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草

菊科蒿屬植物

青蒿(學名:Artemisia carvifolia)一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縱稜線。葉子互生,莖中部的葉子二回羽狀分裂,線形小裂片。夏季開花,頭狀花序半球形,多數,成圓錐狀,花管狀,外面為雌花,內層為兩性花。株高40~150厘米以上,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3.5~4毫米。全株可入葯,味苦。中藥青蒿,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的乾燥地上部分的地上部分。花蕾期採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曬乾。古名“菣”(qìn)。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於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是一種廉價的抗瘧疾葯。

形態特徵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150厘米以上,全生育期120天左
青蒿草
青蒿草
右。植株有香氣。主根單一,垂直,側根少。莖單生,高30~150厘米,上部多分枝,幼時綠色,有縱紋,下部稍木質化,纖細,無毛。高達1.5m,全株黃綠色,有濃烈的揮發性香氣。莖直立呈圓柱形,分枝,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稜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捲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後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頊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莖基部及下部的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形,二至三回羽狀深裂,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淺,兩面被短微毛;上部葉小,常一次羽狀細裂。頭狀花序極多數,球形,直徑1.5~2mm,有短梗,下垂,總苞球形,苞片2~3層,無毛,小花均為管狀,黃色,邊緣雌性,中央兩性,均能結實。瘦果橢圓形,長約0.7mm,無毛。
葉兩面青綠色或淡綠色,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三回櫛齒狀羽狀分裂,有長葉柄,花期葉凋謝;中部葉長圓形、長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長5~15厘米,寬2~5.5厘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每側有裂片4~6枚,裂片長圓形,基部楔形,每裂片具多枚長三角形的櫛齒或為細小、略呈線狀披針形的小裂片,先端銳尖,兩側常有1—3枚小裂齒或無裂齒,中軸與裂片羽軸常有小鋸齒,葉柄長0.5~1厘米,基部有小形半抱莖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無柄。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3.5~4毫米,具短梗,下垂,基部有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狹小,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背面綠色,無毛,有細小白點,邊緣寬膜質,中層總苞片稍大,寬卵形或長卵形,邊寬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或膜質,頂端圓;花序托球形;花淡黃色;雌花10~2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管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30~40朵,孕育或中間若干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藥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等長或略長於花冠,頂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長圓形至橢圓形。

生長環境


青蒿生於曠野、山坡、路邊、河岸等處。資源主要分佈於我國南北各地。生物學特性為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陰蔽,忌乾旱,怕漬水,忌澇。種子發芽溫度8~25℃。愉陽光充足,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藥理作用


抗瘧作用

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對鼠瘧、猴瘧和人瘧均呈顯著抗瘧作用。體內試驗表明,青蒿素瘧原蟲紅細胞內期有殺滅作用,而對紅細胞外期和紅細胞前期無效。青蒿素具有快速抑制原蟲成熟的作用。蒿甲醚乳劑的抗瘧效果優於還原青蒿素琥珀酸鈉水劑,是治療兇險型瘧疾的理想劑型。青蒿琥酯2.5、5、10、15mg/kg,2次/天,連續3天,皮膚外搽,治療猴瘧均有不同程度療效。5、10mg/kg,2次/天,連續10天,皮膚外搽即可使猴瘧轉陰。加入適量促透氮酮,可提高抗瘧作用。

抗菌作用

青蒿水煎液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結核稈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揮髮油在0.25%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抑菌作用,在1%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殺菌作用。青蒿素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青蒿酯鈉對金葡萄、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稈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亦有抗病毒作用。

抗寄生蟲作用

青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膏及青蒿素對鼠瘧、猴瘧、人瘧均呈顯著抗瘧作用。體外培養提示,青蒿素對瘧原蟲有直接殺滅作用。電鏡觀察證明,青蒿素主要作用於瘧原蟲紅細胞內期無性體的膜相結構,首先作用於食物色膜、表膜和線粒體膜,其次是核膜和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體亦有影響。由於食物泡膜發生變化,阻斷了瘧原蟲攝取營養的早期階段,使瘧原蟲迅速發生氨基酸飢餓,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體外,使泡漿大量損失,內部結構瓦解而死亡。青蒿素對間日瘧、惡性瘧及抗氯喹地區惡性瘧均有療效高、退熱及原蟲轉陰時間快的特點,尤其適於搶救兇險性瘧疾,但復燃率高。此外,青蒿尚有抗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作用。

