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研究腿身比量化的指標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是腿身比量化指標,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礎。

簡介


定義

馬努維列爾(Léonce-Pierre Manouvrier,1850年6月28日-1927年1月18日),法國人類學家、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Manouvrier's skelic index/Stem-leg length index),等於[(身高-坐高)/坐高]×100,是探討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礎。

分型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如表所示:
型別指數
超短腿型(hyperbrachyskelictype)X~74.9
短腿型(brachyskelictype)75.0~79.9
亞短腿型(subbrachyskelictype)80.0~84.9
中腿型(mesatiskelictype)85.0~89.9
亞長腿型(submakroskelictype)90.0~94.9
長腿型(makroskelictype)95.0~99.9
超長腿型(hypermakroskelictype)100.0~X
由於坐高存在早晚差異,即晨起測量值大於睡前測量值,所以馬氏指數晨起測量值小於睡前測量值。

指數


身高坐高指數
(一)身高坐高指數(index of sitting height/body height):一種體型指數,(坐高/身高)×100。表示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也叫比坐高。一般將指數值小於52視為短軀幹型,大於54視為長軀幹型。女性較大,男性較小;兒童和成年人較大,少年較小。黃種人屬長軀幹型。我國城市青年,男性平均為54.1,女性平均為54.3(據青少兒體制調查1979)。
在一些英文文獻中,稱之為Cormic Index。
(二)身高坐高指數(Stature-sitting height index)分型如表所示:
型別指數
短軀幹型(short trunk)X<51.0X<52.0
中軀幹型(middle trunk)51.0≤X≤53.052.0≤X≤54.0
長軀幹型(long trunk)X>53.0X>54.0
身高坐高指數各種型別所對應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如表所示:
型別馬氏指數
短軀幹型X>96.08X>92.31
中軀幹型88.68≤X≤96.0885.19≤X≤92.31
長軀幹型X<88.68X<85.19
(三)身高坐高指數也可以間接地反映出被測試者的軀幹與腿長的比例,但它在反映人體腿長比例方面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更直接、更明確、更敏感。它的指數值與腿長成反比,使用時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方便。
其次,雖然腿身比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差異顯著(p<0.01),但效應量不大(d<0.8),即男女相差較小;而身高坐高指數分型男女相差偏大,不太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
下身長坐高指數
下身長坐高指數(lower extremity-sitting height length index),等於坐高/(身高-坐高);
本指數反映上下身長比例,說明體型特點。

年代差異


中國

我國1979年與2013年20-24歲人群身高坐高指數、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如表所示,由此可見,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兩性腿長分型均由亞短腿型轉變為中腿型。
項目
1979年2013年差值1979年2013年差值
坐高指數54.153.7-0.454.354.0-0.3
馬氏指數84.986.11.284.285.31.1
台灣本地和紐西蘭奧克蘭移民家庭成員的(坐骨下肢長/身高)×100指數、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坐姿膝高/身高)×100指數平均值如圖、表所示,由此可見,三個指數兒子大於父親、女兒大於母親。
項目父子差母女差
奧克蘭台北奧克蘭台北奧克蘭台北奧克蘭台北奧克蘭台北奧克蘭台北
(坐骨下肢長/身高)×10045.5845.4045.0645.2446.3146.2345.4246.260.730.830.361.02
(坐骨下肢長/坐高)×10083.7683.1582.0282.6286.2585.9883.2286.082.502.831.203.47
(坐姿膝高/身高)×10029.2629.2529.0029.2329.6829.7029.1629.610.420.450.160.38

日本

1943-1978年出生的6-17歲未成年人的坐骨下肢長(Subischial Leg Length)占身高比例的平均值如圖冊所示,由此可見,隨著年代的逐漸推移,各年齡組的(坐骨下肢長/身高)×100的總體趨勢是增加的。
不同年份出生的成年人身高、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如表(單位:cm)所示,由此可見,隨著年代的逐漸推移,(會陰高/身高)×100的總體趨勢是增加的。
誕生年度男性女性
身長股下(股下/身長)×100身長股下(股下/身長)×100
'99171.778.145.49158.470.844.70
'98171.878.145.46158.470.844.70
'97171.878.145.46158.570.844.67
'96171.878.145.46158.570.844.67
'95171.878.145.46158.670.944.70
'94171.878.145.46158.670.944.70
'93171.878.145.46158.670.944.70
'92171.878.145.46158.670.944.70
'91171.978.245.49158.570.844.67
'90171.878.145.46158.670.944.70
'89171.978.245.49158.670.944.70
'8817278.245.47158.670.944.70
'87171.978.245.49158.670.944.70
'86171.978.245.49158.570.844.67
'85171.878.145.46158.470.844.70
'84171.878.145.46158.570.844.67
'8317278.245.47158.670.944.70
'82171.978.245.49158.770.944.68
'8117278.245.47158.770.944.68
'8017278.245.47158.770.944.68
'7917278.245.47158.670.944.70
'7817278.245.47158.770.944.68
'77171.978.245.49158.670.944.70
'7617278.245.47158.770.944.68
'75171.878.145.46158.670.944.70
'74171.878.145.46158.570.844.67
'73171.778.145.49158.570.844.67
'72171.57845.48158.570.844.67
'71171.67845.45158.470.844.70
'70171.477.945.45158.470.844.70
'69171.477.945.45158.470.844.70
'68171.477.945.45158.370.744.66
'67171.377.945.48158.270.644.63
'66171.377.945.48158.270.644.63
'65171.377.945.4815870.544.62
'64171.277.845.44157.970.544.65
'63170.877.645.43157.770.344.58
'62170.877.645.43157.670.344.61
'61170.577.545.45157.370.144.56
'60170.477.445.42157.270.144.59
'59170.277.345.42157.270.144.59
'58170.177.345.44157.17044.56
'57169.977.245.44156.969.944.55
'56169.877.145.41156.869.844.52
'55169.576.945.37156.669.744.51
'54169.476.945.40156.469.644.50
'53169.476.945.40156.669.744.51
'52168.976.645.35156.269.544.49
'51168.776.545.3515669.444.49
'50168.476.445.37155.969.344.45
'49168.376.345.34155.869.244.42
'48168.176.245.33155.669.144.41
'47167.976.145.32155.46944.40
'46167.575.945.31155.36944.43
'4516775.745.3315568.844.39
'44166.775.545.29154.668.644.37
'43166.375.345.28154.668.644.37
'42166.175.245.27154.368.444.33
'41165.674.945.23154.268.344.29

印度

1952至2011年,印度加爾各答兒童和青少年馬氏指數的變化如圖所示,年代差異如表所示。由此可見,當代兒童的馬氏指數高於過去,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青春期以後,當代青少年的馬氏指數和過去接近,女孩略低於過去。
年齡(歲)男性女性
1952-66 vs.1982-831982-93 vs.1999-20111952-66 vs.1999-20111952-66 vs.1999-2011
71.690.782.47**3.11***
81.060.121.174.23***
90.931.352.28**4.88***
100.331.441.773.29***
111.911.373.28***0.76
121.700.882.58***0.62
130.860.991.85-0.26
140.140.420.560.16
15-1.240.04-1.20-0.97
16-1.812.260.45-0.85
17--0.06-1.21
18---0.25-0.31
19---0.65-0.16
註:*-p≤0.05,**-p≤0.01,***-p≤0.001

波蘭

1983年、2000年、2010年克拉科夫(波蘭)兒童和青少年馬氏指數如表所示,由此可見,馬氏指數的變化趨勢為先減后增。
年齡(歲)1983年2000年2010年
男女差男女差男女差
3.576.377.5-1.276.477-0.674.775.7-1
4.578.779.7-178.679-0.476.777.4-0.7
5.57980.5-1.580.681.4-0.879.580.3-0.8
6.582.784-1.382.183.7-1.68283.7-1.7
7.58485.1-1.184.285.3-1.184.683.90.7
8.586.987.5-0.685.786.1-0.48585.4-0.4
9.588.989.7-0.88788.3-1.38787.8-0.8
10.590.690.10.59089.30.788.789.1-0.4
11.592.591.70.891.390.319190.30.7
12.593.691.91.793.791.22.592.989.23.7
13.594.791.13.694.489.74.79388.84.2
14.5949049488.65.492.1875.1
15.593.789.64.192.2884.291.186.84.3
16.592.2893.291.287.53.791.888.43.4
17.59289390.286.93.391.688.63
18.591.687.83.890.287.72.592.988.94

捷克

PAVEL GRASGRUBER & EDUARD HRAZDÍRA(2012年)分析比較了不同年代捷克人的體質測量數據,由此可見,相較於過去,馬氏指數出現了降低的趨勢。
男性
人數年齡身高(cm)坐高(cm)身高-坐高(cm)馬氏指數參考文獻
83#20.8178.092.086.093.46Pavlík, 1971
-18.00-18.99175.391.084.392.64Seliger & Bartůněk, 1977
7218.00-18.99178.993.385.791.83Jirák et al., 2003
311058.9±7.0174.990.184.894.10Webb et al., 2008
15719-64179.693.486.292.31Kovařík, 2011
14218-29181.095.285.890.01this study
25430-39180.594.785.890.44this study
女性
人數年齡身高(cm)坐高(cm)身高-坐高(cm)馬氏指數參考文獻
-18.00-18.99164.087.476.687.65Seliger & Bartůněk, 1977
5318.00-18.99167.788.279.590.15Jirák et al., 2003
363458.0±6.9161.984.977.090.69Webb et al., 2008
16118-62166.387.878.589.39Kovařík, 2011
13718-29168.890.178.787.34This study
28130-39168.289.778.587.55This study

德國

德國徵兵體質調查數據節選,如圖所示,隨著年份增加,坐高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身高差異


