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禪師

明末禪宗僧人

妙峰禪師,法名福登,俗姓續,是春秋名人續鞠居的後代。明末著名禪宗僧人。

人物生平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31)生於山西省平陽府(今山西臨汾)一個貧苦家庭。七歲時,遭遇荒年,父母病餓而死。當時家裡窮得連薄皮棺材也準備不起,在鄉鄰親友的幫助下,用兩片破席包裹,草草埋葬了雙親。
此後,妙峰成了無人撫養的孤兒,每天給村裡人放羊,勉強糊口。這樣長到了十二歲,實在過不下去了,聽人說附近有座佛寺,可以剃度為僧,修行吃齋。這也算是窮孩子的一條活路,他便跑去出了家。
明朝中葉,佛教凋敝,許多佛寺其實已無戒律修行可言,出家人也分三六九等,富的如地主商賈,窮的如長工佃戶,欺壓剝削歧視,是常有的事。妙峰不幸,也進了這麼一個火坑。人窮、貌丑、年紀小、勢力薄,處處都受欺負。不要說受戒學法修行,便是粗茶淡飯和破衣爛衫也不能保障。妙峰這麼苦混了五年,看看十七歲了,一事無成,越來越艱難,索性逃了出來,拿個破瓢當討飯碗,浪跡江湖。
平陽流浪到蒲州(今永濟市),他便不再亂跑了。白天在蒲州城裡討飯,晚上睡在文昌閣里。文昌閣的老僧朗公,是位慈悲心腸的真修行人,對妙峰態度不錯,經常照顧他。漸漸地,妙峰的命運有了轉機。

