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商城

歷史古遺跡

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匯合處,它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盛唐,鼎盛於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如今據專家考證,現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鏢局、錢莊、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主要著名景點有厘金局紹興班,荷風院汛把總署忠義鏢局

商城景點


厘金局

厘金局又叫“厘捐”,或“厘金稅”,是清政府對通過國內水陸要道的貨物設立關卡徵收的一種捐稅
厘金局始建於咸豐五年(1855年),系一棟單進三開間木質穿斗式建築,佔地面積約330平方米,建築面積620平方米。是清朝政府在洪江設立的稅收機構。
厘金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紹興班

紹興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余家沖康樂門,始建於清咸豐末年(1860),是清代高級妓院“堂班”之一,專供豪商巨賈、達官貴人聲色娛樂,其間妓女多為高級藝妓,才貌俱佳,尤以“琴、棋、詩、畫”四大名妓聞名遐邇。整個建築三進三層,層樓走道封閉,分隔有致,隱蔽性強,每層均單開出入道口與樓梯,稱為“暗道”。樓內裝飾用料講究、富麗堂皇,建築風格具有鮮明的行業特徵。

荷風院

荷風院位於余家沖康樂門,始建於清咸豐末年(1860),內有清代高級妓院“堂班”之一紹興班的演出。現主要為中國青樓歷史文化展室,每天都有古代文藝表演。

汛把總署

古商城景點
古商城景點
汛把總署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是我國清政權的基層軍事組織,屬綠營軍制,是清軍的正規部隊。主要職責是鎮戍地方,亦擔任維護當地治安,地方政府差役的職責。訊防兵實行募兵制,一般招募世家兵籍的子弟,入伍后即終身服役。因此,洪江訊防員大多數為洪江、靖州、會同、黔陽人。訊防兵以冷兵器為主,亦使用火槍等武器。清雍正年間,清政權為鞏固其統治,將全國劃分為十一個戰略軍事區,區的軍事長官衛總督,省軍事長官衛提督或巡撫,省下為鎮,鎮的長官為總兵,鎮下分協,協的長官為副將,協下設營,營的長官為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營下設訊,訊的長官為干總、把總、外委干總、外委把總,訊下設塘,塘的長官為塘長。

忠義鏢局

忠義鏢局是古商城至關重要的景點之一。當時洪江商人運輸貨物途徑,除乘船走沅水、巫水外,還有許多貨物靠人力挑運。其中共有兩條旱路可走:一條是洪江井鎮遠到貴陽、昆明、緬甸、印度等地。另一條是經洞口到寶慶、長沙、漢口等地。商家們為了運輸安全通常都有上百擔甚至上千擔挑夫,自發組成貨幫或煙幫結伴而行。但匪患眾多,防不勝防。他們不得不請鏢局押鏢護送。隊伍從清早過渡出發,直至下午方能走出城外,可見押鏢陣勢何其龐大。

歷史變遷


歷史的動蕩和戰亂,造就了洪江古商城的發達不衰。明代嘉、隆之季,正值資本主義萌芽之初,商品經常初具雛形,商城規模也逐漸擴大,形成了“七沖八巷九條街”的格局。全城3.76萬人,經商者就有1.5萬人。清康熙1687年,著名文人王炯在《滇行日記》中記載了“煙火萬家,稱為世鎮”的洪江,以“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的水陸交通便利,以及洪江風水福地的魅力,吸引了全國二十多個省的商賈遊客和流寓之人紛至沓來。行商流動,來往返復,坐商久居,子孫繁衍,各成幫派。商客們為聯絡族誼鄉情,維護同鄉利益,便開始設立會館。以江西會館徽州會館福建會館、黃州會館、寶慶會館、辰沅會館、七屬會館、貴州會館、衡州會館、湘鄉會館為代表的“十大會館”統領商界,不僅承擔了經濟組織的職能,而且還代替了政權組織的作用,這一現象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好奇和研究。

