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區劃

植被區劃

植被區劃就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據植被類型及其地理分佈特徵的差異,劃分出高、中、低各級彼此有區別,而其內部具有相對一致的植被類型及其有規律的組合的植被地理區。

概念和意義


根據植被分佈規律及其組合特徵,將全球或某一地區劃分為不同的植被區域,稱為植被分區或 植被區劃。
植被區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它必須在對植物區系、植被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植被的歷史發展以及植被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因此它是關於地區植被地理的規律性的總結。同時,植被區劃可供進行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參考。
植被區劃同樣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它對區域土地利用和大農業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也是進行自然保護區劃和環境保護區劃的基礎。

原則和依據


植被區劃的第一個原則是地域分異性原則。第二個原則是根據植被本身的特點而不是環境因素(如氣候、土壤和地貌)的特點進行區劃,這也是植被區劃與自然地理區劃不同的地方。區域植被本身的特點主要考慮佔優勢的植物群落類型以及各種群落類型的組合方式。在天然植被遭受破壞時,栽培植被的性質也是植被區劃考慮的依據之一。
植被區劃的依據是植被類型,但植被區劃不同於植被分類。首先從對象上看,植被分類的對象是植被本身,而區劃的對象是一定的地區,該地區的植被類型只是作為區劃的依據。其次,植被區劃單位在空間上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而植被分類單位沒有。第三,一個分區單位中可以包括不同的植被類型及其組合,某一植被類型也可以分屬於不同的植被區。

分級原則


根據目前的植被狀況與復原植被的理論,並遵循上述植被分區主要原則,擬訂出劃分本省各級植被分區單位的依據。
本區劃的分區為4級制。其單位系統採用《中國植被》(1980)的3級制,並增加“區”以下的“小區”一級。
植被區域 植被分區的最高一級。福建隸屬於中國3大植被區域中的“中國東部濕潤森林區”。
植被地帶 植被分區的第2級。按植被本身的標誌,即以區域內典型的優勢植被類型地帶性的綜合體而劃分。主要按具有相對穩定性植被類型的差異,以及參照建群層片的區系組成中一定的特徵種,同時考慮到與其相適應的地理環境及氣候帶等的相關關係而劃分。本省分為兩個植被帶,即南亞熱帶雨林地帶與中亞熱帶照葉林地帶。
植被區 植被分區的第3級。劃分依據按植被類型組合上的差異。其差異主要表現在植被類型及主要種或其伴生種的數量與生態習性。植被分佈的規律性,包括植被類型及地方性生態環境特點;區內的耕作季節與制度。據此,本省南亞熱帶雨林地帶內典型植被類型基本上一致,因而僅劃為一個植被區;中亞熱帶照葉林地帶內植被類型均以照葉林為主,但閩西閩中閩東、浙江省東南部,以及粵贛交界以東與閩北地區植被在樹種成分上有差異,故在中亞熱帶照葉林地帶內,可劃分為兩個植被區。
植被小區 主要按建群種在區劃上有一定的地域性、農作物和果樹栽培上具有一定的特異性來劃分。在上述3個植被區內可以劃分成6個植被小區。

