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祭天
明清兩朝每年冬至日舉行的祭祀
據史料載,式祭祀,追溯元千,尚奴隸制社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併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切仍按朝舊制。乾隆,富強,壇興程。乾隆二(),皇帝決壇牆垣建,改土牆城磚包砌,頂包砌層城磚。壇牆牆頂寬縮減營造尺八寸,檐柱,廊柱懸檐廊。改建壇壇牆,厚,周延余,極壯麗景觀。壇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皇帝祭天
每當祭日來臨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不管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對天壇內各種建築及其設施,進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從紫禁城至天壇皇帝祭天經過的各條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親王到犧牲所察看為祭天時屠宰而準備的牲畜。前三日皇帝開始齋戒。前二日書寫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製作好祭品,整理神庫祭器;皇帝閱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壇看神位,去神庫視邊豆、神廚視牲,然後回到齋宮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樂部就緒樂隊陳設;最後由禮部侍郎進行全面檢查。
皇帝祭天
圜丘壇專門用於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對空而祭,稱為"露祭"。祭天陳設講究,祭品豐富,規矩嚴明。在圜丘壇共設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緞子搭成臨時的神幄。上層圓心石北側正面設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邊圓錐形。第二層壇面的東西兩側為從位--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牌位,神幄為長方形;神位前擺列著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單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種禮器,就多達七百餘件。上層圓心石南側設祝案,皇帝的拜位設於上、中兩層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壇正南台階下東西兩側,陳設著編磬、編鐘、鎛鍾等十六種,六十多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排列整齊,肅穆壯觀。
日出前七刻,時辰一到,齋宮鳴太和鍾,皇帝起駕至圜丘壇(按記載從故宮到圜丘,只能步行,不能乘坐車駕),鐘聲止,鼓樂聲起,大典正式開始。此時,圜丘壇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縹緲,燭影劇院搖紅,給人以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祭奠的程序依次分為迎帝神、奠玉帛、進俎、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撤饌、送帝神、望燎
皇帝祭天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以獨享祭祀上帝權力體現其合法地位,也為向人民展現"君權神授"的觀念。為了達到其宣揚神權以維護皇權的目的,要求輸祭天事條的人員,不得有任何差錯,否則要予嚴懲。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規定:"每逢祭祀,於陳祭器之後,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涕唾、咳嗽、談笑、喧嘩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因此,凡隨祭人員無一不是誠惶誠恐,膽戰心驚的。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壇舉行常雩禮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滿而懲辦了一些官員。