高身材的人大致都是腿較長,身材的高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下肢的長短,而不是坐高。
LM Meadows、RL Jantz(1995)認為,與較矮的人相比,較高的人下肢骨骼相對身高更長,以及脛骨和腓骨相對股骨更長(脛股指數或Crural指數更大)。
中國
利用"1991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13-22歲漢族男女城鄉114431名中小學生的資料,得出不同身高段間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的比較如表所示。由此可見,各年齡中均顯示身材越高,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越呈梯次上升。換言之,身材高者下肢相對於軀幹的比例大。在男13-16歲、女13-14歲中,各身高段間兩指數的差異均相對較小。這是因為青春期生長突增中,下肢的增長先於軀幹所造成的干擾影響。
年齡組(歲)身高段(cm)
164.0-166.9167.0-169.9170.0-179.9180.0-184.9>185.0
13-1488.088.289.089.5-
15-1685.786.387.289.389.9
17-1883.984.685.888.590.0
19-2083.484.385.587.289.4
21-2283.684.385.487.688.9
年齡組(歲)身高段(cm)
153.0-155.9156.0-158.9159.0-167.9168.0-171.9>172.0
13-1484.785.586.487.993.1
15-1683.083.985.187.189.9
17-1882.483.184.487.188.4
19-2082.483.384.786.887.8
21-2282.783.384.787.189.5
利用1991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檢測中男18-22歲18922人,女16-22歲38581人(均為漢族)資料,得出身高179.9cm以下的男性、身高167.9cm以下的女性的馬氏指數如表所示
性別身高段(cm)馬氏指數
<159.981.7
160.0-163.982.9
164.0-166.983.6
167.0-169.984.3
170.0-179.985.5
<148.980.3
149.0-152.981.5
153.0-155.982.5
156.0-158.983.3
159.0-167.984.6
美國
《The Medical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World War》中,一戰時期美國白人士兵各身高段的坐高、身高減坐高如表所示;由此可見,身高與坐高、身高減坐高均為正相關。
身高(cm)坐高(cm)身高-坐高(cm)
148-14990.1258.38
150-15183.8266.68
152-15383.6268.88
154-15586.7467.76
156-15784.8871.62
158-15985.4273.08
160-16186.374.2
162-16386.9675.54
164-16587.6676.84
166-16787.9878.52
168-16989.0879.42
170-17189.9680.54
172-17390.6281.88
174-17591.3683.14
176-1779284.5
178-17992.785.8
180-18193.5486.96
182-18394.1888.32
184-18594.8489.66
186-18795.0691.44
188-18995.2693.24
190-19196.2494.26
192-19395.6896.82
194-19594.5699.94
196-19795.16101.34
198-19993.32105.18
200-20194.5106
202-20397.5105
平均值:171.9990.3981.6
白人、黑人士兵的腿身比如表所示;由此可見,身高與坐高指數負相關,與[(身高-坐高)/身高]×100指數、馬氏指數正相關。
身高(cm)白人黑人
坐高指數[(身高-坐高)/身高]×100馬氏指數坐高指數[(身高-坐高)/身高]×100馬氏指數
148.560.739.364.7454.445.683.82
150.555.744.379.5354.245.884.50
152.554.845.282.4853.846.285.87
154.556.143.978.2553.346.787.62
156.554.245.884.5052.547.590.48
158.553.946.185.5352.347.791.20
160.553.846.285.8752.147.991.94
162.553.546.586.9251.848.293.05
164.553.346.787.6251.748.393.42
166.552.847.289.3951.448.694.55
168.552.947.189.0451.148.995.69
170.552.847.289.3951.148.995.69
172.552.547.590.4850.849.296.85
174.552.447.690.8450.749.397.24
176.552.147.991.9450.349.798.81
178.551.948.192.6850.149.999.60
180.551.848.293.0549.850.2100.80
182.551.648.493.8049.950.1100.40
184.551.448.694.5549.850.2100.80
186.5514996.0849.150.9103.67
188.550.549.598.0248.851.2104.92
190.550.549.598.0247.852.2109.21
192.549.750.3101.214753112.77
194.548.651.4105.7645.854.2118.34
196.548.451.6106.61---
198.54753112.77---
200.547.152.9112.31---
202.548.151.9107.90---

BMI指數


國內
山東省42348名學生(男21248,女21100),年齡7-18歲,按身高坐高指數百分位數男女各選出兩組(≥75和<25),BMI指數差距範圍為——男1.28–1.55kg/m,女1.06–1.90kg/m。如圖所示: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國外
研究表明,身高坐高指數與BMI指數正相關。那麼,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與BMI指數負相關。
坐高指數與BMI指數
坐高指數與BMI指數

指數分型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如表所示:
型別指數
超短腿型(hyperbrachyskelictype)X~74.9
短腿型(brachyskelictype)75.0~79.9
亞短腿型(subbrachyskelictype)80.0~84.9
中腿型(mesatiskelictype)85.0~89.9
亞長腿型(submakroskelictype)90.0~94.9
長腿型(makroskelictype)95.0~99.9
超長腿型(hypermakroskelictype)100.0~X

比例分佈


《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體型調查研究》(年齡17-21歲),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582;女=484)
超短腿型短腿型亞短腿型中腿型亞長腿型長腿型超長腿型
n%n%n%n%n%n%n%
10.2386.517630.324942.8931623420.3
51.2358.317340.8153365412.740.9

坐高測量


測量依據

坐骨結節在大腿伸直時不易摸到,因為它被臀大肌下緣所覆蓋。需用手指沿臀溝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時,臀大肌下緣上移,坐骨結節移至皮下,與凳面接觸故易摸到。
因此,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坐骨結節恰好與凳面接觸。也就是說,凳面即為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的平面。

測量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國際生物學計劃”(IBP)關於坐高的測量方法,它對以營養學為研究目的的測量規定是:
“被測者坐於一桌面,雙足懸空,無支撐。其膝後部位於桌緣的正上方。上身挺直。牽引頦下部稍稍向前,大腿和臀部肌肉應在放鬆狀態。頭部處於法蘭克福平面。測高儀垂直,在骶部和左右肩胛之間與脊柱相接觸。”
對於為人體工程學研究而進行的坐高測量,WHO的測量方法要求被測者將雙足踏於木板之上。
只要在椅面和測高儀上附一簡單裝置,坐深、臀膝距等項目值即可同時讀出。我們認為,在我國今後的人體測量工作中,應該採用這種方法。

注意事項

測量時必須大腿與地面平行並與小腿間呈直角
測量時必須大腿與地面平行並與小腿間呈直角
測量時必須大腿與地面平行並與小腿間呈直角,絕對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因為,坐在凳子上,挺直軀幹,大小腿所成角度從90°變為180°的過程中,軀幹自然收縮。其次,左右肩胛間的脊柱和骶部保持在一條垂直線上,兩處緊靠立柱,絕對不能后腰貼在牆上。

腿長


狹義的腿長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一)定義
解剖學人體測量學上的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包括股骨與脛骨的長度,系指下肢除去足以外的長度;等於大腿長加小腿長,或下肢全長減內踝高。
(二)間接測量
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人類學家根據研究結果,常以髂前上棘點恥骨聯合點進行測量,並推算出一個常數來求得大腿長和全腿長的近似值。
全腿長=(髂前上棘高-內踝點高)×96%
全腿長=(恥骨聯合高-內踝點高)×105%
使用不同測點(大轉子點、恥骨聯合點或髂前上棘點)測定下肢全長(下肢長)、全腿長(腿長)、大腿長,結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種測量法都測不出下肢全長(下肢長)、全腿長(腿長)、大腿長的精確的解剖學長度。

廣義的腿長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即廣義的腿長,從大到小依次為髂嵴高臍高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會陰高、身高減坐高、臀溝高。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減內踝高,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大轉子點高減外踝高,會陰高減內踝高 等。
其中,會陰高有兩種:一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等於身高減坐高;二是恥骨聯合下緣高,略大於身高減坐高。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採用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測量點
測量點
(一)定義
(1)髂嵴點高/髂嵴高/下肢長H:髂嵴點(ic)至地面的垂距。
(2)臍高:臍點(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後上棘高:髂後上棘點(is.p)至地面的垂距。
(4)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長A: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5)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下肢長B: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6)恥骨聯合上緣高/恥骨聯合高:恥骨聯合點(sy)至地面的垂距。
(7)會陰高/股下高/腿內側長:會陰點(pe)至地面的垂距。
(8)身高減去坐高(坐高: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距,即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9)臀溝高/臀紋線高/下肢長C:臀溝下緣最低點至地面的垂距。
(二)相關數據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1)《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如圖冊所示,相關數據如下,以供參考:
項目男女差
身高(mm)17141591.3122.7
髂嵴點高(mm)1014.2943.970.3
(髂嵴點高/身高)×10059.1759.32-0.14
臍高(mm)1003.6925.178.5
(臍高/身高)×10058.5558.130.42
髂後上棘高(mm)970.3897.672.7
(髂後上棘高/身高)×10056.6156.410.20
髂前上棘點高(mm)933.4847.286.2
(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54.4653.241.22
大轉子點高(mm)875.7814.561.2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51.0951.18-0.09
恥骨聯合高(mm)866.1748.7117.4
(恥骨聯合高/身高)×10050.5347.053.48
身高-坐高(mm)788723.764.3
[(身高-坐高)/身高]×10045.9745.480.50
會陰高(mm)783.3714.568.8
(會陰高/身高)×10045.7044.900.80
臀溝高(mm)748.7692.356.4
(臀溝高/身高)×10043.6843.510.18
(2)《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項目男女差
身高(cm)162.94175.5812.64
髂嵴點高(cm)98.88107.348.46
(髂嵴點高/身高)×10060.6861.130.45
臍高(cm)98.21105.887.67
(臍高/身高)×10060.2760.300.03
大轉子點高(cm)86.1692.836.67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52.8852.87-0.01
身高-坐高(cm)77.7484.196.45
[(身高-坐高)/身高]×10047.7147.950.24
會陰高(cm)77.1483.726.58
(會陰高/身高)×10047.3447.680.34
臀溝高(cm)74.4381.447.01
(臀溝高/身高)×10045.6846.380.70
(註:《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中,會陰高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等於身高減坐高,略小於恥骨聯合下緣高。)

測量方法比較


目前針對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軀幹與腿的比例)及腿與全身的比例的測量方法有很多種,下面對比其中幾種:

大轉子點高

以大轉子點高+23mm為下肢長,與身高比較。
嚴格意義的下肢長,學名下肢全長,應以股骨頭頂點為起點,但在活體測量中,探覓該點是十分困難的。而以大轉子為起點加上大轉子至股骨頭頂點之間的距離的平均值來計算下肢長也有問題。儘管大轉子形狀突現於人體表面,但它是一個球面,很難定出測點。

髂前上棘點高

以髂前上棘點高-40mm為下肢長,與身高比較。
在人體測量中常以髂前上棘為起點,減去髂前上棘至股骨頭頂點的平均值來計算下肢長。這一方法雖然比以大轉子為起點的方法易於操作,但問題是在人體表面上精確地定出該測點也有困難。而更大的問題是成年人由於身高、骨盆斜角與髂翼形狀有很大差異,不同個體間自髂前上棘至股骨頭的垂直距離變化範圍為9~52mm,平均值為40mm。這樣大的變化範圍,以一個平均值來替代,顯得過於模糊,因此其參照價值大大減弱。尤其不利的是骨盆前傾明顯的被測者,用此法量得的下肢長數值低於骨盆前傾不明顯的被測者。

臀溝高

以臀溝最下緣高為下肢長,以第七頸椎棘突至臀溝最下緣的距離為軀幹長,相互比較。
臀溝位於人體表面背側,是臀部與大腿間的褶線,它的最下緣是可以肯定地加以定位的痕迹。被測者有的臀部肌肉緊湊,有的鬆弛下垂,因肌肉形態不同而對“臀位”高低的觀感產生影響,但臀部肌肉形態並不改變臀溝高度。該方法還包括以第七頸椎棘突至臀溝最下緣的距離作為軀幹長的測量,但問題是目前所使用的測量方法測得的這一數值不是測點間的垂距,即這兩個測點不在同一垂線上,因此其穩定性不可靠,在測量時使用捲尺沿體表測量,測得的數值含有弧長因素,而這一因素的個體間差異很難從數值中減去,這就使數值缺乏可比較性。

會陰高

會陰高測量誤差
會陰高測量誤差
以會陰高為下肢長,與身高比較。
不同參考資料中,會陰點可以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也可以位於恥骨聯合下緣。前者測量所得的會陰高其實就是身高減坐高。其次,測量會陰高時,被測者採取立姿,會陰點往往不好確定,活動直尺卡的位置和鬆緊程度對測量結果有所影響。在一些文獻中,會陰高數據缺乏參考性。

坐高和馬氏指數

以坐高為軀幹長,以身高減坐高為下肢長,以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反映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
(1)坐骨結節在大腿伸直時不易摸到,因為它被臀大肌下緣所覆蓋。需用手指沿臀溝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時,臀大肌下緣上移,坐骨結節移至皮下,與凳面接觸故易摸到。因此,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坐骨結節恰好與凳面接觸。也就是說,凳面即為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的平面。
(2)人體測量中所建立的標準姿態,標準測軸(垂直軸、矢狀軸、橫軸),標準平面(矢狀面、額狀面、水平面)及標準方位,使測得的數值穩定可靠,因而具有可比較分析的科學價值。身高與坐高的測量簡單易行,數值取自被測者的標準姿態與標準測軸,穩定可靠。馬氏軀幹腿長指數不直接以軀幹長與下肢長作為原始數據,而是通過身高與坐高間的數值關係,以指數形式反映出被測者的軀幹長、下肢長與身高三者間的比例關係,正是避開了不穩定、不可靠的因素,因而具有科學性。它以指數值所劃分的腿型級別更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測量所需器械簡單通用,一般的醫務所中的身高計校準后便可使用。
(3)身高坐高指數也可以間接地反映出被測試者的軀幹與腿長的比例,但它在反映人體腿長比例方面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更直接、更明確、更敏感。它的指數值與腿長成反比,使用時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方便。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用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檢測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軀幹與腿的比例)是最好的方法。

標準數據


中國

《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GB10000-88)》節選,以供參考:
年齡分組項目男女差
男18-60歲,女18-55歲身高(mm)16781570108
坐高(mm)90885553
腿長=身高-坐高(mm)77071555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54.1154.46-0.35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45.8945.540.35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84.8083.631.18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亞短腿型亞短腿型
18-25歲身高(mm)16861580106
坐高(mm)91085852
腿長=身高-坐高(mm)77672254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53.9754.30-0.33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46.0345.700.33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85.2784.151.13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中腿型亞短腿型
26-35歲身高(mm)16831572111
坐高(mm)91185754
腿長=身高-坐高(mm)77271557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54.1354.52-0.39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45.8745.480.39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84.7483.431.31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亞短腿型亞短腿型
男36-60歲,女36-55歲身高(mm)16671560107
坐高(mm)90485153
腿長=身高-坐高(mm)76370954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54.2354.55-0.32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45.7745.450.32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84.4083.311.09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亞短腿型亞短腿型

日本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以供參考:
項目男女差
身高(mm)17141591.3122.7
坐高(mm)926867.658.4
腿長=身高-坐高(mm)788723.764.3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54.0354.52-0.50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45.9745.480.50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85.1083.411.68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中腿型亞短腿型
《size-JPN 2004-2006》不同年齡層次的身高、坐高、腿長、身高坐高指數、腿身比以及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如圖表所示,以供參考: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美國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和《2010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Marine Corps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年份項目男女差
1988身高(cm)162.94175.5812.64
坐高(cm)85.291.396.19
腿長=身高-坐高(cm)77.7484.196.45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52.2952.05-0.24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47.7147.950.24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91.2492.120.88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亞長腿型亞長腿型
2010身高(cm)162.49175.3412.85
坐高(cm)85.991.916.01
腿長=身高-坐高(cm)76.5983.436.84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52.8652.42-0.45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47.1447.580.45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89.1690.771.61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中腿型亞長腿型

粗略判斷


粗略判斷腿身比
粗略判斷腿身比
雙膝過肩 與否、腕線過臀線 與否、腕線過會陰與否皆可粗略地判斷腿身比(一字馬高舉過頭例外)。而得出精確的腿長數據須測量坐高等,得出精確的腿身比須依據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等。

人種差異


艾倫法則

艾倫法則是艾倫(J.A.Allen)在1877年發現的。他發現在恆溫動物的同種個體之間或近緣物種的個體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傾向:一般越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個體,其向體外突出的部分,如耳、吻、頭、肢、尾等變得越短。這種傾向可使體表面積減少,能起到防止熱量散失的作用,有利於保持體溫,是對寒冷環境的適應。
根據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種所作的調研來看,人類基本上也服從艾倫法則(羅伯特斯,1973)。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在不同人種間表現出的差異,也可以用艾倫法則來加以解釋 。
年平均氣溫(℃)與身高坐高指數的關係如圖冊所示,由此可見,當地年平均氣溫與人群坐高指數負相關。

