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子

族子

族徠子本義,指的是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即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的曾孫,即祖父的侄曾孫(即族曾孫),是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即堂伯叔父(即從祖父)的孫子,即父親的堂侄孫(即族孫),是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是兒子的族兄弟。

族子裹義,指的是比“族子本義”血緣關係更遠的子輩男子。

本義含義


族子本義,指的是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即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的曾孫,即祖父的侄曾孫(即族曾孫),是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即堂伯叔父(即從祖父)的孫子,即父親的堂侄孫(即族孫),是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是兒子的族兄弟。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上古漢語稱為從(祖)兄(之)子/從(祖)弟(之)子、族子(“族”+“子”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晉代稱為再從子(“再從”+“子”的意思)、再從侄(“再從”+“侄”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晉代泛稱為從子(“從”+“子”的意思)、從侄(“從”+“侄”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唐代稱為從堂侄(“從堂”+“侄”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唐代簡稱為從侄(“從”+“侄”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五代稱為三從子(“三從”+“子”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現在稱為從侄。
兒子的父親(即自己)和本義族子的父親(即自己的從兄弟)是同曾祖父的兄弟關係(即從祖兄弟),兒子和本義族子的高祖父都是曾祖父。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本義族子死後的喪服為緦麻。

本義示例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休,字文烈,太祖【曹魏太祖武皇帝】(曹操)族子(族子本義)也。”
沛國譙縣曹氏世系表
不詳曹節曹褒曹熾曹仁曹泰曹初不詳
不詳∷曹鼎不詳曹休曹肇曹興
不詳曹洪曹馥不詳
曹叔興不詳不詳曹冏不詳
曹騰
高皇帝
曹嵩
【太皇帝】⊕
曹操
【太祖】
曹真⊕曹爽不詳
無子曹熙⊕
曹丕
【高祖】
曹叡【烈祖】曹冏
曹芳【廢皇帝、
齊王】⊕
曹霖
曹髦【廢皇帝、
高貴鄉公】
曹奐
【元皇帝】⊕
曹過
曹彰曹楷
曹芳【廢皇帝、
齊王】⊕
曹植曹志不詳
曹彪曹嘉不詳
曹宇
曹奐
【元皇帝】⊕
不詳曹安民不詳
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惇夏侯充夏侯廙夏侯劭
曹嵩
【太皇帝】⊕
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淵夏侯衡夏侯績夏侯褒
夏侯霸不詳
夏侯威夏侯庄夏侯湛
夏侯氏∷夏侯氏夏侯尚夏侯玄無子
註:
1.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2.人名后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
3.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也。”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表中曹鼎的父親(即曹洪的祖父、曹休的曾祖父)的譜系關係,根據將從弟定義為從祖弟、族子定義為族子本義(即曹洪是曹操的從祖弟,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得出。
4.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表中夏侯淵的曾祖父的譜系關係,根據將族弟定義為族弟本義得出。
5.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夏侯尚,字伯仁,淵從子也。”由“淵從子”,可知夏侯淵(即夏侯霸的父親)與夏侯尚的父親(即夏侯玄的祖父)不是親兄弟。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引曹魏·魚豢《魏略》:“時征西將軍夏侯玄,於霸為從子,而玄於曹爽為外弟。”因為夏侯霸的父親(即夏侯淵)與夏侯玄的祖父(即夏侯尚的父親)不是親兄弟,所以“(夏侯玄)於霸為從子”中的從子不是“從子本義”,而是“從子裹義”。再從“(夏侯玄)於霸為從子”中的從子是“從子裹義”,推出夏侯霸的父親(即夏侯淵)與夏侯玄的祖父(即夏侯尚的父親)是從父兄弟,符合“夏侯尚,字伯仁,淵從子也。”的說法。由此得出表中夏侯尚的祖父(即夏侯玄的曾祖父)的譜系關係。
附:
1.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字伯南)是曹操的朋友。東漢興平(194年—195年)末年,曹操在豫州作戰,外出偵察時,遭遇敵軍追殺,跑到秦邵家中,秦邵幫助曹操躲藏起來,然後自己冒名頂替,欺騙對方軍隊,來掩護曹操,敵軍誤以為秦邵就是曹操,殺死他之後離去,曹操由此躲過一劫。曹操感激秦邵恩德,收養秦邵的子女,賜姓曹氏。
2.曹節,又名曹萌。
3.曹嵩,本姓夏侯,生父是夏侯氏,嗣父是曹騰。三國·吳·佚名《曹瞞傳》:“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西晉·郭頒《魏晉世語》:“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4.曹奐,本名曹璜,生父是曹宇,嗣父是曹丕
5.曹熙,是曹真(秦真)的族孫,嗣祖父是曹真(秦真)。
6.曹芳,生父是曹楷,嗣父是曹叡
7.曹丕的廟號,一作高祖,一作世祖。
析:曹休的父親與曹操是從祖兄弟,曹休是曹操的“本義族子”,因此,“曹休是曹操的族子”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有人認為應當稱“從子”,是缺乏充分理據的。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八·謝弘微傳》:“混【謝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族子本義)靈運【謝公義,字靈運】、瞻【謝瞻】、曜【謝曜】、弘微【謝密,字弘微】並以文義賞會。”
陳郡謝氏世系表
謝裒謝奕謝玄謝瑍謝公義謝鳳謝超宗謝才卿
謝據謝朗謝重謝瞻謝世紹不詳
謝晦謝世休無子
謝允謝裕謝恂謝稚謝璟謝征
謝述謝緯謝朓謝謨不詳
謝安謝瑤謝澹謝里不詳
謝璞謝濤不詳不詳謝綽
謝琰謝峻謝密⊕謝庄謝颺不詳
謝朏謝諼
謝混謝漣不詳
謝萬謝韶謝思謝曜不詳
謝密⊕
謝鐵謝翀謝方明謝惠連不詳
謝惠宣不詳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謝公義,字靈運。
2.謝瞻,又名謝檐。
3.謝世紹,又名謝驥。
4.謝密,生父是謝思,嗣父是謝峻。
5.謝貞,是謝藺的兒子。謝藺,是謝經的兒子。謝經,是謝綽的兒子。謝綽,是謝濤的曾孫。