人物軼事


山陰王的青睞
蒲州城裡住著一位明朝宗室山陰郡王,姓朱名俊柵。祖上本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個兒子代王朱桂,封在大同,幾代之後,人口繁衍,在大同不好生活,有幾支便移封到晉南。山陰王朱俊柵便是這麼一個旁支小郡王,普通貴族。史書上說他:“萬曆二十年,西夏弗寧,山陰王俊柵奏詩八章,寓規諷之旨。代處塞上,諸宗洊經禍亂,其言皆憂深思遠,有中朝士大夫所不及者。”可見,他是個有憂患意識的開明貴族,並有文才,信佛教。由於他的青眼相加,改變了妙峰禪師的一生。
有一天,山陰王在文昌閣看見妙峰,見這個年輕人雖然奇醜無比,五官皆露,但神凝骨堅,是個可造之材,就暗示朗公和尚關照妙峰。過了一陣子,晉南大地震,蒲州一片狼籍,妙峰也被壓在塌屋之下,朗公把他挖出來,發現居然皮肉無損。俗語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山陰王因此更加青睞妙峰,認為他日後定成大器,便刻意地培養他。
山陰王對妙峰說:“你大難不死,何不‘痛念生死大事’,早早地開始修行?”妙峰這時已經二十一歲了,聽了此話,便想遠遊求學。山陰王認為妙峰佛學底子太差,出去也學不了什麼,便讓他到附近中條山上的棲岩寺“閉關”修行。棲岩寺本是北朝高僧曇延的發跡之地,此時已破敗不堪,山陰王幫助妙峰修理了幾間屋子居住。
妙峰禪師
妙峰禪師
所謂“閉關”,就是關著門不出來,集中精力修行,生活問題由“護關人”照顧。妙峰向附近一位法師請教了“法界觀”的修行法門,便開始了漫長的“閉關”。這個法門,要求一直站著修行,幾年之內不許坐也不許睡,非常辛苦。妙峰堅持了三年,忽然有所開悟,便樂顛顛地在紙上寫了四句偈語,託人送給山陰王審閱印證。山陰王讀了,驚奇不已,認為妙峰確實有慧根有高見。但回 頭又一想,覺得妙峰現在太年輕,如果不加以挫折砥礪,說不定日後會變成一個目中無人空言欺世的狂僧。山陰王靈機一動,讓人找了一隻破舊鞋子,把臭鞋底割下來,裝在信封里,另附了一張紙,寫道:“這片臭鞋底,封將寄與爾。並不為別事,專打作詩嘴!”派人送還給妙峰。妙峰見了,立即明白了山陰王的深意,便在佛前認真地拜了幾拜,拿線把臭鞋底拴起來,掛在自己脖子上,當作“座右銘”,繼續刻苦修行,從此不再亂髮議論。又過了三年,“閉關”期滿,便出來拜見山陰王,行動言語之間,頗有高僧的威儀。
山陰王繼續鼓勵妙峰道:“你的修行雖然有了些基礎,但還沒有聽過真正的佛法,弄不好以後會墮入邪見。現在介休山裡有高僧在講《楞嚴經》 ,我出點盤纏,你去聽講吧。”妙峰這年二十七歲,去介休山裡聽了經,並受了具足戒,大有收穫。回蒲州以後,山陰王又說:“你現在算是個合格的僧人了,但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腳步不出山門,仍然像個井蛙一個沒有見識。南方的高僧善知識很多,你去雲遊參訪一番,開開眼界。回來之後,詳細講給我聽,就當是替我辛苦一趟吧。”
山陰王親自為妙峰準備雲遊參訪的用具和盤纏,並把自己穿的絨線衣襪脫下來,外頭裰了一層不起眼的破布,送給妙峰,讓他路上取暖。
妙峰於是隻身一人,煙水雲遊,參訪南方各地的高僧,請求指教,並朝拜了南海普陀山
與憨山大師的友誼
出家人云游參訪,是很辛苦的事。趕著了住廟吃齋,趕不著風餐露宿。妙峰從普陀山下來,渡海回到寧波,不幸染上了流行的疾疫,病困在客店之中。孤零零地,沒一個人照應。晚上想喝口水,喊了半天,店小二也不搭理。渴極了,想起浴盆里還有點水,便強撐著病體,用手鞠了幾口水喝。那洗澡水入口,竟感甘甜無比。早上起來,借著光亮一看,浴盆里其實是骯髒的臭水,登時難受噁心,嘔吐了半天。
但出家人生活中處處都要參悟佛理,妙峰嘔吐完了,忽然想到,晚上渴極了喝時,那水是甘甜的,早晨天亮了看見,水卻成了髒的,看來是“凈穢由心”啊!他想明白了這層道理,立即便不噁心嘔吐了,心中暢快,病很快就好了,只是留下一身的黃腫疥瘡
接著,他雲遊到南京,在天界寺里掛單暫住。寺里和尚,看他又丑又臟,便分配給他一個清理廁所的職事,叢林里稱為“凈頭”。由於這個因緣,他結識了後來被稱作明末四大高僧的憨山德清大師。
他們兩人的相識,很有意思。憨山年紀比妙峰小,但出身於國內大叢林報恩寺,屬於名門弟子,後起之秀。再加上他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在當時名氣就已經很大了。無極大師在天界寺主講《法華經》 ,憨山擔任副講,相當於“助教”,是個很出風頭的職事。可是,憨山偏偏不滿足於講經說法,私下裡常常留心尋訪高人,想參悟“向上一著”。他每天早晨上廁所時,發現天界寺的這個廁所乾淨得很,卻從來不見有人打掃,心裡奇怪,琢磨著必有高人。所以,他特意偵察了好幾天,發現打掃廁所的“凈頭”是個黃腫病行者,每天半夜裡點燈幹活,凌晨時分眾僧起來登廁時,他的活已經幹完了。於是,憨山認定這位黃腫病行者是個高人,決心和他結交。
