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圭(1901年~1986年),浙江省杭州市人。主任中醫師。青年時期曾充任小學教員,弱冠后拜杭州名老中醫王香岩為師。結業后,曾在上海南市中醫專門學校,上海國醫學院,中國醫學院等校執教。 1956年調至中醫研究院工作,定為主任中醫師職稱。臨床擅長內科雜症,對婦科調經的治療,也有獨特的經驗。
《溫病概要》,《臨床實用中醫方劑學》,《新經驗方》等。曾在國內
中醫雜誌上發表論文,評述,醫話和醫案一百多篇。內容簡介
本論文集收集了沈老自1923年~1949年前的近300篇學術論文。大致分為三部分。
一、基礎性研究論文。沈老的文章多以短小精悍為主,重視在社會中即時發現與中醫相關的各類問題。
二、
臨床研究性論文,在沈老的臨床研究性論文中,既有臨床診病的經驗、體會,更有相當論文涉及
傳染病的潛伏、隔離、治療的內容。沈老還有針性地寫了大量的
中醫藥防治疾病的科普文章。
三、其他論文,主要是醫話、隨筆、序文及書信往來等內容。這些雜文不可小視,常有畫龍點睛之論。
![著作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a/m6ab7343b9b766d39df24f39464fa13eb.jpg)
著作圖
沈仲圭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傷寒與
溫病相統一。他說,讀書是掌握理論知識,臨證是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沒有基本理論作為實踐的根本,輒爾懸壺,以人命為嘗試,則難免誤診誤治。反之,有了一定的理論而沒有實踐經驗,紙上談兵,也易誤事。理論與實踐是一個反覆循環、不斷提高的過程,要不斷總結
臨床經驗,包括失敗的教訓。
醫學理論必須時時和臨床相印證,體會才能深刻。如他認為《
溫病條辨?
上焦篇》十八條所云“溫毒咽痛喉腫,耳前後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
耳聾,俗名大頭溫、蝦蟆溫者,
普濟消毒飲去
柴胡、
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連,三、四日加之佳”一句,
吳氏用普濟消毒飲為何如此加減?蓋因病在上焦,故減去升麻、柴胡升提之品;發病一、二日去大苦大寒之芩連,以免引邪入里;三、四日後
內熱之邪轉盛,再加入芩連以清內熱。總之,理論學習的目的在於提高臨床療效。
沈仲圭認為傷寒、溫病本是一體,不應另立門戶。溫病學說是在《
內經》、《難經》、《
傷寒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既能補充《傷寒論》的不足,又與《傷寒論》互為補充,使外感病的治療更為完善。
![著作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4/m04ae025a868c0c380c540cb5f75af110.jpg)
著作圖
對於門脈性肝硬化腹水(即
臌脹)的治療,沈仲圭認為用泄水峻劑,如大戟、
芫花、
甘遂之類,雖能水去腹小,但不久又復膨脹,反覆施用,
元氣大傷,終至不救。故治此症必須“和肝補脾”,殊為切當。沈仲圭還曾用
贊化血餘丹治癒
陽痿一例。患者李某,廣西梧州某廠工人,患陽痿已數年,伴有腰酸腿軟,
心悸失眠等症,來信要求處方。沈仲圭認為繫心腎兩虧,擬贊化血餘丹加減,並改為
湯劑。患者服用月余,諸症消失。贊化血餘丹,方用
血餘、
熟地各24克,
首烏(
牛乳拌蒸)、
核桃肉、
蓯蓉、
茯苓、
小茴香、
巴戟、杜仲、
菟絲子、
鹿角膠(炒珠)、
當歸、
枸杞各12克,
人蔘6克。照方十倍量,煉蜜為丸,每丸9~15克,飯前服。功能
補氣血,烏鬚髮,壯形體。此方補而不峻,滋而不膩,有補氣血、益肝腎之效。沈仲圭精於治療溫病及
虛證,善用補虛之法,並擅長對中醫方劑的研究。如他對虛勞咳血形瘦便溏的治療,自擬清肺保金、扶元培土、益陰平肝之劑。藥用
西洋參3克、
麥冬9克、
燕窩6克、
冬蟲夏草9克、
阿膠10克、
百合12克、
山藥15克、
川貝6克、
甜杏仁6克、
款冬花6克、生地炭20克、
瓊玉膏一匙,療效尤佳。對於方劑的加減運用,他強調臨床選方要準確,方劑加減要得當,務必謹守病機,靈活變通,加減不能無則,亦須避免照搬成方。漫無邊際的加減,每致原方功能改變,輕者影響療效,重則轉為危候。比如仲景桂枝湯,本為
解肌發表、
調和營衛之劑,是治療
太陽中風的專方。若倍
芍藥加
飴糖,即成為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的
小建中湯,再用於太陽中風證何能取效?當然照搬成方,療效亦不會高,因同患一種病,由於體質強弱,年齡大小,患病時間長短以及性別、環境、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原因,所現癥狀不盡相同,用藥也就有別。當然,若逢病情與方劑所主病證完全相符,那也就不必加減了。
沈仲圭熱心於中醫教育事業,理論造詣頗深,臨床經驗豐富。從其學者,往往獲益良多。正如已故著名中醫學家
任應秋曾說:“沈仲圭老先生是一位難得的中醫專家。”