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

通過實地調查,記錄現實語言材料,搜集文字和口頭的社會歷史資料,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一項科學研究工作。

目錄

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內學者對中國某些少數民族的某個地方或某些地方的語言進行過調查,寫過語音或語法的專著和論文,編過辭彙或詞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當時,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對任何一種語言進行普遍的實地調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民族語文工作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建國初期,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建立了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組,並創辦了培訓民族語言調查幹部夜校。與此同時,北京大學開設了培養民族語言調查研究幹部語言專修科。1956年成立了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並由該所和中央民族學院合辦了民族語言調查訓練班。1950年至1955年,先後對西南中南西北一些省區的壯、布依、水、苗、瑤、彝、傣、傈僳、景頗、哈尼、佤、蒙古、維吾爾等民族的語言,進行初步調查。1956年以後,進而組織了由700多人參加的7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工作隊,分赴15個省、自治區,對壯、布依、侗、水、傣、彝、毛南、仫佬、苗、瑤、畲、藏、羌、彝、土家、白、哈尼、傈僳、拉祜納西、景頗、阿昌、仡佬、佤、蒙古、達斡爾、東鄉、土、保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裕固、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塔吉克、京共42個民族的語言進行普查。經過普查,主要獲得3方面的成果:
①對一個語言內部的方言土語的情況有了基本了解。對需要劃分方言的語言提出了劃分的意見:壯語有北部、南部方言;侗語有南部、北部方言;黎語有侾、杞、本地、美孚、加茂5個方言;苗語有黔東、川黔滇、湘西3個方言;勉(瑤)語有勉金、標交、藻敏3個方言;瑤族布努語有布瑙、巴哼、唔奈、炯奈、優諾5個方言;蒙古語有中部、西部、東北部3個方言;土族語有互助、民和兩個方言;維吾爾語有中心、和田羅布3個方言;柯爾克孜語有北部、南部兩個方言;藏語衛藏、康、安多3個方言;彝語有北部、東部、南部、西部、中部、東南部6個方言;拉祜語有拉祜納、拉祜熙兩個方言;白語有南部、中部、北部 3個方言;哈尼語有哈雅、碧卡、豪白3個方言;納西語有西部、東部兩個方言;佤語巴饒克、佤、阿佤3個方言。在普查中,對個別語言的方言劃分還有不同意見。
②就已調查的民族中存在的一個民族說兩種以上語言的情況,提出了確定的意見。裕固族的一部分說突厥語族的西部裕固語,另一部分說蒙古語族東部裕固語景頗族的一部分說景頗語支的景頗語,另一部分說緬語支的載瓦語。瑤族第一部分說瑤語支的勉(瑤)語,第二部分說苗語支的布努語,第三部分說侗水語支的拉珈語
③已將某些民族的調查研究成果運用於幫助少數民族創製文字的工作。語言普查工作一開始,就要求對那些願意創製文字的民族所說的語言提出劃分方言的意見,還要求提出以哪個方言做書面標準語的基礎方言,以哪個地方的語音做標準音,並設計出拼音文字方案的草案,提交民族語言文字科學討論會討論確定。經過論通過的有壯、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納西和涼山彝族10個民族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近年來涼山彝族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規範,提出規範彝文方案,已在涼山推廣,原來設計的拉丁字母形式的彝文方案,作拼音符號使用。幫助西雙版納傣族和德宏傣族設計的以原有傣文為基礎的改革方案,也是在語言文字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設計的。
1960年以後,在前10年調查研究取得的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調查研究,獲得的新的研究成果有:
①調查了過去沒有普查過或調查工作較薄弱的一些語言。對有方言的語言進行了方言劃分工作,如獨龍語分獨龍河、怒江兩個方言;怒語分碧江、蘭坪兩個方言(福貢怒語可能是另一種方言);普米語分南部、北部兩個方言;阿昌語分隴川潞西梁河 3個方言;布朗語分佈朗、蒲滿兩個方言。1982年對雲南傣族地區的傣語方言和東北朝鮮族分佈地區的朝鮮語進行了普查。對過去調查資料不足的德昂、京等民族語言以及過去未普查的西藏阿里地區的藏語進行了補充調查。對台灣省高山族的語言,除台灣一些語言學者進行較多的調查外,大陸的語言學者還與居住在大陸的高山族合作,對阿眉斯語排灣語布嫩語等進行了初步研究。
②再次發現同一個民族說兩種語言的情況。如西藏的門巴族藏緬語族的兩種語言,住在錯那縣勒布區和墨脫縣德興區文浪和達旺地區的門巴族說一種語言;住在林芝縣東久區和墨脫縣其他一些地方的門巴族說另一種語言。
③進行了多種專題調查。60年代主要進行了新詞術語、語言相互影響、藏族書面語口語化等方面的專題調查。70年代和80年代初,主要進行有關語言規範、語言系屬、混合語言、雙重語言制和語言深入研究中某些新問題的調查。此外,還進行過語言學和民族學相結合的專題調查。直接體現上述語言調查成果的出版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具體語言的調查報告、語法綱要、雙語詞典、語言簡志叢書和各種專題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