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軒

清末民初華僑實業家、印尼僑領

張耀軒(1861—1921),原名鴻南。廣東梅縣鬆口松南圳頭人。與張榕軒是同胞兄弟,榕軒為兄,耀軒為弟。兄弟倆同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華僑實業家、慈善家和愛國僑領。兄弟倆在棉蘭開闢莊園,種植甘蔗、煙草和橡膠,開辦茶葉、油料、製糖工廠,后又與張弼士等合辦銀行、輪船公司等。經過十餘年艱辛而卓有成效的經營,打造了多元化發展的實業王國,成為富甲一方的“棉蘭王”。張榕軒、張耀軒兄弟致富后,積極回報祖國,回報社會,成為著名的慈善家。他們懷抱“實業救國”的理想,在祖國大地上興學校、辦公益、開銀行等等,並創建了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開啟了中國近代民營鐵路的先河。並奉旨參與承辦大清銀行

事業有成的張氏兄弟,不僅為僑居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還非常關注民生改善,積極致力於社會公益,成為華人社會推崇的僑領,也因而被殖民政府先後委任以“雷珍蘭”、“甲必丹”之職,協助管理華人事務。張氏兄弟崇本思源,對於祖國和家鄉也同樣傾心傾力,“凡遇一切善舉,無不慷慨樂輸,雖巨萬無少吝”。兄弟倆捐巨資在家鄉修公路、架橋樑、建學校和圖書館,並因籌集海軍經費,籌辦京師醫局以及賑濟陝西、北京災荒等有功,受到清廷嘉獎。

