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法國通史的結果 展開
-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 2002年呂一民所著的書籍
法國通史
2002年呂一民所著的書籍
《法國通史》是2002年10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一民。
本書以政治史為骨架,以敘事為主要體裁,按年代、分階段順序鋪陳法國歷史的重大事實,勾畫出了法國歷史發展基本線索,使讀者一窺法國歷史的全貌。
法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的國家。一提起法國,不少人就會怦然心動,嚮往之情即刻溢於言表。多年來,筆者在與親朋好友交談時,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若有機會出國觀光的話,他這輩子最最想去的國家就是法國。筆者管見,人們不妨這樣斷言:如果有好事者在中國搞一項問卷調查,請接受調查的對象列舉四五個他最心嚮往之的國家,那麼,在絕大多數答卷中,法國一定會名列其中。
本書在內容上凸現了略古詳今的特點。而且,儘管筆者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力圖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法國歷史的多樣化面貌,但政治史仍是全國的骨架。又由於法國長期來始終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大國,故本書在思想文化史方面所佔的篇幅也頗為可觀。
本書是全球通史系列中的《法國通史》分冊,全書配有精彩的插圖,圖文並茂;終篇於20世紀末,體系完整,脈絡清晰,敘述生動;凝聚了作者長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新成果;闡述了法國興盛之道,透視了其成功走向現代化的歷程;揭示了法蘭西民族的稟賦和創造力,展現了其所開創的現代文明;各章之後的作者話語把歷史和現實聯繫起來,言近旨遠,啟人心智。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史前與高盧時期(史前—5世紀)
史前時代
高盧時期的居民
凱爾特人高盧的社會制度
羅馬對高盧的征服和統治
高盧的反抗
高盧的羅馬化
基督教的傳入
奴隸佔有制的危機
日耳曼人的入侵
第二章 封建社會的形成(5世紀—9世紀)
第一節 墨洛溫王朝時期的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人
克洛維和法蘭克王國的形成
王權的鞏固
《薩利克法典》
教會
墨洛溫王朝的政治制度
法蘭克王國的分裂
宮相權力的加強
第二節 查理大帝帝國
查理·馬特及其采邑改革
矮子丕平的篡位
教皇國的建立
查理大帝時代法蘭克國家的擴張
查理稱帝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和農民的農奴化
加洛林王朝的政治組織
查理大帝帝國的分裂
法蘭克國家的文化
第三章 從分裂到統一(9世紀—15世紀)
第一節 法國的封建制度
諾曼人的入侵
加佩王朝的建立
封建割據
農奴的生活和農民起義
城市的興起與公社運動
統一的開始
路易七世
菲力浦二世與金雀花王朝的鬥爭
教會
異端
路易九世和法國王權的鞏固
菲力浦四世對加斯貢尼和佛蘭德爾的合併
菲力浦四世同羅馬教廷的衝突
聖殿騎士團的取締和三級會議的召開
第二節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14世紀法國的社會經濟狀況
百年戰爭的開始
巴黎起義
法國的反攻
戰火重起
貞德的抗英愛國運動
第三節 11世紀至15世紀法國的文化
英雄史詩
騎士文學
城市文學
阿伯拉爾
巴黎大學
哥特式建築的興起
歷史和詩歌
第四章 從國土統一到專制王權的確立(1461—1610)
第一節 路易十一與國土統一
對地方貴族的打擊
與勃良第家族的鬥爭
國土的統一
專制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侵略義大利的戰爭
16世紀的社會經濟變化
戰爭的背景和進程
戰爭的經濟和政治後果
第三節 宗教戰爭(1562—1598)與亨利四世
宗教戰爭的進程
宗教戰爭的後果
南特敕令及其意義
政治、財政改革和經濟措施
法國國際地位的恢復
第五章 專制王權的鞏固和發展(1610—1715)
第一節 兩主教的統治(1610—1661)
從太后攝政到黎世留掌權
黎世留對國內反對勢力的鎮壓政策
法國與三十年戰爭
黎世留的經濟政策
馬扎然登台
馬扎然的外交和內政
第二節 路易十四親政(1661—1715)
專制王權的理論和實踐
集權政府的機構
人口和農村狀況
科爾伯與重商主義
路易十四的對外戰爭
宗教爭端和南特敕令的廢除
卡米扎爾起義
第三節 路易十四時代的文化
古典主義文學與藝術
笛卡爾和帕斯卡爾
中法關係的開始
路易十四的歷史地位
第一節 舊制度的沒落
資本主義的發展
絕對君主制度的衰落
封建王朝財政改革的失敗和三級會議的召開
第二節 啟蒙運動
