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儺
贛儺
贛儺,又名江西儺,是中國儺的重要組成部分。儺舞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儺作為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贛儺是中國儺的一部分,具有中國儺共有的特徵。但贛儺又是地域儺文化,而且經曆數千年積澱傳承,形成了獨具物色的鮮明特點。
贛儺,又名江西儺,是中國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歷史久遠,形態原始,品類豐富,且自成文化體系而飲譽海內外,被稱為研究中國,乃至人類文明發展的“活化石”。江西傳儺,豐富厚實,始於殷商,兩千多年來,儺風不絕。娛神娛人的儺舞,脫胎於古代儺祭,在許多農村較為普遍,尤以南豐、上栗兩縣為盛,堪稱中國儺文化的活化石。據統計,清末至今,南豐縣有儺班150多個,不僅留存明代儺神廟,保留古老的儺祭儀式,而且流傳80餘個傳統節目和儺面具百餘種2000餘只,現有儺藝人2000餘名。上栗縣自古素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之稱,現保存明清時期古儺廟二十多座,承襲古典儺舞50餘折,有古儺面具400餘種,面具雕刻藝人20餘名。
贛儺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儺祭儀式。南豐縣石郵村的“跳儺”是中國現今極為罕有的古代儺祭儀式的遺存。除了規模、規模之外,它與《漢書。藝文志》所載漢代宮儺基本方面相似得令人瞠目。彭澤縣老屋灣的“打野貓”充溢著古代鄉人儺的意蘊,是一種充滿宗教意義的逐疫儀式,這在當今中國儺文化中實屬鮮見。
贛儺品格傳統,品類豐富。中國儺經過幾千年世俗化、娛人化,有相當一部分業已消亡,還有一部分轉化為蘊含儺文化遺緒的文化形態。贛儺卻始終保持著以面具為一切活動核心這一傳統,儺面具在儺活動中不只是形象代碼或藝術意義上的化裝,更多的仍是這些活動的靈魂,它依然享受著人們的敬畏和宗仰,即使儺舞儺戲也罷,概莫能外。江西儺的品類之豐富,在中國儺文化中也不多見。從其性質而言,如儺祭、儺藝術之分;從表現形式而言,有“開口儺”、“閉口儺”,“文儺”、“武儺”之別;從藝術開礦而言,則有“儺戲”、“儺舞”相輔相成。正是由於這種豐富,贛儺才能在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贛儺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體系,並在民俗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贛儺在歷時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使自己適應時代發展,並不斷從釋、儒、道三教中汲取營養,文化積澱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包括信仰、特定的祭祀儀式,具備了祭祀場所,以及由儺祭影響形成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等的贛儺文化體系。例如贛儺沒有神譜,但有嚴肅得近於神聖的儺神廟;儺祭只是一原始宗教儀式,沒有任何戒律,但仍有信徒們必須遵守的法規;儺祭無任何宗教都必備的哲學思想,但它從釋 三教中汲取諸如因果根應、忠者節義等觀念;贛儺不是成熟宗教,沒有經籍文書,但仍有成型並世代相傳的禱詞廖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贛儺經過長期世俗化和娛人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即儺舞、儺戲、儺面具的雕刻製作。其中面具製作已超了宗教祭祀意義,成為引人注目的漢族民俗工藝品,恰如歐洲教堂唱詩班成為民間合唱藝術一樣。贛儺在歷史上曾經遍及贛地域各地,相對集中在東起婺源西達萍鄉這個半月地帶,其中撫河流域的南豐、樂安、廣昌又是贛儺最為集中的地區。此外,修水、萬載、彭澤也有贛儺活動。萍鄉、南豐的儺神廟,應時而祀,頗不寂寞。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關心下,南豐和上栗的儺文化得到挖掘、整理、研究和提高,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前來考察,並多次參加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效。南豐和上栗兩縣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儺舞藝術)”。2001年南豐石郵儺和萍鄉儺班又分赴日本國和台灣省表演。並在江西省文化廳組織下,在香港舉辦了贛儺展示活動。
