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史
社會科學史
社會科學史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歷史記錄,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社會科學是在18一19世紀形成的。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歐洲社會大變革的結果,是工業革命和城市化進程的產物,也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技術革命發展的產物。在社會革命過程中,人們需要對社會發展規律作出解釋,而自然科學的發展又直接促使人們對社會的研究採取各種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最終引起社會科學的產生。
探索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必須研究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過程,這是不言而喻的。社會科學史與部門科學史(如法律思想史、經濟學說史)一樣,都是以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為對象的。但兩者的對象域是不同的,部門社會科學史是以社會和個要素、各個領域的理論發展為對象,它們的任務在於反映人們對某一社會活動之理論認識的深化過程。學習部門科學史的意義在於深刻領會和學科的基本範疇、基本原理的演化歷史及其科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而社會科學史則是以各個階段社會科學的整體發展為對象的,它的任務在於說明: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社會科學是怎樣與社會實踐發生相互作用的?社會科學自身內在動力是什麼?社會科學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如自然科學、思維科學、哲學和數學之間的又是怎樣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各門社會科學的對象、任務和研究內容之間具有哪些有機的聯繫?應該確立它們在社會科學體系中的相對位置等等。一句話,社會科學史是以探討社會科學系統各學科的有機構成、共同特點和歷史發展規律為已任的。
為此,社會科學史不能像部門社會科學史那樣包攬各種具體的理論問題,它只能聯繫各個歷史時代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特點來反映該時代社會科學各學科理論發展的總體面貌,重在說明各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之間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以及闡明各個歷史時期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完成揭示社會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發展趨勢的任務。
具體地說,研究社會科學史有如下的意義:
其一,只有系統的研究社會科學史,才能科學地了解各部門具體學科在社會科學總體結構中的相對位置。一般地說,各門具體科學總體結構中的位置是人們對社會客體結構的認識相聯繫的。但是人們對社會結構的認識以及各門具體學科本身的理論研究總是受到歷史時代的局限。因此,它的內在聯繫也並不是一下子就能認識清楚的。例如,由於歷史的發展社會統計學在科學分類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最初在社會科學中,只有個別的經濟部門才運用統計學。而現在,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都需要統計學,確切地說,凡是可以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學分析的社會科學問題都離不開社會統計學。因此,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的統計學,今天則成為社會科學總體結構中的一門相對獨立的基本學科。這就是說,對社會科學總體的橫斷面研究也不能離開歷史的縱向分析。
其二,只有系統地研究社會科學史,才能澄清重大的社會理論紛爭、重建或發展某些學科的理論問題。在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些理論曾經風行一時,而後卻被湮沒了;另有些理論在一些國家得到長足的發展,而在另一些國家卻被列為禁區。例如人性論,在文藝復興時代曾是社會科學的主題之。可是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后,卻被冠以資產階級的帽子打入冷宮。人類學不知不覺地被拆利七零八落;社會學在中國和蘇聯足足停頓瞭望0年之久;優生學自從被希特勒賞識並被當作奴役其他民族的理論根據以後,無產階級當然也就不能染指了。然而,當人們真正的以科學態度來對待歷史時,卻不得不承認:理論的禁區往往是人為的。科學是不應該有禁區的,有些理論在某一發展階段上不可避免地會具有幼稚性,甚至也有片面性和錯誤的傾向,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們的科學屬性,更不能因為某些理論被某些階級所利用,而被剝奪其生存的權利。事實上,過去被否定的許多學科,今天都被恢復了科學殿堂中的位置。20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領域的研究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進步,創立了許多新的學科。面對這一切我們應該吸取歷史教訓,千萬不可人為地設置許多框框。如“馬克思恩格斯批判過”“革命導師沒有提過”“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創立的”等等,輕率地斥之為階級異己。如果再蹈覆轍就會貽誤戰機,喪失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主動權。