解熱作用

用蒸餾法製備的青蒿注射液,對百、白、破三聯疫苗致熱的家兔有明顯的解熱作用。青蒿與金銀花組方,利用蒸餾法製備的青銀注射液,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致熱的家兔,有比單味青蒿注射液更為顯著的退熱效果,其降溫特點迅速而持久,優於柴胡和安痛定注射液對照組。金銀花與青蒿有協同解熱作用。

免疫作用

用小鼠足墊試驗、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兔疫特異玫瑰花試驗和溶血空斑試驗等4項免疫指標觀察青蒿素的免疫作用,發現青蒿素對體液免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可能具有免疫調節作。青蒿素、蒿甲醚有促進脾TS細胞增殖功能。肌肉注射蒿甲醚對Begle大外周血T、B、Tu及Tr淋巴細胞亦有明顯抑制作用。亦明顯降低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增加脾臟重量。降低雞紅細胞致敏小鼠血清IgG含量。靜脈注射青蒿素50-100mg/kg能顯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50.2~53.1%)和吞噬指數(1.58~1.91)。青蒿素還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細胞免疫作用。青蒿琥酯可促進Ts細胞增殖,抑制TE細胞產生,阻止白細胞介素及各種炎症介質的釋放,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

心血管作用

兔心灌注表明,青蒿素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靜脈注射有降血壓作用,但不影響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認為主要系對心臟的直接抑制所改。靜脈注射20mg/kg青蒿素可抗烏頭鹼所致兔心律失常。

其它作用

青蒿琥酯能顯著縮短小鼠戊巴比妥睡眼時間。青蒿素對實驗性矽肺有明顯療效。蒿甲醚對小鼠有輻射防護作用。提高抗瘧作用。脫羰青蒿素和碳雜脫羰青蒿素對小鼠體內的伯氏瘧原蟲K173株的ED50和ED90分別為12.6mg/kg和25.8mg/kg。體外試驗表明,青蒿素可明顯抑制惡性瘧原蟲無性體的生長,有直接殺傷作用。青蒿素、蒿甲醚和氯喹對惡性瘧原蟲的IC50分別為75.2,29.4.和43.2nmol/L。青蒿素酯鈉對惡性瘧原蟲6個分離株(包括抗氯喹株)有抑制作用。

