉辦中學,幾經擱淺,后雖批准而無經費,只好採取伐取城郊公樹、捐款等措施,才將縣中建成。周仁壽為聘請名師親自登其門,親發函柬。為此莒縣中學第一批教師為沂州地區之佼佼者。周仁壽每次下鄉巡視必至學校作訪,在縣城則經常微服入校,澆花掃地,儼然如校役。對學生教導、學生課卷,經常查閱。周公對在外地求學之院校學生常作家境調查,對貧困者撥款或捐款經常給予周濟。如名醫李福民、軍官荊修友、官員邵立均等,均曾受其救濟,他尊師重教資助貧苦學生的事,深受莒人讚賞。
周仁壽注重挖掘文化遺產,曾聘請文人周興南、白錫錄、潘琛遠等,將先賢遺著校刊待印,非常可惜的是因為後期調任,成書者僅有《柘山遺集》、《焚余詩草》,此二書為史學家王獻唐所肯定。
因有上述功績,於民國十二年二月,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授周仁壽“二等文虎獎章”與“大綬嘉禾勳章”。
周仁壽善於看風使舵,結交權勢,1916年十二月間,袁世凱公然稱帝,改元洪憲。周仁壽也曾宴請紳老表示祝賀。數日之後,發布文告:一切行文自告示之日起,皆用“洪憲紀元”。可笑的是,他的布告還在牆的時候,袁世凱就退位了。袁世凱退位后,周仁壽就在署前自書標語說“推翻帝制,恢復共和,乃萬民之願”。

造福鄉里


周仁壽作為地方士紳,為家鄉辦義舉也是當然之責,1911年,返里數日,捐銀洋伍千元委託專人,辦起了歌岐小學。
1915年,在本村投巨資看辦了紡織、竹編兩大作坊,並請名師授徒,專收孤兒供其食學藝,使大宗孤兒技成而得成家立業,受濟者世代感恩。
1916年,又自助千元銀洋重修秦公橋而拒絕碑上留名。
1918年民國七年前後在鄉置田六百畝出租,其收益大部用於家鄉善事。在其居家短暫間,對地方公益、修建祠堂、扶貧濟苦等事,皆慷慨解囊。周仁壽晚年,在其卧室中撰條幅曰:為子孫積德,少給後代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