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抗清之戰
鄭成功抗清之戰
鄭成功抗清之戰是1646年(清順治四年,永曆元年)至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在明亡后,退守金門、廈門一帶,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的鬥爭。
1646年(清順治四年,永曆元年)八月,清軍入閩,九月十八日福州陷落,隆武帝出奔江西汀州被殺。鄭成功背父而堅持抗清。他以廈門、金門兩島為抗清基地,北上攻打同安、泉州、福清等地,以擴大地盤。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五月,為了擴大抗清戰果,鄭成功在福州率大軍北上,翌年攻取鎮江,包圍南京。這是他抗清運動的高潮。但是關鍵時刻,鄭成功犯了輕敵的錯誤,結果清兵突然反攻,鄭軍損失嚴重。鄭成功只好退出長江,回到廈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開始,鄭成功收復台灣,開啟了明鄭時期。鄭成功的抗清鬥爭告一段落。
鄭成功在福州抗清的鬥爭中,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嚴禁焚燒淫掠,不準擅動民間一草一木,禁止宰殺耕牛等,深受百姓歡迎。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隨後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進駐北京城。明朝遺臣遂於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攻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政權滅亡。弘光政權覆滅后,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魯王朱以海亦在紹興稱“監國”,改年為“魯監國元年”。隆武、魯監國兩政權雖皆“矢志恢復”,卻彼此矛盾、衝突不斷,各行其是。隆武政權成立后,鄭芝龍將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讚賞鄭成功的才華,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內外都稱朱為國姓,普通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軍政大權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軍南下福建的時候,命令仙霞關守將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將軍隊撤回福州(隆武政權所在地)。此舉導致清軍攻入閩北時幾乎沒有遭受抵抗。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為泉州南安人,鄭芝龍同鄉,在其承諾給予三省王爵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意帶著其他幾位兒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帶著部分士兵出走金門。鄭芝龍本以為降清之後不但得保家業,還能加官晉爵;不料清軍征閩主帥博洛背約,不但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鄭家的故鄉閩南南安。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難,於戰亂中自殺身亡;鄭成功得知母親死後,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隆武政權滅亡后,鄭成功避走金門,然後開始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
• 積蓄力量
鄭成功
1648年(清順治五年,永曆二年),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后再次出擊。鄭成功的部將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跟隨他起兵的少數將領,如洪旭等人;二是福建沿海應募而來的有志之士,如海澄人甘輝、漳浦人藍登等;三是跟隨鄭芝龍降清,撥歸佟養甲、李成棟部下進攻兩廣,1648年李成棟反正後由粵返閩的將領,如施琅(當時名施郎)、洪習山、黃廷等;四是清方派駐東南沿海的少數仍懷故國之思的將領自拔來歸。鄭成功對於這些不同出身的將領大體上能做到一視同仁,惟才是舉。特別是在軍事組織上作了精心的改編,防止了將領擁兵自雄、飛揚跋扈的局面。這是他總結了弘光、隆武以來朝廷姑息養奸教訓而採取的堅決措施。正是由於建立了極為嚴格的軍事組織和紀律,鄭成功才成為一位真正的統帥,而不是虛有其名的盟主。
• 同安之役
1648年(清順治五年、永曆二年)四月初十日,鄭成功率領部將洪習山、甘輝等進攻福建同安縣。清軍副將廉彪、游擊折光秋引兵出城迎敵,被擊敗退入城中。十八日,鄭軍直抵城下,清朝知縣張效齡和廉彪、折光秋帶著殘兵敗卒棄城而逃。鄭成功入城后出令安民,委任葉翼云為同安知縣,陳鼎為教諭,號召諸生起義勤王,勸諭百姓繳納糧餉。正在這時,原先奉唐王朱聿鍵入廣州建立紹武政權的總兵林察從廣東逃回,報告了廣西、湖廣等地擁立永曆帝的消息。鄭成功舉手加額說:“我有可以效力的君主了!”排設香案望南而拜,從此遙奉永曆正朔。他派隆武朝中書舍人江於燦、黃志高攜帶表文乘船由海道前往廣東,向永曆朝廷報告自己在福建沿海抗清的情況,表示願意在永曆朝廷領導下東西配合,共謀復興。