漫步行進


2004年2月28日我們一行四人攝影愛好者蹀躞於縱橫交錯的洪江、城古商城老街巷,一步步進入歷史的縱深,踏著數百年的高碼頭青石板,一路上閱讀著滿是苔蘚的青石門坊上署有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和民國年月的牌匾、兩側的高牆浸透了幾個世紀的風雨。這些古建築物,屋宇大多按井字形排列,其中有許多是在建築業俗稱的“窨子屋”,隨著約三四公里長斷續尚存的青石板路和碼頭的石級高低錯落、曲折迥深,完好地保存著一大片自明清至民國時代的寺廟、墟場、驛站、衙門、錢莊、銀行、書院、學堂、會館、作坊、洋行、客棧、煙館、妓院、茶樓、報社等,青耳粉牆,雕樑畫棟,古香古色,苔蘚蒼蒼。據考古專家介紹,洪江先後擁有15家錢莊、7家銀行、17家報社、8大油號、十大會館、44個經商碼頭、60多個寺、底、廟、官、殿、堂、館、祠等宗教場所。這些歷史文化古迹雖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明清古商城”。據當地史志記載,洪江古商城位於沅、巫兩水交匯處,歷史上是滇黔與滬漢之間水運的必經之地,因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洪江自古以來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驛站和繁華的商埠。元朝末年,洪江古商城已成為湘黔邊境的大墟場,明清時期更成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資集散通道的商貿重鎮,被稱為“五省通衢”。明清以後,洪江商賈雲集、店鋪林。

人文底蘊


歷史建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積澱有深厚的人文內蘊,藝術觀賞性很高,因而也是旅遊的寶貴資源。特別像洪江這樣一座坐落在山區能通往世界的古商城,必將會成為我族游產業的又一顆耀眼明珠。
湖南洪江的美不在於新修的寺廟,不在於新建的城闕,而是那些藏在鱗次櫛比的新房子中破舊不堪的老屋,和那曾經輝煌的商業遺跡。
洪江古商城吸引人的首先是一串數字:古商城完好地保留了明清以來興建的17家報社、23個錢莊、34所學堂、48個戲台、50多家妓院、60多個煙館、70餘所酒家、80來個客棧、近百個作坊、近千個店鋪、380棟窨子屋,面積近10萬平方米……由這個數字所引申的定義:洪江古商城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恰似直觀反映明清時期都市生活的一幅《清明上河圖》。
這個以前被人們稱為“小南京”的洪江位於湖南西南部,沅、巫兩水交匯處,由於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此地自古以來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驛站和繁華的商埠。真正走進了洪江古商城,便覺得這裡的豐富、厚重、野性與張力:洪江窨子屋有著高高的封火牆,可吸納陽光和空氣的小方形天井和兼具皖南民居和湘沅吊腳樓的特點,以磚、石、木為原料,不用一根鐵釘,卻數百年屹立不倒。古商城中窨子屋多依山而建,以山為骨架,水為血脈,往往不是坐落在深巷就是吊腳於岸邊低洼處,屋檐連著屋檐,高牆挨著高牆,曲徑通幽的表石板和高低錯落的石碼頭相連,貫穿整個古城。
走進窨子屋,感覺這裡像一個四合院,置身其中就像是被雕樑畫棟所包圍,飾有龍游鳳翔、雲紋動物圖案的門楣、窗格、傢具,以及嵌入了高牆牆壁上的明清商務會館烙印都顯示了古商城當年的繁華。
洪江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活動,距今已有三千年文明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遺存十分豐富。區內二街、三街片區完好地保留有明、清、民國時期的寺院、古廟、會館、錢莊、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妓院、厘金局、報社、煙館等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省政府參事弘征,為其冠名:“洪江古商城”。
洪江自古是驛站,是商埠。夏為荊州之地,周末隸於楚,秦為黔中郡,漢為武陵郡成縣,唐屬朗溪縣,宋置洪江砦,元設巡檢司,明設洪江驛,清置洪江鎮。民國稱會同縣洪江市,後設湖南第七、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戰時省政府洪江行署在此設立,轄六、十兩個專區。解放后,又置洪江市,以後建制更迭頻繁。

