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菜

福州菜

福州菜是發源於中國福建福州一帶的閩菜分支菜系,為閩菜一大主流,早期的閩菜就是指福州菜。為閩東風味,其特點為味道清淡、鮮香、酸甜,尤其重視湯的烹制,有“一湯十變”之說。

烹調方法上則以溜、蒸、炒、煨、燉最為常見。

簡介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福州菜作為閩菜的主體,不僅流行在閩台地區更是海內外唐人街隨處可見的閩菜系之代表,素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
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四大鮮明特徵:
一為刀工巧妙,寓趣於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比較有名的菜肴如淡糟香螺片。
福州菜
福州菜
二為湯菜眾多,變化無窮,素有“一湯十變”之說,最有名的如佛跳牆,雞湯氽海蚌
三為調味奇特,別具一方。福州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善用糖醋,如比較有名酸甜代表菜荔枝肉醉排骨等。這種飲食習慣與烹調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關。善用糖,用甜去腥膩;巧用醋,酸甜可口;味偏清淡,則可保持原汁原味,並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四為烹調細膩,雅緻大方,以炒、蒸、煨技術最為突出。食用器皿別具一格,多採用小巧玲瓏、古樸大方的大、中、小蓋碗,體現了雅潔、輕便、秀麗的格局和風貌。
常用的特色調味料有蝦油 (魚露)、紅糟等。傳統福州菜常以蝦油取代食鹽和醬油等作為鹹味調料進行烹飪,而其注重清淡、鮮香的特點也決定了福州菜極少使用像辣椒一類的辛辣調料。

經典菜品


福州菜
福州菜
福州菜著名菜肴有佛跳牆、雞湯氽海蚌、八寶紅鱘飯、醉糟雞、淡糟香螺片,太極芋泥、豆腐蠣(海蠣)、荔枝肉、白炒鮮竹蟶、南煎肝、花芋燒豬蹄等。近代福州菜重要發源地之一為創建於清代中後期的福州聚春園餐館,佛跳牆也是由聚春園的廚師鄭春發所發明的。福州菜中還有大量的著名小吃,如魚丸、扁肉肉燕鼎邊糊(鍋邊糊)、線面、撈化光餅、拌面、海蠣餅蔥肉餅、福州肉鬆等,其中很多都有很長的歷史。福州菜還被福州移民帶往了台灣、東南亞、北美等地,在全球許多福州人社區,比如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實兆遠與砂拉越州的詩巫、美國紐約華埠等地,都能見到福州菜,在台灣台北的西門町也有一些著名的福州菜館。

佛跳牆

由於“佛跳牆”是把幾十種原料煨於一壇,既有共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又葷而不膩;各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同時營養價值極高,具有補氣養血、清肺潤腸、防治虛寒等功效。上席時如配以蓑衣蘿蔔(白蘿蔔切成的絲)一碟、油芥辣一碟、火腿拌豆芽心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再用銀絲卷芝麻燒餅佐食,更是妙不可言,其味無窮。
說起佛跳牆這道菜,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並且做過各種想象,但是真正吃過佛跳牆的人卻很少,博學如梁實秋先生雅舍談佛跳牆,最後卻轉到了紅燒肉,何況我等凡人。幸哉中國內涵外延豐富的漢字漢語,為我們描述當時的福州名菜“壇燒八寶”。
關於佛跳牆的典故,多得像極了好萊塢大片的中文名字,但是無論是“壇燒八寶”還是“福
福州菜
福州菜
壽全”,都沒有“佛跳牆”這寥寥三個字帶給我們無窮的想象和享受。
以十八種主料、十二種輔料互為融合。其間幾乎囊括人間美食,如雞鴨、羊肘、豬肚、蹄尖、蹄筋、火腿、雞鴨肫;如魚唇、魚翅、海參、鮑魚、乾貝、魚高肚;如鴿蛋、香菇、筍尖、竹蟶。三十多種原料與輔料分別加工調製后,分層裝進壇中,就好像一部野心勃勃的賀歲片,大腕薈萃自然不同凡響。
佛跳牆之煨器,多年來一直選用紹興酒罈,壇中有紹興名酒與料調合。煨佛跳牆講究儲香保味,料裝壇后先用荷葉密封壇口,然後加蓋。煨佛跳牆之火種乃嚴格質純無煙的炭火,旺火燒沸後用微火煨五六個小時而成。如今有的酒店宣揚自己的菜品如何香氣撲鼻,與佛跳牆相比的確欠一點含蓄。真正的佛跳牆,在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開壇之時,只需略略掀開荷葉,便有酒香撲鼻,直入心脾。盛出來湯濃色褐,卻厚而不膩。食時酒香與各種香氣混合,香飄四座,爛而不腐,口味無窮。

