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舞
土族的民族舞蹈
婚禮舞,隨著婚禮程序和場面的變化,要跳三次。第一次是阿姑們在女方家門前迎接納信時,排成兩行,手挽著手,由領頭的兩人手裡擺動著納信送的禮物,邊唱邊向後退,跟隨其後的阿姑們亦然,細步漫退,變腰,雙臂前後左右擺動;第二次是新娘從改髮式到啟程,納信在新娘的房門、堂屋門和大門前邊唱邊跳。跳時,雙手左右搧動褐衫衣襟,原地踏步或左右搖擺,徐徐移步;第三次是在男方家門前,由送親人的跳安昭舞,但不轉圈,只手舞足蹈,邊唱邊跳。
婚禮舞是土族的一種有名的名族舞蹈。互助土族地區流傳的土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土族婚禮習俗是土族人民通過與自然界的鬥爭和長期的生產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土族能歌善舞,是土族人民的特色風俗!
婚禮舞
婚禮舞由於當地人們熱情豪放,一些舞蹈不僅表現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土族青年男女的婚禮上,也是有一整套完整、歡樂的歌舞進行著。它與安昭相依相扶。“安昭”是一種無樂器伴奏,以歌的旋律節奏引導相伴的集體舞。舞步輕盈,姿態優美。其形式是一人在前領舞領唱。眾人緊隨其後,伴歌伴舞,伴唱歌曲的襯詞。
婚禮舞其舞步動作是;先彎腰,爾後前進,邁第一步的同時雙臂向右擺動。邁第二步時又向左擺動。邁第三步時左腳高跳,隨之兩臂上舉並向右轉體一周,即完成一組舞蹈動作。如此循環往
婚禮舞
婚禮舞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經過梳妝打扮,頭上罩上一層層五顏六色的漂亮紗巾,上馬起程。新娘的親屬將一把紅筷子撒在院子里,母親將新娘穿過的衣服扔出牆外,表示姑娘已經出嫁。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小出小進”,一種叫“大出大進”。所謂“”小出小進”,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變髮式。這種方式比較複雜、莊重。所謂"大出大進"即在娘家改髮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這種方式比較簡便、省事。“小出小進”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規定的時辰,須坐"經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擺著“經卷”、柏樹枝、佛燈、牛奶、紅筷子、茯茶、糧食、羊毛等九種吉祥物品。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並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著沿院里的圓槽轉三圈后,出門上馬。“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親或姐姐陪著繞圓槽三圈后,出門上馬。
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當天隨送親隊伍回去,伴女則要等到婚後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門時帶回。新娘在娶親人、送親人的簇擁下來到新郎家門口,首先由新郎捧著美酒和哈達,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馬。在他身後,每一步站一個姑娘,一個捧著酒盅、酒壺,為送親的賓客致酒。新郎新娘進門時,進大門時,有兩個年輕婦女在前面拉著紅氈或白氈,新郎新娘跟著氈,男左女右,抱著用紅布製作的布娃娃,並肩緩緩邁入庭院。如果是“小出小進”,則新娘到伙房灶神爺前,由事選定的婦女動手為她梳頭改髮式,穿新婚服裝,開口。開口儀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選定的婦女,手拿
婚禮舞
送禮。定親后,男方家請媒人給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禮。但主要的彩禮要在辦喜事前三個月送畢,以使女方縫製衣服等。彩禮分乾禮、衣料和首飾,也有全部送線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選購縫製。按土族傳統習慣,在未娶親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現在逢年過節,不僅要去,還要給女方家人分別送禮物。選吉日。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舉行。大約在一個月前,先由男方舉行擇吉日儀式。土族稱婚宴為“霍仁”,擇吉日稱“砣讓霍仁”,即首宴。參加擇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親、叔父或哥哥等人,男
婚禮舞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在天黑前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攔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鬨笑。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裡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後“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娘家的戀戀不捨。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很多人一起條婚禮舞,或者觀看新朗新娘跳婚禮舞。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禮更有趣。新郎騎馬去迎親,有4個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著竹掃帚,另2人抬著酒肉禮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幾個壯漢攔路“搶劫”,把“搶”來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這點禮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門,有一群人手執木片圍“打”新郎,男方執竹掃帚要全力保護突圍。新郎跑進女方家門,馬上有“敬親酒”招待,而且新郎與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畢,新郎將新娘“抱”上馬背,霞浦畲族婚俗是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與其他地方或別的民族的婚俗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內涵上都有極大的區別。有以下顯著特徵:霞浦畲族婚俗,畲歌貫穿於婚俗的始終。以歌定情,男女雙方通過唱歌、對歌而產生愛情;以歌會親,出嫁前有“做表姐”這一陪客唱歌的特殊風俗,時間短則半個月,長則三個月,藉以探望親戚來學歌對歌;以歌完婚,有“做親家伯”這一歌俗,即男方在成親前兩天,請一名出色的歌手作“親家伯”到女家。“親家伯”要處處規矩,又機靈老到,婚宴一散就進行人們最感興趣的會歌。在婚俗中,畲歌貫穿於始終,含有豐富的畲族歌言素村,從中可窺見畲族的傳統習俗、人生禮儀及歷史。 (婚禮過程有成套的儀式,尤其是“做暖房”(亦稱“會八仙”)最具民族風味,是畲族舞蹈的重要素材。1956年,霞浦縣根據畲族婚禮,創作了《難為親家伯》、《畲族婚禮舞》
婚禮舞
互助土族婚禮具有土、藏、漢文化兼容的特點。土族婚禮歌內容曲調優美,蘊涵豐富,包括天文、地理、歷史、宗教、神化、人生禮俗等內容,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是土族傳統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寓含土族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等內容,涉及土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富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民族特色,是土族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的重要載體,對研究土族文化、歷史、民風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