過了幾天,廁所忽然不幹凈了。憨山一打聽,原來“凈頭”病倒了,便去看望,由此和妙峰禪師結識了。兩人見面后的對話也挺有意思,妙峰說:“身上的病倒還可以忍受,只是饞病難治。”憨山問他為什麼,妙峰說:“看見別人吃饅頭,心裡頭放不下。”憨山知道妙峰這是餓壞了,一個外來的病僧,在寺里不受重視,餓了也沒人管,他便找了一些糕點送給妙峰,妙峰吃得很快活,兩人由此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妙峰聽過憨山講經,很欽佩他的學問。憨山則很佩服妙峰的修持,表示想跟著妙峰一起雲遊參訪。但妙峰病好后,覺得自己大事未了,害怕憨山牽累他,就悄悄地溜走了。
妙峰迴到蒲州,拜見了山陰王,講述了雲遊參訪的經歷,並介紹了憨山的才華和為人。隨後,他躲到中條山深處,刻苦修行,勇猛精進,一連三年,頭髮鬍子都沒剪過一次。山陰王也越來越信仰佛教,蓋了一座廟,把妙峰從深山裡請出來當住持,並委託他到北京跑一次,印一部大藏經回來。妙峰來不及剃除鬚髮,搭了進京官員的便車,就趕到了北京。在這裡,他第二次遇見了憨山,見面仍然富於戲劇性。
憨山此時為了重修報恩寺,在北京尋找機會,並不是很得意。妙峰來見時,謊報自己是位鹽客,對面相視,鬚髮散亂,雙目炯炯,問憨山:“還認得我嗎?”憨山盯著看了半天,最後還是從那雙亮眼睛認出是原來天界寺的黃腫病行者,如今黃腫已消,卻增了許多鬚髮,與以前大不相同,果然像個鹽客。妙峰感慨地說:“我改頭換面了啊!”憨山笑道:“本來面目還在。”
第二天再聚,連床夜話,親如兄弟。憨山再次表示想跟著妙峰修行,妙峰謙虛地說:“我願意給你前驅打狗。”
憨山的朋友左司馬汪伯玉也非常看重妙峰,囑咐憨山要把妙峰作為良友,一起修行。憨山本來是個天賦高,心氣傲的人,後來有點猶豫,不願意跟著別人的腳跟轉,汪伯玉再三勸誡督促,憨山終於在妙峰起程之後追了過去,一起回到了蒲州。
第二年,憨山幫助妙峰安葬了雙親,兩人一起到五台山隱居修行。妙峰比憨山修行早,經驗多,在修行過程中,經常給憨山加以指點印證。
五台山大作佛事
妙峰和憨山在五台山隱居修行幾年之後,兩人都有了不少進步。憨山為了報答雙親養育之恩,決定刺血書寫《華嚴經》一部。妙峰也積極響應,發願刺舌血書寫《華嚴經》一部。兩人的苦行和孝心,感動了當時的明神宗皇帝和慈聖太后,專門派人頒發給寫經用的金紙。
寫經幾年,功德圓滿,妙峰和憨山決定舉辦一場“無遮大會”來做紀念和慶祝,這是大型的法務活動,複雜儀式多,參與人數多,花費時間多,消耗錢糧多。兩人分工,由妙峰下山去募化錢糧,憨山在山上準備其它事宜。這時,因為神宗皇帝成婚後一直沒有子嗣,皇室便派人分別到五台山和武當山做佛教道教兩種祈禱。憨山的政治意識強,認為這是方外臣子為國盡忠的一個機會,便決定將自己籌備已久的“無遮大會”改成祈嗣大會。
在這件事情上,妙峰和憨山發生了分歧,朝廷派來的太監也覺得憨山這是阿諛依附皇室,攀龍附鳳。憨山據理力爭,最後妙峰和其它各方面都同意了憨山的作法。於是,無遮大會改成了祈嗣大會,舉辦得很成功。這件事,對妙峰和憨山的後半生影響都非常大。在法會舉行后的十個月,皇宮裡一位小宮女替明神宗生了個男孩,便是後來繼位的明光宗。太后對這幾位高僧感激不已,連帶對佛教也照顧不少。於是,在民間某些的說法里,竟把憨山和妙峰等人,稱為“國舅”。
法會結束后,憨山和妙峰都出了大名,天下盡知。兩人覺得盛名之下不可居,便悄悄地離開了五台山。這一對法門兄弟也從此分了手,以後再沒有見過面。臨別之時,妙峰把自己的小徒弟沙彌德宗送給憨山,伺候起居。
憨山隱居到山東嶗山,日後因為興建海印寺,和道教發生爭執,並牽連進宮闈爭端,吃官司,被迫還俗,發配嶺南,在南方傳播佛教,著書立說,重興禪宗祖庭,終成一代名僧。
妙峰則隱居到山西的蘆芽山,日後在皇室、貴族、官僚乃至廣大佛教徒的支持下,好事不斷,法運興隆,幾十年間,營造了許多宏大的工程。
佛門“魯班”
妙峰禪師後期在建築工程等方面的卓越才華,次第展現,讓人目不暇接。他參禪悟道,掌握了佛家所說“五明”中的“工巧明”,變成了天才。
妙峰到蘆芽山隱居后不久,感恩戴德的慈聖太後派人找著了他,撥專款在蘆芽山修建華嚴寺,供妙峰居住,後來又在山頂修建了一座七層鐵塔。這是妙峰經營建築之始。
不久,蒲州的萬固寺也要重修,當地官僚王見川出資,請妙峰主持工程。萬固寺是妙峰的舊遊之地,自然不能推辭,他回到萬固寺經營了三年,完成了這一工程,塔殿一新。接著,陝西三原要修建渭河大橋,當地官僚李廓庵聘請妙峰主持,用了二年時間完成。
辦完了故鄉和陝西的工程,妙峰仍回蘆芽山居住。中途路過寧化,看見石壁千仞,一平如掌,是營造佛窟的最佳地方,剛乾了幾年建築的妙峰興緻勃勃,募財動工,建成了精妙絕倫的石雕建築“萬佛洞”,至今還是當地的名勝古迹和旅遊勝地
回到蘆芽山不久,宣化府要建黃河大橋,慕名來聘請妙峰禪師主持工程。這個工程頗有些難度,水闊沙深,妙峰親自測量設計,最後建了一座二十三孔橋,也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