古代建築


古商城共保存有明、清古建築(窨子屋)380多棟,總面積達50000多平方米。窨子屋青瓦灰牆,閣樓飛檐,按井字型排列,大多為兩進兩層或兩進三層,主人皆為豪門貴族,富賈商人。慶元豐、肖恆慶、陳榮信、徐榮昌等“八大油號”所創的洪油品牌富甲一方,馳名海外;散落於商城內的60餘座宮、殿、祠、寺、廟、院、堂、庵和串連在一起的17家報社、23個錢莊、34所學堂、48個半戲台、50家妓院、60家煙館、80家客棧、上百個作坊、近千家店鋪各顯神奇,確如一幅直觀的明、清、民國社會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圖”,一本了解資本主義萌芽歷史的形象教課書,一座集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館,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
古商城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臘聞名於世。在這裡,華夏民族,“北人南遷”驛道可尋;石雕石刻,碑坊石獸隨處可見;賢士名流、軍政人物各逞風流;山城風水“河山太極圖”神奇壯觀;青石古巷形若網路,狀似迷宮,切實不負“七省通衢”、“西南大都會”、“小南京”、“湘西明珠”之美稱,引起了新聞媒介、各方專家的關注。

商城形成


沅、巫二水流經洪江,為洪江商埠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水上運輸條件。
沅水始於貴州,匯納黔東南和湘桂邊陲許多河流,經洪江,入洞庭,貫長江;巫水源至城步,彙集沿途大小溪流,過綏寧、會同,由洪江注入沅水。在交通十分閉塞的舊社會,沅水成了連結湘黔邊陲與長江下游廣大地區的交通紐帶。
沅水上游和巫水流域大片土地,雨量充足,資源豐富。這裡盛產的木材、桐油,是長江中下遊人民生產、生活的必需物資。這些物資,以水運之便,皆聚集洪江而後外運常德、長沙、武漢、上海以及贛、粵、蘇、浙各埠;這些地方的日用產品,又由沅水而上運集洪江,再散銷至滇、黔、桂和湘西地區。加之洪江河面寬闊,港塢優良,來往船隻便於停泊,洪江遂成為當時來往物資的重要集散地。
洪江商埠的形成尚無確切史籍可考。據傳說,犁頭嘴(沅、巫兩水匯合處)為古時渡口,設有驛站。初為墟場,開設茶館、酒家、豆腐坊等經營小店。清康熙以後,洪汪日趨繁榮。據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炯《滇行日記》記載,洪江已是“煙火萬家,稱為巨鎮”。隨著商業貿易不斷擴大,洪江憑藉水運的優越條件,時而成為萬商雲集,舟檣林立的繁華鬧市,使地處群山環繞之中的簡陋墟場,發展成為湘西重鎮,曾被譽為“七省通衢”、“小南京”、“小上海”。犁頭嘴又是精華薈萃之中心,曾流傳著“漢口千豬百羊萬擔米,比不上洪江犁頭嘴”的歌謠。
在二街一甲巷、犁頭嘴、里仁巷、堡子坳、北辰宮、龍船沖、余家沖、勤儉巷、三街高坡宮、木粟沖、油簍巷、四街土腳坑、煤炭坡、老街、獅子樓等地還保留明、清古建築380多棟,面積達53942平方米。現居住二千多戶人家,共六千多人口。
這些青瓦灰牆、閣樓飛檐、旁斗貫徹的窨子屋,按井字型排列,隨斷續保存的約有三、四公里的青石板路和石板碼頭而蜿蜒迥深、高低錯落。在這形若網織、狀似迷宮的“七沖、八巷、九條街”中,竟完好地保存著明朝的寺院、古廟、墟場、驛站,清朝的書院、行台衙門、錢莊、銀號、會館、作坊、店鋪、客棧、妓院,民國的煙館、茶樓、洋行、學堂、報社等遺址。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民國時的門匾、楹聯、石雕、石刻、題字等隨處可見,尤其是那二十餘座圖案精美、雕工精緻、風格各異的太平缸,更是美輪美奐,令人嘆絕。