儺舞
中國古代有三大祭祀。臘祭,也稱“八臘”,祭典神農氏,保佑農事風調雨順。雩祭,也稱“打旱魃”是乾旱之年的求雨祭祀。儺祭是驅鬼逐疫的儀式,是中國古代三大祭祀中影響最大,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有“天子儺”、“國儺”、“大儺”之分。“天子儺”為天子專用,僅限於太社的範圍之內,諸侯與庶民不得參與,“國儺”不得越出國社的範圍,供天子與諸侯共同享用,“大儺”下及庶民,舉國上下共同舉行,故又稱“鄉儺”。
顯然,贛儺是屬於“鄉儺”範疇。“天子儺”或“國儺”較早進入“雅文化”範圍,步入宮廷成為禮制,逐漸走向封閉僵化。而“鄉儺”則一直活躍在“俗文化”範圍,成為民間禮俗,延綿幾千年,至今仍有遺存。故日本人稱之為“活著的化石”。
吳芮是江西歷史上的第一“人傑”。初為秦朝鄱陽縣令,因為能得人心,民間尊稱他為“番君”。項羽分諸侯時,他為衡山王,漢朝建立時,他為長沙王。漢初南越王趙佗背漢,自稱南越武帝,與漢分庭抗禮。吳芮奉朝廷之命征戈南越,為防趙佗入侵,駐兵南豐縣軍峰山。該縣《余氏族譜·儺神辨記》有一段記載:“漢代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昔常從陳平討賊,駐紮軍山,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十年必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鍾,凡爾鄉民一帶,介在山輒,須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這段文字為我們研究贛儺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西漢江西建治豫章郡,當時乃至前朝儺風尤盛,舉國上下舉儺為禮。吳芮身為朝廷重臣駐守豫章,朝廷“命有司大儺”,吳芮豈不應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吳芮推崇儺風,“祖周公之制”勢所必然。有關這一點,從南豐縣誌中亦可得到印證,吳芮傳儺祭山,確有事實。
毋庸置疑,當年吳芮祭山“傳儺以靖妖氛”影響深遠。現今贛儺有“文儺”“武儺”之分。“文儺”以扮演生活小戲為主,如《開山》、《紙錢》、《儺公儺婆》、《魁星點斗》、《福祿壽三星》等。“武儺”大多以興廢戰事、刀光劍影為內容,如萍鄉儺舞《孔明擺陣》、婺源儺舞《丞相操兵》。這些都說明當年吳芮傳儺祭山,對今日江西儺事盛行影響十分久遠。
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歷了從巫術向藝術,從儀式走向戲劇,從娛神到到娛人的發展軌跡,這個遺跡在江西比較典型,彌足珍貴。當年吳芮傳祭山屬於儀式性的祭祀活動,只能說明漢代江西就有儺祭活動,而現今廣泛流行於江西,以娛神娛人為主,具有故事情節的儺戲,究竟產生於什麼年代?這又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難點。
《江西詩徵·卷二十四》收錄了一首宋代南豐隱士劉鏜作的《觀儺》詩,這是目前國內發現最為完整、最為詳細的觀儺詩文,全詩24行336字,繪聲繪色地記述了當時鄉人跳儺的演出情景,有人物裝扮(終南進士破鞮絝);有故事情節(五方點隊亂紛紜);有樂器伴奏(鼓聲淵淵管聲脆);有道白(能言禍福不由天)。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不難看出是一出地地道道的儺舞戲。據考證劉鏜生於南宋理宗嘉定庚辰年即公元1219年,可以肯定江西儺舞戲最遲產生於南宋,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劉鏜《觀儺》的出現是中國儺戲研究的重大發現,是目前國內惟一發現的最直接、最完整、最詳細記載儺舞戲的珍貴史料。與現存贛儺至今仍保留儺祭———儺舞———儺戲演進過程中的遺跡,前後對應。因此學術界把它稱為“活著的化石”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