主要啟蒙思想家
啟蒙運動的歷史地位
第七章 大革命(1789—1799)
第一節 革命的爆發和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攻克巴士底獄——革命的開始
十月事件和各項反封建法令
國王逃跑事件和1791年憲法
戰爭和君主制的傾覆
第二節 吉倫特派統治時期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
吉倫特派執政
國民公會的召開和宣布共和
物價問題與瘋人派(忿激派)運動
第三節 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政權的建立
恐怖統治的開始
雅各賓派的困境和熱月政變
第四節 熱月黨的統治
恐怖統治的終結
鎮壓人民起義和打擊王黨活動
第一督政府時期(1795—1797)
果月政變和第二督政府(1797—1799)
第八章 執政府與第一帝國(1799—1815)
第一節 執政府(1799—1804)
霧月政變與拿破崙·波拿巴
共和八年憲法與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建立
執政府初期(1800—1802)的業績
對外和平
從執政府到帝國
第二節 大帝國的極盛期(1804—1810)
從特拉發加到提爾西特
拿破崙與帝國的演變
帝國的社會基礎
從大陸體繫到法奧聯盟
第三節 拿破崙帝國的崩潰(1810—1815)
1810—1812年的帝國
侵俄戰爭
失敗和退位
從厄爾巴到聖赫勒拿
拿破崙神話與第一帝國的歷史地位
第九章 復辟王朝(1814—1830)
第一節 從反動到自由主義
從舊制度經濟到工業革命
社會各階級的狀況
第一次復辟與1814年憲章
第二次復辟與白色恐怖
第二巴黎條約
君主立憲制的自由主義嘗試
第二節 從自由主義到革命
第二次白色恐怖
自由派的鬥爭
燒炭黨
貴族的反動
對外干涉政策
經濟危機與政治危機
七月敕令
第三節 復辟時期的文化
空想社會主義
政治經濟思潮
史學
第十章 七月王朝(1830—1848)
第一節 資產階級政權的確立(1830—1840)
大資產階級的統治
七月革命與歐洲
七月王朝初期的社會動蕩
政府與人民的進一步對立
奧爾良派的內部矛盾
1839—1840年的危機
第二節 從穩定到革命(1840—1848)
工業革命的進展
各階級的狀況
各種社會主義思潮
基佐的反改革政策
基佐政府的對外政策
王朝的末日
第十一章 第二共和國(1848—1852)
第一節 共和派的共和國(1848年2月—1849年5月)
臨時政府
六月工人起義
第二節 保守派的共和國(1849年5月—1851年12月)
立法議會的政策
小資產階級共和派與資產階級保守派的鬥爭
議會與總統的鬥爭
第三節 政變后的共和國(1851年12月—1852年12月)
1851年政變
新憲法與第二帝國的建立
第十二章 第二帝國(1852—1870)
第一節 法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經濟的迅速發展
帝國的經濟政策
第二節 帝國政治制度的演變
專制帝國
改革的開端
帝國的反對派
帝國後期的改革
第三節 帝國的對外政策
法國與克里米亞戰爭
法意反對奧地利的戰爭
帝國的海外侵略
第四節 19世紀中葉的法國文化與科學
文化藝術
哲學與史學
科學技術
第十三章 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第一節 3月18日革命
公社產生的歷史原因
3月18日起義
第二節 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
公社的選舉與成立
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
建立新的國家機器
經濟措施
第三節 公社的軍事鬥爭
3月末至4月初的軍事衝突
5月的軍事鬥爭
“流血周”——公社的最後鬥爭
第四節 公社與文化
公社時期的文學藝術
公社時期的教育
第十四章 第三共和國初期(1871—1898)
第一節 資產階級共和制的確立(1871—1879)
梯也爾的“保守共和國”
政治力量的分野
梯也爾的下台
麥克-馬洪的“道德秩序”
復辟活動的失敗
“5月16日危機”
共和派的勝利
第二節 19世紀後半期的社會經濟狀況
經濟增長相對緩慢
金融業的繁榮
工業發展面貌
農業的狀況
人口的增長與流動
社會各階層的狀況
第三節 溫和共和派時期(19世紀80年代)
溫和共和派的政治優勢
議會共和制和資產階級民主制的加強
工商業政策與經濟危機
世俗化政策與教育改革
海外殖民擴張
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興起
政治局勢動蕩的加劇
布朗熱運動及其後果
第四節 溫和共和派時期(19世紀90年代)
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教會向共和制靠攏
巴拿馬醜聞和恐怖主義活動
外交政策與對外擴張
德雷福斯案件
第十五章 帝國主義的法國(1899—1914)
第一節 帝國主義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
生產力的增長和資本的集中
物質、文化條件的改善