古色古香,雕龍畫鳳,裝飾花樣,講究排場的大宅樓多為兩進兩層或兩進三層。一般配有箱房、中堂、主室、雜房十幾間。主人皆為豪族顯貴。其中有明、清遺老、誥命夫人、進士、舉人、秀才、有國民黨元老、將軍、土匪、也有地下黨員、革命英雄人物住過。這樣寵雜混用的窨子屋,光“慶元豐”油號老闆一家就擁有50多棟。由此可見當時的富貴之風。
洪江自古是驛站,是商埠,是繁華似錦的都市。早在明朝嘉靖年間,洪江就有了販運貨物的商人。清康熙1687年,著名文人王炯在《滇行日記》中就記載了洪江“煙火萬家稱為巨鎮”的繁華。到光緒宣統年間“五府十八幫”的生意經營更是紅火。民國1934年,洪江3.76萬人,經商做生意的就達1.3萬人。抗戰時期,人口增至16萬人左右。全國20多個省市包括國外的洋人和港台澳的商人紛至沓來,開設商業店鋪的就有1300餘家。此時,洪江有了“小南京”之譽,自然成為為湘西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行署,省政府洪江行署相繼在此設立,廣西、貴州、四川的軍閥為爭奪這塊寶地大動干戈。一批文人墨客了慕名而來。彈丸之地的洪江,竟先後擁有了15家錢莊、7家銀行、17家報社、29所小學、4所中學、44個經商碼頭、30多家煙館、40多家妓院、60多個寺、庵、廟、宮、殿、堂、館、祠等宗教場所。遺憾的是這些地方已大都被拆除,只有為數不多的遺址依稀可見,儘管這些古建築外表斑斑點點、駁駁落落,但它見證了一座古鎮開創榮華基業,清煉珠光寶氣的寶貴景象,見證了一個爭財鬥富、窮奢極侈的腐朽社會,也見證了聰明樸實、精明強悍的洪江人百折不撓、艱苦創業的輝煌歷史。他們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大批彌爾珍貴的財富說起舊江南,人們便會想到上海那燈紅酒綠氣派豪華的十里洋行;想到黃浦江、長江上來來往往的商船魚帆;想到碼頭上正待運往各地玲琅滿目的百貨如山……也許人們不曾想過那黃浦江和江南沿海往來穿梭的船身上,那亮晶晶透徹徹的桐油是從哪裡來的?不曾想過碼頭上運往東南亞的“洪油”是從哪裡來的?港口上從倉庫里一車車,一包包運上內地,走雲南、四川、貴州的百貨是從哪裡大船換小船,分河分汊集散的?如果說與舊江南沿海從唐、宋至明代到民國期間一直保持貿易關係的稱遠親的話,舊江南的這個遠親就是湘西的“小南京”洪江。
三千年前中國最早的水上絲綢之路帶來的洪江商城近來,中國民俗學專家林河先生,用許多考古和史書資料說明,中國的絲綢之路最早是在三千年前的商代開始的水上絲綢之路。其路線是四川的物資經長江還未到三峽前就轉酉水酉陽秀山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通過洪江再換苗船進貴州黃平(古且蘭國舊址)到達清水江的源頭,再換馬幫進雲南入緬甸或越南,再從陸路或海上過印度洋到達西域。林河先生提出的水上絲綢之路早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代,也把洪江古商城的歷史提前了三千年。同時林先生的理論見解也解釋了我心中的一個謎團。我們在洪江看到一塊據說是元代的文物,上面上鐵鉛倒的模形洪江街市景圖。非常繁華。但人們說洪江總是說明清時期的古商城,但元代的這塊鐵板市“洪江上河圖”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才得到答案。
從地理版圖上說,洪江的確很小很小。就是在湘西的版圖上,洪江也只能算是一個彈凡之地,一個小時不要就可從城東走到城西。然而就這小小的彈凡之地,匯聚了直通洞庭入長江的沅水、巫水和舞水。上扼滇、黔、蜀的頸口,下開洞庭、長江的航道。洪江早在古楚吳之爭時,就是楚國有名的產桐油之地,到清代,洪江的洪油每年輸出量為二十萬擔,約合700萬公斤。江南沿海一帶的漁船及客船的油漆多是從這裡產出,並因洪江而命名為“洪油”。