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不久,清朝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就去解泉州之圍,愴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總兵金聲桓、王得仁於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亦投向永曆政權,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只可惜各方反清勢力在彼此沒有默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大多淪為地方性的抗爭。不久后,清廷壓制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勢力;廣東李成棟軍亦於次年滅亡。
1649年(清順治六年,永曆三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其為“延平王”(郡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
• 潮州之戰
清軍南下滅南明形勢
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負氣降清,引清軍入潮州城以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又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於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 丟失廈門
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後,為了拓展實力乃借口鄭聯在廈門橫徵暴斂、使民不聊生;採取施琅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同年中秋,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鄭聯大意並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將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並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農曆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數萬鐵騎攻入廣州;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后,決定由鄭成功繼續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防。同年,魯王在閣部曾櫻等人陪同下,來到廈門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門。
南澳
1651年(清順治八年,永曆五年)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今廣東惠東)。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撫張學聖得知鄭成功的主力軍隊已經前往廣東,廈門防務鬆散,似有可趁之機;乃命令馬得功、王邦俊等趁虛攻擊廈門。馬得功挾持身在南安的鄭芝豹,命其交出船艦渡載清軍往廈門,並且順利在海面上擊敗鄭軍。面對清軍來襲,負責廈門防務的鄭芝莞未戰先怯,只顧著將財物搬運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軍相當輕鬆就攻破廈門,並將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由於事出突然,董夫人與鄭成功長子鄭經只來得及攜帶祖宗牌位避於海上逃過一劫。清軍僥倖偷襲得逞之後,卻沒打算留在廈門與鄭軍決戰,於是滿載戰利品即返回內陸。這時趕赴廈門支援的鄭鴻逵,正好於海面遭遇返航之馬得功部隊,將其圍困,卻被馬得功威脅將害其母、兄(鄭芝龍)性命,無奈之下只好放走馬得功。不久,鄭成功於廣東得知了廈門遭襲擊的訊息;原本他仍堅持繼續南下勤王,但終因上下將士思歸,哭聲遍聞,乃不得已班師回廈門。收復廈門后,鄭成功追究起責任,將怯戰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而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則交出兵權、自請退隱東石鎮白沙,不再過問政事。同年農曆五月,鄭鴻逵麾下大將施琅再度降清。
• 漳州之役
1652年(清順治九年,永曆六年)農曆正月,清海澄守將赫文興向鄭成功投降。二月,鄭軍攻長泰,清朝派遣陳錦率大軍前往救援;兩軍於江東橋展開大戰。鄭成功仗著對閩南地形較為熟識,在江東橋附近安排了許多伏兵,大敗陳錦,殲滅多數清軍,取得江東橋戰役的勝利。不久即攻下長泰。攻克長泰之後,鄭成功集結大軍進攻漳州府城,將之層層包圍。四月,清朝為解漳州之圍,於是募集百艘船艦進犯廈門,攻鄭成功所必救。鄭成功遂派陳輝、周瑞等率領百餘艘戰艦迎擊,於崇武大敗清軍,取得崇武戰役的勝利。鄭軍在海上大捷,因而對漳州城的施壓沒有稍減;然而漳州守軍亦相當頑強,使得圍城的勢態持續超過半年。幾個月下來,漳州城內的水糧已竭,士卒、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據說當時,城中軍民互相爭奪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調,因為一旦被發現燃起炊煙的人家就會被搶,更傳說有人吃人肉的慘況發生,史載“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馬盡皆枵腹”。同年九月,清軍將領固山額真金礪率領了萬人大軍開抵福建,進入泉州府;鄭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圍以待敵軍。鄭成功將部隊布置於江東,欲用擊敗陳錦的同樣方式,來伏擊金礪軍,但卻遭金礪固山識破,兩軍展開混戰,鄭軍提督黃山、禮武鎮陳俸、右先鋒鎮廖敬、親丁鎮郭廷、護衛右鎮洪承寵都在激戰中陣亡。鄭軍於交戰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確保海澄、廈門的安全。清軍趁勝收復南靖、漳浦、平和、詔安四縣。