世界各地

(一)馬氏指數平均值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可以反映軀幹與下肢的比例,是具有相對穩定種族特徵的指標。
馬氏指數平均值從大到小依次為澳洲土著、非洲人、歐洲人、亞洲人。
北京與重慶人在82.72-88.79之間,符合蒙古人種的特點;白種人在88.68-92.31之間,黑種人在92.31-100之間。
韓國人男性為85.31,女性為84.08。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地區人群的馬氏指數高於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的人群,其中泰國男性為91.49,女性為87.74。
俄羅斯人男性為89,女性為86;波蘭人男性為91,女性為87;捷克人男性為94,女性為91。
美國白人男性為90.14,女性為87.84;美國黑人男性為96.34,女性為93.38;墨西哥裔美國人男性為89.51,女性為87.14。非洲黑人大於美國黑人,有的地區男性達到115,女性達到113。東非地區的肯亞坦尚尼亞蘇丹的男性分別為102.61、103.57、108.34。
瓜地馬拉瑪雅人男性為83.15,秘魯女性為79.21。澳洲土著男性為111.42,女性為107.9;澳大利亞人(英裔為主)男性為90.71,女性為89.03。
(1)不同國家(地區)或民族的馬氏指數,以供參考:
排序國家/地區/民族馬氏指數排序國家/地區/民族馬氏指數
1蘇丹人108.1617羅馬尼亞人90.84
2幾內亞106.1918西班牙人90.66
3坦尚尼亞人103.5019美國白人90.55
4肯亞人102.4720瑞典人90.51
5衣索比亞人102.0221波蘭人90.48
6奈及利亞人101.1722匈牙利人89.93
7印度人(中部)100.2023愛爾蘭人89.93
8沙烏地阿拉伯人98.6924墨西哥人89.72
9阿爾及利亞人98.5325冰島人89.61
10美國黑人96.2326俄羅斯人89.29
11馬來人94.9727泰國人89.29
12荷蘭人94.9328伊朗人89.11
13克羅埃西亞人94.1729日本人87.20
14希臘人93.4630中國人86.57
15比利時人92.3831愛斯基摩人86.22
16德國人91.4632阿留申人(聖保羅)86.15
(2)不同國家(地區)或民族的男性馬氏指數,以供參考:
排序國家(地區)或民族人數馬氏指數排序國家(地區)或民族人數馬氏指數
1澳洲土著40119.789其他亞洲人15890.84
2中部非洲226110.9710歐洲849990.84
3非洲3884100.4011南美(印第安人)281290.84
4美拉尼西亞人200100.0012阿伊努人9089.39
5尼格利陀人37896.4613西伯利亞人141786.92
6印度59893.8014亞洲(中國人)142986.57
7北美(印第安人)139892.3115非洲俾格米人4986.22
8馬來人141791.9416愛斯基摩人9486.22
(二)馬氏指數極端值
(1)《The Medical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World War》中,一戰特殊時期美國軍人的馬氏指數如下:
白人(n=96239)平均值為90.28,最小值為47.12,最大值為150.67;
非白人(n=6433)平均值為96.9,最小值為60.64,最大值為140。
(2)《Metrical Characters of a Central Australian Tribe》(1957)中,澳洲土著男性(n=22)平均值為116.78,最大值為145.1;女性(n=20)平均值為114.41,最大值為130.41。
(3)《Contributions to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faiyum, sinai, sudan, kenya》(1952)中,肯亞馬賽人成年男性(n=147)平均值為109.73,最大值為177.78 。
中國南北方
(一)據紀新從美國《科學文摘》(1981—1,2月號)翻譯的美國學者博伊斯·倫斯伯格的人類學論文中,所得出北方人四肢相對軀幹較短,南方人較長。
華南人(據莫世泰,1983)與華北人(據Stevenson,1929)長骨推算身高回歸直線比較,同身高華南人四肢較華北人長。
(二)然而,據2009-2013年的體質數據,中國漢族上肢形態特徵的變化規律符合艾倫法則,下肢卻不符合。雖然北方氣溫較低,但北方漢族下肢卻相對較長,呈現出腿長臂短的特徵。有學者認為高身材的人大致都是腿較長,身材的高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下肢的長短,而不是坐高。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人類的現象不符合艾倫法則,如在非洲熱帶環境中生活得俾格米人身材矮小四肢短,有學者認為這可能與俾格米人身體缺乏某些激素有關。
由此可見,很多因素都可能對人類的四肢長短、粗細產生影響,氣溫只是諸多影響因素之一。
(1)2009年-2013年測量了中國22個省漢族共26952例(以秦嶺淮河為界區分南北方),數據節選,以供參考:
中國北方鄉村漢族與南方鄉村漢族馬氏指數的比較
項目
北方南方南北差北方南方南北差
身高(mm)1671.21649.521.71554.71539.015.7
坐高(mm)893.9887.56.4841.8836.05.8
身高-坐高 (mm)777.3762.015.3712.9703.09.9
馬氏指數86.9685.861.1084.6984.090.60
中國北方城市漢族與南方城市漢族馬氏指數的比較
項目
北方南方南北差北方南方南北差
身高(mm)1688.51663.5251574.91552.922
坐高(mm)906.8893.213.6854.2844.89.4
身高-坐高 (mm)781.7770.311.4720.7708.112.6
馬氏指數86.2086.24-0.0484.3783.820.55
南方漢族與蒙古人種北亞類型族群、南亞類型族群進行比較:
項目
北亞類型南亞類型南方漢族北亞類型南亞類型南方漢族
身高(mm)1670.61612.31655.31553.11508.51545.6
坐高(mm)892.6856.2891.9839.2803.1839.7
馬氏指數87.287.785.786.587.684.2
(2)中國18-25歲青年體質調查測量數據的平均值(節選)如表所示:
註:根據1979年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機能與素質23項測試指標綜合統計材料而編製。
項目全國南方北方南北差
身高(cm)170.3159.0169.3158.1171.4159.82.11.7
坐高(cm)92.186.391.785.892.586.80.81.0
馬氏指數84.9184.2484.6284.2785.3084.100.67-0.16
(3)漢族36個鄉村族群的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註:排序以男性為基準,其次女性。
排序地區隸屬性差排序地區隸屬性差
1保定河北省89.988.41.519長沙湖南省86.084.21.8
2張家口河北省89.386.13.220宜春江西省85.884.51.3
3錦州遼寧省88.887.31.521化州廣東省茂名市85.884.51.3
4威武甘肅省88.786.91.822昆明雲南省85.883.82.0
5福州福建省88.686.42.223成都四川省85.784.80.9
6荊州湖北省88.586.32.224文昌海南省85.784.31.4
7漳州福建省88.486.61.825興安盟內蒙古自治區85.583.12.4
8南陽河南省南陽市88.184.83.326資陽四川省85.483.12.3
9昌圖遼寧省鐵嶺市87.886.21.627梅州廣東省85.083.41.6
10平涼甘肅省87.886.21.628湖州浙江省85.083.31.7
11荊門湖北省87.586.31.229滁州安徽省84.984.10.8
12蒲城陝西省渭南市87.285.22.030景德鎮江西省84.883.21.6
13婁底湖南省87.285.12.131哈爾濱黑龍江省84.582.61.9
14富平陝西省渭南市86.886.20.632淮安江蘇省84.382.41.9
15新野河南省南陽市86.784.22.533萬寧海南省84.083.70.3
16紹興浙江省86.584.61.934贛州江西省83.982.21.7
17安順貴州省86.284.31.935晉中山西省83.880.53.3
18濰坊山東省86.183.22.936榆樹吉林省長春市83.081.81.2

坐高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身高坐高指數黃種人大於白種人,白種人大於黑種人,如圖表所示:
瓜地馬拉瑪雅人男性身高坐高指數為54.6,秘魯女性身高坐高指數為55.8。澳洲土著身高坐高指數男性只有47.3,女性只有48.1,有的男性甚至極端至40.8。北京與重慶人的身高坐高指數在52.97至54.73之間,符合蒙古人種的特點,白種人的身高坐高指數為52-53左右,黑種人平均在50-52左右。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不同國家或地區身高坐高指數如圖所示:

馬氏指數

黑人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黑人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蘇丹丁卡人和努巴人
蘇丹丁卡人和努巴人
從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來看,美國白人男性為88.93,女性為87.02;美國黑人男性為95.20,女性為91.83。非洲黑人大於美國黑人,有的地區男性甚至達到115,女性達到113。東非地區的肯亞、坦尚尼亞、蘇丹的男性分別為102.61、103.57、108.34。

年齡差異


月經初潮是女生青春期發育的重要標誌,也是反映青少年性發育水平及長期變化的重要指標。蘇玲等將2005年體質調查中有關女生月經初潮的資料進行分析,如表所示:女生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表現為未潮組高於已潮組,這是因為未來潮女孩處在突增高峰期后,下肢突增明顯,故指數較高;而來潮后,女生軀幹的突增(本身比下肢晚)越來越明顯,故指數值較低。這與國內外有關報導結果一致。
年齡(歲)已潮未潮差異
1185.2±3.886.8±4.01.6*
1285.1±3.986.0±3.90.9*
1384.4±4.387.2±4.22.8**
註:*p<0.05,**p<0.01
雌激素對骨質的成骨細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並影響長骨的成骨中心骨骺的癒合。身材高挑、腿細長的女孩子們青春期的時候往往雌激素水平不夠,長骨的骨骺閉合得晚,所以個子高、第二性徵弱。反過來,如果體內雌激素過多,會導致長骨的骨骺閉合早、身材偏矮,但優勢是女人味十足、體型豐滿。
以下數據表明,腿身比平均值少年遠大於成人。

中國

年齡差異
年齡差異
我國研究資料表明,人體各部長度的年增長比(各年度增長值/身高年增長值×100)均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這就決定了人體各部長度/身高×100指數也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增加。
如圖冊所示,城市男生的[(身高-坐高)/身高]×100指數在7-13歲時隨年齡增加而增大,13歲以後,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小。與此相反,身高坐高指數在7-13歲時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小,13歲以後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城市女生的情況與城市男生相似。所不同的是,由於女生青春期發育較男生早,這兩項指標的曲線隨年齡增加而變化的轉折點比城市男生早一年。

外國

Sitting/standing height ratio in Spanish
Sitting/standing height ratio in Spanish
西班牙兒童從出生到成年身高坐高指數的變化,如圖冊所示:
年齡(歲)男女差
50.0049.260.74
159.1759.52-0.35
264.9465.36-0.42
369.4469.93-0.49
473.5374.07-0.54
576.9277.52-0.60
679.3780.00-0.63
781.9781.970.00
884.0384.75-0.71
986.2186.210.00
1087.7287.720.00
1189.2988.500.79
1290.0987.722.37
1390.0986.963.13
1489.2986.213.08
1588.5086.212.29
1687.7285.472.25
1786.9684.752.21
1886.2184.751.46
(三)拉薩市和那曲牧區藏族學生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隨年齡變化如表所示
年齡(歲)拉薩那曲
男女差男女差
7-84.7684.620.1485.5184.111.4
8-85.8286.76-0.9486.2285.620.6
9-86.1187.69-1.5888.9787.351.62
10-86.7488.21-1.4791.189.042.06
11-89.6890.3-0.6288.8588.410.44
12-91.3388.263.0793.1388.174.96
13-91.2788.82.4792.3187.095.22
14-89.9687.862.188.3386.591.74
15-90.5987.59390.2588.062.19
16-89.1387.271.8687.9487.480.46
17-89.54881.5489.6287.592.03
18-1987.5686.930.6388.7387.041.69

美國

The Skelic Index
The Skelic Index
美國艾奧瓦州青少年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隨年齡的變化,如圖冊所示:
年齡(歲)白人黑人
男女差男女差
273.9174.52-0.6177.9479.86-1.92
380.1880.51-0.3384.1684.50-0.34
483.1583.49-0.3487.2787.270.00
585.1985.87-0.6990.4890.84-0.36
686.9289.04-2.1291.5792.31-0.74
789.3989.390.0093.8094.93-1.13
891.2091.200.0095.3196.85-1.54
992.3191.940.3798.0298.020.00
1092.6893.05-0.37100.0098.411.59
1194.5593.800.75100.8098.022.78
1295.3192.313.00101.2197.633.58
1394.9390.114.82101.2196.464.74
1494.5589.754.8099.6096.852.75
1593.0588.684.3799.2095.313.89
1692.3188.683.6398.4194.933.48
1791.2088.682.5396.4694.172.29
1890.8489.391.4597.2494.173.06
1990.4888.322.1597.2493.423.82
2090.1188.321.7996.4694.551.91

英國

1995-1996年,英格蘭東南部0-18歲兒童和青少年(男性1424名,女性1208名)的身高、坐高、坐骨下肢長如圖冊所示,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如表所示
年齡(歲)男女差
52.8453.13-0.29
160.5560.440.11
268.5771.11-2.54
373.3273.86-0.54
476.8375.920.91
581.1982.10-0.91
684.3484.64-0.30
786.9485.970.97
888.6088.010.60
989.3488.630.71
1090.2890.73-0.45
1191.3890.760.63
1292.7090.931.77
1394.4489.824.62
1494.5388.526.00
1592.6989.063.63
1691.1987.903.29
1790.6587.852.79
1889.2887.012.27