貴州和湘西的優質的木材也是從洪江集散,成為皇宮、貴族的上等棟樑之材。據清代縣誌載,清代時全城3.76萬人,就有1.5萬人經商。因此洪江早在明、清時代,就落戶了衡州館、徽州館、福建館、武寶館、黃州館、七館、辰沅館、山陝館、江西館、貴州館等十大會館。隨後清代末期至民國時期,鼎盛時期,洪江接納了來自全國20多個省縣的商賈遊客和流寓之人,行商流動、來往返復、坐商久住、子孫繁衍。商業行會會館也由清代的十大會館發展得更多。如山西會館、新安會館、陝西會館四川會館、長沙會館、常德會館、湘陰會館、麻陽會館、蘇州會館湖州會館、池州會館、南昌會館、永州會館等等。這些會館大多建於清康熙、乾隆年間,發展到民國初期。幾經翻修,館舍更是巍峨堂皇、氣勢恢宏。而且各大會館都置有大量的房地產,收入頗豐。如“慶元豐”油號老闆一家在洪江置的房地產就多達50多棟窨子屋。
也正因為這樣,早在明代萬曆年間的1573~1620年,洪江犁頭嘴(今沅江路),就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資交易、集散市場,店鋪林立,作坊成片,成為洪江最早的港口商埠。公元 1687年的清朝康熙二十六年,著名文人墨客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記》中記載了“煙火萬家,稱為巨鎮”,並以“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來形容他眼中的湘西洪江。
我國著名的文人沈從文,1940年在沅陵住了一些時候,暢流了沅江。當華北大地一片戰爭硝煙瀰漫之時,大後方作為重慶陪都的湘西洪江,江河上大商船在他的眼中,仍就是“在沅水流域行駛,表現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巨無霸的船隻,應當數‘洪江油船’。這種船多方頭高尾,顏色鮮明,間或且有一點金漆飾……”沈從文在他的《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開篇說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慶’(當時國民黨政府遷至重慶,成為中國的陪都。也是非淪陷區的第一大都市。因此將洪江與重慶比,可見文人眼中的洪江之繁華)的稱呼。”380多棟古窨屋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明清的窨子屋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歷史的一大特色。形式四合院,高高的封火牆內,屋頂從四方成比例的向內中心低斜呈小方形天井,可吸納太陽的陽光和空氣,洪江的窨子屋多為兩進兩層或兩進三層、三進三層。三層上南北間有天橋通連。洪江的窨子屋多為依山就勢而建。以山為骨架,水為血脈,構築於高坡,或就於坎邊,不是坐落在深巷,就是吊腳於岸邊低洼處。整個窨子屋屋檐連著屋檐,高牆連著高牆,曲徑通幽的青石板和高低錯落的石級碼頭相連,貫穿整個古商城。
古商城窨子屋由於大小不一,風格各異。有如宮殿式的高梁大氣兼樓宇式,有回字形式院落式。外牆壁是老青磚砌成的封火牆,牆內是木質結構的堂屋和廂房。其特點是中堂極為寬敞,廊階用平平整整石板鋪就。中堂、廂房兩側的牆體多為雙頭馬頭山牆。由於庭院幽深,為了彌補陽光的不足,大多窨子屋樓都有一個曬樓(台)。洪江古城與其他地方的古城窨子屋不同的最大特徵在於它的“商業”特性。這裡不僅鋪面千店,而且最有商城標誌的是那一扇扇門牆。洪江的古商城座座豪商居住的窨子屋,進門的門牆不是平常的長方形平面直角開門,而是呈現幾何等邊雙斜角開門。進入庭院后,窨子屋的建築結構也與其他古城窨子屋的建築不同。洪江的窨子屋一層如店面,高而寬暢,二層多是通達的倉庫式結構,三層有小間。或者前院二層為大廳及倉庫;後院三層為居室。洪江古窨子屋還有三個特點,一是窨子屋院中的天井由狹小變大,再由大變小;二是門穿裝飾由簡入繁,由粗變細;三是牆頭彩繪與挑梁簡潔明快,有著商業行特有的性格。古窨子屋堂內一般有干天井和濕天井。大多窨子屋樓進門大門都用條塊的青石板鑲嵌。古巷中隨處可見的是那雕有精美的魚龍花鳥圖案或刻有名家書法詩詞的青石板組成的水缸。古城人稱之為“太平缸”。以儲水防火,養魚觀賞。可見古城人生活沒落卻雅興依舊。