科學的進步與思想觀念的演變
文學、史學、藝術等方面的表現
第二節“激進共和國”時期的政治生活
“左翼聯盟”的形成
孔布內閣與政教分離
“左翼聯盟”的瓦解
社會階級矛盾的加劇
從白里安內閣到普恩加萊上台
第三節 走向世界戰爭
殖民帝國的形成
從英法協約到兩次摩洛哥危機
1914年的法國
第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法國(1914—1929)
第一節 法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6)
大戰的爆發
馬恩河會戰
兩線的對峙局面
戰爭期間法國的外交活動
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會戰
經濟狀況的惡化和人民的反戰活動
對德和平建議的反應
第二節 法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1918)
1917年西線的局勢和法軍中的反戰活動
克雷孟梭內閣和強化戰爭的政策
對俄國革命的反應
1918年西線戰局
大戰的結束
第三節 戰後法國(1918—1924)
法國和凡爾賽和會
革命運動的高漲和法國共產黨的成立
“國民聯盟”政府的內外政策
普恩加萊和對德政策
魯爾事件
第四節 戰後法國(1924—1929)
“左翼聯盟”政府的建立
赫里歐的內外政策
白里安和對德和解政策
第一次“左翼聯盟”執政的終結
國民聯合政府的內外政策
第十七章 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45)
第一節 經濟危機和內外政策
經濟危機陰影籠罩下的法國
法西斯組織的出現和活動
“左翼聯盟”的第二次執政
法國對德政策
第二節 人民陣線和人民陣線政府
二月事件和左翼政黨
法國共產黨和社會黨的聯合
人民陣線的建立
人民陣線政府的組成
第三節 大戰前夕的法國(1936—1939)
勃魯姆政府的對內政策
法國和西班牙內戰
法國和綏靖政策
慕尼黑協定和人民陣線的瓦解
法國和莫斯科三國談判
第四節“奇怪戰爭”和法國的覆滅(1939—1940)
法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法國和“奇怪戰爭”
德軍對法國發動閃電戰
敦刻爾克大撤退
貢比涅停戰協定和法國的投降
第三共和國的結束和維希政府
第五節 戴高樂和抵抗運動的興起
戴高樂的“6.18”演說
“自由法國”的建立和活動
共產黨和國內抵抗運動
法國抵抗運動的壯大
盟軍在北非的登陸和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成立
第六節 法國的解放
法國抵抗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解放法國的戰鬥
巴黎起義
人民武裝被解除
法國的解放和歐戰的結束
第十八章 第四共和國(1946—1958)
第一節 第四共和國的成立和三黨聯合政府
戰後形勢和戴高樂的下野
第四共和國的建立
三黨聯合政府內的矛盾和破裂
第二節“第三種勢力”的政府
“法蘭西人民聯盟”的成立和活動
社會黨和“第三種勢力”的形成
第四共和國初期的對德政策
戰後法國經濟的發展
法國和印支戰爭
第三節 危機的加深(1952—1956)
工農運動和普扎特運動的興起
孟戴斯-弗朗斯政府和印支停火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開始
面對西德的重新武裝
第四節 瓦解的前夕(1956—1958)
居約·摩勒內閣
蘇伊士運河冒險
法國和阿爾及利亞戰爭
五月危機和戴高樂的復出
第十九章 第五共和國(1958—)
第一節 第五共和國的成立和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結束(1958—1962)
第五共和國的成立
法國的經濟發展
戴高樂的對外政策
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結束
第二節 戴高樂的內外政策(1962—1968)
法美對抗的加劇
對蘇政策和中法建交
和第三世界的關係
社會矛盾的激化
“五月風暴”和戴高樂的下野
第三節 戴高樂后的戴高樂主義(1969—1981)
從蓬皮杜到德斯坦
蓬皮杜和德斯坦的內政
蓬皮杜和德斯坦的對外政策
法國的經濟發展(1969—1981)
第四節 左翼政府和密特朗的內外政策(1981—1988)
左翼力量的聯合
密特朗的對內政策
密特朗的經濟政策
密特朗的對外政策
左右兩翼的“共治”及其結束
第五節 密特朗總統的第二任期(1988—1995)
密特朗再次出任總統
社會黨政府政策的變更
第二次左右翼“共治”
第六節 希拉克和第三次“共治”(1995—2002)
希拉克當選總統
第三次左右翼“共治”
第七節 希拉克再次入主愛麗舍(2002—2007)
若斯潘的內政
2002年的風波
第八節 法國現代文化
兩次大戰期間的法國文化
抵抗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文化
大事年表
譯名對照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