荷蘭

1996-1997年,荷蘭0-21歲兒童和青少年(男性7482名,女性7018名)的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變化如表所示
年齡(歲)男女差
0.2546.6346.410.21
0.549.0348.810.22
0.7551.5251.520.00
154.3254.320.00
265.5666.39-0.83
374.8376.06-1.23
480.1880.83-0.65
583.1583.150.00
684.8484.840.00
786.5786.570.00
888.3288.320.00
990.4890.110.36
1092.3191.570.74
1193.8092.681.12
1294.9393.801.13
1396.4693.802.67
1496.8593.053.80
1596.0891.574.51
1695.3190.844.47
1794.9390.844.09
1894.1790.843.34
1993.8090.483.32
2093.8090.113.68
2194.9390.114.82

西班牙

西班牙兒童從出生到成年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和百分位數的變化,如表所示
男性
AgeMeanP3P10P25P50P75P90P97
53.1450.1551.5251.7552.4453.8554.0856.25
158.9856.4957.4857.7358.9859.2460.7761.55
267.5064.7465.2966.9467.5068.3569.4970.36
372.7170.3671.8272.7173.0173.6174.2275.44
475.4473.0174.8375.1375.4475.7576.0677.94
578.8976.3777.3077.9478.5779.2180.5181.16
681.4978.8979.8680.8381.4982.1583.4984.16
783.8281.1682.1582.8284.1685.1985.8786.57
888.3285.5386.5787.6288.6889.7590.4891.20
990.8487.9788.6889.7590.8491.5792.6893.80
1092.6890.1190.8491.5792.3193.0594.5595.69
1194.5591.5792.3194.1794.5595.6996.4697.24
1294.5591.5792.3194.1794.5595.6996.4697.24
1394.5590.8491.9493.4294.5596.0897.6398.41
1493.8090.4891.5792.6893.8095.3196.8597.63
1592.6889.3990.4891.5792.6894.5596.0896.85
1692.6889.0490.1191.5792.6894.1795.6996.46
1791.5787.9789.0490.1191.5792.6894.1795.31
1891.2087.6288.6889.7591.2092.3193.4294.55
女性
AgeMeanP3P10P25P50P75P90P97
54.5652.2153.1453.8554.5655.7656.4956.99
165.5662.8763.9364.7465.8466.3967.5068.35
268.9266.1166.9467.7968.6369.7870.9471.82
373.9170.9472.1273.0174.2274.8375.4476.68
476.9973.9175.1376.3777.3077.9478.8979.86
579.8676.6877.9478.8980.1881.1682.1582.82
682.8279.8680.8381.8282.4883.8285.1985.87
784.8481.4982.8284.1685.1986.5787.6288.32
886.9283.4985.1986.2287.2788.3289.3990.48
988.6885.1986.2287.6288.6889.7590.8491.94
1091.2087.6288.6890.1191.2092.3193.8094.93
1192.6889.0489.7591.2092.3193.8095.3196.46
1293.0589.3990.1191.2092.6894.1796.0896.85
1391.5787.9789.0490.4891.5792.6894.1795.31
1490.4886.9287.9789.3990.4891.5793.0594.17
1589.7586.2287.6289.3989.7590.8492.3193.42
1689.0485.8786.5787.9789.0490.1191.5792.31
1789.0485.5386.5787.6288.6890.1191.5792.31
1888.6885.1986.2287.2788.6889.7591.2092.31

奧地利

2009年,奧地利4至19歲兒童、青少年的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如表所示
年齡女性男性
P3P50P97P3P50P97
469.9375.7683.3369.4475.7683.33
4.571.4377.5284.7570.9276.9284.75
572.9979.3786.9671.9478.1386.21
5.574.0780.6588.5073.5380.0087.72
675.7681.9790.0974.6381.3089.29
6.576.9283.3390.9175.7682.6490.91
777.5284.7592.5976.9284.0391.74
7.578.7486.2193.4678.1384.7593.46
879.3786.9695.2479.3786.2194.34
8.580.6587.7296.1580.0086.9695.24
981.3088.5097.0980.6587.7296.15
9.581.3089.2998.0481.3089.2997.09
1081.9790.0999.0182.6490.0998.04
10.582.6490.91100.0083.3390.91100.00
1183.3391.74100.0084.0392.59101.01
11.583.3391.74101.0184.7593.46102.04
1284.0392.59102.0485.4794.34103.09
12.583.3392.59102.0486.2194.34104.17
1383.3391.74101.0186.2195.24104.17
13.582.6491.74101.0186.2195.24105.26
1481.9790.91100.0086.2195.24105.26
14.581.9790.09100.0086.2195.24104.17
1581.3090.0999.0185.4794.34104.17
15.580.6589.2998.0484.7594.34104.17
1680.6589.2998.0484.7593.46103.09
16.580.6589.2998.0484.0393.46102.04
1781.3089.2998.0484.0392.59102.04
17.581.3089.2997.0983.3392.59101.01
1881.3089.2997.0983.3392.59101.01
18.581.3089.2997.0983.3391.74101.01
1981.3089.2997.0983.3391.74100.00

莫三比克

莫三比克青少年不同年齡、居住地、性別的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如表所示
年齡(歲)居住地男女差
9貧民窟92.794.17-1.50
中心區96.595.311.15
全體94.294.55-0.38
10貧民窟95.393.421.89
中心區97.296.460.78
全體96.595.311.15
11貧民窟94.994.930.00
中心區98.895.693.11
全體97.295.311.93
12貧民窟99.696.463.14
中心區99.296.462.74
全體98.496.461.95
13貧民窟98.496.082.33
中心區100.094.175.83
全體99.294.934.27
14貧民窟99.694.555.05
中心區97.692.315.32
全體99.293.805.40
15貧民窟98.895.313.49
中心區98.094.553.47
全體98.894.933.88
16貧民窟97.295.691.54
中心區98.091.576.45
全體97.693.803.83
17貧民窟96.593.802.67
中心區96.992.684.17
全體96.593.423.04

三國比較

學童生徒の下肢高座高指數 (Skelic Index)の加齢変化
學童生徒の下肢高座高指數 (Skelic Index)の加齢変化
韓國、日本、美國學生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隨年齡的變化,如圖冊所示:

兩性差異


受社會文化態度和審美偏好影響,人們更願意、也更傾向於用小樣本甚至個例,去印證“腿身比是性別二態性特徵、女性腿身比更大”的錯誤想法。其次,女性上衣設計較短,穿高腰裙、高腰褲、高跟鞋,整體顯腿長;而男性上衣設計較長,生理因素導致褲子穿得低,整體顯腿短。服裝修飾的差異也導致男女腿長在視覺上造成錯覺。
然而,在涉及身高坐高指數、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的眾多文獻資料中,通常根據世界各地體質調查數據的統計平均值,得出男性腿身比更大。男子與女子雖然全身長度的標準比例相同,但他們各自的軀幹與下肢相比,女性的軀幹部較長,腿部較短,但是腰節高((腰圍高/身高)×100比男性大),臀部大(股上長較男性大)所以穿的褲子比男性要長而男子的腿部卻較長。

初步探討

生活中,人們通過對一些個體的目測和對比,判斷出同身高女人腿更長,進而錯誤地認為“腿身比女性大於男性”。而世界各地體質調查數據卻顯示,身高坐高指數平均值男性略小於女性。
蘇聯《人類學》(羅金斯基著)中,就曾經簡單地解釋過這種出入:身材矮的男性,下肢一般要比普通身高的男性下肢短些,因為身材的高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下肢的長短,而不是坐高。如果挑選坐高與女性大致相同的男性,其結果則有所不同,即這類男性一般比其他男性的馬氏指數大些。長腿是由於下肢長與坐高的相互關係不大的結果(註:雖然身高與坐高正相關,但身高與(坐高/身高)×100指數負相關)。因此選出的坐高小的那些男性中,有的人腿長,有的人腿短。研究結果表明,女性在下肢的相對長度方面與身材矮的男性有區別,與坐高小的男性也有區別。女性比第一類的男性腿長,而比第二類的男性腿短。
從總體平均值看,(肩峰寬/身高)×100指數男性明顯大於女性,(骨盆寬/身高)×100指數、(骨盆寬/肩峰寬)×100指數女性明顯大於男性。而(上肢全長/身高)×100、(下肢全長/身高)×100指數女性接近男性。
基準數字相同時兩性的身材比例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基準數字相同時兩性的身材比例(厘米)
(依布納克)
名稱身高身高-下肢全長
1651537771
身高----166161157153
身高-下肢全長77.075.172.771.3----
肩峰寬37.535.635.434.037.535.236.334.0
骨盆寬28.029.526.227.428.028.626.827.4
下肢全長88.089.281.282.988.883.585.682.0
上肢全長74.574.569.169.174.572.072.069.1
註:表中的下肢全長並非身高減坐高,而是狹義、真正的下肢長。使用不同測點(大轉子點、恥骨聯合點或髂前上棘點)距地面的高度測定下肢全長,結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種測量法都測不出下肢全長的精確解剖學長度。這裡介紹髂前上棘點和恥骨聯合點距地面的兩個高度的平均值來確定下肢全長;這一尺寸表示由腹股溝點至地面的下肢長;這個點近似於股骨小頭的頂點。