其三,只有系統地研究社會科學史,才能發現各門具體學科漸次分化、交叉、相互影響、繁衍、增生的內在機制,以便闡明社會科學的共同特點。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相當豐富多彩的,其中每一種實踐活動又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每一門社會科學理論都是從各自的角度抽取社會整體的一個方面進行科學的研究。這種分門別類的研究方法對於簡化、純化和深化人們的認識是大有益處的。然而這種分門別類的研究方式很容易使人們產生形而上學的社會歷史觀。例如,近代有不少理論家提出了“教育救國”“法律治國”“道德立國”等等片面的口號與主張。其實“分門別類”只能是研究的一種方式(確切地說是初級的研究方法)真正要想認識社會,必須從整體上對社會進行考察。由於社會各領域、各因素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因此,各門社會科學理論和科學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多方面的聯繫。這種學科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19世紀中葉以來,由於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闡明了人類社會的系統結構,使得各門學科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從理論上得到了說明。20世紀以來,各門具體學科相互交叉,出現了一在批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豐富和發展了社會科學的理論體系。我們應該通過社會科學史的考察,揭示這種內在聯繫的演化機制,發現和扶植新生的社會科學幼芽,推動社會科學的研究向深度和廣度進軍。
其四,只有系統地研究社會科學史,才能從歷史淵源上搞清社會科學與哲學、思維科學等其它科學部類的關係。人們通常只是把科學分作兩類:一是文科類,含哲學社會科學。一是理科類,含數學、自然科學,這種劃分是在18、19世紀形成的。當時的自然科學各學科以是否運用數學工具為成熟的標誌,自然而然地把數學與自然科學聯繫在一起。而社會科學當時尚處於定性分析的開端,邏輯論證為其主要的說明方式,基礎理論部分的名稱也大都離不開哲學,如教育哲學、法律哲學、歷史哲學等等。這種與哲學難解難分的狀況,自然而然地把哲學與社會科學歸入一類。但是,這種粗淺認識並沒有反映各類科學之間的本質的內在聯繫。社會科學史雄辯地證明:社會科學不僅與哲學、邏輯學、心理學等思維科學有著久遠的歷史聯繫而且與以往認為毫無瓜葛的數學和自然科學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經濟學時對數學的大量運用,在制定歷史唯物主義時對生物進化論等自然科學思想的充分研究等等,開創了從理論上認識多種聯繫的先河。進入現代以來,社會問題的定量化研究和自然科學方法的大量滲透已使傳統的文理科界限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了。
其五,只有系統地研究社會科學史,才能深刻地揭示社會科學與社會環境之間、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 的辯證關係,從而揭示社會科學的一般發展規律。理論是實踐的產物,反過來理論又能指導實踐。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也是這樣。社會科學史研究會告訴人們:人類多種多樣的實踐是怎樣促進各門社會理論由淺入深、由個別方面走向更多方面研究領域的。反過來,各門社會理論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和支配著人們的創造歷史的社會實踐活動。正是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這種相互作用,才作為內在動力推動著各門社會科學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向高級地向前發展的。社會科學在自己的歷史長河中,與社會的生產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相互作用著。這些基本實踐活動為社會科學的整體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會條件。社會科學與人類的世界觀――各種哲學發生著相互作用,社會科學為哲學提供基礎理論,哲學為社會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科學正是與外界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在自己內部矛盾的推動下,才沿著一條不平坦的道路向前發展。只有搞清科學理論與各種內因與外因的關係,搞清各個歷史時代社會科學何以發展到如此的水平,才能發現社會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總之,只有系統地研究社會科學的發展歷史,才能正確地認識社會科學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點,才能科學地闡明社會科學的整體結構和社會功能,才能深刻揭示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才能有助於發現社會科學研究的薄弱環節節和未來科學新創造的生長點。從一個國家說,只有了解全部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和未來趨勢,才能制定有助於社會科學事業迅速騰飛的方針政策。
總體上說,劃分社會科學歷史發展階段應該堅持如下三條原則:
第一,劃分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階段要堅持社會科學與人類歷史同步發展的原則,簡稱“同步性原則”。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以勞動為主要基礎的人類共同活動和相互交往的社會過程。一般來說,在生產勞動和其他的交往活動中,作為社會個體要素的人們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參加的。也就是說,人所進行的活動:社會組織的建立、社會設施的構成、社會整體目標的設計以及社會活動的手段、程序的選擇等等都是在人的主觀意向參與其中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主觀意向不論是零散的思想還是系統的理論,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指導著人們的實踐活動。故而,人類才可以比任何自然界的其他物質系統更有效地利用環境、適應環境和自覺地改造環境。這也是人類能從自然中“超凡脫俗”的主要條件。因此,儘管大多數社會科學門類是在最近二三百年才成為獨立學科的,但其思想淵源幾乎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所以“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⑴其後的思想演進,也與人類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相適應。科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學對象的制約,因此,社會歷史發展到什麼水平,也就會出現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思想和社會理論。人類處在封建時代,社會科學也就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社會科學就得到蓬勃發展。根據這個同步性原則,社會科學史的分期應該大體上與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相一致。
第二,劃分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階段要貫徹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相對獨立性”。社會理論畢竟不能與社會實踐划等號,在某些情況下,人們還來不及總結出科學理論,社會實踐已經成為歷史;又一些情況下,社會實踐還遠遠沒有開始,人們卻根據理論的分析作出了相應的社會預測並取今於廣大民眾。對整個社會有利的,並不等於對所有個人與集團都有利,反之亦然。另有一些極端的情況:理論與實踐完全處於對抗狀態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實踐中起主導作用的人們與社會理論家也並不是絕對同一的。因此,社會科學的演進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雖然具有同步性,但卻是并行的兩種社會活動結果。也就是說,人類歷史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有它自己的不受理論完全控制的發展道路。它是由實踐著的們們根據自己的意願鋪就的,而不是由理論家們譜寫的。而理論科學雖然受到社會歷史的制約,但它也是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動下不斷為自己開闢道路。人類歷史只能提供環境和實驗材料,社會思想和社會理論的行程主要是社會科學家們努力的結果。因此,劃分社會科學史的演進階段也應當考慮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相對獨立性”。
第三,劃分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階段還要貫徹“統一性原則”,也就是既要立足世界社會科學整體的進步,又要兼顧各個區域社會科學的發展狀況。由於人類社會的演進在各個區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社會理論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一般來說,經濟和政治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區域,社會科學的發展相對要先進一些。但並不是說社會形態落後的地區和國家,社會科學理論就一定落後。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且各個歷史時代,由於文化交流的程度不同,這種狀況也不同。遠古時代的人們,眼光是不可能投向“搖籃”(各大河流域附近的千里方圓)以外的;孔老夫子和亞里思多德生活的奴隸制時代,東方人的眼界大致是西起青藏高原,東到太平洋中日本列島,北起蒙古高原,南到珠不口一帶。西方人的世界地圖大致是環繞地中海沿岸的南歐、西歐、北非、中南地區再加上印度半島。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的阻隔,東西方相互之間基本上是一無所知的。因此在這一段時期內,東西方的社會科學是各自獨立演進的。所以,演進的時期化分也只能以區域性為主了。