人物生平


張耀軒
張耀軒
張耀軒(1861—1921),原名鴻南。與張榕軒是同胞兄弟,榕軒為兄,耀軒為弟。梅縣松南圳頭人。同時是當時著名華僑實業家和印尼的僑領。經營範圍包括橡膠、金融、航運、房產、建築、開礦、養殖以及蔬菜果木等。 
張榕軒少時就讀於私塾,其父在鬆口經營小雜貨店,因本小利微,難於維持十口之家生計。於是,隻身赴印度尼西亞謀生。張榕軒出國后不久,其父在家鄉逝世,雜貨店務由其弟耀軒經營。張耀軒因感在家鄉難於施展其抱負,不久,亦離家南渡助兄。張耀軒為人敦厚老實,工作細緻,到棉蘭不久,即被其兄委任為其企業的總管,負責管理帳目。由於工作勤懇,並贏得當地華僑的信任,未及數年,當張榕軒提升為華人“甲必丹”時,張耀軒也被委任為華人“雷珍蘭”。張氏兄弟出任荷印華人官職后,興利除弊,凡苛虐華僑之條例,必出面與當局交涉,至取消為止。對華僑納稅是估算個人收人計征的,往往多估,使華僑增加負擔,蒙受損失。張氏兄弟為維護華僑利益,極力交涉,當局只好將華僑稅務劃歸張氏任內之“瑪腰”公署代征,收人微薄者減征,失業者免征,使華僑得到實惠,為當地華人所稱道。
張榕軒的墾殖業在張耀軒的積極協助和經營下,得到進一步發展。後來,張耀軒又在西甫蘭收購荷蘭人經營不善之大種植園,並委任另一荷蘭人安尼斯為其30多家種植園的總管。張耀軒成為委任白人為其總管的第一個華僑大種植園主。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張弼士應清政府之邀,回國籌辦中國通商銀行,因其深悉張耀軒能籌善算,故歸國前將其在東南亞的一切企業委託張耀軒代管,使張榕軒兄弟一時成為東南亞舉足輕重的華僑財團富豪之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張耀軒隨張弼士從巴達維亞前往新加坡辦理商務時,因受德國郵船公司推行種族歧視政策的刺激,又合股創辦了裕昌和廣福二間遠洋航運公司。光緒二十年前後,張耀軒應張弼士之請前往巴達維亞,會見當地華人“瑪腰”許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參與籌辦中華銀行。張耀軒認購股份中的三分之一(200股)。由此,張耀軒把他的事業發展至爪哇島
光緒二十年(1895年),張榕軒得到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的推薦,繼張弼士之後出任中國駐檳榔嶼副領事,從此步入仕途。張榕軒在公餘之暇,搜集當地民情風俗、歷史沿革、經濟地理等資料以及國內洋務派改良派等大臣所寫重要奏章和著述加以編撰,寫成《海國公餘輯錄》和《海國公餘雜著》兩書。內容豐富,為後人留下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張氏兄弟愛國至誠。當時清廷籌募海軍經費、籌辦京師醫局以及陝西鬧旱災,順直一帶鬧飢荒,張氏兄弟均捐巨款贊助或賑濟。清政府曾多次嘉獎,並分別授予花翎二品頂戴候補四品京堂和花翎三品卿銜。后興辦潮汕鐵路,又改授張榕軒為三品京堂候補,並升任為考察南洋商務大臣;改授張耀軒為四品京堂候補。
張氏兄弟對振興祖國實業更是不遺餘力,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發起籌建潮汕鐵路。總預算金額為300萬銀元,其中張榕軒、張耀軒各認100萬元,謝夢池認25萬元,張宗煌認20萬元,林麗生認50萬元,不足之數,由張氏兄弟補足。光緒三十年4月正式成立潮汕鐵路公司,張榕軒出任董事長。是年8月底,勘測和劃線工作順利完成,9月28日正式動工興建。中間幾經周折,兩年之後,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潮汕鐵路終於建成。它南起汕頭,北止潮州,全長39公里。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1月25日正式通車。1908年繼築至意溪,全長42公里,實際投資額為302.58萬元。宣統三年4月,清政府以“鐵路國有”為名,按投資總額公布以六成付款,企圖強奪股權,收回商辦鐵路,並將路權轉讓給日本。因是年10月爆發武昌起義清朝被推翻,潮汕鐵路仍歸商辦。然張氏兄弟對清廷掠奪華僑資產的行徑,甚為憤慨。目睹清廷統治下的祖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影響華僑在外的地位,因而萌發了愛國民主主義思想,同情支持孫中山領導之民主革命。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后,張耀軒在同鄉的同盟會會員謝逸橋的發動下,捐出一筆巨款,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在其帶動下,南洋華僑亦踴躍捐款支持孫中山。民國成立后,孫中山親筆題寫“博愛”兩字,送給張耀軒。
張氏兄弟樂善好施,對於僑居地的公益事業鼎力資助。他們曾在棉蘭獨資創建敦本學校,捐建各埠中華學校校舍,捐資架設棉蘭日里河大鐵橋,在棉蘭勿老灣海口設麻瘋醫院等,捐資逾百萬元。對於祖國家鄉文教事業亦十分熱心,慷慨捐資4000元給鬆口公學(今鬆口中學),捐贈10萬元給香港大學,為嶺南大學捐建一座“耀軒樓”(位於今中山大學校園內)等等。清末,張氏兄弟還出資輯錄嘉應五屬從宋至明、清先賢遺詩400餘家,刊成《梅水詩傳》初、續集共13卷傳世,並資助《光緒嘉應州志》的出版。1910年,江南開勸業會,張氏兄弟帶頭捐款30萬元,以倡導“實業救國”。
張氏兄弟熱愛鄉邦,振興中華的宏願,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至今為人所傳頌。張榕軒於1911年因病逝世於僑居地棉蘭,噩耗傳至祖國后,國人均為之惋惜。有一輓聯頗能概括對張氏的評價:“潮汕辟路,日里殖民,中外失老成,豈徒淚灑葭莩,戕痛自關人物計;考察未終,實業待振,朝野方屬望,忽爾噩傳桑梓,公魂應向國家還”。張榕軒去世后,棉蘭華人“甲必丹”遺缺由張耀軒繼任,后張耀軒又被升為棉蘭華人“瑪腰”,其實業繼續發展,時人稱為“雄視一方的張瑪腰”,其資產不下四千萬盾,與新加坡的陸佑和中爪哇的黃仲涵並稱為東南亞華僑的三大巨富。
民國10年(1921年)2月8日,張耀軒在棉蘭僑居地病逝。出殯之日,不分種族和國籍,人們從亞齊巴東爪哇、檳榔嶼、新加坡等地趕來參加葬禮,悼念曾為發展僑居地經濟、社會公益事業竭智儘力的華僑先賢。