統計數據

以下從統計的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
(一)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1)同身高
中國
《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機能與素質的研究》中,按身高五厘米分組來看男女差異,身高105-190cm各分組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如圖冊所示:
在11-16歲時期同年齡、同身高的男、女生,馬氏指數是男生比女生大;11歲之前、16歲之後,馬氏指數是女生比男生大。
也就是說,成年女性馬氏指數大於同身高成年男性。並且,身高越高,馬氏指數越大。
塞爾維亞
《Nationwide Stature Estimation from Sitting Height Measurements in Kosovan Adolescents》中,科索沃830名男性和793名女性(18-20歲)數據如三線表所示:身高平均值男性為179.52cm,女性為165.72cm,差距為13.8cm;坐高平均值男性為95.13cm,女性為90.17cm,差距為4.96cm。計算得出,馬氏指數平均值男性為88.71,女性為83.79,差距為4.92,差異極為顯著(p<0.01),效應量大(d>0.8)。
身高與坐高的關係如圖所示,由此可見,同身高男女坐高並無明顯差別。這與我國1979體質調查結果“同身高男性坐高略大”的情況不同,這很可能與科索沃男性身材較高,男女身高和馬氏指數平均值差異較大有關。也有文獻得出,隨著身高的增加,同身高女性下肢長骨長度優勢逐漸減小。
(2)平均值
《人體測量的技術和方法》(蘇聯)19-25歲各身高組男女的坐高、腿長、身高坐高指數、[(身高-坐高)/身高]×100、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19-25歲男
身高組(cm)坐高(cm)腿長(cm)坐高指數[(身高-坐高)/身高]×100馬氏指數馬氏指數分型
158-16286.573.554.0645.9484.97亞短腿型
163-16788.376.753.5246.4886.86中腿型
168-174908152.6347.3790.00亞長腿型
175-17791.884.252.1647.8491.72亞長腿型
178-18293.786.352.0647.9492.10亞長腿型
總平均數:170.290.180.152.9447.0688.90中腿型
19-25歲女
身高組(cm)坐高(cm)腿長(cm)坐高指數[(身高-坐高)/身高]×100馬氏指數馬氏指數分型
151-15583.369.754.4445.5683.67亞短腿型
156-160857353.8046.2085.88中腿型
161-16587.875.253.8746.1385.65中腿型
166-17088.779.352.8047.2089.40中腿型
總平均數:16085.774.353.5646.4486.70中腿型
(3)極端值
2009年7月,在山東省壽光市調查了漢族778例(男為428例,女為350例),相關數據如下:
項目男女差
坐高指數平均值53.954.6-0.70
最小值49.149.2-0.10
最大值57.561-3.50
馬氏指數平均值85.5383.152.38
最小值73.9163.939.98
最大值103.67103.250.41
四川省石棉縣木雅人157例(男77例,女80例)與爾蘇人120例(男69例,女51例)的身高坐高指數和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如下:
項目木雅人爾蘇人
男女差男女差
坐高指數平均值53.453.8-0.453.653.9-0.3
最小值47.948.0-0.150.851.8-1.0
最大值56.557.0-0.556.057.2-1.2
馬氏指數平均值87.386.21.186.885.51.3
最小值77.174.03.178.774.83.9
最大值108.9108.00.996.993.23.7
雲南省西雙版納八甲人158例(男為61例,女為97例)與空格人71例(男為46例,女為25例)的身高坐高指數和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如下:
項目八甲人空格人
男女差男女差
坐高指數平均值53.954.2-0.352.552.9-0.4
最小值49.250.4-1.249.950.5-0.6
最大值56.857.3-0.555.555.9-0.4
馬氏指數平均值85.684.6190.489.21.2
最小值76.074.61.480.178.71.4
最大值103.498.64.8100.498.22.2
18-29歲捷克人數據如圖所示,由此可見,腿身比最小值、最大值男性均大於女性:
項目男女差
坐高指數平均值52.6353.38-0.75
最小值46.5449.42-2.88
最大值56.6158.63-2.02
馬氏指數平均值90.0187.342.67
最小值76.6570.566.09
最大值114.87102.3512.52
(4)比例分佈
由統計規律可知,一般靜態人體測量數據是符合正態分佈的,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佈亦是如此。
《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體型調查研究》(年齡17-21歲),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582;女=484)
性別超短腿型短腿型亞短腿型中腿型亞長腿型長腿型超長腿型
n%n%n%n%n%n%n%
10.2386.517630.324942.8931623420.3
51.2358.317340.8153365412.740.9
四川省石棉縣木雅人與爾蘇人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佈如下:
馬氏指數分型木雅人爾蘇人
男(n=77)女(n=80)男(n=69)女(n=51)
n%n%n%n%
超短腿型(X~74.9)11.2511.96
短腿型(75.0~79.9)45.1967.534.3523.92
亞短腿型(80.0~84.9)2329.872733.751927.542141.18
中腿型(85.0~89.9)2735.063037.52942.031835.29
亞長腿型(90.0~94.9)1924.6812151521.74917.65
長腿型(95.0~99.9)33.933.7534.35
超長腿型(100.0~X)11.311.25
(二)用會陰高表示腿長:
(1)《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不同身高段的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如表(單位:cm)所示,以供參考:
日本男性日本女性
身高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身高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
162.972.844.69150.165.443.57
164.97444.8815266.643.82
167.375.445.07154.36844.07
169.176.545.2415669.144.29
170.677.445.37157.47044.47
17278.245.47158.770.944.68
173.479.145.6216071.844.88
174.98045.74161.472.745.04
176.781.145.90163.173.845.25
179.282.646.09165.475.445.59
181.283.946.30167.376.745.85
如圖冊所示:同身高,女性會陰高大於男性;但由於(會陰高/身高)×100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會陰高/身高)×100也越大;因此,(會陰高/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2)如圖冊所示,(會陰高/身高)×100極端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比較分析

(一)在以上人體測量數據中,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擾和限制,羅列出男女各自馬氏指數所有百分位數。比較得出,馬氏指數同一百分位數男性略大於女性;統計得出,全體樣本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二)加入“同身高”這一因素進行干擾和限制,即抽取樣本中,排除了身高百分位數較大的男性和身高百分位數較小的女性(身高沒有交集高個男性和矮個女性)。由於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腿身比趨向于越大,相當於排除了腿身比較大的男性和腿身比較小的女性。統計得出,各身高段馬氏指數平均值女性大於男性,抽取樣本的平均值女性大於男性。由於抽樣偏差,因此不能得出“腿身比平均值女性大於男性、長腿是女性的第二性徵”的錯誤結論,同身高女性腿略長是身高性別二態性的“副產品”。
(三)根據身高與坐高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可以推算出,身高同一百分位數(不是同身高)所對應的馬氏指數男性略大於女性。
(四)與大腿圍指數(女性大於男性),尤其是肩臀比、腰臀比(男性遠大於女性)等明顯的性別二態性特徵不同,在樣本量較大的前提下,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僅僅略大於女性。儘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效應量(Cohen's d)不大(d<0.8)。
(五)腰臀比平均值女性遠小於男性,兩性差異極為顯著。而且,腰臀比平均值成熟女性遠小於少女,腰臀比小的女性發育也較早(De Ridder al.,1990)。
與此不同的是,月經初潮早的女生腿身比較小。來潮后,女生軀幹的突增越來越明顯,導致馬氏指數平均值成熟女性遠小於少女。雌激素對骨質的成骨細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並影響長骨的成骨中心骨骺的癒合。身材高挑、腿細長的女孩子們青春期的時候往往雌激素水平不夠,長骨的骨骺閉合得晚,所以個子高、第二性徵弱。反過來,如果體內雌激素過多,會導致長骨的骨骺閉合早、身材偏矮,但優勢是女人味十足、體型豐滿。從這個角度看,長腿也不是女性第二性徵,腿過長可能是性成熟度不足,軀幹過短可能意味著胎兒發育的空間不足,成功受孕的幾率較低。
綜上所述,腿身比很可能不是性別二態性特徵,長腿更不會是女性的第二性徵,同身高女性腿略長是身高性別二態性的“副產品”。

結論

由此可見,用會陰高或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同身高女性腿長略大於男性;但由於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趨向于越大;腿身比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差異顯著(p<0.01)、效應量不大(d<0.8);腿身比極端值也是男性大於女性。而且,雌激素對骨質的成骨細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並影響長骨的成骨中心骨骺的癒合。月經初潮早的女生腿身比較小,來潮后,女生軀幹的突增越來越明顯,導致馬氏指數平均值成熟女性遠小於少女。因此,長腿絕非女性的第二性徵,同身高女性腿略長是身高性別二態性的“副產品”。
而社會文化態度卻錯誤地認為“腿身比是一種性別二態性特徵、女性腿身比更大”。
由此可見,用會陰高或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同身高,女性腿長大於男性;但由於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越大;因此,腿身比平均值、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腿身比極端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也就是說,腿身比兩性差異並不顯著(身高肩寬指數、身高骨盆寬指數、身高大腿圍指數等兩性差異顯著);如果說同身高女性腿略長,那麼這只是身高兩性差異的結果。