第四,劃分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階段要堅持全球發展與區域進化統一的原則。東西方文明隔絕之帷幕大約是在紀元前後才逐漸被拉開的。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橋樑。然而,只是到15世紀以後,由於C·哥倫布堅信“大地球形說”而終於探建出一條“西去東方之路”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人們的眼光終於從平面世界躍進到了球面世界,世界的文化才開始融合。到了17、18世紀,東西方文化出現了更大規模的交流。從18世紀中葉開始到19世紀中葉出現了東學西漸的潮流。中國先秦哲學同中醫的優秀成果比較系統地被介紹到西方。先秦哲學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在啟蒙運動前後,歐洲出現過一大批漢學家,他們的出發點是人文主義的,研究問題也是從總的人類歷史文化出發,眼界開闊,思想活躍。伏爾泰、叔本華對漢學都曾十分傾心,菜布尼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充分反映當時歐洲學者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化的認識。他不僅喜愛和運用中國哲學思想,還積極籌建中西文化交流學會,出版有關中國的書籍,為普魯士打開一條通向中國的大道而四處奔走。儘管如此,由於當時生產規模和經濟活動的範圍所限,社會實踐的理論基本上還是各個國家內部的事情;社會科學的水平也只是在個別領域和個別方面達到了對實踐活動作出理論說明和形成邏輯體系的程度。
18世紀末19世紀初,工業革命在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完成,隨著世界貿易市場和各領域國際交往的發展,尤其是在工人運動普遍興起,馬克思主義登上歷史舞台之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理論才突破了國界而成為世界性的思想體系。在當代,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大理論體系雖然還在不斷進行鬥爭,但由於社會發展全球問題的出現和社會現象中的趨同因素的增長以及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加強,雙方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在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幾乎都有明顯的表現。直到這個時期,東西方的社會科學,包括歐洲和中國,美國以外的其他所有地區的社會科學才作為世界社會科學整體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存在。堅持全球發展與區域進化統一的原則,就是在確定各個歷史階段的起止和敘述方式時,要兼顧整體趨勢和局部特點,不強求一律。
根據上述的四個基本原則,社會科學史應劃分為以下五個演進階段:
第一階段——上古時代社會科學的醞釀產生。從遠古時代世界五大文明發祥地分別出現社會思想萌芽開始(約為紀元前三千年),到奴隸制社會後期社會科學走向衰落為止。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公元前8世紀(中國則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殷周之交)是個明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社會科學尚處於萌芽狀態,其思想散見於古代典籍中;在此之後,社會科學(雖然只是有限的幾個部門)才以獨特的對象和表現形式出現於科學的舞台上。
在社會科學產生階段,我們推出孔子和亞里士多德作為東西方社會科學的代表人物。這不僅是因為他們二人在自己學說體系中涉及了當時社會理論研究的幾乎一切方面,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此前二千多年的社會思想作了系統的總結和概括,而且這一系列思想和理論在其後二千多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印度的釋伽牟尼也是同時代的人物,他創立的佛教對印度和東南亞一帶的影響至今仍存。社會科學產生的古代階段,在思想體系和表述形式上,中國,歐洲和印度三大區域是各自獨立演進的,所以在敘述上也應該分別進行。
第二階段——中古時代世紀社會科學的緩慢發展。這段時間東西方文化雖有交往,但基本上是獨立演進的。中國這一分階段大致是從秦漢開始,一起延續到1500年後的明王朝末年。突出的大事件是由於董促舒倡議,漢武帝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重新成為中國的“國粹”。以後歷代學者的重要任務便是修改、豐富和發展這一學說。歐洲的這一階段大致是從公元4世紀開始的。突出的大事件是在羅馬大帝國分裂之前,君士坦丁皇帝在尼西亞城主持召開了第一資基督教大會,確定了正統教會的基本原則。從此後,宗教神學逐漸走上統治一切的地位,古代文明便消失在中世紀的黑暗之中。到了16世紀上半葉,在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學革命的又重打擊之政,教會的絕對權威才開始動搖,直到1684年簽訂威斯特里伐里亞和約之後,教皇的世俗權力才全部喪失,即政教分離。
第三階段——近世時代社會科學的重新崛起。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以後,社會科學史演進的主線在歐洲。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的社會科學各種理論基本上是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建設服務的。這一時代可以劃分前後兩個時期:近世時代前期從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開始,到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發表《人權宣言》為止。這是社會科學研究從中古時代神學統治的壓迫下重新興起的時期。在此期間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出現了一大批文學藝術巨匠和不朽的思想家。特別是以機械論為特徵的唯物主義哲學,以人性論為基礎的社會政治法律思想和以身以健美為目的文學藝術觀念,在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革命運動中發揮了很有效的輿論作用。