主要應用


青蒿藥用價值很高,夏末秋初拔出洗凈曬乾供藥用。清虛熱用莖葉、熬膏用子與根。青蒿素來源於傳統中藥青蒿草,已有2000年的歷史。由於它起效快並且沒有其它抗瘧葯那樣的副作用,因此抗瘧效果非常顯著。此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已知的青蒿素抗藥性的病例。而復方又可以更進一步減少抗藥性產生的機會,並提高療效。
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產很多系列藥品。青蒿素主治瘧疾、結核病潮熱,治中暑、皮膚瘙癢、蕁麻疹、脂溢性皮炎和滅蚊等。全草入葯,洗凈鮮用或曬乾製藥。青蒿作物粗生易管,生長期短,投資少,收益快。
其主要作用及使用方法總結如下:
● ● 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青蒿二錢,鱉甲五錢,細生地四錢,知母二錢,丹皮三錢。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 ● 治少陽三焦濕遏熱郁,氣機不暢,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青蒿腦錢半至二錢,淡竹茹三錢,仙半夏錢半,赤茯苓三錢,青子芩錢半至三錢,生枳殼錢半,陳廣皮錢半,碧玉散(包)三錢。水煎服。(《通俗傷寒論蒿芩清膽湯
● ● 治骨蒸勞,體瘦、發渴、寒熱:青蒿一斤(取葉曝干,搗羅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麩炒令黃。研爛),甘草半(五)兩(生搗羅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於瓷瓮中盛,於糠火上煎令如稀餳,卻傾於銅器中,下諸葯,又於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攪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溫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聖惠方》青蒿圓)
● ● 治勞瘦:青蒿(細銼)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不以時。(《雞峰普濟方》青蒿煎)
● ● 治虛勞,盜汗、煩熱、口乾: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蔘末、麥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飲下二十丸。(《聖濟總錄》青蒿丸)
● ● 治瘧疾寒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補缺肘後方》)
● ● 治虛勞久瘧:青蒿搗汁,煎過,如常釀酒飲。(《綱目》青蒿酒)
● ● 治溫瘧痰甚,但熱不寒:青蒿二兩(童子小便浸焙),黃丹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仁存堂經驗方》)
● ● 治少陽瘧疾,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脈左弦,偏於熱重者:青蒿三錢,知母二錢,桑葉二錢,鱉甲五錢,丹皮二錢,花粉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瘧來前,分二次溫服。(《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 ● 治赤白痢下: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作餅,日干。每用一餅,以水一盞半煎服。(《聖濟總錄》蒿豉丹)
● ● 治暑毒熱痢:青蒿葉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 ● 治闌尾炎、胃痛:青蒿、畢撥等量。先將青蒿焙黃,共搗成細末。早、午、晚飯前白開水沖服,每次二克。(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 ● 治酒痔便血:青蒿(用葉不用莖,用莖不用葉)為末,糞前(便血用)冷水、糞后(便血用)水酒調服。(《永類鈐方》)
● ● 治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並塞鼻中。(《衛生易簡方》)
● ● 治聤耳膿血出不止: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 ● 治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仙方》)
● ● 治蜂螯人:青蒿搗敷之。(《補缺肘後方》)
● ● 治金瘡撲損:一青蒿搗封之。二青蒿、麻葉、石灰等分。搗和曬乾,臨時為末搽之。(《肘後方》)

栽培技術


幼苗假植

應選擇水源充足的田塊,起廂種植。要求廂面寬1.2米,假植規格株行距為10-15厘米。假植后加強肥水管理。可用腐熟人糞尿或畝用複合肥5公斤沖糞水淋施,做到勤施薄施。大約假植18-20天左右(氣溫低時約需25-30天)當植株生長到10-15厘米時,即可移至大田種植。

本田準備

本田應選擇水源有保證,能排能灌的田塊。經深翻梨耙、碎土。每畝施腐熟農家肥或土雜肥2000-2500斤,磷肥50-60斤作基肥。開溝起廂種植。起廂規格為:寬1.2米,溝寬0.4米,溝深0.2-0.5米,每廂種二行,株行距為0.8×0.8米。

適時移栽

當假植苗達到10-15厘米時進行移栽,移栽時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進行。栽后淋足定根水。可合理密植,畝植1000株左右。

田間管理

栽后應加強田間管理。做到科學施肥,合理排灌。可分三個階段施肥。第一階段:移栽一個星期左右輕施複合肥或農家肥。畝用複合肥10-15斤或用0.3%的複合肥水淋施。第二階段:移栽后15-20天,每畝開穴施複合肥35斤左右或腐熟農家肥,施肥後進行復土。第三階段:移栽35-45天後畝施50斤複合肥或農家肥,結合培土。大田種植要防漬水,在雨季注重排除漬水,乾旱時要及時灌水。

病蟲害防治

● ● 病害:青蒿主要病害是莖腐病。在多雨季節,如發生莖腐病,可用滅病威或托布津防治。
● ● 蟲害:青蒿主要害蟲有蚜蟲,應在其遷飛擴散前噴葯,畝用40%樂果或20%速滅丁或蚜虱凈等噴霧防治。

適時收穫

青蒿生長最旺盛期即花蕾期進行收穫。選擇晴天,砍倒主桿,在大田曬一天。第二天收起在曬場曬乾,打落其子葉,子葉繼續曬乾,符合收購要求即可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