裹義含義


族子裹義,指的是比“族子本義”血緣關係更遠的子輩男子。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外,裹義族子死後無服。

裹義示例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列傳第二十三·蕭諶傳》:“蕭諶,字彥孚,南蘭陵(郡)蘭陵(縣)人也。祖道清【蕭道清】,員外郎。父仙伯【蕭仙伯】,桂陽(郡)王(劉休范)參軍。諶初為州從事,晉熙國(郡王)(劉燮)侍郎,左常侍。諶於太祖【南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為絕服族子(族子裹義),(南朝宋)元徽(473年—477年)末,世祖【南齊世祖武皇帝】(蕭賾)在郢州,欲知京邑消息,太祖【南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遣諶就世祖【南齊世祖武皇帝】(蕭賾)宣傳謀計,留為腹心。”
唐·李百葯《北齊書·列傳第十五·崔鷿(pì)傳(子瞻)》:“鷿【崔鷿】族子(族子裹義)肇師【崔肇師】,魏尚書僕射亮【崔亮】之孫也。父士太【崔士太】,諫議大夫。”
清河郡崔氏世系表
崔琰崔諒崔遇崔瑜崔逞崔諲崔靈和崔宗伯崔休崔鷿崔瞻
崔欽崔京不詳崔瓊崔輯崔修之崔元孫崔亮崔士安不詳
崔士和崔乾亨
崔士泰崔肇師
崔幼孫崔光韶崔通不詳
崔光伯崔滔不詳
崔攸之不詳
崔目連不詳
崔曰連崔僧祐不詳
崔僧深崔伯驎不詳
崔伯驥不詳
崔伯鳳不詳
崔祖龍不詳
崔祖螭不詳
崔祖虯不詳
崔曠崔靈延崔光崔勵不詳
崔劼不詳
崔敬友崔鴻崔子元
崔道固崔景微崔休纂不詳
崔景業崔休緒不詳
附:
1.崔鷿(pì),唐·李百葯《北齊書》作崔鷿,唐·李延壽《北史》作崔甗(yǎn),北齊·魏收《魏書》和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新唐書世系表》作崔忄夌(línɡ),《古今姓氏書辨證》作崔稜(línɡ)。
2.崔光,本名崔孝伯
3.崔目連和崔曰連是否為同一人,待考。
4.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司馬傳第十二》注引西晉·郭頒《魏晉世語》:“琰兄孫諒,字士文,以簡素稱,仕晉為尚書、大鴻臚。”
5.西晉·荀綽《冀州記》:“諒即琰之孫也。”
6.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十二·崔玄伯傳》:“顯祖時,有崔道固(崔輯的兒子,崔修之的兄弟),字季堅,琰八世孫也。祖瓊,慕容垂車騎屬。父輯,南徙青州,為泰山太守。道固賤出,嫡母兄攸之、目連等輕侮之。”以目前資料無法確認該條記載正確與否,據此推定崔肇師為崔琰十二世孫。
7.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二十·崔逞傳》:“崔逞,字叔祖,清河東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孫。曾祖諒,晉中書令。祖遇,仕石虎,為特進。父瑜,黃門郎。”據此推定崔鷿為崔琰十一世孫。
8.北宋·陳彭年、丘雍等《廣韻》:“琰字季圭,魏尚書。生諒,字士文。……京生瓊。”
9.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新唐書·表第十二下·宰相世系二下》:“琰生欽。欽生京。京孫瓊,慕容垂車騎屬。生輯,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號青州房。輯生修之、目連。”
10.崔鴻的曾祖父,《崔氏族譜》中作崔修之,曾仕南朝宋為樂陵太守;崔鴻的祖父,《崔氏族譜》中作崔幼孫,曾仕南朝宋為長廣太守。
11.崔靈延的祖父,北宋·陳彭年、丘雍等《廣韻》中作崔曠。崔靈延與崔道固曾一起作戰,兩人應當比較親的關係(見於《北史》、《魏書》、《廣韻》)。
唐·李百葯《北齊書·列傳第二十一·李渾傳[子湛、渾弟繪、族子(族子裹義)]公緒》:“公緒【李公緒】,字穆叔,渾【李渾】族兄籍【李籍】之子。”
析:目錄中“(李渾)族子公緒”與正文中“渾族兄籍之子”對應,反映了《北齊書》的作者對“族子”的理解:“族兄弟的兒子”可以稱為“族子(族子裹義)”。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十四·王准之、曾孫清、清子猛、淮之傳[從弟(從父弟)逡之、珪之、族子(族子裹義)素]》:“素【王素】,字休業,彬【王彬】五世孫而逡之【王逡之】族子(族子裹義)也。高祖翹之【王翹之】,晉光祿大夫。曾祖望之【王望之】、祖泰之【王泰之】,並不仕。父元弘【王元弘】,位平固(縣)令。”