人物貢獻


張耀軒兄弟倆先後投資數百萬荷蘭盾,在日里平原上開闢了七八座橡膠園和茶葉、油、糖等加工場,佔地面積一百多平方公里,職工人數多達數千,最多時競達一萬多人。張耀軒還買下一處荷蘭人經營不善的大種植園並委託一個荷蘭人為其30多個種植園的總管,成為委任白人為總管的第一個華僑種植園主。在他們的種植園與加工場的職工里,有華人,有馬來人,有爪哇人,有馬達人……其中絕大部分為當地的原住民。張耀軒兄弟的經濟活動不僅促進了棉蘭地區的開發,還為棉蘭地區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很快,張耀軒兄弟的經濟體便成了棉蘭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種植業的發展,帶動了市場的繁榮。各國種植園主紛紛來棉蘭投資。除了中國人外,還有荷蘭人、印度人、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瑞士人、法國人、波蘭人捷克人比利時人等。張耀軒兄弟獨具慧眼,看到這一市場化發展的前景,除了繼續發展種植業外,開始進軍房地產業。不僅如此,為了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張耀軒兄弟還投資鐵路、公路、電力、自來水、煤氣等公用事業建設;創辦萬永昌商號,經營各種商品。還從家鄉引來了各色蔬菜種子與各種淡水魚魚苗到棉蘭種植與養殖,拓展了棉蘭種、養植業的範圍,滿足了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張耀軒兄弟還與當時南洋華僑首富張弼士一起,集股創辦了日惹銀行,以調劑棉蘭全市的金融;集股創辦了廣福、裕昌兩家遠洋輪船公司,航行於棉蘭、檳榔嶼、新加坡、香港、上海各埠,大大拓展了棉蘭與各商埠的聯繫。張耀軒兄弟這一“立市場”的舉措,使棉蘭“地利日興,商務是盛”,華夷工商輻輳雲“袛20年間,連,已達十餘萬眾,遂儼然一大都會”。
當年張耀軒兄弟在棉蘭做了幾件一直為後人稱道的善舉。一件是解救“豬仔”。當時整個棉蘭地區光煙草種植園就有200多座,其中絕大部分為荷蘭殖民者所有。這些種植園使用的勞工,都是從廣東、福建等地騙來的“豬仔”。這些勞工如同奴隸,每天工作起碼13小時,每月工資僅6.5元荷蘭盾,而每月最起碼的生活費卻需要4.35元荷蘭盾,加上園主動不動就處罰勞工,至使這些豬仔十年八載均無法贖身。這些被苛待之華工,往往“懦弱者束手,強悍者讓臂”,至使“道途不靖,商賈戒之,荷人憂之”。張耀軒兄弟十分關心這些勞工的疾苦,便慷慨解囊為他們贖身,讓他們跳出火海。
第二件是賑救災民。隨著中國加速半殖民半封建化的進程,加上自然災害的頻仍,造成了大批農民破產。由於地緣關係,廣東、福建等地難民,紛紛來到印尼,來到棉蘭。正當此時,蘇門答臘島火山爆發,當地難民也紛紛擁入棉蘭。一時間,棉蘭遍地哀鴻。張耀軒兄弟“秉慈祥之德懷、愷悌之心”,除積極參與賑災外,還在棉蘭建立了收容所,不管是華人難民,還是其他各族難民,一律收容。他倆還出盤纏,讓難民回原籍,不願回原籍的,或替他們找工作,或培養他們一技之長,使之能自食其力。張耀軒兄弟還創立了一家醫院—濟安醫院,一家麻風醫院,收容各族病人,給予免費治療。此外,還修建一座義山,收殮那些無人問津的白骨,使之能入土為安。張耀軒兄弟解救“豬仔”也好,賑潮汕鐵路開張誌慶災也好,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實現“老有所歸,病有所醫,風雨有所庇,飲食有所持”,從而保證棉蘭社會的安定和諧。
第三是幫助當地各族子弟解決教育問題。隨著商業發展,到20世紀初,棉蘭地區華僑已多達3萬多人,華僑商店也多達1000間。但此地沒有一間華文學校,許多華人子弟無法上學。張耀軒兄弟看在眼裡,時時為華僑年青一代的前途擔心。1908年,他們捐資在棉蘭創辦了敦本學校,實行免費入學。這是蘇門答臘島第一間華文學校,也開創了棉蘭地區民辦華文學校的先河。不僅如此,張耀軒兄弟還捐款給荷蘭人的子弟學校,以改善教學條件。還為當地原住民創辦了一間女工學校。
張耀軒兄弟還捐資在棉蘭地區興建關帝廟、天后宮、觀音堂,甚至清真寺,以滿足當地各族人民宗教生活的需要。總之,凡棉蘭地區的義舉,他都殫精竭力去做。如此“前後數十年,蒙其惠者以數十萬計。以故商南洋者識與不識,羨慕其德而樂道之。”張耀軒兄弟遂成南洋慈善界之翹楚。
鑒於張耀軒兄弟的才幹以及他們在當地華僑華人中擁有的崇高威望,荷印當局先後授予張榕軒兄弟雷珍蘭、甲必丹、瑪腰的職位,讓他倆管理棉蘭的華社事務。瑪腰是授予華人的最高官銜了。但是,張耀軒兄弟當了荷蘭當局的官員后,並不對華僑華人作威作福,相反,卻利用這一職務為華僑華人辦事。在他們力爭下,荷蘭當局許多對華僑華人苛刻虐待條例,得到了廢止。如:華僑華人逝世后,凡未立遺書者,財產一律充公,在張耀軒兄弟據理力爭下,對“華人遺產繼承議題”逐漸得到了放寬。又如,華僑華人所得稅,自張耀軒兄弟的瑪腰公署代征后,許多收入微薄者得到了減征,失業者得到了免征。張耀軒兄弟熟悉荷蘭語,也熟悉馬來語,使他倆在殖民統治者與當地原住民以及華僑華人之間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中間角色,因此,在棉蘭的主流社會中,張耀軒兄弟贏得了很好的聲譽和尊重。荷印當局為表彰張耀軒兄弟的貢獻,先後授予他們“阿蘭惹拿蘇”勳章,並聘為荷印政府的“高級顧問”。
銀行業是近代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客家華僑為中國近代銀行業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05年9月,由客家華僑張榕軒、謝榮光(謝夢池)、張耀軒等奉旨招商承辦的大清銀行在北京西交民巷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民國后改稱“中國銀行”。