對祭壇祝版上的文字寫得不夠工整而不滿,對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設的坐褥不夠整齊而不滿,對按規定應懸掛三盞天燈而少懸了一盞而不滿,對此三件小事,乾隆大發雷霆,下令查辦。結果,工部尚書羅源漢、右侍郎諾穆親、禮部尚書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職。尤其工部侍郎徐績受處分最重,革職后被發配新疆。同時,有關官員也被“查明革職,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在過去,祭天是非常正式的活動,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甚至比用兵還重要。統治者靠它垂範天下,教化民眾,約束官員,當這一領域也被商業化,難怪很多人在感情上無法接受。其實,今天的祭天不過是一次表演,和歷史上的祭天不可同日而語,兩者標準、規格完全不同,沒必要硬性比附。那麼,真正的祭天儀式應如何?祭天歷史源遠流長,據傳始於黃帝。古人對祭天非常重視,以祭天的場所天壇為例,原佔地272萬平方米,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明清時,皇帝親詣的祭天典禮有“春正月天地合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大祀”、“仲夏大雩大祀”、“冬至祭天大祀”等,又有“升配”、“告祭”等典禮活動。每次祭天,都極盡奢華,儀式繁複,儀器考究。以“春正月天地合祀”為例,牲要用28頭牛,33隻羊,34口豬,2隻鹿,12隻兔,祀前一個月供養於犧牲所。祭祀前三日,皇帝開始齋戒,前二日,書寫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製作好祭品,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
皇帝由宮中外出時,還要擺列大隊儀仗,這個儀仗稱為“鹵簿”,乾隆十三年(1748年)欽定:大駕鹵簿隊列中,最前列的是四頭大象,這叫導象,後面再跟五頭大象,這叫寶象,因為身披珠寶做成的墊子,上面還要背上寶瓶,寶瓶里放著火絨、火石等,這是滿洲舊俗中的必需品,祭祀時抬出來,以示不忘本。後面是樂隊,然後是金輅、玉輅、象輅、革輅、木輅五種豪車,後面又是180人的樂隊。後面才是皇帝正式的隊伍,浩浩蕩蕩,綿延數里。
祭天典禮包括“擇吉日”、“題請”、“滌牲”、“省牲”、“演禮”、“齋戒”、“上香”、“視籩豆”、“視牲”、“行禮”、“慶成”等多項儀程,正式祭祀時,皇帝需完成迎帝神、奠玉帛、進俎、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撤饌、送帝神、望燎等九個步驟,過程冗長,禮儀繁縟,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每個祭祀環節,都有音樂和舞蹈,但高度程式化,未必適合藝術欣賞。
明代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在日記中,對當時中國的雅樂評價不高,他很奇怪,如此簡單的曲調,沒有和聲,為什麼大家卻樂此不疲,紛紛稱好。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凱攜內閣閣員在天壇圜丘舉行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祭天典禮。袁世凱死後,民國政府停止舉行祭天典禮,綿延中國歷史長達三千多年的國家祭祀制度也就此終止。(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天壇志》)
祭典程序 ①迎帝神:皇帝從昭享門(南門)外東南側具服台更換祭服后,便從左門進入圜丘壇,至中層平台拜位。此時燔柴爐,迎帝神,樂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層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後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樂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進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進俎,樂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獻禮:皇帝到主位前跪獻爵,回拜位,樂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後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禮,併到配位前獻爵。