琅邪郡王氏世系表
王融王覽王裁王導王悅王琨①⊕王嘏王偃王懋王瑩王實
王誕王詡不詳
王恬王浩不詳
王琨①⊕
王洽王珣王弘王錫王僧衍王茂璋王沖
王僧達王道琰王融不詳
王虞王深王僧聰不詳
王柳王猷王瞻王長玄不詳
王孺王遠王僧佑王籍王碧
王微無子
王僧謙不詳
王曇首王僧綽王儉王騫王規
王瑓王承
王稚
王僧虔王慈王泰王廓
王志王緝王確
王休不詳
王珉王練王釗不詳
王協王謐⊕王球無子王奐⊕王肅王紹
王劭王穆王簡不詳
王智王彧⊕王繢王雋王克
王僧朗王粹王奐⊕
王伷不詳
王份王琳王銓
王僉
王彧⊕
王默王惠不詳
王謐⊕
王薈王廞王華王嗣王長不詳
王佟不詳
王懌王琨②不詳
不詳王鴻不詳
王正王曠王羲之王玄之王蘊之⊕無子
王凝之王蘊之⊕
王平之無子
王徽之王楨之王翼之王法興不詳
王靜之⊕
王獻之王靜之⊕王悅之不詳
王廙王胡之王茂之王裕之王瓚之王秀之王峻王琮
王耆之王隨之王鎮之王標之不詳
王弘之王曇生不詳
王普曜王晏王德元不詳
王詡不詳
王羅雲王思玄不詳
王思征不詳
王思遠不詳
王彬王彪之王臨之王訥之王准之王輿之王進之王清
王瑰之王逡之不詳
不詳王圭之王灝不詳
王翹之王望之王泰之王元弘王素不詳
王誼王雄王渾王戎王綏不詳
王乂王衍王玄不詳
王詡不詳
王澄王徽不詳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王琨①,本名王混,生父是王恬,嗣父是王悅。
2.王僧朗,又名王超。
3.王佟,又名王終。
4.王琨②,本名王崑崙,父親是王懌。
5.王靜之,又名王靖之,生父是王徽之,嗣父是王獻之
6.王德元,本名王湛。
7.王綏,又名王萬。
8.王謐,生父是王劭,嗣父是王協。
9.王奐,生父是王粹,親生祖父是王僧朗,嗣祖父是王球。
10.王彧,生父是王僧朗,嗣父是王智。
11.王蘊之,生父是王凝之,嗣父是王玄之。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十二·封懿傳[族曾孫(族曾孫裹義)回、回子隆之、回弟(有誤,應為弟子)肅、回族弟(族弟裹義)述]》:“(封磨奴)卒於懷州刺史,贈勃海(郡)公,謚曰定。(封磨奴)以族子(族子裹義)叔念【封回,字叔念】為後。”
渤海郡封氏世系表
封悛封奕封蘄不詳封鑒封琳封元稱
封回⊕
封滑封肅
封勸封愷封伯達封休傑不詳
封放封懿封玄之不詳無子
封虔之封磨奴封回⊕封隆之
封攸不詳封軌封述封淑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封奕,又名封弈。
2.封虔之,又名封勖(xù)。
3.封回,生父是封鑒,嗣父是封磨奴。
4.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封放為封奕親弟,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說封放為封奕從弟,暫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說法。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九》:“藩【荀藩】與弟組【荀組】、族子(族子裹義)中護軍崧【荀崧】,薈【華薈】與弟中領軍恆【華恆】建行台於密,傳檄四方,推琅邪(郡)王【東晉中宗元皇帝】睿【司馬睿】為盟主。”
潁川郡荀氏世系表
荀遂不詳荀曇荀彝荀攸荀緝荀彪⊕
荀適荀彪⊕不詳
荀淑荀儉荀悅不詳
荀緄荀彧荀惲荀甝荀頵荀崧荀蕤
荀羨
荀霬荀愷荀烈不詳
荀顗無子
荀粲無子
荀爽荀棐荀肸荀勖荀輯荀綽不詳
荀藩荀邃荀汪
荀組荀奕不詳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荀爽,又名荀諝(xū)。
2.荀彪,生父是荀緝,嗣父是荀適。
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八五》:“據禮,兄弟之子當稱從子(兄子/弟子,從子新義)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稱族子(族子裹義)。”
《朱子語類》注表
天祖父/五世祖伯叔高祖父裹義族子
高祖父/四世祖伯叔曾祖父裹義族子
曾祖父/三世祖伯叔祖父裹義從子
祖父/二世祖伯叔父本義從子
父/一世祖兄弟新義從子

