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導讀

周易本義導讀

周易本義》 周易本義圖 卷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齊魯書社; 第1版 (2003年10月1日)
叢書名: 歷代易學名著整理與研究叢書
平裝: 28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33312058
條形碼: 9787533312053
尺寸: 19.8 x 14 x 1.2 cm
重量: 299 g

內容簡介


易學作為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的箋注之學,用當今西方用語說是詮釋學(或解釋學)。說它是詮釋學是因為易學以傳注、說解、箋疏、釋疑、考證等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釋《周易》文本,探尋《周易》作者意識到的和未意識到的思想或義理,這種註釋不僅著眼於《周易》的字詞句的意義,即通過訓詁對《周易》進行語言和意義的轉換,簡單地複製、轉述《周易》本主和再現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礎上依據解釋者的知識和體驗對《周易》文本進行再創造,使其意義得到拓展和升華,達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周易》與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僅有著用於占驗的古奧晦澀的文字語言,還有一套與這文辭相關的、極為嚴密的、高度抽象的符號系統,這就是《周易》成為後世詮釋者理解和解釋無窮的源泉和永恆的母體關鍵之所在。

媒體評論


導讀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號考亭紫陽等。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生於福建龍溪。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及進土第,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樞密院編修、秘書省秘書郎、知南康軍、浙江提舉、知漳州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二年(1196年),由宋孝宗山陵案為發端引發了著名的“慶元黨禁”,一大批文人如朱熹、張拭、蔡元定楊簡袁燮葉適陳傅良等被列名於偽學,朱熹則被誣為“偽學之魁”,導致落職罷祠。晚年定居於福建建陽考亭,僅四年而與世長辭。二十五年後,祟朱學宋理宗即位,朱熹被迫贈為太師,封為信國公,並與周濂溪、程顥程頤張載一起從祀孔子。朱熹一生,為官清正廉潔,多有政績,如浙東救荒、漳州經界等。在書院建設方面,曾為修復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推動書院教育事業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平生力主恢復中原,但反對盲目用兵,因而在不同時期其具體策略主張往往因時而異,各有不同。
朱熹一生博覽群書,自經、史、子、集,至天文、地理、醫術、煉丹術及筮占,無所不窺。其學以儒學為主,上承五經及孔孟,下續二程及周、張、邵五子,集兩宋道學之大成,又旁采釋、道、醫、天文與術數之學,以及傳統文化的其它諸多層面,建構了龐大的思想體系。朱熹的學術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大融會的產物,標誌了中國傳統文化形態的基本定型。因此,
在中國歷史上,朱熹當之無愧地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學術思想被元、明、清三個朝代的統治者欽定為統治思想,影響中國歷史長達七百餘年之久。
一種學說在建構時期的艱辛和生氣勃勃,與其在長期傳播過程中逐漸走向僵化與教條化,是不能等量齊觀的。因此,研究朱熹的學術與思想,不能以朱學的某種傳播形態為唯一限度和
唯一依據。朱熹的學術與思想,當其在世時並未成為官學,只是活躍在書院之間的民間之學。而宋理宗以後的朱學,則成為官方之學。科舉取仕的範圍限定與政治上的幾經取捨,使朱學最
后只留下幾條幹巴巴的教條,這是朱熹的悲哀。以至於朱熹所倡導的“格物致知”之說,一直被淹沒在心性之學的視閾之內,而未能對宋代以後的科技發展產生重大的促進作用。
朱熹一生著述頗豐,其中主要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詩集傳》、《伊洛淵源錄》、《近思錄》、《朱子語類》、《朱子文集》等。易學著作有《周易本義》、《易學啟蒙》、《周易參同契考異》、《朱文公易說》、《太極解義》等。如果可以將朱熹的全部學術思想歸結為“道問學”與“尊德性”兩個方面的話,那麼他通過易學不僅為這兩個方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而且成功地將這兩個方面磨合成為一個天人合一的整體系統。
一、關於三聖作《易》與《易》
之象數本源和筮占功用
朱熹易學思想的基本理路,是通過象數而入於義理。對此,他曾經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某之說《易》,……如過劍門相似。須是驀直攛過,脫得劍門了,卻以之推說《易》之道理,橫說豎說都不妨。”義理這樣說或那樣說都無妨,但必須過劍門(即象數)這一關。這個理路的形成,與他治學上追本溯源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朱熹探討了三聖作《易》的區別與聯繫,從而認定《易》本為卜筮之書,畫前《易》為《易》之本源。在此認識的基礎上,他重新梳理了易學的象數系統,整合周、張、二程、邵的易學思想,建構了以太極為最高範疇的易學結構系統。
……

目錄


題詞
總序
導讀
一、關於三聖作《易》與《易》之象數本源和筮占功用
二、朱熹的易學象數觀
三、朱熹易學的義理思想
四、關於《周易本義》
《周易本義》
原本周易本義序
周易本義圖
卷一 周易上經乾至離
卷二 周易下經咸至未濟
卷三 周易彖上傳
卷四 周易彖下傳
卷五 周易象上傳
卷六 周易象下傳
卷七 周易繫辭上傳
卷八 周易繫辭下傳
卷九 周易文言傳
卷十 周易說卦傳
卷十一 周易序卦傳
卷十二 周易雜卦傳
卷末上 周易五贊
卷末下 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