親屬成員


哥哥:張榕軒;
侄子:張步青
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是閩粵張姓始祖張化孫的23世裔孫。父母生下兄弟七人和一個妹妹。

人物紀念


張耀軒
張耀軒
張耀軒曾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以其本人的名義捐了一大筆資金。由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贈的“博愛”大字正陳列在張耀軒的故居內。
張耀軒於1921年2月病卒於棉蘭。他是深受華僑敬佩的僑領,為僑居地人民和社會繁榮作出過許多貢獻。出殯之日,亞齊、巴東、爪哇、檳榔嶼、新加坡等地華僑以及當地人都趕來參加他的葬禮,悼念這位曾為發展僑居地經濟、社會公益事業竭智儘力的華僑先賢。
2011年9月17日,由北京國際公益互助協會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等聯合主辦的張榕軒、張耀軒、張步青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原中國僑聯主席庄炎林、印尼《國際日報》董事長熊德龍、張榕軒曾孫張洪鈞等出席研討會。2011年是潮汕鐵路建成通車105周年,也是著名華僑實業家張榕軒逝世100周年,張耀軒逝世90周年,此次研討會通過緬懷張氏昆仲、父子的業績,弘揚其愛國愛鄉的精神,為振興祖國服務。此外,會上還有來自北京、廣州、西安、深圳、汕頭等地的50多名僑史專家、客家文化研究專家,以及來自台灣的代表發言。
2018年3月17日,中國張榕軒紀念館開館儀式在梅縣區鬆口鎮南下村舉行,作為紀念張榕軒的主題紀念館正式開館迎接海內外賓客。該館的建成和開放將為著名的千年古鎮、華僑之鄉鬆口增添了一處重要的歷史人文和旅遊景觀,是反映梅州和梅州華僑在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貢獻的重要展館。來自海內外的近千嘉賓將參加開館儀式,包括來自印尼雅加達、棉蘭,新加坡等地的華社各界知名人士近百人,旅居海外印尼、英國等地的張榕軒後裔20多人,以及廣州、汕頭、梅州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特別是來自有關部門、僑團、文化、學術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等人士。
2021年12月24日,由嘉應學院和市僑聯聯合主辦的“客家華僑與梅州僑鄉社會”學術研討會在梅城開幕。來自北京、天津、福建、四川、江西、廣東等省市的學者代表60餘人參加。學者們圍繞“張榕軒、張耀軒與南洋華僑史”“客家華僑與海上絲綢之路”“客家華僑與梅州僑鄉”等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人物評價


張榕軒逝世100周年的追思會上,棉蘭市市長拉胡曼·哈拉哈先生對張榕軒兄弟有這樣的評價:“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張氏兄弟在發展城市貢獻甚巨,至使日里市變成了一個繁榮的商業城市,日里變成了現今的棉蘭市。張氏兄弟交遊廣闊,喜歡幫助別人,不分種族、宗教和社會地位,更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或地方的商業和居住,使張氏兄弟都離不開棉蘭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