兩義區別


“本義族子”和自己的兒子是共高祖父的兄弟關係,而“裹義族子”和自己的兒子是共天祖父以上(含共天祖父)的兄弟關係。

演變過程之一


表1-1: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王父親同姓
高祖王父族曾王父族祖王父族祖父族昆弟
族兄子/
族弟子
族兄孫/
族弟孫
族兄曾孫/
族弟曾孫
曾祖王父從祖王父從祖父從祖昆弟
從祖兄子/
從祖弟子
從祖兄孫/
從祖弟孫
從祖兄曾孫/
從祖弟曾孫
王父世父/叔父從父昆弟
從父兄子/
從父弟子
從父兄孫/
從父弟孫
從父兄曾孫/
從父弟曾孫
昆弟兄子/弟子兄孫/弟孫
兄曾孫/
弟曾孫
兄玄孫/
弟玄孫
曾孫玄孫
表1-2: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祖父從祖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父/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註:
1.以上兩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從孫、族子、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1: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父/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2-2: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曾祖父族祖父族父親同姓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族兄弟族子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再從子族孫族曾孫族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1: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三從祖父三從父四從兄弟四從子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三從兄弟三從子四從孫四從曾孫四從玄孫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再從子三從孫三從曾孫三從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4-1: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族祖父族父親同姓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族子族孫族曾孫族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再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從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4-2: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三從祖父三從父四從兄弟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三從兄弟四從子四從孫四從曾孫四從玄孫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三從子三從孫三從曾孫三從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再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從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演變過程之二