分區定義


Ⅰ.南亞熱帶雨林地帶
福建在本植被地帶僅為1個植被區,3個植被小區。
ⅠA·閩粵沿海丘陵平原南亞熱帶雨林區
本植被區的北界,西南起自永定下洋(與廣東省大埔、蕉嶺英德一線相接)向東北經南靖永溪、華安新圩、德化戴雲山(有的學者認為應以戴雲山東南坡500~200米(由南向北降低)等高線為界)、福清琯口、福州北峰羅源至飛鸞達三沙灣入海。東、南界在福建省境內均以海岸為界。
本植被區在地貌上屬閩東南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區。成土母岩多屬火山岩系,以花崗岩流紋岩為主。土壤類型為南亞熱帶性土壤——赤紅壤,而界線北緣以及海拔400~500米以上則逐漸出現紅壤,高海拔山地發育著山地紅壤、黃壤。大片平原三角洲多為沖積土,其中因栽種水稻而形成水稻土,海灘多為鹽土而少鹼土。
本區氣候具有季風氣候區的一般特徵,夏長冬暖,雨量多而雨季長。年均氣溫20~21℃,月均氣溫20℃以上長達6個月,全年無冬。極端最低氣溫一般在0℃以上。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
本區的地帶性典型植被為具有熱帶性質的南亞熱帶雨林。被破壞后常形成次生萌芽林、陽性疏林、針闊混交林、馬尾松林以及灌草叢群落。本區的主要植被類型如下:
(1)南亞熱帶雨林。海拔200~500米以下的地區具代表性的原生植被為南亞熱帶雨林。森林主要是由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大戟科、蕃荔枝科、豆科、野牡丹科、桑科無患子科、紫金牛科等熱帶科屬及殼斗科的熱帶、亞熱帶屬種組成。其中喬木上層優勢種有:紅鱗蒲桃、厚殼桂、紅栲、烏來栲、米櫧、南嶺栲、山杜英、蕈樹、軟莢紅豆、黃杞及其它熱帶性樹種如多花山竹子、翅子樹、黃桐白桂木紅桂木紅葉樹等。中、下層喬木有鵝掌紫、茜草樹、毛茜草樹、毛五月茶、狗骨柴、木蠟樹等。
林下灌木有羅傘樹九節木柏拉木、多種雞屎樹、青果榕等大灌木。小灌木有硃砂根、灰色紫金牛、走馬胎、三亞苦等。
林下草本植物有三羽新月蕨等多種蕨類淡竹葉等。
林下藤本植物與寄生、附生植物的種類數量多,特別是木質藤本。其中有密花豆藤、木蓋藤子、扁擔藤、花皮膠藤、藤黃檀等。附生藤本有山簕、葡萄九節木、絡石等。附生植物有蘭科的高班葉蘭、鶴頂蘭石仙桃等,以及一些天南星科植物。
(2)照葉林(山地垂直分佈)(略)。
(3)次性植被。南亞熱帶雨林如只經輕度砍伐,尚可恢復原有的森林。如遭嚴重破壞,許多陽性樹種如閩粵樹、馬尾松木荷等則乘虛侵入。灌木叢是絕大部分荒山荒地的分佈類型。組成種類有桃金娘小葉赤楠石斑木南嶺蕘花、黃桅子、黑面神、排錢草、東桑子、余甘子、山芝麻、芒、五節芒、纖毛鴨嘴草、鷓鴣草、芒萁、刺芒野古草等。
(4)熱帶海岸植被。海灘有紅樹林:沿岸共7種:秋茄桐花樹白骨壤木欖、老鼠簕、海漆、黃槿
海岸叢林及其它植物有露兜、苦檻蘭、苦蘭盤、海蔓荊、砂濱藜等。
(5)栽培植被。有水稻、甘蔗、大小麥、甘薯等。果樹有荔枝、龍眼、香蕉、橄欖鳳梨番木瓜、柚等。
此外,水生植物有鳳眼蘭、大藻和蓮等。
本植被區有三個植被小區。
ⅠA1·閩南博平嶺東南部濕熱南亞熱帶林小區 本小區位於省境的最南端,熱量條件優越,氣候濕熱,年平均氣溫20℃以上,最冷月均溫在12℃以上。年雨量大多在1400~1600毫米,多者可達2000毫米。土壤母岩以花崗岩為主,大多發育成赤紅壤。
典型植被為南亞熱帶雨林。突出地表現在以熱帶性科屬為優勢種,如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紫金牛科、大戟科與殼斗科的熱帶、亞熱帶屬種。具體如喬木層的紅栲、烏來栲、紅鱗蒲桃以及灌木層的羅傘樹、九節木等。藤本植物巨大且多。如木質大藤本密花豆藤為本小區所特有。在陽性灌叢中以桃金娘、南嶺蕘花、山芝麻、車桑子、黑面神為主。
本區為省內紅樹林的主要分佈區。此外,典型的熱帶海岸灌叢植物露兜、苦檻蘭、苦蘭盤等分佈普遍。
栽培植被有:水稻、小麥、鳳梨、香蕉、芒果、番木瓜、龍眼、荔枝、巴西橡膠、胡椒等。
ⅠA2·閩東南戴雲山東部濕暖南亞熱帶雨林小區 本小區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氣候溫暖潮濕。年均氣溫20℃左右,北部約19℃,有一定霜期。年雨量1400~2000毫米。土壤母岩多屬花崗岩、流紋岩等,土壤主要為赤紅壤。
植被組成與上一區相近,具有樟科、杜英科、茜草科、豆科、梧桐科等熱帶的屬種植物。但殼斗科和山茶科種類增多,雨林上限較低,在海拔400米以下。在本小區的北緣有溫性植物如大葉櫧、青岡等出現。藤本植物仍多且大,但科類減少,如密花豆藤已不復見。次生桃金娘於冬季有紅葉現象,溫性灌木如黃瑞木、木漸多。
海灘植被紅樹林僅有秋茄、桐花樹、白骨壤三種。典型熱帶海岸植物苦蘭盤等生長普遍,但露兜已絕跡。
栽種植被與上一區相近。但巴西橡膠已無法生產性栽培。胡椒、蒲桃也難以生長。