近世時代後期,這是資產階級社會科學發展的高漲階段。時間可以從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和早期領袖伏爾泰和孟德斯鳩算起。他們所提出的戰鬥無神論和改革法國社會的政治主張成為18世紀法國和歐洲大陸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理論武器。近世時代資產階級革命醞釀並恢復了變革的理論――辯證法在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手中得到系統的發展。而另一方面,資產階級有限的社會革命和鞏固政權、保護私有制度的需要又導致了保守的理論――自我封閉的唯以主義體系的加強。“自然、歷史是不斷變革更新的、但此時此地卻是終點”。黑格爾理論的內在矛盾正是整個(而不只是德國)資產階級社會實踐和社會理論的統一在哲學上的表現。因此,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不僅標誌著近世時代社會科學發展史的頂峰,也標誌著整個近世時代資產階級社會科學的終結。
第四階段——現代社會科學的飛躍前進。在整個社會科學發展史上,這是科學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基礎的變革時期,因此也可稱作科學史演進的飛躍階段。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是本時期開始的標誌。顯然這部著作的發表距離1917年第一資成功的無產階級革命太遠了,但是,這隻能說明他們所開創的無產階級解放這一偉大事業的艱難性與長期性。其實,《宣言》誕生之日,正是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之時。只不過――馬克思、恩格斯也這樣認為:當時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時機尚不成熟。按照列寧的分析,世界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時間大致與現代自然科學的開端是一致的。但是,也許這正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特點的區別嗎:自然科學是通過物質手段去作用於社會的,所以有直接性,也容易使人感覺到它變革社會的巨大力量(正因為如此,有的科學學著作講到變革社會的槓桿時只談科學技術而把社會科學撇在一邊)。而社會科學則主要是通過精神力量作用於社會的,所以具有間接性,也不容易使人“看出”它的變革社會的作用,倒是使人常常感到“權力”在直接起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被各國無價之寶理解到何種程度?他們是怎樣用以指導各國無產階級實踐活動的?這可以通過1938年發表的《聯共(布)黨史教程》得到明顯的表露。這部書曾被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本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範,在出版后的十幾年,被譯為60多種文字流傳世界各地,加上第三國際的具體指導,影響了整個20世紀上半葉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活動,所以我們把它作為這一階段結束的標誌。
第五階段——當代社會科學的繁榮昌盛。我們之所以把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後的社會科學歷史劃分為“現代”和“當代”兩個演進階段,主要理由有兩個:一是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在社會科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作用,即引起了社會科學的一場革命。它的核心思想——以唯物辯證法為代表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一切科學認識的不可否府的理論基礎和人類正確實踐不可替代的指導思想。二是我們又必須承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的政治、經濟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與100多年前的馬克思時代有根本的區別,而且與50年代流行於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與80年代國內外社會實踐的現實已有相當大的差異和矛盾。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反映到社會科學上來,就出現了具有當代特色的各種社會理論。因些,社會科學史應當把這段時期單獨劃分出來,給予比往歷史時期更多的筆墨。
社會科學進入19世紀以來,發展的主線從歐洲分兩路推向全球:一路是產生於歐洲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東進俄國,導致1917年的十月革命,並繼而從俄國傳到中國——激起古老東方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偉大復興。在二資大戰後,東歐出現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另一路向西,資本主義思想體系由歐洲傳到美洲、澳大利亞和日本,形成以美國為中以的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和物質文明。當然,這並不是歐洲中以的單向發展,而是世界範圍的多元的相互交叉、融合的過程。
許志峰、李德深、馬萬里主編《社會科學史》,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8月;
王正萍主編《社會科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10月;
歐陽康、張明倉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西奧多·M.波特、多蘿西·羅斯主編《劍橋科學史(第七卷):現代社會科學》中文版,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