表1-3: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伯叔祖父族伯叔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祖父從祖伯叔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
兄子/
弟子
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註:
1.上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從孫、族子、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3: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從伯叔祖父再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從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2-4: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同堂伯
叔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
同堂伯
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同堂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同堂兄弟同堂侄同堂侄孫同堂侄曾孫同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2: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三從伯叔父四從兄弟四從侄四從侄孫四從侄曾孫四從侄玄孫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從伯叔祖父再從伯叔父三從兄弟三從侄三從侄孫三從侄曾孫三從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從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3: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堂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堂伯叔祖父從堂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堂伯叔父從堂兄弟從堂侄從堂侄孫從堂侄曾孫從堂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堂兄弟堂侄堂侄孫堂侄曾孫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5-1:近代、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族伯叔父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堂伯叔祖父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堂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堂兄弟堂侄堂侄孫堂侄曾孫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爭議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kù)姬姓]高辛(氏)[夋(qūn)]於[顓(zhuān)頊(xū)](姬姓高陽氏乾荒)為族子(有誤,應為從子)。”
五帝世系表
姬軒轅【黃帝】昌意姬·高陽·乾荒【顓頊窮蟬敬康
魍魎不詳
姬·青陽·摯
少昊(玄囂)】
蟜極姬·高辛·夋【帝嚳】姬棄【后稷】
伊祁·陶唐·放勛【唐堯】
子契
析:姬·高辛·夋(qūn)[帝嚳(kù)]是姬·高陽·乾荒[顓(zhuān)頊(xū)]的從父兄弟蟜(jiǎo)極之子,是從子不是族子,若按“族子”的意思,則姬·高辛·夋(帝嚳)這一支可能存在過繼關係。
東漢·王粲《英雄記》:“瑁【橋瑁】,字元偉,玄【橋玄】族子。”
徠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張綉,武威(郡)祖厲(縣)人,驃騎將軍濟【張濟】族子也。”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十六·潘濬陸凱傳第十六》:“陸凱,字敬風,吳郡吳(縣)人,丞相遜【陸遜】族子也。”
東晉·江敞《陳留志》:“阮武,字文業,魏末為清河(郡)太守。族子籍【阮籍】方總角,未知名。”
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吳書六·宗室傳第六》:“《吳書》曰:‘河【孫河】,(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堅【孫堅】族子也,出后姑俞氏,后複姓為孫。’”
吳郡富春縣孫氏世系表
不詳不詳孫鍾孫羌孫賁
孫堅【始祖】孫策
