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樞

足陽明胃經上的腧穴

天樞穴是臨床常用穴位,其應用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深部為小腸。主治胃腸病證,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操作方法為直刺 l~1.5寸。

簡介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別名:長溪、長谷、谷門
● 歸經:足陽明胃經
● 功效:調理腸腑,升降氣機,調中和胃,理氣健脾
● 屬性:大腸募穴

穴名釋義


● 天,天空;樞,樞紐。臍上應天,臍下應地,本穴位於臍旁,為天地上下腹之分界,如天地間之樞紐,正當人身之中,通於中焦,職司升降之功,為中下二焦氣化出入之樞紐,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簡便取穴

● 與肚臍相平,再臍中旁開乳頭至正中線一半的距離,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兩乳頭之間為8橫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壁。
● 淺層分佈有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深層分佈有肋間神經,肋間動脈,腹壁上下動、靜脈吻合支。

主治


● 胃腸病症,例如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嘔吐、便秘、腸癰、食欲不振、疝氣、急慢性胃腸炎、闌尾炎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急性腸梗阻
● 其他病症,例如發熱、癲癇、頭痛、眩暈、蕁麻疹、腰痛、水腫、痛經、月經不調、急性胰腺炎。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8~1.2寸。
● 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或掌根推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二》: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時休止,天樞主之。
● 《針灸大成·卷六》:主奔豚,泄瀉,脹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脹,腹腸鳴,上氣沖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冬月感寒泄利,瘧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人女子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 《針方六集·卷五》:主一切虛損。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泌尿系統結石、月經不調、闌尾炎、子宮內膜炎、腎炎、水腫、高血壓、腰痛、小兒驚厥、間歇熱、膽道蛔蟲症等。
2、現代研究,實驗證明針刺天樞穴,對腸功能有調整作用,可使腸功能趨向正常。以針刺天樞穴為主穴,配合腎俞穴、三焦俞穴等穴,對泌尿結石排石率達到百分之五十。

常用配伍


● 配上巨虛、闌尾,治急性闌尾炎
● 配上巨虛、曲池足三里,治細菌性痢疾。
● 配支溝大腸俞上巨虛、足三里,治便秘、腸麻痹。
● 配足三里,治消化不良。
● 配下脘、氣海,治腎炎。

附註


因本穴氣血強盛,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特性相符,向外傳輸是輸入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故為大腸經募穴。

相關論述


1、《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樞百壯。天樞,主瘧振寒,熱盛狂言。天樞,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游氣切痛。”
2、《針灸大成》:“婦人女子症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