• 海澄之役
張煌言
四月,金礪調集水陸官兵,準備進攻海澄縣和中左所(廈門)。二十八日,金礪指揮的清軍紮營於祖山頭,擺開了進攻海澄的陣勢。五月初一日,鄭成功親統大軍到達海澄。初四日,金礪調集銃炮數百號集中火力轟擊鄭軍陣地,鄭軍據守的籧篨、木柵多被擊壞。第二天,後進鎮陳魁、后沖鎮葉章見被動挨打不是辦法,要求主動出擊;鄭成功同意了他們的意見。清軍見鄭兵出營,立即以密集銃炮迎擊。鄭成功命人收兵固守。清軍繼續用銃炮轟擊,鎮遠寨邊新築的籧篨等防禦工事被夷為平地;鄭軍將士失去了屏障,官兵驚惶不安。鄭成功下令挖掘地窩藏身,同時鼓舞士氣。鄭成功為了進一步增強將士的決心,親自冒著密集的銃炮登上高聳的敵台觀察敵軍陣勢。他判斷清軍在持續兩日施放銃炮之後,即將發起全面進攻。當天夜裡,他派神器鎮何明、洪善等把大量火藥埋在兩軍相持的河溝邊,準備好引線,待機而發。
入夜以後,清軍銃炮不絕。初七日五鼓,金礪下令以空炮掩護,派綠營兵打頭陣,隨後是滿洲兵,填河攀柵蜂擁而來,直抵城下,箭如雨下,企圖一舉登城。天亮以後,鄭成功望見滿兵大半過河,當即下令何明等點燃引線,沿河埋設的火藥同時爆發,煙焰蔽天,剛過河的清兵大部燒死。甘輝乘機揮軍掃蕩,殘存清軍狼狽而竄。金礪見敗局已定,急忙督令士兵強迫民夫抬運火炮連夜逃回漳州。鄭成功海澄戰役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金礪部清軍,恢復了因漳州失利造成的士氣不振。
海澄戰役以後,金礪被清廷召回京師。清、鄭雙方再次處於相持局面。
1653年(清順治十年,永曆七年)農曆五月,清軍兩度大敗后,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與泉州府安平報恩寺內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並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
對鄭成功進行招降的清世祖順治帝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因為永曆帝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鄭成功同時將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親自督察官兵操練。九月,清朝定遠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鄭成功鞏固金門、廈門的防禦。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鄭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
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四月,濟度調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於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鄭軍取得泉州戰役的勝利。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役的勝利。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南明定西侯張名振、監軍張煌言曾三次率軍攻入長江口。一月,南明軍乘船溯江而上,到達鎮江附近的瓜洲、金山等。四月,南明軍再次入長江,直至鎮江、儀真(今江蘇儀征),離江寧更近了一步。十二月,張名振等人率船400餘艘一直抵達江寧城北的燕子磯一帶。清軍早有防備,一番激戰後,明軍退回崇明島。三“探”長江雖然並未取得大的戰果,但南明方面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海上游擊戰,令清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態勢,無可奈何。
為鞏固江寧等地防務,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清廷將儲藏在江寧倉庫中的“殺手鐧”武器——紅衣大炮搬出來安放到鎮江的炮台。清廷還沒有料到,一次更大規模的長江戰役即將來臨。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清軍集中主力在雲貴一帶圍剿南明永曆政權,東南一帶防守較為空虛。鄭成功料想江寧防禦薄弱,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戰機,全力進攻江寧,並於八月率船隊由舟山北上。然而,鄭成功的船隊長期活動於福建海域,對浙江海域並不熟悉,再加上天有不測風雲,船隊航行至羊山(今浙江舟山大洋山島)海域時,遭到颱風襲擊。從八月初九至十一,狂風暴雨一直沒有停歇。