ⅠA3·閩江口沿海潮暖南亞熱帶雨林小區 本區為西北高而東南低的丘陵及河口平原,具較暖和的氣候,平均氣溫19~20℃,最冷月均溫10℃左右,年霜期1~2個月,霜日8~15天,極端最低氣溫為0℃左右,個別地區達-2.7℃,年雨量1400~1600毫米,土壤以赤紅壤和紅壤為主。
原生植被罕見,僅福州鼓山海拔200米以下至飛鸞一帶尚有小塊南亞熱帶雨林殘跡。主要組成成分有米櫧、紅栲、杜英鵝掌柴、厚殼桂等。大藤本除藤黃檀、小葉買麻藤外,還有巨大的木蓋藤子。針葉林樹種如杉木生長尚好,柳杉在高海拔處有星散分佈。桃金娘長勢低矮且冬季紅葉落葉,木在局部地區成片生長。
海灘植被紅樹林僅秋茄一種,熱帶海岸灌木亦僅有苦蘭盤一種。
栽培水稻一年兩熟,熱帶果樹已較少。溫帶果樹桃、李均生長良好。
Ⅱ.中亞熱帶照葉林地帶
本地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18~20℃,個別地區低於17℃。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山地黃壤。岡屬以及樟科、山茶科、薔薇科、茜草科、禾本科的竹亞科、豆科、金縷梅科、木蘭科、杜鵑科、木犀科芸香科、楊梅科等。在海拔較高山地槭樹科、樺木科,以及殼斗科的櫟屬也佔一定的比重。針葉林方面主要有松科、杉科、柏科的一些屬種。
本植物地帶在本省可分為2個植被區。
ⅡB·南嶺東部山地常綠櫧類照葉林區
本區屬中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夏長而冬暖和,雨量多。年均氣溫20℃或19~18℃,個別地區更低些。極端最低溫度0~-4℃,年平均霜日20天左右,年雨量1600~1800(或2000)毫米,土壤母岩多屬花崗岩、火山凝灰岩、流紋岩、石英斑岩等。土壤為紅壤、黃壤等。
本區發育良好的典型原生植被為照葉林,因遭破壞,目前以次生要為主。優勢植物有甜櫧、米櫧、青鉤栲、青岡、大葉櫧、木荷等。
本植被區可劃分為東、西兩個小區。
ⅡB4·閩西常綠櫧類照葉林小區 本小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0~18℃。年霜期41~130天,終年無雪或偶有下雪。絕對最低氣溫-5~-7℃。年雨量1400~2300毫米。土壤以地帶性紅壤為主,其母岩多為花崗岩。
植被的組成種類有;以殼斗科的甜櫧為主,常為大片的純林,米櫧、閩粵栲、木荷等。在本小區較北地區,較多出現落葉樹葉如茅栗白櫟等。針葉林以馬尾松居多。杉木林不如閩東、閩中和閩北等地多。次生灌叢以桃金娘、木、小葉赤楠、烏飯等居多。
栽培作物主要有水稻,一年兩熟,山地多為單季稻、小麥、煙草等。果樹有板栗、李、枇杷、梨、桃、柿等。
ⅡB5·閩中、閩東常綠櫧類照葉林小區 本小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0℃~18℃,最冷月均溫8.5~7.1℃,極端低溫-7~-8℃,霜期約80~140天,終年無雪或短期有雪。年雨量除沿海寧德在1400毫米以下外,均達1500~1800毫米。
土壤以紅壤為主,其次為黃壤與山地草甸土等。母岩以花崗岩分佈最廣。
植被組成以殼斗科植物為主,主要優勢喬木有米櫧、栲樹、南嶺栲、大葉櫧等。甜櫧較少,苦櫧星散分佈於本小區北緣。群落中所含的植物區系組成與閩西博平嶺常綠櫧類照葉林小區相近。在個別地區或北部邊緣可零星見到一些落葉樹種如紫樹檫木等。小區南部及閩江中游一些谷地林中,夾雜有閩西與廣東地區的熱帶植物如翅子樹、蒲姜木、陰香、絨楠等。針葉林主要有馬尾松林、杉木林等。
栽培作物以水稻為主,低平地區一年兩熟或輪種小麥而為3熟。果樹有楊梅、桃、柿、梨、李、枇杷等。板栗較少。
ⅡC·閩浙贛山地丘陵常綠櫧類、半常綠櫟類照葉林區
本區在福建境內僅有一小區。
ⅡC6·閩北常綠櫧類、半常綠櫟類照葉林小區 本小區氣候溫和,多雨,濕度大,陰天多。年均氣溫18~17℃,霜期較長,極端最低氣溫可達-8℃(浦城)。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武夷山東南坡則更多些。各地多有降雪,雪日2~3天。土壤以紅壤為主,在山坡或低洼地則多黃壤,母岩以中生代火成岩系花崗岩為主。
本小區典型植被為照葉林,群落結構較簡單,樹種以殼斗科和木蘭科植物為主,但比前述植被區出現較多落葉或半綠種類,甚至在次生林中有以落葉灌木佔優勢的群落。主要植物種類有甜櫧、苦櫧、青岡、多脈青岡、木荷、水青岡亮葉樺、栲樹、安息香等。針葉林有馬尾松林、杉木林、黃山松林等。灌木有白櫟、木、映山紅、茅栗、酸棗、蠟瓣花等。本小區其它天然植被還有針闊混交林,常綠—落葉混交林類型。
本小區栽培植被以水稻為主,低平地區一年兩熟,山區多單季稻。果樹有梨、李、桃、林檎、棗等。野生果樹有野山楂、柿等。此外山地還有油茶、茶葉等。除杉木外,毛竹也是主要的生產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