孫權【太祖】
孫靜孫瑜
不詳∷不詳不詳孫河
註:
1.人名后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
2.表中孫河的譜系關係暫據孫堅的“族子本義”確定。
附:孫河的姑父俞氏早年無子,孫河便出繼給俞氏為後,俞氏誕子后,孫河回歸本宗恢復孫姓。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三十五·王僧達傳》:“僧達【王僧達】族子(有誤,應為絕服族曾孫)確【王確】年少,美姿容,僧達與之私款。確叔父休【王休】為永嘉(郡)太守,當將確之郡,僧達欲逼留之,確知其意,避不復往。僧達大怒,潛於所住屋後作大坑,欲誘確來別,因殺而埋之。從弟僧虔【王僧虔】知其謀,禁呵乃止。”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四十五·王湛傳(子承、承子述、述子坦之、禕之、坦之子愷、愉、國寶、忱、愉子綏、承族子嶠、袁悅之、祖台之)》:“王嶠,字開山,王承族子,太原(郡)晉陽(縣)人。祖默【王默】,魏尚書。”
太原郡王氏世系表1
不詳王柔王機王默王佑王嶠
王沈王浚王胄
王澤王昶王湛王承王述
析:該表是太原晉陽王氏家族譜系的一種可能。這種情況下,王嶠是王承的族子裹義。
太原郡王氏世系表2
不詳王柔王機王沈王浚王胄
王澤不詳王默王佑王嶠
王昶王湛王承王述
析:該表是太原晉陽王氏家族譜系的另一種可能。這種情況下,王嶠是王承的族子本義。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五十三·顧和傳》:“顧和,字君孝,侍中眾【顧眾】族子也。曾祖容【顧容】,吳荊州刺史。祖相【顧相】,臨海(郡)太守。和二歲喪父,總角便有志操。族叔榮【顧榮】雅重之,曰:‘此吾家騏驥,興吾宗者必此子也。’時宗人球亦有令問,為州別駕。榮謂之曰:‘卿速步,君孝超卿矣。’”
唐·姚思廉《陳書·列傳第二十六·孝行傳》:“初,貞【謝貞】之病亟也,遺疏告族子凱【謝凱】曰:“‘吾少罹酷罰,十四傾外蔭,十六鐘太清之禍,流離絕國,二十餘載。號天蹐(jí)地,遂同有感,得還侍奉,守先人墳墓,於吾之分足矣。’”
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十九·宇文測傳(弟深)》:“宇文測,字澄鏡,太祖【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之族子也。高祖中山【宇文中山】、曾祖豆頹【宇文豆頹】、祖騏驎【宇文騏驎】、父永【宇文永】,仕魏,位並顯達。”
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三十二·宇文神舉傳》:“宇文神舉,太祖【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之族子也。高祖晉陵【宇文晉陵(宇文普陵)】、曾祖求男【宇文求男】,仕魏,位並顯達。祖金殿【宇文金殿】,魏鎮遠將軍、兗州刺史、安吉縣侯。”
代郡武川縣東部鮮(xiān)卑北周政權宇文氏世系表
宇文陵宇文系宇文韜
宇文肱
【德皇帝】
宇文泰【太祖】宇文毓【世宗】宇文賢
宇文覺【孝閔皇帝】宇文康
宇文邕【高祖】宇文贇【宣皇帝】
宇文阿頭宇文仲宇文興宇文洛宇文裕
宇文晉陵∷宇文求男宇文金殿宇文顯和宇文神舉宇文同
宇文中山∷宇文豆頹宇文騏驎宇文永宇文測不詳
宇文深宇文孝伯
註:
1.人名后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
2.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十九·宇文測傳(弟深)》:“宇文測,字澄鏡,太祖之族子也。”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三十二·宇文神舉傳》:“宇文神舉,太祖之族子也。”表中的宇文系、宇文晉陵(宇文普陵)和宇文中山,三支的譜系關係,根據將族子定義為族子本義(即宇文神舉和宇文測都是宇文泰的族子)得出。
附:
1.宇文毓,鮮卑名宇文統萬突。
2.宇文泰,鮮卑名宇文黑獺、宇文黑泰。
3.宇文覺,鮮卑名宇文陀羅尼。
4.宇文邕,鮮卑名宇文禰羅突。
5.宇文晉陵,又名宇文普陵。
唐·魏徵、令狐德棻、長孫無忌、李淳風等《隋書·列傳第八·觀德王雄傳(弟達)》:“觀德(親)王雄【楊雄】,初名惠,高祖【隋高祖文皇帝】(楊堅)族子也。父紹【楊紹】,仕周,歷八州刺史、儻城縣公,賜姓叱呂引氏。”
唐·韓愈《送水運陸使韓侍御歸所治序》:“(唐元和)六年(811年)冬,振武軍吏走驛車詣闕告飢,公卿廷議以轉運使不得其人,宜選才幹之士往換之,吾族子重華【韓重華】適當其任。”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九》:“浚【魏浚】族子該【魏該】,聚眾據一泉塢,藩以(魏該)為武威將軍。”
清·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九十一·潘珍傳(族子旦、餘光)》:“潘珍,字玉卿,婺源(縣)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珍族子旦【潘旦】,字希周。(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章下禮、兵二部。族父珍適以言得罪,尚書嚴嵩、張瓚絀旦議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