面對陌生的海域和未能預料的颱風,鄭成功的船隊一下子陷入了絕境。艦船在巨大的風浪中不堪一擊,有的直接葬身魚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則在大陸海岸擱淺。鄭軍官兵和家眷傷亡慘重,僅溺水而死的就有8000餘人,其中甚至還有鄭成功的妃嬪和3個兒子。這次猛烈的颱風阻止了鄭成功北上的步伐,也暫時化解了清軍面臨的危局。
• 北伐準備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鄭成功在羊山之難以後經過半年多的整補恢復,聽說清朝於頭年二月調遣三路大軍進攻雲貴永曆政權,鄭成功於是再次大舉北征。五月十三,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從浙江沿海出發北上。此時,鄭軍共有大小艦船三千餘艘,兵馬十餘萬,鐵人八千。他首先攻佔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殲了清軍定海水師,焚毀船隻一百餘艘,基本消滅了清軍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進軍長江的後顧之憂。六月,為了牽制清軍對南明永曆政權的三路圍攻,鄭成功與張煌言配合,率領八十三營十七萬水陸大軍,北伐南京。
• 圍困南京
鄭成功北伐軍水陸並進,不久,攻陷焦山和瓜州,攻佔了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及其所屬諸縣。六月二十六日,鄭成功部前鋒已至南京郊區,七月十二日,完成了對南京的包圍。在此同時,張煌言率軍沿江而上,佔據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清廷知悉,舉朝皆驚。
順治帝驚怒異常,驚慌失措,揚言下令親征。七月初八,順治帝命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統兵增援江南。在鄭成功兵臨城下的時期內,南京城裡空氣緊張。
• 清軍反擊
郎廷徠佐將南京城外靠近城牆的房屋燒毀,把近 城十里之內的居民全部遷入城中。其次,貼出告示,安定民心,派兵嚴密查訪,杜絕內應,並嚴懲乘機盜搶作亂之徒。最後加緊儲備糧草,置辦武器,搜集整修船隻。此外,增修船槳、繩索等物品,招募舵工、水手,為將來的水陸反攻做準備。
而此時,鄭成功在祭拜明孝陵的時候,也讓將士們飲酒慶慶祝,被為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鄭成功,被清軍的詭計約降所迷惑,致使戰事拖延了一月之久。而困守南京城裡的清兵總督郎廷佐抓住鄭軍將士慶賀鄭成功生日、“飲酒卸甲”、戰鬥意志鬆懈的有利時機,指揮清軍水陸進襲。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清軍南京最高指揮官喀喀木將八旗軍和綠營軍混合編隊,陸上分為三路,水上另有一路,殺出城去,與鄭軍作最後決戰,同時江蘇巡撫蔣國柱遣兵赴援。其具體進攻方向如下:第一路清軍,從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西北六個方向圍攻幕府山鄭軍主力。第二路清軍,從西面攻擊幕府山。第三路清軍,從北面進攻幕府山,並伺機焚毀長江上的鄭軍船隻,切斷其退回江邊的通路。第四路清軍,從水路出發,由提督管效忠率領,攻擊鄭軍江面上的船隻。
• 北伐慘敗
清軍以火炮轟擊鄭軍營寨,然後便直接展開衝鋒,騎兵也都下馬步行作戰。不到半天時間,鄭軍多處營寨陣地相繼被清軍攻破,剩下的人馬紛紛向江邊潰散。鄭軍水師指揮黃安所部一面拚死抵抗,一面掩護岸上逃來的敗兵和隨軍家眷們撤退,先後從水中救起數千名跳入江中逃回的鄭軍士兵。激戰中,鄭軍水師共損失了大小船隻五百多艘。但他們最終抵擋住清軍的水上攻勢,掩護殘餘陸軍撤到船上,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
鄭成功匆忙率領部隊退回金門、廈門,張煌言孤立無援,也退走浙東,北伐終告失敗。
收復台灣形勢
北伐南京失敗后,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台灣島。
清康熙元年的遷界禁海形勢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經過九個月的苦戰,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在投降書上簽字。鄭成功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
康熙帝即位後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武力統一台灣。收復台灣后,清朝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灣設置一府三縣,隸屬於福建省。從此,台灣和大陸統一起來,其行政建制與內地劃一。台灣府的設立,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繫,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鄭成功抗清之戰是鄭成功自起兵以來,抗清復明事業最輝煌的高潮。此時,清軍的重要精銳均投在西南戰場,如果鄭成功攻克南京,其戰略性的勝利可望改變往後的中國歷史發展趨勢。但是在金門、廈門擁有根據地的鄭成功雖然盡全力發動北伐,還是失敗了,最優秀的將領陣亡了,再次北伐的本錢也輸光了。北伐的失敗使得南明最有力量的鄭成功大軍沒有能夠抓住機遇光復南京,徹底失去了光復漢族政權的最後機會。但是,鄭成功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並大力開發台灣,成為海峽兩岸都十分推崇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