⑤行亞獻禮:皇帝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終獻禮:皇帝為諸神位依次獻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祿寺卿奉福胙,進至上帝位前拱舉。皇帝至飲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禮。
⑦撤饌: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爐焚燒,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觀看焚燒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駕返宮,大典結束。
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天壇公園奉獻給首都人民和海內外遊客一份節日大禮——天壇第七屆文化周。文化周從2011年2月3日(正月初一)至2月7日(正月初五),期間推出多個以天壇祭天禮樂文化為特色的表演展示項目,同時首次面向遊客開展齋宮敲鐘祈福活動。
天壇文化周祭天儀仗和祭天樂舞表演依照清乾隆十三年的和古代舞譜記載,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祭天情景。作為文化周的重頭戲,天壇祭天儀仗、祭天樂舞表演每天上午和下午將各舉行兩場,屆時遊客可以親身體驗古代皇帝祭天的盛大場面。
祭天儀仗表演體現了皇帝祭天時陣容的浩大莊嚴。由320名演員組成的祭天儀仗隊伍,從天壇的西天門到祈年殿南磚門,一路行進,展示靜鞭、罡銅、兵器、旌旗、幡幢、宮扇、傘蓋、金八件等儀仗器物,表現了皇帝、百官、八旗武士、內廷侍從等歷史人物形態,其中穿插鳴靜鞭、跪拜迎駕等表演環節。
祭天樂舞表演在天壇祈年殿院內進行。128名樂舞生通過武功舞和文德舞,表現文治武功,天下太平的寓意。皇帝扮演者在歌聲舞影中向上天敬酒致意,表達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祝福。天壇祭天樂舞由“初獻”、“亞獻”、“終獻”三部分組成。
在天壇神樂署,文化周期間還將舉辦古樂藝術表演,遊客通過欣賞金聲玉振的中和韶樂,感受博大精深的禮樂文化魅力。
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古代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天壇(TempleofHeaven)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內側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迴音悠長,故稱“迴音壁”。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跡),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遊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
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的評價: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一
郎中、員外郎、主事、分掌郊廟群祀之典、及喪禮曆日方伎之事
祭祀通例
國初,以郊廟社稷先農俱為大祀。后改先農及山川帝王孔子旗纛為中祀。諸神為小祀。嘉靖中、以朝日夕月天神地只為中祀。凡郊廟社稷山川諸神、皆天子親祀。國有大事、則遣官祭告。若先農、旗纛、五祀、城隍、京倉、馬祖、先賢、功臣、太厲、皆遣官致祭。惟帝王陵寢及孔子廟、則傳制特遣。各王國及有司俱有祀典。而王國祀典、具在儀司。洪武初、天下郡縣皆祭三皇。后罷。止令有司各立壇廟、祭社稷、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孔子、旗纛、及厲。庶人祭里社、鄉厲、及祖父母父母、並得祀灶。余俱禁止
欽定儀注。每歲九月朔、大宗伯以大報日期等日、告於皇帝。前期於本衙門宿。鴻臚卿具請
御殿。及設案
奉天殿中。是日百官公服侍班。
皇帝服皮弁。大宗伯具朝服、自午門中道行、捧祀日冊立置於案。
皇帝就案先立定。大宗伯跪奏曰、嘉靖幾年分
大報等祀日冊。請敬之。
皇帝搢圭。取而恭視。訖。序班舉案置於華蓋殿中。
皇帝陞座。百官叩頭如常禮、畢
凡祀郊社。洪武五年、令皇太子留宮中居守。
親王戎服侍從。
皇太子
親王雖不陪祀、一體齋戒
○九年、議定
郊社大禮。雖有三年之喪、亦不敢廢
凡致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降香一日。傳制遣官、前一日沐浴更衣、處於齋宮。次日還宮
○洪武三年定、大祀。百官先沐浴更衣、本衙門宿歇。次日聽誓戒畢。致齋三日、【今惟圜丘誓戒】
宗廟社稷、亦致齋三日、惟不誓戒
○令禮部鑄銅人、高一尺五寸。手執牙簡。如大祀、則書致齋三日、中祀、則書致齋二日、於簡上。太常寺進置於齋所
○五年、令諸衙門各置木齋戒牌。刻文其上、曰國有常憲、神有鑒焉。凡遇祭祀、則設之