古窨子屋的門窗多有雕花畫梁。其門楣、楹柱、照壁、窗格、傢具均飾有龍游鳳翔、雲紋動物圖案,生靈活現、古韻音色、裊娜飄逸,堪稱一絕。據洪江有關資料顯示,古洪江早在“明末清初,商業就日趨繁榮,外籍商人為聯絡族誼之情、維護同鄉利益各成一幫,相繼設立會館、寺廟,出現了一大批以‘十大會館’為代表的明清古建築(窨子屋)群。在300多年前,洪江就形成了‘七沖八巷九條街’的格局”。
在洪江市志中,從宋代的1075年就有洪江砦(寨)的記載。再是從古街道來看。所謂街道,就是人口聚居的地方形成市容,為方便市民共同生活需要拓展的市內交通路道。舊時稱之為“馬路”。即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對步行取而代之的是馬,人馬走的道稱之為馬路。約定俗成,馬路這個路名詞便傳承下來。而馬路兩旁依路而建的居民及商店就組合成街。換句話說,有街的地方就有市,有街就有街道。街道能說明其歷史的變遷。
洪江的古商城街道一般平整稍直且長的稱之為街,沿山溝而建形成的街道稱之為“沖”,沖街之間因地勢所致形成的走道為巷。街巷密集交錯,石階遍布,狹窄彎曲,除正街外,長度最長的500餘米,一般在200~300米左右,寬在2~4米,路面全是用石板鋪設。是典型的久遠古商城建設模式。也難怪一些專家看過洪江古商城后說,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
煙館妓院,成了舊洪江富足的一大黃色景觀大凡繁榮的土壤都會滋生出腐朽來。洪江從明代開始興旺到清朝至民國年間,這塊土地上曾一度揮金如土。而在這塊當年繁華的“小南京”中,最讓人墮落、讓人喪失意志的是煙館和青樓。洪江的煙館在舊時可是湘西一帶有名的。大量鴉片都是從洪江或過貴州至雲南、四川至達東南亞,或經洪江到江南吳楚。在洪江古商城的發展史上,洪江的妓院是隨著洪江商業繁榮而“繁榮”的。最多時期多達兩條街,形成青樓市場。
洪江的八方來客,由原來趕來做生意到發展成湘西旅遊聖地,還是民國18年以前的事了。隨著洪江商埠的開通繁榮,來洪江尋找發財機會、經營商品,尋覓來遊玩的人也絡繹不絕。這使得洪江一度地窄人多。於是飯店客棧也繁忙起來。
於是洪江於民國18年(1929年)開始徵收旅業捐、妓捐、筵席捐稅。可想而之當年的洪江真可謂是朱門酒肉臭。
在洪江眾多的宮館義園中,有意思的是洪江的妓女們也有自己的行業同公會。而且洪江的妓女們用自己的方式愛國抗日。
我們在洪江三清宮的大門上依稀還認得出上面的一副對聯:
上聯:幾番忠告全無用
下聯:兩顆原彈就投降
橫聯:姑娘抗日
這副對聯被洪江人保存下來,至今還在三清宮的門楹上。有人說這個對聯是雙關語,有的說這是抗戰時期,妓女們看不慣國民黨官員不去抗日,天天沉醉在燈紅酒綠青樓中,有意發泄。總而言之,看到這副對聯,我想人們對舊洪江的妓女們看法肯定不一樣。
歷史終歸為歷史了。洪江的青樓史,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當年妓院的窨子樓。解放后,人民政府對妓女進行管制性治病、教育並解散。許多妓女從良,參加工作。如今的妓院早已人走樓空,住進來的都是後來的居民。因此,當我們看到那一溜溜排著的高樓窨子屋,看到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門牆暗道,不由得對當年洪江的奢侈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