社會文化態度

儘管腿身比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但人們卻認為“腿身比是性別二態性特徵、女性腿身比更大”。儘管澳洲土著、東非人腿身比極端值男性大於女性,但申請腿長記錄的白種人和黃種人女性卻層出不窮;而且測量的都是廣義腿長中數據最大的髂嵴高(俗語中的“腿長”),測量方法也不嚴謹。出現這些現象,除了受同身高女性腿略長、審美偏好、服裝修飾等因素影響外,社會文化態度也是重要原因。
(一)模因(meme)
模因(meme)這個詞最初源自英國著名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其含義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
meme作為一種流行的、以衍生方式複製傳播的文化基因,如同基因有自然選擇和進化一樣,meme同樣也有。一條消息、一個思想得以廣泛傳播並不在於它是不是正確、是不是先進,而是在於它是不是有利於保存和傳播自己,正如基因一樣。哪個基因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哪個基因被殘酷的環境所拋棄;同理,一條消息、一個思想也是如此。
(二)過去學者的觀點
人類學家對坐高指數分型的初始設定
過去,學者們認為男性軀短肢長,女性軀長肢短。人類學家在對身高坐高指數分型作定義時,和身高肩寬指數、身高骨盆寬指數一樣,各種型別所對應的指數男女相差較大。其實坐高指數平均值女性僅僅是略大於男性,分型不太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
19世紀哲學家叔本華在描述女性特徵時,除了身材小、肩窄臀寬外,還有身長腿短。
靄理士認為女性軀長肢短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性心理學家靄理士(Ellis, H.)在他的專著《男人和女人:人類第二性徵的研究》中表述為“女子的軀幹相對較長,肢體相對較短”。
(三)現代時尚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受娛樂時尚、大眾傳媒、明星效應、商業營銷等深刻影響,美腿、長腿也成為女性性感及美麗的代名詞,這也導致了女人對美腿、長腿的審美偏好和執著追求。Montoya(2007)研究認為,腿部對於女性吸引力的影響大於男性,腿部在男性對女性整體身體吸引力的評價中更重要 (在男性評估的21個身體特徵中排名第3),高於女性對男性吸引力的評價(在女性評估的21個身體特徵中排名第16)。Piotr Sorokowski(2010)研究表明,不同歷史時期藝術品(包括雕塑、繪畫、圖片等)所展示的歐洲女性的理想腿身比並非恆定不變的,而男性的理想腿身比幾乎沒什麼變化。20世紀以後,女性理想腿身比超過了男性,現代女性偶像(如高級時尚雜誌描繪的女性、T台模特等)的腿比以前的更長,這暗示了與腿身比相關的審美標準深受社會文化影響。
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被關注更多的是上半身肌肉發達程度,其次是腿部肌肉而不是腿長(Morris,1987;Maisey et al.1999;Swami & Tovée,2005a)。“男人身長腿短,女人身短腿長”、“較大腿身比與女性柔美氣質相關,較小腿身比與男性陽剛氣質相關”、“美不美,先看腿”等模因(meme)恰好迎合了當今時尚潮流,迎合了對女性長腿的審美偏好,迎合了女性對腿“細長直”的追求,畢竟“風尚是專橫的”(R. A. Fisher)。
現代時尚同時影響了服裝設計和穿衣打扮。女性上衣設計較短,腰節高褲子設計較長;穿高腰裙、高腰褲、高跟鞋,整體顯腿長。而男性上衣設計較長,生理因素導致褲子穿得低,整體顯腿短。服裝修飾的差異也導致男女腿長在視覺上造成錯覺。
(四)缺乏邏輯、統計思維
提及長腿,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模特。高級時尚、大眾傳媒對女性長腿的過分推崇,影響了社會文化態度,很有可能導致人們簡單片面地認為——對女性長腿的審美偏好純粹源自於人類演化出了“男性短腿、女性長腿”的性別二態性特徵,從而忽視了文化因素對主觀審美造成的深刻影響。人們更是忽略了世界各地體質調查的客觀統計數據——腿身比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差異顯著(p<0.01)、效應量不大(d<0.8);腿身比極端值也是男性大於女性。
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而且,人類的邏輯推理能力本來就不是用來追求真理的,而是用來說服別人的。所以,人們更願意、也更傾向於用小樣本甚至個例,去印證“腿身比是性別二態性特徵、女性腿身比更大”的錯誤想法。

身高減坐高

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一)同身高
《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機能與素質的研究》中,按身高五厘米分組來看男女差異。
在11-16歲時期同年齡、同身高的男、女生,身高坐高指數是女生比男生大;11歲之前、16歲之後,身高坐高指數是男生比女生大。
也就是說,成年男性身高坐高指數大於同身高成年女性。並且,身高越高,身高坐高指數越小,腿身比和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越大。
(二)平均值
《人體測量的技術和方法》(蘇聯)19-25歲男女的坐高、腿長、身高坐高指數、腿身比、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19-25歲男
身高組(cm)坐高(cm)腿長(cm)坐高指數腿身比馬氏指數馬氏指數分型
158-16286.573.554.0645.9484.97亞短腿型
163-16788.376.753.5246.4886.86中腿型
168-174908152.6347.3790.00亞長腿型
175-17791.884.252.1647.8491.72亞長腿型
178-18293.786.352.0647.9492.10亞長腿型
總平均數:170.290.180.152.9447.0688.90中腿型
19-25歲女
身高組(cm)坐高(cm)腿長(cm)坐高指數腿身比馬氏指數馬氏指數分型
151-15583.369.754.4445.5683.67亞短腿型
156-160857353.8046.2085.88中腿型
161-16587.875.253.8746.1385.65中腿型
166-17088.779.352.8047.2089.40中腿型
總平均數:16085.774.353.5646.4486.70中腿型
(三)極端值
捷克
捷克
18-29歲捷克人數據如圖所示,由此可見,腿身比最小值、最大值男性均大於女性:
項目男女差
坐高指數平均值52.6353.38-0.75
最小值46.5449.42-2.88
最大值56.6158.63-2.02
馬氏指數平均值90.0187.342.67
最小值76.6570.566.09
最大值114.87102.3512.52

會陰高

用會陰高表示腿長:
(一)《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不同身高段的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如表(單位:cm)所示,以供參考:
日本男性日本女性
身高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身高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
162.972.844.69150.165.443.57
164.97444.8815266.643.82
167.375.445.07154.36844.07
169.176.545.2415669.144.29
170.677.445.37157.47044.47
17278.245.47158.770.944.68
173.479.145.6216071.844.88
174.98045.74161.472.745.04
176.781.145.90163.173.845.25
179.282.646.09165.475.445.59
181.283.946.30167.376.745.85
如圖所示:同身高,女性會陰高大於男性;但由於(會陰高/身高)×100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會陰高/身高)×100也越大;因此,(會陰高/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會陰高/身高)×100(其中藍為男,紅為女)
(會陰高/身高)×100(其中藍為男,紅為女)
(二)如圖所示,(會陰高/身高)×100極端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選材


時裝模特

服裝模特
服裝模特
一般來講,時裝模特比普通女性高11厘米左右(Tovee et al.1997),而且這種差異的較大部分源於腿長的差異。
鄭州紡織工學院1996年錄取的服裝表演專業新生的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為91.3,如圖所示: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Model Somatotype Based on Body Measurement》(2014年)節選,北京服裝學院109名學生的馬氏指數平均值為91.95,分佈如圖所示:

芭蕾舞演員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舞蹈演員要求形體修長,下肢長度與軀幹差距有嚴格標準,芭蕾選材更為嚴格,要求下肢比軀幹至少長12cm。測量如下:由第7頸椎與第1胸椎間的縫隙為起點,至臀橫紋(臀線)為軀幹長;臀橫紋(臀線)至足底為下肢長(即臀溝高)。選材時,下肢越長越好。因兒童少年發育先長腿,后長軀幹,等到發育完全,下肢與軀幹間差距會縮短,故挑選時應以下肢越長越好。舞蹈演員四肢修長,舞蹈表演時顯得舒展、大方。
芭蕾舞演員
芭蕾舞演員
(第7頸椎因其棘突特別長,低頭時在頸后能看見和摸到,又稱“隆椎”,第7頸椎(隆椎)是記數椎骨序數的骨性標誌,也是舞蹈選材的人體體表標誌之一。)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128名來自北京、遼寧和上海芭蕾舞團演員的馬氏指數平均值,男90.87,女90.32,如圖所示:

跳高運動員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在田徑項目中,跳高運動員的(坐高/身高)×100指數最小,而下肢長及下肢各環節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最大,說明跳高運動員軀幹短,下肢長,這是跳高運動員的突出特點。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著名教練員胡鴻飛說,理想的跳高運動員應當具備身材細長的條件,尤其強調腿長。他挑選的男運動員,坐高和腿長的差數一般為零,特別好的,如朱建華達-4厘米,女運動員的要求低一些,差數一般為+2厘米。朱建華11歲時身高156cm,坐高76cm,馬氏指數為105.3。成年後其身高193.7cm,坐高97.5cm,馬氏指數為98.67。
索托馬約爾、巴爾希姆等腿身比更大。

籃球運動員

黑人籃球運動員
黑人籃球運動員
籃球運動員的形態特點是:軀短肢長。籃球運動員的(坐高/身高)×100指數,男、女均小於其他項目的運動員,尤其是黑人籃球運動員更為顯著,有的只達45左右,甚至以下(即馬氏軀幹腿長指數122以上)。
15名黑人高中全明星籃球運動員的馬氏指數平均值為101,如圖所示: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而NBA球星大衛·湯普森該指數達到115。
蘇丹丁卡人馬努特·波爾從未申請過任何腿長記錄,但他的腿長、腿身比遠勝所有申請過腿長記錄的人。
馬努特·波爾
馬努特·波爾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審美


提到身高,不得不提到一個與此相關的概念——腿長。在進化心理學中,用“腿身比(LBR,Leg-to-Body Ratio)”來研究腿長跟人體吸引力之間的關係。

簡單初步的探討

Swami、Einon與Furnham(2006)以腿身比作為審美標準,探究五種不同腿身比1.0、1.1、1.2、1.3、1.4對於兩性的吸引力。這篇文獻中,腿身比是指下身與上身比例;下身十分粗糙地用腳的底部到骨盆頂(在腰下面至臀部上方之間)之間的距離表示,上身則為頭頂到骨盆頂之間的距離。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較偏好腿身比低1.0(腿較短)的男性,男性則偏好腿身比高1.4(腿較長)的女性。
Swami等心理學研究人員並未了解過人體測量術語以及世界各地體質調查數據,和社會文化態度一樣,錯誤地認為“腿身比是一種性別二態性特徵、女性腿身比更大”。他們的錯誤結論也廣泛流傳——“較大的腿身比與女性柔美氣質相關,較小的腿身比與男性陽剛氣質相關。男性喜歡腿身比更大的女性,所以腿身比演化成一種性別二態性特徵”。