○嘉靖三年、令齋戒日、文武百官隨品穿吉服、並青綠錦繡。
凡服。
凡牲四等、曰犢、曰牛、曰太牢、曰少牢。色尚騂、或黝。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洪武初定神牲所。設官二人牧養神牲。前三月付廩犧、令滌治如法
○三年、改立犧牲所。設武職並軍人專管牧養、其牲房、中三間、以養
郊祀牲。左三間、養
宗廟牲。右三間、養
社稷牲。余屋養
山川百神之牲
○六年奏准、郊廟犧牲已在滌者、或有傷則出之。死則埋之。其有疾者、亦養於別所、待其肥腯、以備小祀中祀之用。若未及滌或有傷疾者、歸所司別用
○景泰四年、令禮部鑄造牲字牢字火烙各一。會同太常寺御史印記各處解到大祀牛羊
凡玉三等。曰蒼璧。曰黃琮。曰玉。惟祀
天地日月、則用之
凡帛五等。曰郊祀制帛。曰奉先制帛。曰禮先制帛。曰展親制帛。曰報功制帛。洪武十一年議定在京
大祀中祀用制帛。在外
王國及府州縣亦用帛。小祀止用牲醴
凡樂四等、天地九奏。神只太歲八奏。大明太社稷帝王七奏。夜明帝社稷
宗廟先師六奏。舞皆八佾。有文有武。先師舞六佾用文
○嘉靖九年、定文武舞生冠履佾數、俱如舊制。但
圜丘服色用青紵絲。
方澤用黑綠紗。
朝日壇用赤羅。
夕月壇用玉色羅
凡禮。洪武七年奏准、先時太常寺奏中嚴、奏外辦、盥洗、陞壇、飲福、受胙、各有讚詞、又各壇俱設爵洗位滌爵拭爵、初陞、壇再拜祭酒唱賜福胙之類、俱以繁瀆刪去
○又令祭祀皆免上香
○八年、定登壇脫為舄禮。今亦不行
○九年、定大祀拜禮。迎神四拜。飲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中祀飲福受胙、止再拜
凡郊廟社稷祝版。嘉靖九年、令先期一日、太常寺博士捧至文華殿、候
上親填御名。若冬至大祀、則於奉天殿恭填
凡陪祀。
大祀、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及六科都給事中、皆陪。內有刑喪過犯體氣之人不預。余祭並同。惟都給事中不預○嘉靖十五年、令都給事中陪祀
宗廟。后又令一應祭祀俱陪
○十七年、令皇親指揮以下千百戶等官、凡郊廟等祀俱陪
凡祀牌。洪武八年、置陪祭官圓牙牌。供事官員人等長牙牌。各令懸帶。無者不許入壇
郊祀一【合祀】
國初、建
圜丘於鐘山之陽、以冬至祀
天。建方丘於鐘山之陰、以夏至祀
洪武二年、始奉仁祖淳皇帝配享。十年春、始定合祀之制。即
圜丘舊址為壇、以屋覆之、名
大祀殿、歲以正月上辛日行禮。時郊工未成、暫就
奉天殿行。十二年正月、乃合祀於大祀殿。仍奉仁祖配享。命官分獻日月星辰岳鎮海瀆山川諸神、凡一十四壇。二十一年、又增修壇壝於大祀殿丹墀內、東西相向。為日月星辰四壇。又於內壝之外、為壇二十、亦東西相向。為五嶽、五鎮、四海、四瀆、風雲雷雨、山川、太歲、天下神只、歷代帝王諸壇。其日月星辰、初有朝日夕月禜星之祭、至是俱罷。歷代帝王、及太歲風雲雷雨岳鎮海瀆山川月將城隍諸神、初俱春秋二祭。至是亦停春祭。惟每歲八月中旬、擇日于山川壇、及帝王廟祭之。三十二年、郊祀更奉太祖高皇帝配享。永樂十八年、北京
天地壇成。每歲仍合祀如儀。南京壇、有事則遣官祭告。洪熙元年、奉太祖
同配享。嘉靖九年、遵初制、建
圜丘於大祀殿之南。每歲冬至祀
天、以大明夜明星辰雲雨風雷從祀。建
方澤於安定門外。每歲夏至祭
地、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
陵寢諸山從祀。俱止奉太祖一位配享、而罷太宗之配。又建
泰神殿於圜丘北。正殿以藏
上帝
太祖之主。配殿以藏從位諸神之主。
上帝
太祖主曰神版。余曰神牌。祭則禮部太常寺官請詣壇奉安。建
皇只室於方澤南、以藏
皇只及從位主、而
太祖主、則以祭之前一日請諸
太廟。建
朝日壇於朝陽門外。以春分祭
日。無從位。建
夕月壇於阜成門外。以秋分祭
月。亦以星辰從祭。俱不奉配。其大祀殿、則以孟春上辛日行祈谷祭、奉太祖
太宗同配享。十年、又改以啟蟄日行祈谷禮於圜丘。仍止奉太祖一位配享。十一年、建
崇雩壇於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歲旱則祭
上帝以禱雨、亦奉太祖配享。十七年秋九月、詔舉
明堂大享禮於大內之
玄極寶殿、奉睿宗獻皇帝配享。冬十一月、更上
昊天上帝泰號曰皇天上帝、改
泰神殿曰皇穹於。十八年春、行祈谷禮於玄極寶殿、不奉配。二十四年、即故
大祀殿之址建
大享殿。而建
皇干殿於大享殿北、以藏
神版。
命禮部歲用季秋奏請擇吉、行大享禮。已、又
命暫行於玄極寶殿。隆慶元年、禮部會議
圜丘
方澤
朝日
夕月、歲舉四郊、仍如世宗所更定。而罷祈谷及明堂大享禮。今並存其儀以備考雲
洪武十年初定合祀儀
一齋戒。前期二日、太常司官【今太常寺】宿於本司。次日具本奏聞。致齋三日。次日進銅人。傳制諭文武官齋戒【不飲酒。不食蔥韭薤蒜。不問病。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同處】
一告
廟。正祭前二日、用祝文酒果
奉先殿告
仁祖、配
上帝
皇只、祝文曰維洪武年。歲次甲子。月日。
孝子皇帝御名敢昭告於皇考仁祖淳皇帝。茲以正月某日、恭祀
上帝
皇只於大祀殿。謹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