紅糟雞

福州菜
福州菜
紅糟多產於福建、台灣等地,是釀造紅曲酒的副產品,色澤鮮紅並伴有酒香味,是製作閩菜、客家菜的重要調味料,具有降膽固醇、降血壓、降血糖等作用,純天然紅色素。
本菜色澤鮮艷、酒香濃郁、咸甜適口、營養健康,特別鳴謝本地“台一線”店長,如果沒有她給的九層塔,這道菜的外觀必定遜色不少
小貼士
1.用米酒浸泡雞肉,即可去腥也可增加酒香,檸檬汁也有很好的去腥作用,可依據個人喜好選擇。
2.本菜需較長時間燜煮,應選用肉質鬆軟的三黃雞或肉雞,土雞肉質緊實、脂肪少,長時間燜煮后雞肉容易收縮、發硬,因此本菜不適用。

淡糟香螺片

香螺肉片成薄片,焯水後用紹酒抓勻,冬筍、花菇切片,蔥白切片與清湯、用味精,精鹽,紹酒,香油,胡椒粉調料調成滷汁。冬筍片過油。蒜薑末嗆鍋後放入香糟、花菇、筍片,倒入滷汁,再放螺片,顛炒后裝盤即成。

肉燕

福州菜
福州菜
又稱扁肉燕燕皮是用精選豬後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覆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後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摺疊起來,略干為鮮燕皮。繼續晾乾為干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后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慶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灣同胞和海外福州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花芋燒豬蹄

做法:
福州菜
福州菜
1、豬蹄刮洗乾淨,用刀背剁斷里骨切成段,下沸水鍋焯水。鍋置旺火上,下焯水后的豬蹄加蔥結、薑片、料酒燒10分鐘,去掉蔥姜撈出豬蹄、瀝干水分,用醬油塗勻豬皮,晾冷。花芋削去皮切成橄欖狀的小塊。
2、鍋置旺火上,下花生油燒至七成熱時將豬蹄下鍋過油15分鐘,撈起瀝干油。花芋塊下鍋過油后撈出待用。
3、砂鍋一隻內墊上竹算,倒入豬骨湯。燒沸后改微火,放入豬蹄、八角、陳皮、小茴香、花椒(用小布袋裝好)下鍋,加入醬油、料酒、白糖、味精加蓋燜3小時,再放入過油的芋頭塊,再燜30分鐘起鍋,揀去香料布袋,裝盤即成。

白炒鮮竹蟶

做法:
1.竹蟶用刀順嘴口割開,去殼取肉,剔去肚、線、膜,每隻蟶肉片成相連的兩扇;腳裙片荷葉片,去沙洗凈。
2.將處理乾淨的蟶肉一併放入70℃的熱水鍋氽至五成熟撈出,放於碗里,用黃酒抓勻腌漬后,潷去雜污酒汁;3.冬筍削皮洗凈,焯熟,切成2厘米長、1.3厘米寬的薄片。
4.香菇去蒂,洗凈,解刀成角片。
5.蔥去根須,洗凈,取蔥白切馬蹄片。
福州菜
福州菜
6.上湯、味精、白糖、白醬油、香油、濕澱粉和勻調成滷汁。
7.炒鍋置旺火上,下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先將蒜末下鍋稍煸,再加入黃酒、滷汁、冬筍、香菇煮沸。
8.再用濕澱粉勾芡,待汁粘時,倒入竹蟶肉片,顛炒幾下裝盤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