基於生物適合度的研究

如果只有女人腿長好看,根據性選擇原理,我們是不是應該進化成女人長腿男人短腿?就好比雌孔雀喜歡雄孔雀開屏,就只有雄孔雀有華麗的羽毛。
然而,世界各地體質調查數據表明: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同身高女性腿長略大於男性;但由於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趨向于越大;腿身比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差異顯著(p<0.01)、效應量不大(d<0.8);腿身比極端值也是男性大於女性。因此,長腿絕非女性的第二性徵,同身高女性腿略長是身高性別二態性的“副產品”。
(一)Sorokowski與Pawlowski(2008a)認為Swami、Einon與Furnham(2006)的實驗做得不夠精密,沒有排除干擾因素。他們以之前的研究為基礎,進行了修改版(剪影圖)的腿身比的研究。不同於Swami、Einon與Furnham(2006)的研究結果,結果顯示,男女皆受高腿身比1.3異性的吸引。並且,不論是對女性或男性而言,腿身比1.0(腿最短)都是最不具吸引力,而腿身比1.4的吸引力(腿過長)則有所減少。
同時,Sorokowski與Pawlowski(2008b)另以波蘭人腿長與軀幹比例的平均值為基礎,創建出基準圖置於中間,再稍微地拉長腿長5%、10%和15%,及縮短5%、10%和15%共設計出七個剪影圖,探究不同腿長對於兩性的吸引力。研究結果表明,腿長影響著男性與女性的身體吸引力。相對較短的腿,長的腿更具吸引力,但只限於輕微(5%)腿的長度增加,過長的腿會降低身體的吸引力。
(二)除了Swami早期的兩篇論文認為女性腿越長、男性腿越短越有吸引力 ,後續的研究基本和Sorokowski的研究結果類似。
(1)Sorokowski(2010)的研究中,27個國家的3103名參與者對7名男性和7名女性的身體特徵進行了評估,短腿和過長的腿被認為是缺乏吸引力的。
(2)張榮富,李惠閔,沈宥勝(2010)重複了Swami的設計實驗,樣本選取台北教育大學及東海大學的學生,女413人,男202人,發現結果與Sorokowski的一樣。
(3)在一項對日本參與者的研究中,腿身比接近人群平均值的男性最有吸引力。
(4)對於異性戀美國女性來說,腿身比大約高出人群平均值半個標準差的男性最有吸引力。女性喜歡身材較高的男性,而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腿長是導致身高增加並超過平均值的主要因素。
(三)上述Sorokowski與Pawlowski的兩項研究中均討論到,吸引力可能和相對應的腿長度有關,因為這個特徵可能是健康狀態的線索:
人類在環境壓力條件下,會犧牲其它器官或組織的生長來保護大腦,下肢總長度比頭加軀幹高度(通常測量為坐高)更具可塑性。眾所周知,肢體遠端對環境因素更敏感。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肢體遠端的比例變化與社會經濟條件、健康狀況和營養的改善有關。下肢骨隨年代(1800-1970年)的變化比上肢骨更顯著,遠端骨變化比近端骨更顯著,尤其是下肢。性別間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存在差異,男性長骨隨環境的變化大於女性,女性長骨對環境變化的抵抗力更強。
(四)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當某個性狀意味著較高的“適合度”(衡量生物體在其環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時,就具有吸引力。在不同的群體中(例如狩獵採集或高度發達的社會),各種表型特徵可以是適應性的,經典的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理論可以解釋這些差異的存在。經歷長期、穩定的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的性狀,存在一種中間最優度,最適應的個體是那些性狀值為當地人群平均值或接近平均值的個體。
(1)腿身比略高於平均水平與良好的營養、發育穩定性和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運動過程中的生物力學效率有關。
(2)過短的腿與不良的健康狀態相關,如胰島素抵抗和冠心病,高血壓、膽固醇和肥胖,糖尿病和痴呆症。
(3)相反,過長的腿與疾病相關,如克氏綜合征、馬凡綜合征、肺功能不全。軀幹變短可能與脊柱側彎或后凸畸形有關。腿身比少年遠大於成年,腿過長可能是性成熟度不足,軀幹過短可能意味著胎兒發育的空間不足,成功受孕的幾率較低。

女性高估男性對異性超長腿的偏好

(一)在很多國家,人們的流行觀念認為,男性更偏愛苗條的女性,而女性更偏愛肌肉發達的男性。然而,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心理與神經科學學院心理學家薛雷(Xue Lei)和戴維·佩雷特(David Perrett)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年男女對異性偏好的誤解是存在的。特別是,女性傾向於高估男性對女性身體瘦弱的喜愛程度,而男性則傾向於高估女性對男性身體肌肉發達的喜愛程度。
研究還顯示,在女性心中,理想女性的身材比她們認為最健康的身材更瘦、體脂更低;相反,男性心中,理想男性身材比他們認為最健康的身材更重。也就是說,當男人和女人在考慮什麼是自己最理想的身材時,均和他們明確知道的最健康的身材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表示,對異性偏好的誤解,可能源於擇偶壓力。由於吸引力在配偶選擇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吸引人的特徵應該是可以被直觀觀察到的,而那些被認為是最優的特徵就會被同性競爭誇大。還有一種解釋是,由於媒體在理想身材流行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樣就會更加大了男女對異性理想身材喜愛之間存在的誤解。
(二)那麼,關於腿身比的審美偏好,是否存在對異性偏好的錯誤估計呢?
Frederick、Hadji-Michael、Furnham 與Swami 等人(2010)將樣本再擴大,並做了三次實驗。第一組樣本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生,705位女性,235位男性,平均年齡為18.93歲;第二組是在學校咖啡廳隨機找的樣本,女性64人,男性50人,平均年齡22.7歲;第三組樣本來自社會人士,女性 101 人,男性106人,平均年齡27.1歲。使用刺激物是立體動畫軟體POSER製作出來的,生動逼真,腿身比由低到高共八張。
如圖冊所示,男性對異性腿身比的偏好呈倒U型曲線,腿身比0.49-0.50的女性最受歡迎,這與Sorokowski(2008)研究結果一致。有趣的是,實驗者不僅讓男性對形體圖打分,還讓女性猜男性會打多少分。結果是女性給超長腿打的分,比男生實際上打分要高。也就是說,女性高估了男性對異性超長腿的偏好。這很可能是因為面向女性的娛樂時尚、大眾傳媒等深刻影響了女性的審美。
而且,人們(尤其是女人)很可能並不知道——長腿根本不是女性第二性徵 ,腿身比平均值女性甚至比男性還略小。

跨文化和跨時空研究

有些進化心理學家或許過於強求對審美偏好進行進化論意義上的還原,試圖把一切審美偏好都“還原為性選擇理論和自然選擇理論的直接結果或表達”,而忽視了這些偏好的文化背景。
有研究表明,審美偏好除了與長期演化有關(涉及健康和繁衍),更受當下社會文化態度的影響,且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甚至出現對“不健康”體型的偏好:如近年來崇尚病態的骨感美,減肥成了時尚的主題,以致於西班牙、法國、英國、德國、美國、以色列等國家先後通過立法或出台規定禁止低於標準體重的模特登上T台表演,試圖引導健康的時尚潮流。而南非祖魯人卻以肥胖為美,正常體重被視為營養不良;移民至英國的祖魯人審美偏好又接近英國人(Tovée et al.,2006;Tovée,Furnham,&Swami,2007)。因此,審美偏好表現出跨文化、跨時空和跨個體的多樣性。
也就是說,儘管人類經過長期演化,客觀上腿身比平均值、極端值男性大於女性,但主觀上的審美偏好卻可能有所不同,畢竟生物適合度以外的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形態偏好,如暫時性的、文化方面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受娛樂時尚、大眾傳媒、明星效應、商業營銷等深刻影響,美腿、長腿也成為女性性感及美麗的代名詞,這也導致了女人對美腿、長腿的審美偏好和執著追求。Montoya(2007)研究認為,腿部對於女性吸引力的影響大於男性,腿部在男性對女性整體身體吸引力的評價中更重要 (在男性評估的21個身體特徵中排名第3),高於女性對男性吸引力的評價(在女性評估的21個身體特徵中排名第16)。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被關注更多的是上半身肌肉發達程度,其次是腿部肌肉而不是腿長(Morris,1987;Maisey et al.1999;Swami & Tovée,2005a)。“男人身長腿短,女人身短腿長”、“較大腿身比與女性柔美氣質相關,較小腿身比與男性陽剛氣質相關”、“美不美,先看腿”等模因(meme)恰好迎合了當今時尚潮流,迎合了對女性長腿的審美偏好,迎合了女性對腿“細長直”的追求,畢竟“風尚是專橫的”(R. A. Fisher)。
(一)跨文化研究
(1)儘管19-65歲英國人馬氏指數平均值男性為91.21、女性為89.41(Pheasant,1986),18歲英格蘭青年(坐骨下肢長/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為47.2、女性為46.5(Dangour et al.,2002)。但Swami的跨文化重新研究還是認為,英國人就是偏愛長腿的女性和短腿的男性;而馬來西亞人接觸西方媒體的時間越長,就越認同西方社會文化態度的審美偏好。
(2)迄今為止,關於腿身比吸引力的研究主要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除了Swami早期的兩篇論文認為女性腿越長、男性腿越短越受歡迎,後續的研究基本上和Sorokowski的研究結果類似,即平均值或略高腿身比的女性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男性相對不明確,與女性相比,通常略短或相似的腿身比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
辛巴族更喜歡腿身比略低的女性和略高的男性(2張)
Piotr Sorokowski、Agnieszka Sorokowska與Mara Mberira(2011)研究了來自非洲納米比亞北部的辛巴族(傳統的半游牧民族)的審美偏好。與西方社會相似的是,極高、極低的腿身比都沒有吸引力。與之相反的是,辛巴族更喜歡腿身比略低的女性和略高的男性。這與原始的統計數據所反映的男女腿身比客觀情況類似——馬氏指數平均值恰好男性略大於女性。
(二)跨時空研究
20世紀以後,女性理想腿身比超過了男性 
不同的歷史時期藝術品(包括雕塑、繪畫、圖片等)所展現的理想男女腿身比如圖所示: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女性的理想腿身比並非恆定不變的,而男性的理想腿身比幾乎沒什麼變化。20世紀以後,女性理想腿身比超過了男性,現代女性偶像(如高級時尚雜誌描繪的女性、T台模特等)的腿比以前的更長。這暗示了與腿身比相關的審美標準深受社會文化影響,很可能對女性高腿身比的偏好並不是普遍的(Piotr Sorokowski,2010)。

結論

提及長腿,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模特。高級時尚、大眾傳媒對女性長腿的過分推崇,影響了社會文化態度,很有可能導致人們簡單片面地認為——對女性長腿的審美偏好純粹源自於人類演化出了“男性短腿、女性長腿”的性別二態性特徵,從而忽視了文化因素對主觀審美造成的深刻影響。人們更是忽略了世界各地體質調查的客觀統計數據——腿身比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差異顯著(p<0.01)、效應量不大(d<0.8);腿身比極端值也是男性大於女性。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