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塞上聽吹笛的結果 展開
- 唐代高適所著的詩
- 唐代高適創作的一首詩
- 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詩
塞上聽吹笛
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詩
《塞上聽吹笛》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豐富奇妙的想象,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反映了邊塞生活中恬靜祥和的一面。全詩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在虛實交錯、時空穿梭之間,把戰士思鄉之情與戍邊之志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奇麗寥廓、委婉動人的畫卷。這首七絕筆力豪邁,成功地將實景和虛景協調在一起,創造出曠遠而明朗的意境。
作者在這首詩中寫景就有“虛景”與“實景”之分,他用明快、秀麗的基調,豐富奇妙的想象,實現了詩、畫、音樂的完美結合,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使這首邊塞詩有著幾分田園詩的風味。此詩寫塞上聞笛而生鄉關之思,但首先卻展現出冰雪鋪凝的廣袤胡天,然後再在明月與戍樓之間托出羌笛之聲,在荒漠塞外與故鄉春色的鮮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縷縷鄉思。但這鄉思卻略無哀怨,而是隨著一夜風吹滿整個關山,以可見的壯偉景觀的實態體現出巨大的內在顯現力與藝術包容力。
首兩句“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這與“雪凈”“牧馬”等字面大有關係。那大地解凍的春的消息,“牧馬還”三字似還含另一重意味,這就是胡馬北還,邊烽暫息,於是“雪凈”也有了幾分象徵危解的意味。這個開端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
后兩句“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之妙不僅如此。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梅花開滿關山的虛景,呼應雪凈月明的實景,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內心思念家鄉的強烈感情。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像,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畫出的。同時,它仍包含通感,即由聽曲而“心想形狀”的成分。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鄉的情調。不過,這種思鄉情緒並不低沉,這不但是為首句定下的樂觀開朗的基調所決定的,同時也有關乎盛唐氣象。正是由於懷著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種豪情,筆下的詩方能感而不傷。
高適曾多次到過邊關,他兩次出塞,去過遼陽,到過河西,對邊塞生活有著較深的體驗。這首詩是高適在西北邊塞地區從軍時寫的,當時他在哥舒翰幕府。根據岑仲勉《唐人行第錄》所載,此詩是對王之渙《涼州詞》的酬和之作。
近代·朱寶瑩《詩式》:題為“聽吹笛”,首句從吹笛者起,則“聽”字方有根。二句樓上自蕭條,海月自閑,故聽得吹笛之聲。而“聽”字又有春落。(按此詩首聯作“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三句從聽字轉,四句發之,純寫聽字之神。凡下字最要斟酌,如末句下“關山”二字,並上“借問落梅凡幾曲”,句亦切題矣,若易以“江城”二字,便是黃鶴樓聽吹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